?

拉祜族民歌及其音樂特征分析

2018-06-08 10:13丁相明
戲劇之家 2018年11期
關鍵詞:拉祜族音樂特征民歌

丁相明

【摘 要】拉祜族集居于我國云南省西南部,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拉祜族民歌涵蓋著文化和歷史、文學和藝術、宗教和娛樂、傳承和教育,以及內心的情感。同時,拉祜族燦爛的音樂文化,保留了許多的原始元素,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這個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是不可替代和復制的民族文化瑰寶。

【關鍵詞】拉祜族;民歌;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058-05

拉祜族在我國境內主要集居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老山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繁衍生息,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諸多的史詩、神話、詩歌、諺語無一不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種類繁多、寓意深刻的拉祜族民歌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曲式與調式特征以獨特的方式呈現。拉祜族燦爛的音樂文化,保留了許多的原始元素,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這個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是不可替代和復制的,它的起源、形成、發展、存在,影響著不同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它對于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乃至世界文化所做的貢獻不容忽視。因此,這些屬于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保護和進一步研究。

一、拉祜族歷史文化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共有2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世世代代創造了璀璨、絢麗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在25個民族中,拉祜族屬于云南獨有的15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臨滄11個世居民族之一,他們集居于我國云南省西南部,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古老的山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由甘肅、青海地區的拉祜族先民,隨羌人南遷的一支,越過橫斷山脈、四川西南部山河縱橫一帶,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遷徙,最終定居于瀾滄江兩岸的山林地帶,包括臨滄、思茅、西雙版納、紅河、玉溪等地區。①“拉祜”是拉祜族的自稱音譯。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種,他們的社會歷史、經濟形態、語言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只是方言有差異②。拉祜族人民身居亞熱帶山林,他們熱情善良、淳樸厚道、崇尚禮儀,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越過世紀,越過國度,繁衍生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拉祜文化。拉祜族也稱“鵬雅佩雅”意為葫蘆的女兒,在拉祜族傳統文化中,葫蘆被看作是拉祜族繁衍生存的母體,拉祜族把葫蘆作為標志。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的拉祜族人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精神財富——拉祜文化。拉祜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民間文學和民間歌舞,民間文學產生于社會生產生活中,并以口頭形式傳承。流傳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是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它堪稱拉祜族的“百科全書”,既有文本內容,又有曲調演唱,形象地反映了拉祜族人民如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歷史風貌,具有多重文化研究價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蘆笙舞在拉祜族群眾中也廣為流傳,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族民間舞蹈中。③民歌《快樂拉祜》也曾在2008陜西原生態民歌大賽中獲優秀獎。

近年來,云南思茅地區瀾滄縣和臨滄地區雙江縣充分利用地域特點、文化傳統和獨有的人文資源,創作出一批融較高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為一體的拉祜文化精品,包括有拉祜族文學作品集、拉祜族民間故事集、拉祜族歌舞光碟、拉祜族電視藝術宣傳片、拉祜族民族服飾及工藝品,尤其是中央電視臺錄制的《拉祜情歌——蘆笙戀歌》、拉祜山鄉行、《2006年春節特別節目——情系拉祜山》及云南電視臺錄制的《非常大不同——探秘古茶樹》等節目使拉祜文化被更多的人們所接觸和認識,從而使拉祜文化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二、拉祜族民歌概要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浩如煙海,由于各族人民的生產特點、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傳統文化、地理環境等等,形成了無比豐富、絢麗多姿的各民族民間音樂④。民歌是勞動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達情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濃厚的地方性等特點。拉祜族民歌源于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內容豐富,自成體系,源遠流長,有著獨特的韻味和強大的生命力。它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拉祜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拉祜族民歌語言簡單質樸,音樂形象鮮明生動、通俗易懂、易于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區域色彩。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勞動人民就處于社會最底層,拉祜族人民終日勞累,創造了社會財富和燦爛的文化,卻處于深重的災難之中,階級剝削、民族壓迫、官府的鎮壓,人們對剝削者、統治者的反抗、憤懣和控訴,在不少的民間詩歌中表現出來,如:拉祜族《鍋銼不算人》、《鍋銼只有光身子》、《等到哪天世道變》。在艱難的生活中,拉祜族人唱出生活種種不幸遭遇:繁重的勞動、窮困的生活、不公平的社會制度、長時間的遷徙勞頓、唱出了拉祜族對祖先的無限緬思,對和平、自由的向往,也唱出人們對愛情、幸福的追求。同時拉祜族也是一個熱情向上的民族,他們用歌聲唱訴著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樣,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磨滅的一筆財富。

由于在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拉祜族民歌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文學和藝術、宗教和娛樂、傳承和教育,為了表達內心的各種情感,拉祜族在漫長的進程中創造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作品,田間路頭、火塘邊、大樹下,都是他們盡情歌舞的場所,在歌唱時多以傳統樂器蘆笙、響篾、小三弦等作為伴奏,根據歌曲的內容、功能和歌唱對象主要分為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情歌、兒歌、習俗歌等。⑤

