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為天

2018-06-23 02:33王族
歲月 2018年6期
關鍵詞:涼皮石河子冰糖

王族

鴿子湯

一只鴿子,頂九只雞。

說的是鴿子營養豐富,吃了有不少好處。

另有一個說法,來自民間主婦的念叨:鴿子鴿子不要怪,你在陽間是一道菜。

這一說法,則說的是鴿子湯。

吃鴿子湯,可一分為二,一是吃鴿子肉,二是喝鴿子湯。若將二者做比較,則湯比肉好,人們往往看重的,是味鮮汁濃的那一缽湯。

去年冬天在民豐,聽朋友說到了民豐不吃鴿子湯,等于白來一趟,于是大家便約好中午去吃鴿子湯。我以為鴿子湯僅僅是一碗湯,朋友說不是,鴿子湯是飯,不僅僅只限于喝,而且還要吃。大家忙到中午出門,因為提前聯系好了飯館,進去坐下不久,便端來一個小缽子,細看,里面臥著一只燉熟的鴿子,湯則濃釅,里面有一個紅棗和三五顆枸杞。那紅棗許是被燉煮得膨脹了,而枸杞則不變顏色,仍顯得灼紅鮮亮。

因為先前一直覺得鴿子可愛,便為就這樣吃鴿子而難為情。朋友對我說,你有機會去養鴿子的人家看看,就知道鴿子并不是只養著玩的,在和田乃至整個南疆,鴿子都是食用的,你見多了就知道得多了,知道得多了就像對待羊一樣,不會徒傷悲了。聽他那么一說,心里便沒有了顧慮,從從容容開始吃一缽鴿子湯。

從大家閑聊中得知,一只鴿子用一個缽子燉出,切不可用大鍋燉熟后進行分配,否則就味淡肉松,食之如同嚼蠟。

因為是第一次吃,不知是先喝湯還是先吃肉,見別人都沒有動,心想或許還有配套的東西沒有上齊,便坐著等。少頃,服務員又端來了小馕,一人一個。如果是大馕,就得兩個人分著吃,而現在的馕,剛好夠一個人吃完。

看別人先喝湯,便知道吃鴿子湯與吃丸子湯一樣,先喝一口湯,可知一碗或一缽的味道如何。我試喝了一口,味道極為鮮美,有一股濃濃的肉香。這便是鴿子的味道了,經過燉煮之后,浸透了湯汁,一喝便滿口津香。喝第二口時,我含入一顆枸杞,輕輕一咬便嘗到一股甜味。但我沒有把枸杞吞下,枸杞是用于提味的,將其食之沒有多大用處。

接下來,我撕掉一條鴿子腿,輕輕一咬,肉質細嫩,有極為舒爽的口感。慢慢咀嚼,便嘗出了鴿子肉的特殊味道,醇香、細膩和嫩柔。因為鴿子肉不多,須慢慢吃,吃著吃著便覺得,品要比吃重要。

喝了湯,吃了肉,不可讓馕閑置一邊,便掰一塊浸入湯中,等泡軟了再吃,便有了綿軟酥糯之感。尤其是肉味也浸入了馕中,顯得格外醇香。這時再回味朋友所說“鴿子湯吃的飯”是很有道理的,有肉有馕,可吃可喝,吃法雖然簡單,但內容豐富,不失為難得的享受。

吃到最后,才將那顆紅棗吃了。好家伙,鴿子湯最讓人動情的地方,原來在這一顆紅棗中——肉味同樣浸入了棗肉中,一口咬下,便嘗到一股從未品嘗過的濃香,讓人疑惑棗肉也是鴿子肉,但棗肉的甘甜很快便讓人反應過來,此仍為棗肉。

吃過鴿子湯后,才了解到,因為鴿子體積小,所以從不將鴿子剁開,而是整只放入鍋或缽子中燉熟。做鴿子湯,要先將鴿子洗凈,放入鍋中的涼水中,用武火將水燒開,煮幾分鐘后撈出。這一步驟主要是將血沫潷出,有利于再次燉煮時保證味道醇美。然后,將鴿子放入鍋或缽子中,加枸杞和紅棗,燉兩小時左右即可出鍋。有的地方會放入黨參、山藥、蔥花、大蒜、干辣椒、干百合、桂圓、姜片、花椒等,但新疆人卻只放枸杞和紅棗,圖的是保持鴿子的原味。

