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脫貧的幾點思考

2018-07-18 17:52阿米娜·扎克爾
智富時代 2018年5期
關鍵詞:全面小康精準脫貧建議

阿米娜·扎克爾

【摘 要】隨著十九大的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精準脫貧的政策,是新時期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條件,也是黨中央針對貧困地區作出的重要決策。各級黨委和政府都給予高度重視,并根據當地需要,尋找地方群眾脫貧致富的方法,盡快實現小康社會。本文將就精準脫貧的幾點問題,闡述解決辦法并進一步提出相關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精準脫貧;問題;建議;全面小康

一、精準脫貧問題研究

(一)貧困地區內生力量薄弱

我國貧困人口教育程度不高、文化基礎弱,并且由于地處偏僻地區所以思想意識落后。貧困地處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當地缺乏發展必要的強壯勞動力和先進勞動技能,地區內老年人缺乏發展意識和創新能。

(二)致富途徑較難開發

貧困村大多處在山區或自然資源先天不足的地方,不便利的交通狀況減少與地區外的交流,阻礙當地居民對新事物的了解和使用。長期處于這種生活條件限制當地居民的思維方式和眼界范圍,當地居民很難利用新生事物或者本地特色來尋求致富途徑。

(三)地區保障不夠深入

從目前的情況看,貧困地區居民患病比例較高,貧困家庭中大多有需要治病但是沒有醫療保險的成員。地區醫療保險不深入,導致貧困地區群眾有病沒錢治、有病不敢治,最終小病拖成大病,家中貧困家庭負擔。

(四)返貧發生率高

運動式的脫貧行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十分顯著地效果,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問題,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仍然惡劣,缺乏脫貧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一旦遭遇災害、事故等意外情況,貧困地區極易容易出現返貧現象。

(五)干部“帶不動”和貧困戶“跟不上”

首先,相關政府部門干部沒有深入到一線,實際考察當地難處和致富路徑,導致精準脫貧工作脫離群眾和當地特色,用一種“超然”的脫貧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肯定起不到帶頭作用。其次,有關部門干部在落實脫貧工作時,忽略提升貧困地區居民思想教育水平,很多貧困人員對脫貧概念還很模糊,不具備堅定的脫貧信念和切實可行的脫貧計劃,最終導致脫貧工作效果不明顯。

二、精準脫貧策略研究

(一)跟隨黨建領導

加強黨的建設是精準脫貧的政治保證,貧困地區在進行脫貧工作時,也要注意,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樹立黨建意識,形成基層黨建和精準脫貧工作“共贏”效果。切實發揮地方政黨委的領導作用,深入一線發現黨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確立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政治領導創新基層黨建創新,實現精準脫貧工作的高效開展。首先要加強基層干部的選拔系統,不止要提拔具有高知識、高修養、高文華的干部,還要提拔吃苦耐勞、有干勁、能吃苦的干部,特別是要注意黨建干部的“雙帶”能力,在基層建立一支能打好脫貧攻堅的精英干部團隊。其次要積極落實“黨建富民強村”和“支部比項目、黨員帶民富項目,大力在貧困地區推廣“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采取協調企業投資合作、開發旅游業、提高當地服務類項目收入等方式,鼓勵當地村委干部和村民發展當地特色農業,提高農民收入。

(二)發揮產業帶頭作用

精準脫貧工作一定要結合當地優勢和特色,從生態中尋求產業優勢,引進高素質技術、管理人員,以本地生態為基礎,采用產業帶動就業、就業帶動經濟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群眾積極的參與到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當中,貧困地區可以發展畜牧業、林園業、種植業和鄉村旅游項目。與此同時,加大力度引進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有熱情的貧困地區人才回到家鄉幫助建設,既產生大量的工作機會,又減輕城市人口壓力充分發揮人才才,形成“先富帶后富,共奔致富路”的良性循環。

