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定土樓傳統聚落和建筑的生態智慧

2018-07-22 08:02楊哲李翔YANGZheLIXiang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018年3期
關鍵詞:土樓客家人生態

楊哲 李翔 / YANG Zhe, LI Xiang

1 引言

生態城市的興起源于西方工業革命、城市飛速發展所產生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聯合國在1971年“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并在二十世紀末頒布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2)和《21世紀日程》(Agenda 21,1992)等重要文件。生態城市理念開始走向全球。

現代生態城市理論涉及城市形態、生態交通、環境限制、景觀生態和生態經濟等多個方面(張若曦,2016)。這些理論多源于西方,而我國本土的生態理論常被學界忽視。中國傳統聚落的營建過程體現著古代“天人合一”等東方哲學思想,凝聚著古往今來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許多古老聚落依然流傳至今、生生不息。以今天生態理念詳查其中,常常發現古人在處理自然關系和人際交往時秉持的可持續理念和低技術途徑,對當前生態城市的建設仍有許多啟發和借鑒意義。

本文選取閩西山區永定土樓這一具有獨特社會文化、聚落形態和建筑形式的傳統聚落,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系統梳理宏觀聚落和微觀建筑的生態智慧。

2 永定土樓聚落概況

永定土樓傳統聚落位于福建西部龍巖市永定區境內,地處博平嶺山脈西麓的丘陵地區,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樓是一種獨特的中國鄉村民居,承載著社會、歷史和地方文化背景(SS Wang,et al.,2012)。2008年,永定土樓(含永定區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作為閩西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充分展現了其所具有的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圖1)。

圖 1 永定區客家土樓聚落分布

永定屬客家人聚集區之一。從客家人口數量上,永定占閩西地區約四分之一。據1990年代初期永定縣的統計,永定地區客家土樓大約有二萬多座(黃漢民,1995)??图蚁让裨侵性?,由于戰亂、災荒等原因,他們不斷南遷,最后落戶于今閩、粵、贛三地(圖2)??图胰说纳鐣^、道德觀和文化觀,是中華傳統“聚族而居”文化的典型表現。永定土樓的建造思想既根植于中原血緣倫理觀念,也反映了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智慧。還有,本地少數民族的閩越文化,以及戰亂災害等不定因素也對聚落的形成和土樓建筑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永定土樓聚落的社會文化內核結合了中原和閩越的優良特點,一方面自覺遵守宗法制度,和諧團結,對內對外都展現出堅不可摧的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聰慧吃苦,才能在崇山峻嶺間扎根發展,并世代繁榮昌盛。

3 永定土樓聚落選址

聚落選址與周邊生態環境直接相關。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客家人在為聚落擇址時,嚴格遵循宗族經驗,這些寶貴經驗大多源自中華傳統的風水理論(圖3)。風水學說以前被冠以封建迷信而飽受批判,通過現代生態學理論分析,可發現它許多科學之處,即便說它是古代的規劃與建設規范也不為過。

由于客家是外來族群,常受當地原住民排擠,只能到遠離縣治的偏遠丘陵地帶落戶安家。這些地方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不利于對外交流和經濟發展(圖4)。龍巖平均海拔652m,而永定土樓聚落大多分布于海拔600m以上的山區。雖然生產生活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但大自然所給予的生態環境,加上客家人的頑強拼搏與巧妙智慧,依然在低技術條件下創造出燦爛的土樓建筑聚落文化。據《永定縣志·山川志》載,永定土樓聚落自然環境“其苞氣育而不泄,澗泉交注,吞吐葷確,有奔雷飛瀑之勢。蓋地僅一邑,而萬峰環列,百川灌輸,未易縷指數”(方履篯 等,2012),可見該地區層巒疊嶂,溪澗縱橫,是有“靈氣”之所。永定土樓傳統聚落在選址時,對山川形勝、水流溪澗及氣候條件等生態因素都有周全的考慮。本文分別從山與聚落、水與聚落以及山水格局3個方面總結客家人在選址過程中所體現的生態理念。

3.1 山與聚落

風水堪輿學說中,將看山分為“覓龍(自北方而來的主脈),察砂(低矮的山丘)”兩部分。永定土樓聚落北迎博平嶺山脈(龍脈),周圍山丘形成“西枕白虎山,東靠青龍丘,前倚朱雀壟(案山)”的格局,聚落所在位置,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穴地”。