冰糖心

去年底的一天,我從阿克陶返回克州,經疏勒縣旁的兵團四十一團場,朋友購得一箱蘋果,以備接下來的幾日解渴。

我嘗了一個,爽脆甘甜,水分極大,尤其是吃完后,一股甜味浸遍口腔,長時間都未散去。如此濃甜的蘋果,一定含糖量極高。問及那蘋果的詳細情況,朋友告之,其名曰“冰糖心”,是新疆最甜的蘋果。我便詫異,我先前曾在疏勒當兵六年,未曾聽說有如此好的蘋果。朋友估計我在疏勒的那些年,冰糖心尚未興起。他還說人們如今都喜歡吃冰糖心,別的蘋果基本上無人去碰。此等情景,自然是因為冰糖心太甜,甜的水果誰不喜歡呢?

細聊冰糖心,便了解到其不凡之處。用科學的說法,冰糖心含糖量在百分之十八到二十五,也就是說,一個冰糖心的果肉中有如此之多是糖。為了證實,朋友用刀橫面切開兩個冰糖心,一個自核心向外延伸出兩圈糖分,呈透明狀;另一個的糖分堆積在果核心上,有凝結厚實之感。如此可觀可感的糖心,誘惑得人忍耐不住,捧一個在手中吃了幾口,其甘甜滋味自口腔向體內浸漫,讓人覺得頗為幸福。

冰糖心不但甜,而且外觀灼紅,質感細嫩光滑。吃冰糖心之前的清洗頗具儀式感,用清水將其表面洗干凈后,便就更紅艷嫩滑了,尤其是有水珠欲滴不滴,慢慢沿果身懸滑而下,讓人覺得是一滴蜂蜜從冰糖心中滲了出來。

人們吃冰糖心,大多都要切開看幾眼凝于果核的糖分。此等情景,大概就是人常說的“色香味”中的色了,看過幾眼再吃,便覺得冰糖心更甜。

南疆的喀什、克州和阿克蘇四地州,均盛產冰糖心。從阿克蘇再往前就是庫爾勒,那里是香梨的天下,冰糖心無心與香梨爭斗,便不再向前。

阿克蘇因冰糖心久負盛名,但阿克蘇范圍內以溫宿的冰糖心為最好,所以最好的冰糖心,出在尚未傳出名聲的溫宿。

溫宿是一個奇異的地方,在少水少樹的新疆,居然長出一個神木園,其千年大樹的粗壯枝干,多伏臥于地上,間或又生枝長出一棵樹。進入園中,頭頂被濃密的枝干遮去光亮,讓人疑惑是別處的原始森林被移到了天山腳下。人們覺得僅僅稱其為神木園不過癮,遂又稱其為“天山神木園”,有了天山二字,便配得上那些千年大樹的氣勢。

千年大樹和極甜的冰糖心,之所以在溫宿成為傳奇,皆與當地氣候和地理環境有關。溫宿處于南天山下,日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冰川雪水充足,沙性土質層豐富,極利于植物成長,亦有利于水果含糖。新疆的水果多,主要得益于日夜溫差和充足的光照,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水果,如四月桑椹,五月杏子,六月桃子,七月西瓜,八月葡萄,九月香梨,十月冰糖心,十一月后還有葡萄干、杏干、巴旦木、干無花果等。有人說,喜歡吃水果的人,一年四季嘴都是甜的。有一位小伙子,別人給他介紹對象,卻總是見不到他,他媽媽說,每個月都有那么多水果,他一種接一種忙著吃呢,等他吃夠了,自然就把目光從水果上移到了姑娘身上。新疆人就是這樣,雖然身處赤野干旱之地,但卻享受著很多甘甜的水果,有時候甚至把水果當飯吃,其幸福與別的地方的人自然不同。

