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人應具備超配意識

2018-07-11 16:48衛哲
商界評論 2018年7期
關鍵詞:投資人馬云優先

衛哲

找人、找錢、找項目,企業創始人大概就忙這3件事。

很多人認為找錢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找人才應該是第一位,應排在找錢和找項目的前面。

我曾請教柳傳志和馬云同一個問題:企業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們兩人的回答高度相似。柳老跟我講,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馬云說是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兩人的3句話都一樣,只是次序變了。

馬云說,其實這兩種次序都對。在企業的不同階段,需要使用不同的次序。在企業相對早期,就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創業初期只能看菜吃飯,事想得太大也沒用。但是到了后期,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業務逐漸穩健之后,這個時候便可以先定戰略,圍繞這個戰略所需要的人去重新搭班子。

不同階段應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兩位中國頂尖的企業家分享的3句話里面,兩句話都是跟人有關:搭班子和帶隊伍;真正跟事兒有關的,只有定戰略。

所以,“人”大概要占創業者三分之二的精力和時間,其實找人比找錢重要。

找一個超配CFO

我認為我對阿里最大的功勞,就是招聘了2個CEO。今天的張勇和井賢棟都是我當時招的,而招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是做CFO的。馬云最討厭CFO當CEO,我卻把他最討厭的事變成了現實。我不僅自己是從CFO變成了CEO,還把螞蟻金服和阿里集團的兩個CFO都變成了CEO。我認為自己能將CFO變為CEO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招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屬于超配,我永遠站在超配的角度看問題。

擁有超配意識

中國比較成功的企業,一定得有一個“超配”的崗位。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兒,這叫匹配;挑到最牛的人來做這件事兒,才是超配。

超配有兩個概念。

一是規模超配。企業達到3億元規模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有能力掌控30億元規模的人來做CFO,找一個已經做過10倍以上體量的人來做。

二是能力超配。我面試CFO的時候,很少問財務會計問題。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我會看他是不是更關心業務,是不是更關心人。人、錢、業務這3件事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管錢的人,我不問他錢的事,卻問他人的事和業務的事;管人的人,我不問他人的事,卻問他錢的事和業務的事;管業務的人,我不問他業務的事,卻問他人的事和錢的事。做什么卻不問你什么,問你另外一回事。因為你做什么你就應該知道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你對另外2件事的關注和關心。

所以我跟馬云說,我招的CFO,雖然“F”是2條杠,但我都是沖著CEO“E”的3條杠來招的。張勇和井賢棟,當年他們對業務的興趣愛好和理解程度超過財務。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他們也是超配。

CFO要達到超配,有3個問題要考慮。第一要提前,上市前才想著找個好的CFO,可能就不會很成功地上市;第二,能不能找到一個乘以5倍甚至10倍的人來做CFO;第三,你要招的CFO對業務的興趣愛好夠不夠濃厚,他能不能站在ROI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別總站在成本角度

因此,創業公司這么多崗位中,CFO是我首要建議超配的。

控制成本向來是CFO管理模式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有些CFO甚至認為這是職責內最為重要的事。但我認為,一個好的CFO永遠不只是站在成本角度看問題。我帶著投行的經驗去了百安居當CFO,我心中就沒有成本,只有ROI。我關心的是,給你1塊錢做營銷,你能帶回幾塊錢;給你加1個人,你人效能不能提升;人效不變的話,你能帶來多少收入。只要你的效率不下降,你要多少人我給你多少人,要多少錢我給你多少錢,只要最后的結果能夠令人滿意。

蔡崇信、劉熾平、柳青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就蔡崇信、劉熾平、柳青加入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的時間而言,他們在當時都是超配的。

蔡崇信是阿里巴巴第19個員工,他見馬云的時候,馬云還在湖畔花園的家里辦公。在這個時候,他讓普華永道來做審計。普華永道說我們從來沒有審計過一家還在家里辦公的公司,但這個做法讓阿里的整個合規體系一直健康生長到今天。

這個崗位為什么需要超配?有兩個原因,一個對外,一個對內。

第一是對外,比如融資。融資占了創始人太多的時間,多數還是摸不著門道。因為對于大部分CEO來說是人生第一次融資,哪怕之前A輪成功了,B輪則不一樣,C輪也不一樣。因為每一輪都要見不同的投資人,創業者的表達和他們對創業者的期望都是不一樣的。但一個擁有投資背景,或者是CFO出身的人,他可能就不是人生第一次,所以對外會減少創業者的很多負擔,他也能站在投資人角度,協助創業者進行合理化表達。