每一個民族在其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中,都會形成與其他民族不一樣的民族文化及內涵,高爾基曾說過:諺語和歌曲總是短簡的,然而它們里面卻包含著可以寫出整部書的思想和情感。⑥拉祜族民歌也如此,它充分體現著拉祜族民族的歷史、靈魂、思想、生存方式、世界觀、生活觀、倫理道德觀、生活習俗、禁忌喜好及信仰崇拜,與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是一個有著自己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漫長的歷史造就了他們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從文學的形式來看,他們有自己的神話史詩、神話傳說、諺語、生活故事、斗爭故事、動物故事;從藝術的形式來看,他們創造了民族的歌謠、器樂、舞蹈和服飾,使得他們的生活如此絢爛多姿,豐富多彩,影響著一代代人們的精神生活。音樂和文學在表現形式上有某種一致性,即它們都可以通過聲音展現出來,音樂的美主要存在于聲音自身之中,而文學的美主要存在于語言的含義之中⑦,拉祜族民歌既有聲音的美也有文學的美,并且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筆者僅從音樂本體的角度談談拉祜族民歌體現的音樂特征。

三、拉祜族民歌的音樂特征

中國的民歌藝術博大精深,無論是在演唱形式還是區域特征、旋律的特點、調式調性上,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征,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和積淀,需要漫長的歲月,與人民的生活風貌、自然環境、勞動方式、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系。⑧比如蒙古族音樂和新疆維吾爾族音樂在音樂聽覺上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大相徑庭,有著不同的美的享受。拉祜族民歌屬于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具有的古老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會功能⑨。民歌大多為“詩、歌”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歌種齊全,在曲式特征和調式特征上以獨特的方式呈現。

拉祜族的民歌多以單樂段變化重復的曲式結構為主,各樂句的旋律主干大致相同,樂句與樂句之間重復或變化重復構成樂曲的發展,曲調以宮調和徵調為主,羽調式和商調式也有出現,民歌的曲調較為平緩,沒有太多的大跳,較多使用3/8、6/8、9/8拍,及混合拍子,較為歡快和充滿活力,旋律進行的特點多以do re mi sol la的五聲音階組合,如我們所熟知的電影《蘆笙戀歌》的插曲“婚誓”就是這幾個音的重復變化組合,加以8/3拍的節拍,構成了旋律獨特優美的宮調式民歌。下面例舉幾首不同類型拉祜族民歌進行音樂曲調特征分析。

譜例一:

“咕闊嘎闊⑩”拉祜語意為“敘事歌”,也叫古歌,以上這首古歌的旋律和我們所熟知的《婚誓》十分相似,除了4/4拍節拍和附點節奏型的不同,旋律的音級基本相同,同樣是一首單樂段結構的歌曲,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以徵音結束,第三樂句與第一樂句相比,4/3拍變為4/2拍,少了一個音級,第四樂句是第三樂句的完全重復,整首歌曲既有樂句的重復也有節奏型的重復,兩個重復的樂句之間含有一問一答的意味。每個樂句均結束在徵音上,為D徵調式歌曲。旋律主干音是sol do re mi。整首樂曲的旋律十分簡單,除去虛詞部分,曲子的主要旋律就是第一小節。附點節奏是主要節奏型。

譜例二:

階波階臘?拉祜語意為(祝福歌)是拉祜族老人對新人在舉行婚禮儀式時唱的歌,這首民歌的曲式結構為:引子+單樂句的變化重復+尾聲。引子部分結束在徵音上,在第二小節出現了七度向下大跳的旋律進行,四個樂句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比較工整對仗,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旋律隨歌詞內容稍有變化,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完全重復,四個樂句都以徵音結尾,從調式上看,此樂曲為A徵調式,但是樂曲結尾并沒有結束在調式主音上,而是卻六度向下大跳之后結束在角音上,這樣的終止在拉祜族的民歌中并不多見,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從節拍上看,全曲運用了8/3、8/4、8/5、4/2拍子,節奏自由,速度也因人而異。節拍的頻繁變換,使得樂曲的律動較為自由。徵音前面的倚音是該曲的旋律進行中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猶如貫穿的手法使得樂曲更加統一。全曲運用了8/3 、8/4、8/5、4/2拍子,節奏自由,速度也因人而異。

譜例三:

《亞娜闊》拉祜語為“哄娃娃歌”這首民歌為有引子的單樂段結構。引子:3小節,音階式的下行使得音樂一開始就有一種舒緩、幽靜的特征。主體部分由七個樂句構成。第二個樂句由虛詞填寫。最后一個樂句為7小節,兼有尾聲的特點。樂曲的調式為五聲宮調性。節拍除了引子部分有一小節的轉換外,其余都是單拍子,八三拍。