冰糖心最早在溫宿出現,亦有一段趣事。有一人經營一個蘋果園,到了釆摘季節,發現靠近水渠邊,且長在沙土中的蘋果樹結出的蘋果,比別的樹上的蘋果甜很多。他驚異地細看那蘋果,發現果核周圍凝有黃色的東西,他用舌頭一舔,覺得像舔了一口蜜。他大喜之下驚呼,這蘋果把糖長在了心上。冰糖心一名因他傳出,成為越傳越遠的好名字。

那人在后來經過仔細分析,發現那水渠中流淌的是天山積雪融化的雪水,而蘋果樹生長的地方皆為沙土,正是雪水澆灌和沙層土質,才讓那一帶的蘋果變得糖分高,水分足,口感脆。最為神奇的是凝固在果核上的糖,可觀可感,不用再做什么證明。

那人在第二年春天嘗試,用沙土栽下蘋果樹,然后用雪水澆灌,果然長出了滿樹的冰糖心。

對了,溫宿的意思是“多水”,阿克蘇的意思是“白水”,這兩個地方都在名字上強調水,與水有關的故事,亦是多之又多。

新疆就是這樣,沒有水便罷,一旦有水,就一定會創造出奇跡。

枸 杞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边@兩句詩出自《詩經·小雅》,吳樹干和賴長揚二先生將其翻譯過來,意思是“惘惘登上北山去,采枸杞啊枸杞??!”

可見食用枸杞,淵源久矣。

《本草綱目》則稱枸杞:“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p>

枸杞是古老的植物,正因其古老,已被人類服用多年。大江南北均有枸杞,新疆亦盛產枸杞,并另有一名:古城子??赡茏钤缭谛陆N植枸杞的人住在一個古老的城中,便得了此名。

枸杞有不少別名,如茍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等。

在新疆見得枸杞多了,發現其生長有一特點,即多生長于溝崖、山坡、水渠邊和灌溉地埂。如果在戈壁荒灘中,往往連片成長,在花季一片鮮艷,到了掛果時則又一片彤紅。

也有人工栽種的枸杞林,密密匝匝連成片,走近細看,各樹之間枝干交錯,想必枸杞種植得擁擠一些,彼此間并不礙事。

無論是野生或種植的,枸杞樹最吸引人的是果實。枸杞圓如櫻桃,紅潤飽滿,如果是清晨或下過雨,便有水珠凝懸于果實頂端,欲墜不墜,是難得一見的美感。成熟的鮮嫩枸杞是可以吃的,其味近乎葡萄味道,且有甘美脆爽之感,吃幾顆后,口腔中會長久存留酸甜味道,頗為提神。

每年六月為枸杞采摘期,人們將其從樹上摘下,放在陰涼處晾至皮皺,然后曝曬至果皮起硬,果肉縮緊,便可收起。每年在南北疆的遼闊戈壁上,可見到曬枸杞的火紅場面。有時候枸杞從眼前鋪向天邊,像是一塊巨大的紅布把戈壁覆蓋了起來。

有一年在木壘,見人們在曬枸杞,一群羊經過旁邊,便驚恐地咩咩叫,任憑主人如何驅趕,死活不向前一步。曬枸杞的人亦不解,好好的羊為何如此恐懼,難道有狼?他們便向四周的山岡張望,有諺語說有人就有賊,有山就有狼,如果有狼,一定在山岡上。但是山岡上沒有動靜,樹不動,草不動,看樣子不會有狼。那群羊在原地挨了一個多小時,才小心翼翼向前走去。而遠處的山岡上,有幾條黑影閃爍進了山谷。果然有狼,羊的感應靈敏,它們果斷停止不前,避免了一場危險。后來人們斷定,是火紅的枸杞讓那幾只狼怯畏,才沒有襲擊羊群。狼怕火,酷似大火的枸杞讓它們猶豫,最終放棄了計劃。

枸杞可食用,最常見的是泡水喝,可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抗肝損傷、降血糖、抗脂肪肝、抗腫瘤等作用。但枸杞泡水亦有三害:陰虛者易上火、過量會流鼻血和影響視力、血壓升高。

