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張載的宇宙本體論及其成因

2017-05-13 13:17周曉芳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太和張載本體論

【摘要】張載的宇宙本體論是其思想的邏輯起點,為張載哲學的展開提供了理論基礎。張載建立了完整的氣學理論體系,但是他的本體論思想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有“氣本說”、“虛本說”也有少數學者傾向于“道本”,究竟何者為本,主要在于學者對于“本體”這一范疇的界定。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氣與太虛、太和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張載的本體論思想。

【關鍵詞】張載;本體論;氣;太虛;太和

張載作為北宋五子之一,他在本體論上,與周敦頤不同,周敦頤把儒佛道三者結合起來,但是他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和根源,張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佛道二教的理論進行批判,對世界進行了終極追問從而建立了自己的本體論思想。

一、對佛道本體論的批判

道家把“無”作為世界的本原,主張“無中生有”,張載認為道家的主張缺乏合理性,因為它并沒有理清“有”和“無”之間的關系,二者不存在先后問題,都是作為事物有形或者無形的一種存在狀態。張載認為氣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礎,是真實客觀存在的,這稱之為“有”,氣聚形成有形的物質世界,氣散歸于無形,成為“虛”。老子的無中生有理論,在張載看來就成了,無形的虛能形成有形的氣。但是虛和氣二者不是生成關系,而是作為事物的不同存在狀態。佛教主張空,重視心的作用,強調“以心為法”,認為人們主觀的幻覺是客觀事物存在的依據,佛教哲學沒有正確認識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關系,沒有依據現實事物的發展規律來認識世界。在批判佛道二教的“空”、“無”觀點的基礎上,張載確立了他的宇宙本體論,把氣作為現實世界的物質基礎,肯定了現實世界的實在性。

二、張載的本體論思想

以張岱年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張載的本體論為氣本體論,他認為本體在中國哲學中的含義不同于西方?!氨倔w”一詞在中國哲學中是指“本根”,本來存在的基礎。他認為氣是最根本的,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氣,氣派生萬物,是萬物存在的基礎。在論證中他把氣與具體事物區別開來,氣是比具體器物更高級的存在,氣是質料物,具體器物是形物。氣聚為物,但是氣仍然存在于具體器物中,具體器物是由氣構成的。但是氣是不依賴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具體器物會消亡,但是氣不會消亡,氣只會有聚散的差別。在文本中談到“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對于“太虛即氣”的理解,他認為太虛和氣是同一種東西,同一種質料,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二者只是聚與散的不同,因此整個世界就是由氣構成的物質世界。

牟宗三的本體論思想與張岱年不同。他認為太虛與氣存在明顯的差別,二者不可混同。太虛是最高本體,太虛是形上的,而氣作為物質性的存在,是行下的,二者是體用圓融互不相離的關系,把太虛本體落實到道德層面上,太虛是具有道德創生意義的存在。他的太虛是與儒家的天、道、性、命相聯系的,認為宇宙的化生即是道德的創造過程。太虛中的氣,存在清濁之分,清極至神,神作為太虛中的更高境界,故清通無礙而達到神。在文本中張載說“散殊而可象者為氣,清通而不可象者為神”,“神”使太虛的超越性地位更為顯現,和實質的氣形成鮮明對比。在宇宙的物質構成上,太虛神體是具有超越性、絕對性的最高本體,在人性道德層面上,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神”,至此他的太虛神體把天道人道貫通起來。

