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復合互嵌格局與多元一體交融

2018-06-13 05:43陳宇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結構現代化

【摘 要】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交往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互嵌型格局。在歷史演進發展的新階段,中華民族在現階段發展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文化多元化等問題,特別是現代化推動人口、信息、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快速遷徙、快速轉換。傳統多民族互嵌型格局遭遇現代化境況,傳統多民族互嵌格局在現代化過程中空間上不斷瓦解、關系上解構、結構上重建。在多民族互嵌格局面臨著空間上的位移和關系上的現代化轉換,民族工作需要在客觀上主動迎納此種變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通過改變“空間格局”進行有形之治來推動“關系格局”的無形之為,調塑多民族互嵌格局和多元一體交融關系。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現代化;社區;社會結構;互嵌復合體

【作 者】陳宇,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廣州,510006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2-0024-008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階段,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呈現出多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匹配的新特征,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 [1 ]就現階段來看,未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發展戰略將圍繞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戰略部署推進。

在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步驟是在多民族地區“推動建立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2 ]。這一重要的論述和工作方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進一步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會議”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率先提出。同時,會議特別強調了新疆工作的“民族團結問題”的基本問題和主線, [3 ]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工作,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設,實現新疆在跨越式發展中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目標。 [4 ]這不僅為新疆的民族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也為全國的民族工作帶來新的思路和方針。此后,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中,同樣強調了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的主線,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著力在城市民族工作中做好“推動建立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 [5 ]中央民族工作的思路、政策中的重要思路便是推動構建“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動力,這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后在民族工作上的重要創新和突破。

一、中華民族歷史綿延發展中的互嵌型共同體

多民族互嵌型格局多被理解為中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交往互動中形成 “一種相互嵌入、交錯雜居的地理空間分布格局” [6 ]。當然,就多民族的互嵌格局來看,地理空間形式上的互嵌并不能全部概括中華民族多民族的互嵌格局,還包括著經濟、文化、生態、情感的無形互嵌格局。 [7 ]中華民族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包含著政治命運共同體、經濟命運共同體、文化命運共同體和情感命運共同體,多民族復合互嵌型的“命運共同體”彼此交往交流融合。

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疆域范圍內古今各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國家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民族各有其發展的地理空間、經濟方式、歷史脈絡與文化源流,中華民族的多民族實體長期共處并存,交流交往融合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最終自覺地聯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8 ]113具體來看,中華民族又包含著主體民族和多民族的雙重結構, [9 ]中華民族的一體包含著中華多民族的多元,中華多民族的多元又組成中華民族國族的整體。中華民族的共同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國族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民族多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發展的要素和動力。 [10 ]作為多民族主體的漢族在地理空間、人口規模、社會結構、經濟生產、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處于主導地位,各少數民族圍繞著漢族不斷“交相互動和多向度流動”,漢族不斷與少數民族通婚、通商、交融,漢族也在此過程中形成、凝集并成為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互嵌格局凝聚的核心。 [11 ]

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特納”(Tanner)演講上發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演說,認為中華民族在國家疆域內包括著56個民族的多元,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體。費孝通先生更強調:“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 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 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11 ]在長達三千余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的許多“分分散散”的民族單元經過不斷“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 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11 ],“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 [12 ]256。中華民族的“統一多元”共同體不僅是自在的民族實體,也是自覺的民族共同體,并不是“想象的共同體”,而是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事實上的命運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多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十分漫長,多民族共同體融合的人口規模、地域分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宗教信仰、歷史進程發展程度相差較大,各民族生存發展的具體條件也十分復雜,各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流和融合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13 ]540各民族的歷史演進事實卻始終圍繞著漢族凝結核不斷交流交往融合,最終從相互依存的多元結合成統一不可分割的共同體。[14 ]

中華民族復合互嵌格局和多民族多元一體交融與現代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發展的西歐有著顯著區別。西歐國家在地理空間、人口規模、社會結構、經濟生產、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著較大相似性,為民族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事實上,西歐卻在經歷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國家發展跨入封建制,原有的地理空間、人口、社會結構、族群等社會組織被“人身方面的封臣制”和“財產方面的封土制或稱采邑制”的封建主義完全破壞, [15 ]5封建的歐洲沒有民族的概念,也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 [16 ]27。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歷朝歷代都建立了完整統一的地理疆域、政治組織、財政制度、文化制度,為多民族國家發展綿延至今提供了完整體制,為多民族國家的互嵌型格局和多元一體交融提供了完備物質空間。

二、中華民族傳統互嵌型格局的多重復合體

毫無疑問,在中華民族“統一又多元”的共同體之內,實質上是包含多重因素的“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而且這個多元“復合體”呈現著“相互嵌入性”的特質。在中華民族整體性的統一之下,中華民族內部具有差異性的各民族不斷此消彼長、多變不息、交流融通,共同體鑄成五彩斑斕的中華民族。

