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2018-06-23 07:46湯小小
百家講壇(紅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醫書張仲景醫術

◎湯小小

成為藥童

東漢時期一個靜謐的午后,天氣晴好,陽光照進了南陽郡涅陽縣(今屬河南南陽)一座官僚宅子里。宅子四周偶爾有鳥發出悅耳的叫聲,一個小男孩席地而坐,背靠著高大的書架,手里捧著一本發黃的書卷,看得忘乎所以。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灑進來,又一寸寸移走,直到天色黯淡,再無光亮。院子里響起陣陣呼喊聲,有人叫著男孩的乳名。男孩這才戀戀不舍地丟下書卷,站起來跑出書房。

這樣的情景是“醫圣”張仲景童年時最常見的景象。

他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父親當朝為官,家中的書房里因此有很多藏書。童年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他最感興趣的事情卻是躲在書房里翻閱那一卷卷沉重的書簡。

在眾多書簡中,他最喜歡翻看扁鵲治病救人的故事,很多次,他沉浸在那精彩的故事里嘴角含笑,心中微波蕩漾—原來從醫是如此有趣的事。

他翻遍了家中所有的醫書,每每開口,不吟詩詞,只談醫道。從醫的種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一天天蓬勃生長,捂都捂不住。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他這樣的志向終究有些上不了臺面。父親早就安排了他的人生:讀書,入仕,走一條人人都想走的光明大道。

張仲景并不喜歡這樣的安排。他眼睜睜看著戰禍四起,民不聊生,看著官府爭權奪利,不顧百姓死活。小小年紀的他已在心里厭惡仕途,無心卷進那樣的官場。

于是在十歲那年,張仲景拜名醫張伯祖為師,成為一個小小的藥童。每日跟著師父上山采藥、一起出診,看著一個個瀕死之人在師父手中起死回生,他心中更堅定了從醫的信念。那時他采藥搗藥,在燈下記錄每一種藥的功效,嘗試不同的煎藥法。他聞雞而起,夜半入眠,像一個辛勤的農人,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

那樣的辛苦,沒有幾人能承受,何況他是世家之子,從小沒有受過委屈,十指不曾沾過陽春水。父親肯送他學醫,大概也是存了磨煉他的心思,讓他嘗盡學醫的苦楚以收斂心性,做一個安穩的讀書人。

苦雖苦,張仲景卻從未想過退縮,哪怕十指起了厚厚的繭,哪怕容顏憔悴不堪,他依然樂在其中,為了采藥不惜去攀爬那些根本看不到盡頭的險山峻嶺。

張仲景這樣勤奮好學又聰穎有悟性,師父自然滿心歡喜,將平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他。不過幾年的工夫,張仲景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有了不小的名聲,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這樣的結果,大概是父親沒有想到的。在父親眼中,張仲景這棵樹無疑是長歪了,就算成了名醫又如何?就算門庭若市又如何?在那樣的亂世里,醫者到底不是正途。

這一次,父親沒有再縱容他。何況張仲景博學多才,又是世家之子,早有人向朝廷舉薦。父親的施壓、朝廷的任命,哪一樣都如大山般壓在他心頭,讓他喘不過氣來,卻又無力反抗。

在以孝立世的東漢,他沒有辦法為所欲為,也不忍一次次傷父親的心。于是在18歲那年,張仲景進入官場,成為長沙太守。

坐堂問診

官服加身,從此在那一方天地里可呼風喚雨,遠比從醫風光體面。張仲景卻不曾收起他的醫箱,他想要繼續行醫,繼續用回春妙手解百姓疾苦,了自己平生所愿。

可一入官場深似海,從此不再是自由之身。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隨性地出入民宅、和百姓走動。此時的他和百姓之間橫了一塊屏障,連彼此對望都變得奢侈。太守的身份于別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耀;于他來說,實在是惱人的束縛。

他不甘心就這樣束手無策,他知道自己有再高明的醫術,若離開了病人,也是無用。他因此制定了別具一格的規定,每月初一、十五大開衙門,不問政事,只為百姓把脈問診。

張仲景成了官場上的一道風景,有同僚取笑,有書生嘆息,他充耳不聞。任外面流言蜚語,任他人妄加揣測,他只要手指搭在病人的脈搏上,心中便篤定安寧,再無雜念。

到后來,前來衙門尋醫看病的人綿延數里,很多百姓帶著行李遠道而來,他們視張仲景為救星,渾然忘了他的正業其實是太守,他所住的地方不是醫館,而是衙門。

可能連張仲景自己也忘記了。他竟然慢慢不再滿足于在衙門里看病。因為他發現,有些病,他找不到好的治療方法,他意識到自己醫術有限,必須不斷地學習提高才能更好地為百姓看病。