第二個是對內。只會控制風險、省成本的CFO,并不是好的CFO。我在百安居當CFO時也是這樣,沒什么人歡迎CFO。我上臺講話時,第一句話問大家是否知道CFO的職責。臺下七嘴八舌,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CFO是控制風險的。我隨后繼續詢問,公司最大的風險是什么。很多人說資金緊張之類的問題。而我認為,公司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營業額,沒有收入進來哪還有什么風險把控?所以我當CFO時說我是來控制公司最大的風險—協助公司一起把銷售做好。

找錢原則

找人之后再來找錢。找錢強調3個階段,3個不同的優先級。如果把企業的成長比作一個人的成長,可以分為4個成長階段: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

找錢三階段

第一階段,如果企業還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要時間優先,估值不重要,確定性才重要。舉個例子,是選擇估值高一點,等3個月之后融資;還是選擇估值低一點,下個星期就獲得投資方青睞?創業早期,一定要選擇后者,時間優先,估值次之。

第二階段,如果企業過了生存關,時間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企業進入初中、高中階段,這時候要金額優先。在金額和稀釋的比例當中,要優先選擇金額。比如,雖然企業生存下來,但是缺1億元可能就會面臨后續發展的緊張。在這個時候,你先拿到急需的1億元,10%或12%稀釋比例,對創業者來說其實沒有什么區別。這1億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比例的兩個或者三個百分點,對你并沒有那么重要。

第三階段,如果企業進入大學階段,這個時候要比例優先。經過多輪稀釋,企業的股份變得很值錢,金額反而沒那么重要了。要咬死比例放開金額,多給點錢或少給點錢,其實也不重要了。

所以,每個企業在融資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企業現在處于哪個階段。明確所處階段之后,創業者才能明確堅持什么,優先什么。但是,在這3個階段,我都沒有提到估值優先。因為只有賣股票的時候才是估值優先,只要不賣股票,就不應該有估值優先的想法。

選擇投資人四要素

真正優秀的企業,在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融資應該是雙向選擇,創業者和投資人是對等的、平等的。

如何選擇投資人,可以用人們常問領居家小孩的4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姓什么?打交道的雙方最終都是人,一定要搞清楚打交道的這個機構姓什么,見到姓這個姓的人沒有。

第二個問題,你幾歲了?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個層面:第一,基金年限多長;第二,基金現在處于基金期限的第幾年?;鸹旧隙加心晗??;鹉晗薷悄囊荒陝摿⒌臎]關系,創業者一定要問最基本的,甚至要看文件:“請問投我的基金是幾年期的?是哪一年設立的?這也就意味著基金還剩下幾年。人民幣基金年限很少超過8年,美元基金年限很少超過12年。舉個例子,8年期的基金現在是第3年,那么這個基金就剩下不超過5年?;饚讱q了,決定了基金能陪創業者的時間有多長?!?/p>

第三個問題,你多重?其實是在問基金的規模。管理基金的總規模與創業者無關,關鍵在于投資企業的那期基金規模有多大?;鹨幠RT當戶對。選一個在投資期第一年或者第二年的基金,能給創業者的期限比較長。不要拿一個期限太短的基金,也不要拿一個期限較長的已經過了一半或者一大半的基金。同時,創業者選擇的基金對其投資額,大約占整個基金規模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占比是互相的,占比多少就意味著創業者和投資機構以后會如何相處。

最后一個問題,你會什么?這個問題是問投資機構能夠提供給創業者除了錢以外的東西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投資人一定會談很多,檢驗他說的話有兩種方法。第一個辦法,實際展示。這個時候,投資人可能會說,時間緊迫,來不及展示。那么就需要第二個辦法,客戶訪談。投資機構是B,企業也是B,投資就是B2B。對這個投資機構最好的調研,就是調查這家投資機構之前投過的企業或者項目。這些企業或者項目都是它的客戶,要與它們對接,進行深入調查。

雖然投資機構和被投企業的關系不一定是一輩子,但至少會陪伴創業者們走過3年、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曾看到過太多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不愉快的、有分歧的故事。這不是投資以后的問題,而是在投資之前沒有真正做好雙向選擇。有可能是投資機構選錯了企業,也有可能是企業選錯了投資機構。

總結來說,我認為找人比找錢重要。找人的時候,CFO要超配,因為CFO超配本來就是為你找錢。馬云、馬化騰、程維他們擔心過錢嗎?這都是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替他們擔心這個問題的人。

猜你喜歡
投資人馬云優先
馬云:提前退休做一個讓自己喜歡的人
多端傳播,何者優先?
馬云,你聽我說
站在“健康優先”的風口上
投資人最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