圖 2 中原漢人南遷紀念館陳列著中原文化入閩的線索

圖3 傳統的風水堪輿學說擇址示意

圖 4 永定土樓聚落大多分布于海拔600m以上的山區

圖5 山對風環境的影響

圖 6 位于河曲凸岸的洪坑土樓聚落

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古代人們普遍祈望能夠滿足安居樂道的日常生活、促使家族繁盛永續傳承香火的人居生態環境(蓋光,2005)?!把ǖ亍蓖褪悄軡M足這鐘愿望的不可多得的所在。龍脈博平嶺能很好的抵御冬季寒潮,東面青龍山對閩南沿海過于潮濕的氣流也形成阻礙,四周山體層疊環繞,密而不閉,通風良好,聚落的山環境達到了風水學追求的“藏風聚氣”之境界(圖5)。除此之外,“穴地”正好位于山南水北的陽面,保證了聚落能有良好的光照。

土樓居民視山為家族安身立命的保障??图易嫦扔芯涔旁?,“若要窮,砍后龍”,因此多數土樓聚落后山林木茂盛,保護得很好(王偉,2016)。山不僅庇護、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客家人,還營造了聚落良好的空氣環境。作為回報,客家聚落賦予大山以神性,世世代代尊敬它、保護它。山與聚落兩者形成了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的有機關系。

3.2 水與聚落

永定土樓傳統聚落的選址也十分重視對水的考察??图胰松钪O水的自然之法,在最大限度保持水生態的同時,充分利用水體形勢為聚落謀取更大的發展潛力。蔣平階《水龍經》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屈曲來朝,榮華富繞?!本勐鋵λ囊笫菑澀h繞抱,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2010)。土樓聚落常選址于水內曲之處,如被水流環抱的洪坑土樓群。自然地理學告訴我們,河曲之處多為河流中段,流速較緩,方便聚落生產生活,同時也能大大減小遭受水患的風險。另外,水環抱之處為河流的凸岸,河中泥沙堆積于此,所以該處地質結構穩定并且在長時間演變過程中聚落的生活空能夠逐步擴大,而凹岸則易被水流侵蝕(圖6)。

聚落多沿水系發展,水系的一側或兩側形成道路,共同塑造出水和街巷融為一體的街巷肌理。村民們在水邊取水、淘米、浣衣、嬉戲、交談……這里就成為了聚落主要的交往空間。還有一類與水密不可分的場所就是水口空間??图胰苏J為把住水口就能將聚落的財氣、文風和人氣集聚與聚落而不外流。因此,傳續中原文脈,水口利用與營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客家文化之一。

3.3 聚落的山水格局

聚落的山水格局合理性,常常體現于前述古代先民的風水范疇。風水學文化內核是“天地人和”、“道法自然”等老莊哲學思想。山、水、聚落,三者交合互生,生生不息,直至永續。正是生態理念下山水城市的理想目標。

客家先民在擇址時會對聚落與山水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考量?!豆茏印酚性?,“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聚落雖喜水,但會與水保持一定的退距,這樣既能利用水源灌溉、洗滌和飲用,又不易遭致洪水,同時還能形成聚落抵抗外敵的天然屏障。不僅如此,聚落還會特別注意其與山的位置關系,通常,聚落與山之間會留有充分的空隙,既能避免泥石流和塌方所帶來的風險,更主要的是將土壤最為肥沃的地方留給耕地(圖7)。

作為珍貴的土地資源,保護耕地始終是中國建設生態城市的重點之一。勤勞的客家人世代以種植業為生,耕地就是聚落的“命脈”所在,他們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居住用地來保證耕地充足。世界文化遺產初溪土樓聚落,其居住面積和耕地面積幾乎相等(圖9)。

圖 7 山、水、耕地、聚落的位置關系

圖 8 洪坑土樓群的山水關系

圖 9 初溪土樓群居住和耕地各半的聚落格局

限于生產力水平,傳統世界觀中的“人”顯得很渺小。這也使得聚落內部及周邊的生態環境能夠長期保持在穩定、且較為原始的狀態。除此被動原因外,東方的哲學思想使人主動“與自然為友”?!疤烊撕弦弧边@個命題,就是在哲學上的凝練表述(仇保興,2014)。為了緩和聚落與自然生態的矛盾,許多傳統聚落在演變過程中,不斷地順應自然,形成互利互補的有機關系,和具有生態適應性的聚落。

城市與山水的關系直接影響人居環境的品質,其適宜度和可持續性是山水城市重要的生態指標。通過土樓聚落選擇和布局的梳理表明,中國傳統聚落很早就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懂得運用獨特的“風水”理論,進行合理干預和營建。

4 永定土樓建筑空間

永定土樓建筑形式大多為大型的方樓、圓樓,屬于家族性集體住宅??图蚁让窠洑v漫長的遷徙,要在新的居住地發展,就必須依靠家族的力量。采用方形、圓形這種圍合的、向心的集體住宅形式,才能維持并加強家族的內聚力(陳志華 等,2010)。以家族為單位緊密團結在一起,聚落一大族,一樓一小族,一戶一家庭,土樓聚落從宏觀到微觀都展現出良好的社會生態。同時,土樓還體現了綠色建筑理念,通過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間的合理布置,客家人用最節能的方法實現了豐富生產生活的宜居目標。以下從單體建筑的水平面和垂直剖面兩個方向闡述土樓建構技術中的生態智慧。