譜例四:

這是一首反映農事生產時令及年節禮俗的敘事古歌,這首曲子也為單樂段結構,拍子在8/4、8/5、8/6拍中來回變換,具有自由朗誦的性質。節奏上的主要特點是均分律動。第一、二樂句結構較為方整,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壓縮,第四小節的節奏型貫穿全曲始終,并以此作為該曲的終止,每一樂句的結束都以五度、六度音程向下跳進,結束在宮音上,曲式結構特點很明顯,調式音階do re mi sol la,調式為F宮調式。

譜例五:

“法達闊”拉祜語意為求愛歌,是拉祜族男女互相表達愛慕的情歌,在歌曲中相愛的男女互相贊美,進行對歌。這首歌也是單樂段的多次變化重復,共有10個樂句,都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二樂句變換第一樂句的最后一個小節,采用了換尾的曲調發展手法?,旋律隨歌詞的長短不一而變化起伏,旋律音階為sol la do re mi,這首歌明顯的特點是,六度的音程向上、向下大跳貫穿全曲,樂句間節奏也比較工整,結尾樂句與第一樂句相呼應,節奏完全一致,都以徵音結束,為五聲徵調式歌曲。

譜例六:

這首咒魔歌是拉祜族人舉行祭祀活動時,請磨巴驅魔趕鬼演唱的歌曲。曲式結構為單樂段的變化重復,整首歌的主要旋律音是do re sol三個音,以二度、四度、五度的音程關系組合,la音作為經過音出現了一次,曲調顯得單調、平緩,突出了歌曲的祭祀功能而非可供娛樂和傳情的社會功能。在節拍上同樣較為自由和隨意。調式為宮調式。

綜上所述,拉祜族的民歌屬于西南部山區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演唱時由于樂句的長短不一,因此常以變換拍子和混合拍子演唱,祭祀歌和敘事古歌的曲調較為平和,一般由三音列和四音列構成旋律,情感和習俗歌旋律起伏比祭祀歌和古歌多,音程的跳進較大,有五、六、七度的大跳,但不超過八度,節拍也十分自由,隨意性很大,同樣的山歌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的差別,同樣的曲調可以演唱不同的內容或是同一內容有多個演唱曲調?,這也是拉祜族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

浩瀚的民族文化具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它涵蓋著民族的歷史、人文、生境、歌舞、信仰、習俗、審美、傳承,每一個領域都那么博大精深,充滿了深邃而神秘的文化內涵,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這個文化的寶庫見證著民族的歷史、民族的精神和氣質,養育了一代代的人們,是一切現代文化的淵源,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根,在歷史的舞臺上,它的貢獻毋庸置疑,語言無法窮盡對它的歌頌和贊美,目前的探究還只是它宏偉身軀中的一小部分,它厚重深遠的文化積淀,和絢爛豐富的內涵,等待更多的學者探索和發掘!

注釋:

①格桑頓珠.拉祜族文化大觀[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

②⑤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083,1086.

③歐陽婷婷.云南電業[EB/OL].2009.10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

④劉藍.中國音樂史[M].遠方出版社,2003:164.

⑥張曉松,李根.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的文化特點[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5):107.

⑦王次炤.音樂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5.

⑧馮翔祺.試論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達翰爾族民歌風格及演唱特點[M].中央民族大學,2008:36.

⑨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view/3fafa23b376baf1ffc4fad62.html

⑩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下冊[M].中央人民出版社,2000:1087.

?譜例一到譜例六均選自《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下冊[M].中央人民出版社,2000:1087-1111.

?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43.

?拉祜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13.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格桑頓珠.拉祜族文化大觀[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3] 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劉藍.中國音樂史[M].云南:遠方出版社,2003.

[5]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李漢杰.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學概論[M].云南: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

[7]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8]張興榮.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二)學術論文

[1]張曉松,李根.拉祜族史詩牡帕密帕的文化特點[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05).

[2]張勁夫,王星逸.拉祜族研究綜述——民族學(人類學)視野下的拉祜族歷史[J].

[3]劉勁榮.論拉祜族“蘆笙舞”及其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3).

[4]紀仁春.拉祜族傳統音樂文化概述——以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例[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02).

[5]李根.拉祜族傳統宗教文化特點[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4).

[6]郭黎紅.淺論拉祜族發展問題[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04).

[7]馮翔祺.試論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達翰爾族民歌風格及演唱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2008.

猜你喜歡
拉祜族音樂特征民歌
從“嘎么闊”到“歌”——拉祜族音樂概念系統的變遷
藤縣水上民歌
56 個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淺析隴東民歌的音樂特征
邊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鄉村音樂的新生
邊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蘆笙舞
穿花衣 唱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