在和田曾喝過枸杞玫瑰茶,湯色紅亮,花片和枸杞鮮嫩,喝下一口后嘗出味道醇馥,潤腔舒服,是難得的享受。得知女性對此茶格外青睞,便斷定其最大的好處是美容。

枸杞也多用于做飯,抓飯、燉羊肉、鴿子湯、燉雞、燉魚、阿魏菇湯、缸子肉、諾魯孜飯、苞谷湯飯、蘇甫湯等,放一把枸杞進去,不但好看,而且提味。最獨特的是枸杞膏,以文火長時間煎熬,去渣濃縮后,加蜂蜜攪勻,冷卻后收起。用時極為簡單,用沸水沖服即可。

枸杞樹多刺,人們采摘時多遭受扎痛之苦。但刺亦有好處,有一年蝗蟲泛濫,人們擔心尚未成熟的枸杞會遭受損害。但蝗蟲災害過后,枸杞卻無一受損失,是蝗蟲怕枸杞樹上的刺,都繞飛去了別處。

另有一事,一人栽下枸杞樹后,一場大雨讓一棵枸杞樹倒下,又被風刮到別人地里。那人欲占便宜,便不吭聲,他不好意思要回,便看著那人將那棵枸杞栽到了地里。孰料那是一棵不掛枸杞果的樹,該開花時照樣開花,但就是不結一顆枸杞。那人沮喪地砍了那棵樹,接著又砍了附近的十余棵樹,重新栽下樹苗,等待長高后重新開花結果。

有人問他為何砍那么多枸杞樹,那人沮喪地說,他覺得枸杞樹有個規律:一棵不結果,十棵光禿禿。聽他那么一說,人們都面露駭然之色,回去細看自己的枸杞樹,看有沒有不結果的。

那人所說,是真的嗎?

頭發菜

頭發菜因酷似頭發,故得此名。

白居易吃過頭發菜后,寫下了詩句“仰窺不見心,石發垂如鬢?!?/p>

廣州人喜歡八和發一說,所以把頭發菜稱為發菜,寓意發財。

新疆人則直接叫頭發菜,并稱其為無價的黑色珍品。

十余年前在額爾齊斯河谷間,第一次見到頭發菜,其時正是頭發菜成熟期,眼見巖塊、碎礫、石縫等處,長有一堆又一堆頭發菜。本以為此物喜歡生長在堅硬的地方,不料一扭頭又瞥見,在低洼雪水、雨水積存的地帶亦有頭發菜。細看,頭發菜絲長得長短不一,但都細長,頗為棉密地穿插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很像頭發。它們的顏色初看以為是黑色,但細看后才發現是墨綠,隱隱有凝重沉積之感。后來吃到了頭發菜,則全然變成了黑色,看來這是一種會變顏色的植物。

碰到了,就摘一些回去吧。我們將頭發菜絲捋順,從根部掐斷,然后就是一大把到了手里。頭發菜絲給人柔軟舒適的手感,忍不住便像梳頭一樣將其一一捊順,裝入口袋。

提著一袋頭發菜往回走,有人指著喀納斯方向說,西域時的頭發菜,被駱駝馱著,沿著絲綢之路,走到了當時的波斯、大食(今伊朗),在外面的名氣比在中國大得多。當時的絲綢之路熱鬧非凡,頭發菜沒有揚出名聲,之后便就很難了。

當晚,擅長做飯的人操作,大家吃了一頓涼拌頭發菜。仔細品嘗,里面放了蒜、蔥花、紅辣椒、花椒、香菜、藿香,潑了燒熱的清油,在底下輔了一層核桃仁,但沒有放醋。問及為何不放醋,答曰頭發菜被醋一泡便酸澀,所以不放醋。雖然少醋,但味道仍不錯,頭發菜絲經調料調味后,有一股麻辣的味道,加之是剛摘下的,所以顯得極為脆爽,尤其是棉軟、柔嫩的口感,實屬難得的享受。

問及做法,廚師說做頭發菜最關鍵的是洗菜,來來回回洗上不下十遍,才算是洗干凈了。又問頭發菜中有什么臟物,非要那樣洗不可?答曰里面有沙子,所以要多洗。洗凈后放入沸水,焯一下即可出鍋,時間千萬不能太長,否則便太過于棉軟,食之有菜糊糊的感覺。其實頭發菜是時令蔬菜,吃就圖個新鮮,如果不新鮮便沒什么吃頭。

