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世紀老人季羨林先生

2018-06-23 02:33汪彤
歲月 2018年6期
關鍵詞:季羨林生活

汪彤

再次拜讀卞毓方先生的書稿《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與以往的感受不同,今天文章里的季羨林老人已仙逝。而昨天,我還從文章里向往過北京,想念過北京。那個遙遠的地方,季羨林先生在城市的一處,頤養天年。而如今,我無端地想聽一些梵音,姑且,為紀念在德國最初學習過梵文、巴利文的季先生。我想此時將自己的心更靠近這位老人一些,更深切地感觸這位老人還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些精神。他卻永遠在我的近旁,且越來越近,不再有時間空間的阻隔,他在我隨時想念、相見的最近處。

《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這本書,卞毓方先生于2006年8月動筆,寫寫停停,停停寫寫,直到2009年7月某一個莊嚴時刻才真正完成。在寫作期間,卞先生奔波各地,他原本在記錄季羨林先生晚年生活的同時,想讓這項作為季羨林研究院研究的活動,更具有實際意義,雖然這是一項艱苦、辛勞、費思量的工作,但他愿意此生都不要停筆,他盼望季先生長壽,好讓他研究季羨林晚年的文字,能夠無限延長下去。

然而隨著霹靂一聲,卞毓方先生忍痛合上書頁的最后章節,為天下人走近季羨林先生搭起一座文字的橋梁。我們跟隨卞毓方先生的腳步,走進世紀老人季羨林先生的內心世界,“破譯季羨林先生內心世界的兩把鑰匙”。

季羨林先生告誡我們:“我個人覺得,人類在新世紀,新千年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系。恩格斯已經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把貓、烏龜、甲魚都看成是自己的伙伴,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征服的對象?!倍粋€老人與自然和諧相親的另一個側面,卞毓方先生充分揭示了“背后隱藏著形影相吊、煢煢孑立的大孤獨大悲涼”。

卞毓方先生在此書中將季先生生活中“不容回避的兩件大事”按照季先生“在垂暮之年,仍葆有直面人生的大勇,我們做研究的后學,又何必畏首畏尾、顧慮重重?!币虼?,此書真實地反映了季先生一些不為人知的生活經歷。

跟著卞毓方先生的腳步,感知世紀老人季羨林先生真實而又神秘的生活,我們一起從季先生“兼祧”與童年開始、在濟南走進新育小學、濟南一中、南關佛山街40號、在山東臨清,走訪季先生的親友;揭秘季羨林先生被蔣介石接見;揭秘只剩下季羨林先生一個人的德文班;揭秘季羨林先生與吳組緗、李長之、林庚,被稱為清華園“四劍客”的故事;揭秘季羨林先生與金庸談武俠;揭秘2003年以來季先生住進301醫院的生活等等。

這些季羨林先生的生活秘史,卞毓方先生是通過腳步丈量、通過眼睛丈量、通過心的丈量而得知。并且他并不以自己感知的材料為依托,去書寫文字,而是在走訪、查閱與季先生有關的人、物,并翻閱大量有關季先生資料書籍,如《清華園日記》《病榻雜記》等。不僅如此,他還在無數次探望季先生時,核實有疑問的地方,就連季先生同學“尤炳圻”“圻”字“yín”的發音,都要細致地查閱、探究正確的讀音,這是何等的求實精神!從這里可見卞毓方先生唯實、唯理的精神,而此書真實地反映季先生的晚年生活,含金量也正在于此。

季先生的老師、同學、朋友大多作古,回首往事,他最感謝的恩師是陳寅恪、湯用彤、胡適等。季羨林先生進北大,拿的是陳寅恪先生的推薦信,又為湯用彤先生的破格提拔。而卞毓方先生從這些季羨林先生人生機遇的點滴,研究得到季羨林先生的五大機遇:“離開老家到濟南,一遇也;考中清華,二遇也;留學德國,三遇也;進北大,副教授一周轉正,當上系主任,四遇也;古稀之年出任南亞所所長、北大副校長,五遇也?!边@些機遇不得不讓人深思,季羨林先生人格和精神上到底存在著什么?

卞毓方先生的《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順或不順,遇或不遇,成功或失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個性?!庇謴募玖w林先生的回憶資料里,讓人們不但了解了季先生的人格魅力,也了解了那個時代大師們的胸懷和惜才、愛才的迫切心情。1995年,季羨林先生在《回憶陳寅恪先生》一文中寫道:“一個是胡適之先生,一個是湯用彤先生,如果沒有他們的提攜的話,我根本來不到北大?!倍鴩獾膸孜淮髱焻蔚滤?、西克·瓦爾德施米特、哈隆,又是海外培養和愛護季羨林先生成長的人。

季羨林先生說“我不是儒家,也不是釋家,我的思想比較接近道家,我是順其自然,遵循天人合一”。而卞毓方先生也說得好:“我不是季先生的及門弟子、得意門生,我跟季先生的緣,僅僅在于散文,交往也是散文式的,若即若離,時緊時松?!?/p>

“季先生愛靜。1935年,他在濟南省立高中教書時,校長宋還吾對他的評價就是‘羨林很安靜。季先生的靜,是一種在追求學問過程中身心俱融的狀態,寵辱皆忘,順其自然?!倍鳛榧鞠壬鷮W生的卞毓方,他繼承的“靜”則是泡在清華、北大圖書館,汗流浹背地翻閱《清華周刊》等大量與季羨林先生研究有關的資料,從研究季先生曾經的生活,來感知晚年的生活狀態。人們常說“聞雞起舞”,而在季羨林先生的生活中是“雞聞他起舞”。在季羨林先生譯梵文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到翻譯敦煌經卷后寫80萬字的《糖史》,靠的就是勤奮精神。

人與人的緣分和交往,順應的是天道,而一部好的文學傳記,也是順應了自然之道,才能激發人的情感。各人的出發點不同,閱讀時的具體心境不同,其關注的方面,和經由審美體驗而得出的判斷,也就難免有所不同,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仨兰o老人,慢慢咀嚼卞毓方先生的《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相信你會在一位將近走過一百年歷史的世紀老人的生活中,品味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猜你喜歡
季羨林生活
我的書齋
聽雨
季羨林的養生啟迪
來而不往
咪咪(節選)
老舍給季羨林“付賬”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