4.1 水平面——社會生態

土樓建筑形制整體上嚴格遵循中軸對稱的原則,這與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相似,也體現出客家先民與中原祖先一脈相承的文化觀念。中軸對稱和方圓之形(尤其是圓形),使得土樓更具向心力。土樓中軸線上布置著天井、廳堂等重要空間,這些地方正是家族最為重要的交往空間,土樓的建筑軸線就像一條紐帶將整個家族串聯起來,宗法觀念因此得到穩固。人人平等是土樓聚落維持團結和平的有效方式,平等觀念也反映在土樓建筑空間上。土樓每間功能相同的房間大小都一樣,同族人沒有貴賤貧富之分,大家都是家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圖10)。

生態城市不僅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樣也需要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封建宗法社會,中國古代家庭和家族制度在歷史上雖有過總變異,但建立在小農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家長制與家族卻長盛不衰,一直是宗法社會的基礎(戴志堅,2003)。以宗族為核心的傳統聚落,在聚落和建筑形態上表現出向心力和凝聚力。

宗法思想深入客家人的骨髓,并且成為土樓建造的指導思想之一。社會文化影響建筑空間,同時空間建構能夠反饋聚落的社會結構,使其更加穩固。人和社會的可持續性是聚落可持續性的基本要求,在這個意義上,土樓建筑空間格局可謂社會生態的典范。

4.2 垂直剖面——綠色建筑

土樓建筑在平面上展現出極佳的人文生態。到了垂直方向上,土樓的功能布置同樣充滿了智慧,它所能帶來節能環保功效與當下流行的“綠色建筑”的目標不謀而合。

土樓的一層通常是會客廳(兼餐廳)、廚房及飼養牲畜。一樓比較潮濕,作為廚房使用時,煙火可以改善樓內潮濕的狀況,另外,燒柴火做飯,煙味夾雜著炒菜的油漬熏向天花木板,會在木板上形成一層保護,可防范白螞蟻的侵害(盛建榮,2015)。

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土樓的一、二層通常不設窗戶。二層常用作存糧和雜物間,不設窗戶所帶來的室內避光、陰涼、干燥的環境正好適合儲藏糧食??图胰艘虼四軐肽暌陨系拇婕Z屯在糧倉內,當有外敵入侵時土樓內也能自給自足很長時間。

三層以上才是起居室。遠離地面的高度能夠營造爽朗舒適的居住環境——這對潮濕地區的居民十分重要。另外,土樓一般從三層起開窗戶,保證良好的通風和光照。高層的窗戶視野較好,戰時這些窗戶也能作瞭望射擊之用(圖11)。

圖10 振成樓平面

圖11 振成樓各樓層的功能布置

垂直方向上建筑功能的巧妙布置能在耗能最少的情況下實現土樓各項功能的高效運轉。節能減排,健康宜居正是現代綠色建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從這方面來說,土樓正是古代理想的綠色建筑。

無論是社會生態還是綠色建筑,土樓的建構都有完美的展現??偟膩碚f,土樓建筑空間全方位、立體地呈現了杰出的生態智慧。

5 建筑材料和建構技藝

福建的土壤以紅、黃壤為主,這種土質很適合于夯實成墻,是理想的建筑材料(戴志堅,2009)??图胰司偷厝〔?,多以黃壤為建筑原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將黃土、石灰、沙按1:2:3(濕夯)或4:3:3(干夯)的配比混合,制成更為理想的“三合土”。除了對建筑材料的考究外,客家人還運用高超的夯土版筑技術。北宋《營造法式》規定夯土的高與寬之比為3:1,而凝結了傳統土木混合技術結晶的土樓,其外墻高寬比達到了驚人的25:1(圖12)。

土樓內外有著極為強烈的對比,一個是夯土墻,一個是木梁柱;一個厚實,一個輕巧;一個封閉,一個開敞(圖13)。土樓外觀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刀槍不進;土樓內院則是有數百人聚居、充滿生活氣息、圍合向心的居住空間(戴志堅,2009)。

在沒有現代技術的年代,客家人通過對建筑材料和建構技藝的合理把控,低技高效地實現了生態目標。以下從防潮、防水、防火和抗震等建筑性能來梳理土樓在建筑材料和建構技藝上展現的生態智慧。