頭發菜可炒食、涼拌和做湯,以滑、柔、嫩、脆、潤等特點吸引人,并以清香細潔、柔軟鮮美成為蔬菜之首。

頭發菜有降血壓、降血脂、治療創傷、佝僂病、痢疾、氣管炎、鼻出血、化痰止咳、涼血明目、通便利尿等作用,但體質寒涼者、腎臟不好者要少吃或不吃。有一人為頭發菜的美味誘惑,便貪吃得多了,不料第二天雙腳腫脹,無力邁出一步。原來他有風濕性關節炎,吃了頭發菜無異于雪上加霜。

我曾吃過頭發菜蠔粥、頭發菜蛤蜊湯、頭發菜海鮮羹、素炒頭發菜、頭發菜炒雞蛋、頭發菜豬爪、頭發菜羊腿肉、頭發菜雞絲、頭發菜蝦仁、頭發菜馬腸、頭發菜西芹、頭發菜蘆筍、銀耳頭發菜羹、頭發菜剪餅、頭發菜竹筍扒魚肚、肉松頭發菜豆腐、頭發菜萵筍湯、頭發菜魚丸湯、酸辣頭發菜湯、頭發菜蠔豉蓮藕豬手湯、蓮藕頭發菜紅豆湯、頭發菜竹蓀卷、頭發菜扣肉等。

印象最深的是親手做過的頭發菜蠔豉粥,先將米在燜鍋內煮到沸騰,然后將泡開的蠔豉切成小顆粒狀,放入鍋內煮十分鐘,然后把燜鍋內膽放入燜燒鍋內,燜兩小時,將內膽取出,放入切好的頭發菜,用筷子攪散,煲十五分鐘,加入鹽,便可盛出吃了。

前年又去了額爾齊斯河沿,發現頭發菜少多了。有人說近年來亂采濫挖得很厲害,頭發菜已經很少了,但烏倫古湖一帶的頭發菜仍然不少,每年都能采出很多。到了烏倫古湖邊,便打聽頭發菜的情況,人們卻都搖頭,一臉的失望之色。原來烏倫古湖一帶的頭發菜更少,有的人找上一天,也未必能找到一束。

我們在湖邊一側的山谷中閑逛,碰到一位放羊的牧民,他的羊踢翻了一塊石頭,他卻長久盯著石頭下面看,直至臉上浮出失望的神情后才離去。

有知情者告知,那石頭下長過頭發菜,現在卻什么也沒有了。聽他那么一說,心情一下子便變得沉重起來。

石河子涼皮

幾年前在烏魯木齊一家“石河子涼皮”店,為一位姑娘吃涼皮驚訝,她先是對服務員說,涼皮和面筋各一半,醋少,辣子要多,兩勺。等涼皮端來,她嘗一口覺得不夠辣,又讓服務員加了一勺辣子,眼見那盤涼皮已一片通紅,但她吃得頗為愜意,不顧周圍人驚愕的表情。

新疆人喜歡吃石河子涼皮,尤以年輕姑娘為多,所以街頭多見石河子涼皮店,一般都是只賣涼皮,分大份和小份兩種,吃者多為回頭客。

我沒去石河子之前,就吃了石河子涼皮,覺得以地名冠以一道食物的名字,那個地方便讓人充滿想象。后來到了石河子,卻并不多見涼皮店,想必是因為名聲在外,石河子人都跑到外面賣涼皮了,或者說,開涼皮店者多借“石河子”三字招攬生意,讓人誤以為石河子涼皮均出自石河子。

世間事物錯綜復雜,一盤涼皮也不例外。

石河子涼皮叫得響,其實是有歷史的,石河子的人群構成,是一盤涼皮揚名的關鍵。新疆自五十年代成立兵團后,各團場農工皆以種地為生,但每個月卻能領工資,待遇比別處的農民好得多。石河子是兵團城市,以陜西和甘肅人為多,陜西有搟面皮,甘肅有釀皮子,他們將其帶入石河子后被稱為涼皮,歷經五六十年時間,名氣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原因,石河子的小麥好,做出的涼皮色澤鮮亮,看似薄得幾近透明,但卻極有韌勁,一嘗之下便可發現,其筋道比其他涼皮強很多倍。

