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三足石硯及古硯演變簡析

2018-06-27 10:33黃含笑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7期
關鍵詞:太和

黃含笑

摘 要:文章介紹了安徽省太和縣漢代三足獸紋石硯和三代以前石硯形狀、功能演變軌跡,論證了太和三足獸紋石硯在我國硯臺演變史中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太和;漢代三足石硯;研磨器;蔡倫造紙

硯是古代文房四寶之一,因其質地多為易于保存的石質、陶質,所以流傳下來的標本很多,但早至漢代的三足硯卻不多見。2017年5月,筆者參觀太和文廟,有幸目睹了一張出土于安徽省太和縣罕見的漢代三足石硯照片(圖1),現對此石硯介紹如下:

60余年前,這件三足獸紋石硯出土于安徽省太和縣李閣鄉漢墓,后被安徽省博物館調走,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硯為圓形,由硯蓋、硯身套合而成。蓋頂飾雙螭首立體浮雕,兩螭龍昂首相對,有雙孔提梁,蓋邊細線淺刻方格紋。蓋內周廓略厚,淺刻云紋,馬、鹿等瑞獸奔馳其間。硯底三足,刻熊紋。整器造型渾樸,刻工精細,是一件罕見的精品[1]。

昔日三皇五帝,以扁平砂巖、青石、玉石為板,用自然圓石為研磨器,加工谷物,研磨顏料,磨制石器,加工箭鏃。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時期用石磨盤、石磨棒來加工糧食。仰韶文化時期,出現研磨顏料的器物。紅山文化時期,已有玉質硯板,其呈不規則四方形,表面光滑,略微內凹,背面琢磨平整,未經修復。夏家店文化時期,曾有龜形器,背凹坑,其形似燈非燈,似研磨器而又不好下定論,因無其他實物相佐證。同時還存在少量的杯形研磨器,杯外用漁網紋做裝飾。漢《新論》中記載:“伏羲之制杵舂,萬民以濟?!北蔽横B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五中記載:“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古樸,云平生時物也?!闭f孔夫子家里藏有一枚古樸的石硯,但未見到流傳下來的實物,所以不知其形制。清代黃欽阿《端溪硯史匯參》曰:“上古三代之硯,僅見于此。此時未有筆墨紙,以漆貯玉石中,竹梃點之。于簡版上,作蝌蚪書?!泵駠鴷r期章鴻釗先生在《石雅》中說:“硯字不見于經,意三代時尚未用硯也?!庇纱丝梢?,三代以上的研磨器在史書的記載和存在的實物中都是很珍罕的。三代研磨器歷史跨度約4000年,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夏、商、西周,期間形質變化發展變化皆不大,還是基本延續史前研磨器的平板樣式。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礦物顏料和炭墨都是天然的,研磨器的造型和功能也就相應地延續了這三代。目前而言,三代之上古(玉)石硯不但發掘出土的實物很少,同時從典籍上看,關于硯的資料同樣稀少。先秦鐘鼎文后,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帛書、帛畫,如《楚國伏羲女媧交尾圖》《神龍引魂升天圖》,需要用動物毫毛制筆和煙熏制墨,有顆粒人工墨,自然有專門研墨的石硯。后石硯有足,便于拿起方便,引申為“硯臺”。從古到今,硯的別名多是從名家、詩人、書畫家的詩句中來的,名人效應使多數人認可,略說如下。

研磨器、原始硯:新石器時代,用來研磨谷物、堅果、石墨或其他顏料的器具。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遺址中曾經出土一套國內已發現最早的研磨器,被稱為“中華始祖硯”。

硯瓦、瓦頭硯、瓦硯:秦磚以及秦漢時期的瓦當,很多是用澄泥燒制而成的,后被文人墨客改制成硯。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薄渡凼下勔姾箐洝吩唬骸俺幫哒?,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為瓦狀,以不留墨為貴?!蔽羧蘸T書生,家境貧寒,多用秦磚漢瓦改制成的硯,被傳為佳話。

石君:宋代蘇東坡《萬石君羅文傳》說:“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并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蔽闹惺且猿帪榫?,無論材質,統稱石君。

石友:古代讀書人把書齋中文房用品當成朋友,稱硯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薄拌敝讣?,“石友”指硯。詩文廣而傳之,之后眾人皆稱硯為石友。

即墨侯:古人推崇名硯,以名硯為侯,以顯尊稱。唐代《即墨侯石虛中傳》一文中,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宋代王邁中的《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p>

墨海、海硯:硯的別稱,多指大硯。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昔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边@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以今人眼光來看,此物是屬宋代仿制。宋代程俱《謝人惠硯》詩曰:“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鼻宕啉P翰《硯史》中的那方題銘“墨鄉磅礴,天空海闊”的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灝《通俗編》曰:“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p>