5.1 防潮

福建永定雨量充沛,氣候潮濕,土樓底層極易遭潮氣侵蝕。雖然夯土堅固耐久,但其防水性能一般。為了防潮,許多土樓采用鵝卵石來墊墻基、砌墻腳,叫“打石腳”(謝華章,2004)。鵝卵石的運用使土樓能更好的抵御洪澇災害和適應潮濕環境(圖14)。

5.2 防水排水

土樓屋檐在建造時也考慮到了土樓的防水性能。為了避免內部的木質結構受雨水腐蝕,土樓內院的外廊柱出檐的檁支撐于寬厚的

圖13 振成樓內外材質對比

圖15 承啟樓內院外廊的挑檐

圖16 善慶樓內院周圍的排水溝渠

圖 12 承啟樓外墻土墻上,出檐巨大,通常達2m以上,保護土墻和內部木質結構遭雨淋(圖15)。

檐上瓦片翹起一定弧度,使雨水無法停留。之后水落至底層內院周圍的排水溝渠內,最后通過完善的一套內外排水設施排出(圖16)。為了保證院內無積水,特別是雨天雨水能很快流入排水槽,土樓內院地面還會刻意按中間高、四周低的原則鋪就。

5.3 防火

土樓建造時不僅有考慮防水,還會布置一套精密的防火設施。防火設施一開始是為了抵御外敵的火攻,后來衍變成為性能良好的消防設施??图胰嗽谛藿ㄍ翗菚r,會在樓門和部分墻體處開鑿水槽,與土樓內部連通,水槽較大且布置精細。抵御外部進攻時,可以向水槽內灌水,水隨著水槽可以精準地流向樓門和墻體處,既可以防火,也可以滅火(圖17)。

永定土樓形式中,圓樓比方樓更利于防火。土圓樓按八卦設計,每卦之間既相通相連,又相對獨立,每卦之間用土墻隔開,即使一卦起火也難以影響隔壁房間。振成樓曾遭遇嚴重火災,但僅損失一卦。如今振成樓有一區域和其他區域的新舊對比仍依稀可辨,這是火災后土樓修復留下的印證(圖18)。

除了建構上的精細考慮,客家人對土樓內部的消防設施布置也有周全的安排。土樓二層開始,每一層內廊都會按照固定間隔放置大水缸,并定期派人檢查缸內的水是否充足,以備不時之需。

5.4 抗震

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永定曾發生7級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永定南江村的環極樓也未能幸免強震的襲擊。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墻被震裂,裂口寬近20cm,裂縫長近3m。但令人驚奇的是,由于圓樓上寬下窄產生的向心力和木構架的牽引作用,竟然像有機生命體一樣慢慢將這條大“傷口”愈合!如今環極樓仍巍然屹立,留在上面的裂痕成了它的勛章(圖19)。

圖17 位于承啟樓樓門的防火水槽溢出口(石券上方)

圖18 振成樓新舊對比(右邊屋瓦更新者為火災后重建的一卦)

由于夯土具有良好的隔熱性和包裹性,土樓在給客家人向心力的同時,還營造了內部冬暖夏涼的溫和小氣候。整體上,土樓通過各種建筑材料和技巧的協調運用,實現了單體建筑的宜居、生態和可持續。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高效便捷的混凝土澆筑和鋼結構讓一座又一座鋼筋水泥森林在短時間內拔地而起。當城市的發展需要面對諸多生態問題、轉向原生態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土樓聚落的因山形就水勢、就地取材、低成本建構手法、密切的鄰里關系,正是一種最為原生態的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筑的典范。

圖19 環極樓地震愈合后留下的“傷痕”

6 結語

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多種多樣。走出一條適宜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特色道路,不僅需要不斷發展現代理論,也要挖掘傳統聚落的生態智慧。

自然生態方面,土樓聚落和建筑的理念和策略值得我們重視。聚落的選址充分考慮了周圍山水格局,協調人地關系,并整合山、水、聚落,營造了聚落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雙贏局面。而綠色建筑也不一定非要采取復雜的高科技手段,客家先民采用環保的原生材料、古老的建造辦法,同樣在經濟、節能和建筑性能等方面達到符合自然生態的要求。

許多建筑師喜歡將生土作為建筑材料。土樓是生土建筑世界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通過對土樓建構奧秘的挖掘,將可期待更為廣闊的生土建筑發展前景。

社會生態方面,土樓聚落通過宗族血緣緊密團結在一起,對外同仇敵愾,對內平等相處。這種可持續的社會生態在現代城市關系網中已難尋覓。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參考、活化土樓聚落的社會生態路徑,或許能找到一種更加合理的城市更新模式。

猜你喜歡
土樓客家人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土樓夜景
永定客家土樓
走近永定土樓
生態
寧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轉站
走進福建土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