我老家天水有面皮和呱呱,尤以調料獨特而受歡迎。老家人將呱呱配一個燒餅作為早餐,不知情者以為很辣,實際上那是一種香辣,早餐一頓可提神一上午。按說,我自小吃天水的面皮和呱呱長大,嘴應該刁頑,但第一次吃石河子涼皮便滿心欣喜,老家的面皮和呱呱遙不可及,而石河子涼皮近在眼前,剛好彌補遺憾。

也就是在第一次吃石河子涼皮時,發現其吸取了川菜的麻,湘菜的辣,再加入濃酸的醋,味道既濃郁又清爽,很符合新疆人直率的性格。新疆菜不在八大菜系中,但有融會和吸納的長處,石河子涼皮便是佐證。

我這些年吃石河子涼皮,固定去處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店。記得早先有石河子涼皮招牌,后在一次大風中被刮破,開店者沒有再做,但生意不受影響。因為店小,坐十人便顯得擁擠,我每次去都避開飯點,進門向女店主報上想吃的涼皮、面筋和牛筋面的比例,她利索地拌好,我一人坐在店中慢慢吃,覺得頗為舒服。

一次見到她做涼皮,便多看了幾眼。也就是那幾眼,讓我知道了石河子涼皮的做法。她把和好的面放進盆中,用涼水不斷地搓洗,一直洗到淀粉和面筋分離,把面筋取出,將洗面水澄清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在剩下的糊狀淀粉中加適量的蘇打,在涮盤內抹出一層,在上面抹少許清油,便放在開水鍋上蒸了。她動作嫻熟,不一會兒便做出一張,入鍋的那張三五分鐘即熟,下一張剛好跟上。

我嘗了她新做出的涼皮,看著她澆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芥末、芝麻醬等作料,看上去顏色悅目,一吃更覺得爽滑柔軟,似乎還品出了食物剛出鍋的那種蒸餾香味。

后又去吃,她喚女兒為我端來涼皮。我見是一亭亭玉立的少女,便想起以前她也曾給我端過涼皮,那時她大概七八歲,怕盤子掉地上,便用雙手緊緊握著,還咬著嘴唇。如今她已長成了大姑娘,我亦猛然發現,我已在這個小店吃涼皮有十年時間。

一次與女店主閑聊,得知她來自兵團農四師的六十六團(伊犁),很早便做涼皮謀生,乃至到了烏魯木齊,順理成章開了這個小店。她說其實還有比石河子涼皮更好吃的涼皮,至今沒有出六十六團,叫“矮桌子涼皮”。一位大娘最初經營時,因為只有幾張矮桌子,被人們叫出了“矮桌子涼皮”一名。那涼皮很好吃,六十六團人數十年間只要想吃涼皮,必去那家。

我打聽了一下,如今在六十六團,矮桌子涼皮店的生意依然很好,別的店已改用機器做涼皮,但那家卻依然堅持手工制作。傳來的消息還說,當年創下矮桌子涼皮的大娘已經年邁,擔心矮桌子涼皮傳承無望,甚是焦慮。

我曾去過六十六團,沒有碰上矮桌子涼皮,如若再去,一定要品嘗一次。

不論是石河子涼皮,還是矮桌子涼皮,皆出自兵團,深思此事,便明白了一點,兵團人在新疆多年種地,能出好吃的涼皮,亦是必然。

猜你喜歡
涼皮石河子冰糖
夏日里不可慢待的那碗涼皮
《石河子科技》編輯部
冰糖寶石
鄉村旅游不再是“門票+涼皮”
新疆石河子集中供熱領域建設隔壓換熱站的探討
2招巧辨色素涼皮
石河子墾區加工番茄精細氣候區劃分析
石河子墾區克瑞森無核葡萄適宜滴灌量篩選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