(一)互嵌型格局的地理空間

人始終是自然之中的人。自然環境是特定地域單元范圍內所有動物與植物彼此互動并與自然界諸特質,進而彼此互動所構成的生命之網。[17 ]37人依賴于自然而存在,縱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變革,人的活動始終受制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活動、歷史都有著決定性影響。在西方的歷史文化中,“地理決定論”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孟德斯鳩、拉策爾、巴克爾、森普爾、亨廷頓都不同程度發展了“地理決定論”,始終認為人類的文化形態由自然地理所決定。[18 ]60-62顯而易見,“自然條件, 一個民族國家的地理特征, 對民族的歷史生活過程有著強烈的影響” [19 ]220,地理空間格局對多民族的分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民族的分布格局也似乎始終是反映著地理的生態結構[20 ]20。正如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所言:“民族原本就是人類歷史上相當晚近的新現象,而且還是源于特定地域及時空環境下的歷史產物?!?[21 ]9

中華民族所繁衍生息的中華大地疆域十分遼闊,同時擁有十分復雜的地理條件,地理格局在整體上形成“半封閉”的地理環境。[22 ]在東北、北方、西北以人跡罕至的森林、沙漠、戈壁呈現,西北、西南以高大山脈與南亞和東南亞大陸相隔,東方、東南則面對大洋大海,地理格局逐漸從西往東部平原匯聚。就整體而言,中華大地的地理空間始終是呈現“半包圍”“匯聚型”“向心型”,在這種“天然向心”的自然地理條件下,邊疆各地區少數民族始終向中心匯集,而處于中心的漢族也不斷向四周發散。

(二)互嵌型格局的經濟依存

中國地理環境兼具區域多樣性和整體統一性, [23 ]無論是在東北的林原、北部的草原、西北的荒原,在自然條件好或者物產欠缺的環境中,具有差異性的地理單元造就了獨有的民族地理生存單元。中華民族的各民族在相對封閉和獨立生存的地理區域內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保持了相對的封閉性和穩定性,物質需求和商貿往來又由于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使得各民族主體之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共生關系。[24 ]

荒漠、森林、山川、江河、湖海為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提供了立體復合的生產空間,豐富多彩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多元差異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經濟生產方式,特別是圍繞著生產技術、勞動方式、生計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組織形態與結構等,系列經濟生存和經濟生產差異顯著。[25 ]總體來看,在經濟生產方式上,中華大地疆域中形成了不同地理疆域條件下的幾個差異較大的板塊,在西北、北方形成大漠游牧文明板塊,在東部平原形成泛中原農耕文明板塊,在東北平原形成漁獵、耕牧文明板塊,在西南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周邊形成雪域牧耕文明板塊,在東部及南部形成海洋海上文明板塊。[26 ]

在地理環境差異顯著的自然條件下,各民族在以經濟生產方式的不同差異上逐漸形成不同的文明,不同板塊之間的經濟生產方式有著較大差別,發展的歷史演進階段也有前后,各以不同的發展線路進行演進。在多民族互嵌的經濟依存格局中,多民族以自身地理條件、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為區域的生產相對封閉,而事實又相互依存、相互嵌入,各個相對封閉的經濟生產單位無法脫離他者而獨存,彼此又相互影響。在各個地理單元范圍內,多民族的經濟生產或相互重疊,或彼此交叉,或局部游離,同時各種經濟生產相互撞擊、彼此交流、漸次統合, [26 ]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經濟生產方式依存的多元性。

(三)互嵌型格局的文化共生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民族“多元”的本質區別在文化,民族“多元”性又相互共生,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一體”,“多元”文化共生在“一體”中,“多元”文化也凝結在“一體”中。人類群體如何適應塑造其生存環境并伴隨此過程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 [27 ]99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便是多民族文化主體來源。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并非純客觀的自然空間,而是經由該民族加工改造的結果,其中深深蘊含著各民族文化積淀,在自然空間之中形成文化空間。[25 ]多民族文化是紛繁復雜的物質和精神的有機組合體,與特定民族發生關系的外部生存環境,已經不是純客觀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是系統化的特有生存空間,這樣的生存空間既是社會的需要,又是文化的產物,它已經與社會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該民族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28 ]

相應地,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形成不同文化,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因此,文化是對特定自然環境適應而生成,文化區域也相應地與自然地理區域相吻合。[17 ]當然,在相似的地理區域范圍內也存在著各種不同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也可能存在相似自然環境之中,多民族互嵌的地理、經濟格局就營運出互嵌型的文化共生格局。中華民族除漢族文化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始終與“文化內核”的漢族文化有著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互相支持的內在機制,在不斷的交流交往融合中,以漢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民族各文化有著強烈“文化自覺”,既“多元統一”又“和而不同”。[29 ]329文化內涵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所繁衍生息的互嵌型地理疆域相吻合,受到半封閉、半包圍整體地理空間的內向型、向心型塑造,由自然環境導致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不斷形成互相依存、優長互補的族際間關系,正是在這種“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30 ]42的“多元”“共生”的格局下不斷演進至今。

以地理空間為基本依托,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現為多元、多區域、多中心不平衡發展,又呈現出多元、多區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內向匯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輻射的特點, [23 ]這種文化互嵌共生格局對中國民族關系、中華民族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結構現代化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論四個全面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帕措”組織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探析
略論孔子對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建設的影響
比較的視野:反思功能主義傳播觀的三個預設
鄉村基層民主建設面臨哪些難題
社會結構三分法及其音樂觀: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例
鏡鑒與反思:美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我的女巫朋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