從現在意義上看尋求第一本體,第一存在,張載的本體論本人贊同“道本體論”。在文本中張載認為太和就是道,顯示出道的創生之義,道是第一意義上的本體。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就是氣的變化過程,是陰陽相互推移的過程。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形成,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道—太和—太虛—氣—萬物。這一過程并非是萬物的創造過程,而是從形上到形下的一個分級?!疤汀币辉~始見于《易傳》,按傳統的理解“太和”就是陰陽會沖未分之氣,萬物化生就是源于天地之間生生不息、運動不止的“氤氳”之氣。對于“太虛”的定義,張載認為太虛是氣的本來存在狀態,是散而未聚的氣。對于太虛和氣的關系,有學者認為二者是形上和形下,本體和現象的關系。本人認為虛與氣是作為同一物質的不同存在狀態,太虛和氣的關系就像水和冰的關系,構成要素上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它們是有形與無形、聚與散的差別,并不能理解為形上和形下的區別。氣是實體性的存在,太虛是氣的本來狀態,故太虛也是實體性的,所以太虛和氣都是形下的存在。因此,從太和、太虛、氣的存在狀態及運動過程,可以看出太和、太虛與氣的本質是一樣,只是存在的狀態不一樣。太和是陰陽未分之氣,太虛是氣的本然存在狀態,這些都是形下的層面,“太和所謂道”道是第一存在,是萬物化生的本,道呈現出了萬物化生的過程,也展現出事物氣化的過程。

因此,對于張載本體論思想的判定出現不同,主要在于學者對于“本體”的界定不同?!氨倔w”在中國哲學中,應該理解為“本根”,物質世界本來的存在樣式,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從這個角度看理解為氣本論是具有合理性的。同樣若根據“太虛無形,氣之本體”這句話來定性張載的本體論為“太虛本體”是有失合理性的。這句話容易產生誤解,太虛是氣的本體,換句話說就是太虛是氣的本來狀態。這里的本體,并非現在西方哲學中的第一存在,第一本體。張載在文本中只是表明太虛是氣的本來狀態,并未顯示出,太虛是超越于氣之上的更高存在。張載所說的“本體”未必就是現代哲學意義上作為第一存在的本體,現代意義上的本體觀念是與現象界相對而存在的。這種觀念與中國哲學中的概念是存在差異的。

三、張載宇宙本體論的意義

張載宇宙本體論并不是張載哲學的最終目的,它的最終指向是要探討心性論和人生論。他認為“氣”是物質世界的基礎,世界上的事物紛繁復雜,形質萬殊,都源于“氣化”,而事物萬殊又是造成人的認識不同的根源。從宇宙本體論探討事物的本原,進而探討人的認識,形成了他的認識理論。在人性論方面,他從本體論出發,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范疇,同樣從本體論出發,他還提出了“民胞物與”的人生實踐方向即人生論,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把中國哲學的天人問題進行新發展。他的本體論思想,為張載哲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氣學哲學的發展史來看,“氣”作為一個古老的話題,在中國哲學史中是一個廣泛探討的話題,先秦時期有探討“陰陽五行之氣”,提出“氣稟”與“氣質之性”還有孟子的“浩然之氣”等。對于氣的解說,雖然談論之廣,但卻沒有進行系統闡述,張載克服了以往氣學哲學的不足,剔除對“氣”概念的雜亂解釋在《易經》的基礎上成功地建立“氣”本體論哲學體系。由于張載注重本體的客觀性和終極性,他選擇了“氣”的概念作為其哲學的本體論,通過理論建構,以及對傳統氣學理論的繼承與弘揚,成功的建立了氣學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若從傳統意義上談張載的氣本體論,是指氣作為實體性的存在,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礎,氣不是作為宇宙的第一本體。但是,要按照現代意義上的本體論去理解,本人更贊同張載的本體論是道本體論,道是宇宙的第一本原。張載的宇宙本體論思想,從中國古代哲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氣本體論更符合張載本人的思想,但是在現代意義上,道本體論更具有哲學的思辨性。張載建立起完整而深刻的氣學體系,對中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M]. 中華書局, 1975:1-60.

[2] 丁為祥. 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M]. 人民出版社, 2000:59-66.

【作者簡介】

周曉芳(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單位: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太和張載本體論
因為張載
因為張載
因為張載
太和公主
太和三足石硯及古硯演變簡析
不與他人拼下限
本體論視域下大學本體要素及資源分類探析
“法律解釋”與“法律詮釋”之術語辨析
淺議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
莊子美學思想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審美關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