于是,他開始在看病之余四處奔波。聽說襄陽有名醫,他立即打點行裝,長途跋涉,一路風餐露宿,風塵仆仆地趕到襄陽,拜名醫為師,跟在名師身后看診抓藥,仿佛自己成了曾經那個勤勞的小藥童。

如今的他早已今非昔比,攜帶官職,富貴榮華招手即來,根本不需要再吃任何苦,受任何罪。他卻一再把自己低到塵埃里,渾然忘我地學習醫術,為自己的每一點進步而開心。

那些年,他好像真的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他把醫學放在了首位,把正業一再地往后推。他不是不明白這對自己的仕途有多大的影響,他只是不在意。為官本不是他心中所愿,他想要做的始終只有從醫這一件事。什么富貴榮華、前途顯赫,對他來說,都不如一味中藥來得實在。

這多少是有些離經叛道的,他在時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怪人,除了百姓,沒有人愿意靠近他,沒有人愿意和他結為同盟,在官場里同進退。在官場上,他是孤獨的,是被冷落排擠的,在百姓中,他的聲望卻與日俱增。

但他想要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撰寫醫書

東漢末年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瘟疫橫行,無數人的生命像飛蛾一樣,輕飄飄地就沒了蹤跡。即使張仲景是名醫,也阻止不了自己家族的人一個個死于非命。

如果這是一條健康的狼,那末,他覺得倒也沒有多大關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這么一只令人作嘔、只剩下一口氣的狼,他就覺得非常厭惡。他就是這樣吹毛求疵?,F在,他腦子里又開始胡思亂想,又給幻象弄得迷迷糊糊,而神智清楚的時候也愈來愈少,愈來愈短。

他經歷過無數次的瘟疫橫行,每一次都深深地撞擊著他的心。他走過很多地方,也看到很多地方變成空城,百姓死亡殆盡。他心中對朝廷的失望愈盛,對仕途也更加心灰意冷,索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救死扶傷上。

只是入眼所見的情景,令人觸目驚心。有太多的人感染疾病,有太多的人需要看病抓藥。這個時候,張仲景看到了最不堪的人性:面對紛至沓來的病人,很多醫師都亂開藥方、胡亂抓藥,不求治病,只求賺錢。

亂世里,什么都是亂的。張仲景卻從來不曾亂過,每每看到忘本逐利之人,他總要大聲訓斥,揭穿他們的把戲,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醫術如此神圣的東西,怎么可以成為牟利的工具?

他的特立獨行,讓他在行醫這條路上也備受冷眼和排擠,畢竟沒有人愿意身邊有一個人時時揭露這個行業的不堪,經常破壞他人的財路。

張仲景不是不明白這一點,他從小便見慣了利益勾結,對人情世事早已了如指掌。只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怒火,他容忍不了別人用醫術騙錢害人。官場上有人見利忘本,他可以不予理會,但在醫術上,他不能坐視不管。在他心里,這始終是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東西。

到底應該怎么辦呢?張仲景苦苦思考著對策,突然靈光一現:那些瘟疫多以傷寒病居多,若徹底根治了傷寒病,讓世人都了解傷寒病,那些醫師不就沒有辦法忽悠百姓了嗎?想到這里,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辭去官職,以平民之身隱居嶺南,專心研究醫學,撰寫傷寒病方面的醫書。

從此,他的生活清貧而簡單,無數個深夜,一燈如豆,照著他眉頭輕鎖的臉;無數個白日,他品嘗藥草,為百姓把脈診治,將所思所得一一記錄下來。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幾年,而他終于在這些日夜輪回里,一字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整整16卷,每一個字都是他用心血所鑄。從此,后人有了醫治此病的方向,從此,那些亂象可以得到扼制。

而這幾乎耗盡了張仲景所有的心力。但他從來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手中捧著的依然是醫書。

本有著大好的前途,張仲景卻選了一條最艱苦的路,在那個時代里,他是個異類,不被時代所容。但那又怎么樣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管多少條路可供選擇,張仲景愿意走的只有這一條。這是他喜歡做的事,即使苦,即使累,心也從容。

是的。向著自己選定的那一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總有一天能走出晴空萬里。就像張仲景雖孤獨辛勞,但最終成為人人稱頌的醫圣,在醫學史上奠定了無法磨滅的地位。

這,就是他堅守的結局,也是現實對他最好的回報……

猜你喜歡
醫書張仲景醫術
神醫的秘方
懸壺濟世的張仲景
白蠟樹
淺談基層中醫服務工作的開展
中國古老的神奇醫術
論醫術與醫德的“輕重”
此人是中國古代名醫,也是歐洲人最敬仰的中國醫生
給您推薦兩部值得珍藏的寶貴醫書·博學奇書
從蒲松齡《聊齋志異》的描寫看清初的物質文明和生活
善良的打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