三、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典型,帶頭示范,解決內在動力不足

精準脫貧工作的第一步應該先樹立積極、主動、創新意識,扶貧先扶“志”,著重力量改變貧困地區群眾的觀念,打破傳統、被動的“等靠要”思想,盡快設立典型案例和帶頭人,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和決心,從而在正確的黨建思想下走向致富道路。當地相關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入貧困地區一線,挖掘當地深挖幫扶典型的同時要發掘貧特色產業、了解居民實際情況的同時,發現脫貧典型,并對其事跡進行廣泛傳播,從精神上給貧困地區人民樹立典型,營造健康的致創業社會氛圍。

(二)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增強經濟結構穩定性

首先,要充分考察當地資源特色和貧困群眾的創業、經營能力和脫貧目標,根據每個地區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產業扶貧項目,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經濟園林業、果蔬種植業、養殖畜牧業新型產業,幫助特產企業實施質量安全認證,樹立品牌觀念,打造當地知名優質產品。其次,引進和改造“公司+基地+農戶”結構模式,建成規模系統化、股份分紅制等經營方式,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吸引外出務農勞動力參加新型產業經營中。最后,建設完備的地區物流系統,與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相結合,能夠在貧困村中建立物流服務集散管理中心,將電子商務和當地特色相結合,利用線上消費途徑加快貧困地區產品進城的速度,徹底解決貧困地區產品營銷“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吸引一批熟悉貧苦地區情況、熟知扶貧政策、擅于產品營銷的電子商業管理者,鼓勵電子商業企業與貧困地區結成互助關系,相互促進發展,實現共同致富的脫貧目標。

(三)解決住房安全建設工作,實現安居樂業并重

住房安全是精準脫貧工作的內在基礎,就新出臺的《十三五扶貧開發專項規劃》的內容規定,要堅持把易地搬遷扶貧項目歸入貧困地區經濟基礎發展的框架致中國,將區域整體發展與產業結構發展、新農村建設有機集合起來,鼓勵在貧困地區引入公租房、商品房、廉租房等住房補貼形式,既解決了當地居民住房安全保障問題,又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安居和樂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解決居民住房安全的基礎上,相關政府部門還要出臺能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工作的優惠政策,例如開展家政、廚師、保姆等技工職業培訓,樹立服務產業意識,支持當地企業優先雇用住房搬遷人員,實現“挪窮窩”與“換窮業”雙管齊下、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和脫貧同時進行。

(四)提升外部引領動力,形成地方脫貧的組織保障

發揮干部的主體地位作用、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增強干部政治思想培訓以及專業能力培訓強度。干部的思想能力和專業素質是脫貧工作質量的基礎,只有培養一批高素質、全方位發展的干部,才能保證貧困地區群眾、產業能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順利改革創新,領導貧困群眾形成股份分紅和務工所得的“雙重”收入,以實現共同致富的目的。提升作為外部引領動力的干部專業素質,就要強化地區基層黨委的組織能力,安排干部駐村蹲點,使用各級領導包、幫、干的實踐方式,在精準脫貧工作一線幫助能力較弱的村委組織增強力量,為扶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四、總結

精準脫貧工作是黨中央近幾年提出的有關貧困地區和群眾脫貧的政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我國貧困地區特點、分布,貧困群眾情況、需求經過細致考察后所提出的一項利國惠民的政策,精準脫貧政策從意識建設、住房安全、勞動保障、干部能力等多個方面對貧困地區進行改革和創新,涵蓋了貧困群眾生活需要的多個方面。特別要注意的是,脫貧扶貧工作一定要有“精準度”的進行,將專項項目更準確的落實到貧困居民身上,特別是相關的專項財政扶貧資金務一定要使用在貧困群眾身上。還要注意的是,某些地區為了搞“面子工程”挪用政府資金去建設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這種大跨步做法不僅不能惠民還會傷,所以政府相關監察部門也要做好脫貧工作審查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全一.如何在精準脫貧中實現公證精準脫貧——以四川公證扶貧實踐為例[J].中國公證,2018(05):15-17.

猜你喜歡
全面小康精準脫貧建議
接受建議,同時也堅持自己
好建議是用腳走出來的
貴州省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相關性研究
天柱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考
四川省“貧困片區”全面小康發展狀況與日標測算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擁抱自由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
幾點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