墨池:古人硯臺有大小之分,大的硯多用于擺設、裝飾,存放墨汁多,稱“墨?!?;小的硯稱“墨池”,存放墨汁少,方便使用。

墨盤:古人所說的墨盤多指盤子狀、體積較大而又存墨較淺的硯臺。

墨田:研墨如耕田,古人認為研磨也是勞動,如同耕田,硯臺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墨田,是以硯臺為田。

硯山:古有大硯,是利用大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周邊雕刻山峰,給人崇山峻嶺的感覺,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后即效之?!?/p>

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云“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這是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石的形狀而定。

硯的別稱還有多種。例如,清代王繼香《醉庵硯銘》曰:“昔人號硯曰潤色先生,曰巖屋上人,曰鐵面尚書,余獨取其靜而真也,謚之曰靜真先生?!薄皾櫳壬币辉~早在唐代女詩人薛濤詩《四友贊》中就有提及“磨潤色先生之腹”,稱硯為“潤色先生”。再如“徐公”,專指魯硯中的“徐公硯”,書法家舒同曾為此硯題詞曰“美哉徐公”。

漢代三足硯的出現,應與當時紙、墨的大規模使用和推廣有關?!稏|觀漢記》及范曄《后漢書》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蓖瑯?,漢代開始出現了人工制墨做成的墨錠,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黑墨。在這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書寫材料。天然墨的材料不容易被發現和取得,限制了它在書寫和畫畫方面的推廣和使用。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及商周時期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惫糯鷮懽?,以竹挺點漆,后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F知最早的煙墨出土于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還沒有用模制成錠。這種制墨原料來源于松煙,剛開始是用手捏合成圓塊,后來用模制成錠狀,墨質堅實。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庇澉缇驮诮耜兾魇∏ш柨h,靠近終南山,山上的松樹特別多,用來燒煙料制成墨,極為有名。當時最上層階級用絲織品寫字、畫畫,由于造紙術的出現和推廣,廉價的成本使得當時中小階級也能接受。新型人工墨品的出現,打破了天然墨產量小的限制,也加劇了專門研墨用硯臺的出現和使用的頻率,對應硯臺的改進,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大變革。三足硯足離地懸空有距離,增加了人們研墨時的舒適感,同時便于單手或雙手抄握,且挪移攜帶方便。圓形的有效面積利用率最大,可以最大限度儲存墨汁,經濟實用,不會多占用空間。這也是漢代三足硯是當時硯臺使用劃時代變革的原因。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歷經夏、商、周三代硯都無明顯變化,是因為當時研磨的墨汁沒有變化。漢代造紙術的出現和推廣,加快了使用墨汁寫字和畫畫的應用,也使硯的形狀和專門用途固定化。從早期的研磨食物,被大臼、石磨代替;從磨制細小工具,被專門工具加工方法代替;還出現其他更多的加工工具的方法;從最早不容易發現、推廣的礦物顏色的磨制,到漢代人工墨汁的發明、紙張的推廣,加劇了硯臺用途的變革。

在漢代,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出現了重大改進和變革,說明漢代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經過秦的統一,結束了有史以來從朦朧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方國并立、諸侯爭霸、戰國七雄、地域割據、戰亂紛爭,當時各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軍事上,很少用于生活、生產上。秦漢的統一,為大民族的融合,為文化的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漢代能出現改良造紙術、人工墨、硯臺形狀和功能演變的原因。生活是和當時的社會形態息息相關的。由而觀之,太和縣出土的漢代三足石硯在我國古代硯臺演變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它由單純的研磨板,進一步演變為有圖案裝飾、有美觀意義的實用藝術品;從單純的實用器,演變為帶裝飾的功能。對比國內出土的戰漢硯臺來看,唯太和圓形三足獸紋石硯是形制最為復雜、雕刻最精美、圖案最為豐富的一種,也是代表當時社會上層生活的珍貴文房用具[2]。從側面來說,在漢代(之前)太和境內應有一定爵位的家族或地位崇高的人物,唯有如此,才能擁有如此精美、時尚的硯臺,也反映出太和人文文化歷史悠久。

來到太和文廟,那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方式、內容豐富的歷史資料,給人精神上的陶冶。這是皖北最好的縣級博物館,公眾的認可,永遠是無言的豐碑。太和三足石硯,它的意義,它的文化延伸,賦予了一代又一代太和人、皖北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守護和熱愛,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對文化傳承的熱愛。無論是天南海北、國內國外,太和人對文廟的感覺是永遠的情懷,是家的感覺,是根的本源。文廟在,心即安。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三足石硯[DB/CD].https://baike.baidu.com/item/漢三足石硯/3767725?fr=aladdin&fromid;=8785035&fromtitle;=三足石硯,2015-11-23.

[2]張宏明.安徽太和出土漢代石硯的比較研究[Z].太和:太和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7.

猜你喜歡
太和
成中英、劉偉見—紀念張載誕辰千年會講
太和公主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沖淡
“母愛”
韓雪麗
論張載的宇宙本體論及其成因
北京故宮太和門形制簡析
書畫之鄉翰墨香
數學問題與解答
勝地延安太和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