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以非遺為載體創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2018-07-23 07:09唐云
藝術科技 2018年4期
關鍵詞:非遺思政教育載體

摘 要: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應不斷探尋、創新思政教育的新載體,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以非遺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在傳承非遺匠藝過程中樹立新時代職業道德觀,在培育非遺匠心過程中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在領悟非遺匠道過程中提高大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在秉承“用”的教育理念下,搭建非遺“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平臺,開發非遺類課程,將其融入高職思政教育并繼承、弘揚,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非遺;載體;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1 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職業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之一。職業院校必須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學生心中。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采用無縫對接青年學生生活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狈沁z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引導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能夠對學生進行隱形的主流價值文化影響和引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因此,在高校開展非遺教育,既是高校保護、傳承、傳播非遺的神圣使命,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思政教育傳統載體的突破??梢哉f,非遺教育完全可以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載體。

2 非遺作為載體在高職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意義?!痹谥醒?6號文件中更是明確指出,在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積極發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作用。因此,將以非遺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對創新高職思政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1 傳承非遺匠藝,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新時代職業道德觀

匠藝,是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是魯班技藝的鬼斧神工,是賣油老翁的熟能生巧……在中國千年歷史中,數代人用智慧和堅持孕育出了燦若繁星的中國文明、中國匠藝。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精益求精是工匠人最重視的工作品質,他們以嚴謹的態度,規范地完成每一道工藝程序,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每一個匠人都深愛著自己的崗位,這是他們腳踏實地做好工作的力量之源。

傳承非遺匠藝,讓大學生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新時代職業道德觀。學生們通過親眼看到、親手感觸到先輩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條件下,掌握即使在現代也堪稱一流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在被這些精湛技藝折服的同時,無不感到驚嘆。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為祖先們創造的輝煌歷史與燦爛文化而感到驕傲、自豪。自古以來,愛崗敬業就是中國人十分重視的良好品質,在現今強調速度、強調時間,講究推陳出新的商業社會,愛崗敬業激勵著一代代人,堅持用匠心筑就精品之夢。

2.2 培育非遺匠心,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世界愈快,心則慢。匠心,是練就過硬本領之心,矢志艱苦奮斗之心,錘煉高尚品格之心。做產品,尤其是手工藝產品,不是短時間內就可完成的,它需要匠人隔絕紛擾的外界,在安靜的空間中以執著與專注堅持不懈地重復同一種動作。沒有毅力,他們無法甘于寂寞和重復,是毅力讓他們學會淡泊和奉獻,愿意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一流的工匠不是“會做事”,而是“會好好做事”,所謂“會好好做事”,就是全心全意投入,一心一意想讓客戶滿意、讓客戶感動。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以一種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態度,對抗日漸興起的浮躁之風。

培育非遺匠心,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積累的傳統文化能夠讓青年大學生意識、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的歷史傳統文化資源、民俗風情,針對性地結合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立鴻鵠之志,做奮斗者,培養奮斗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永不氣餒。

2.3 領悟非遺匠道,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

非遺作品充滿了民間智慧和創造力,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價值,更是現代設計、創意的基礎和源泉。[1]高職大學生群體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以非遺為載體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沿襲以往的舊有技藝和經驗,靈活運用這些技藝和經驗將其制成產品展現給現代人。學習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技藝,大學生們可以深入領會先人們刻苦創新的精神,感受創新精神的重要性,使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接觸一門珍貴的手藝,利用他們所學到的技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嘗試創新,在提高自身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非遺的影響力和教育力。

領悟非遺匠道,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事實上,傳統技藝與古代生活息息相關,與現代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要想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匠人必須開拓創新,不斷實現工藝、材料、內容上的革新,用新穎獨特的匠人之技創造現代性更強的產品,吸引現代人的目光。

3 新時代以非遺為載體創新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

3.1 秉承“用”的教育理念

以非遺內容為載體進行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表現為非遺保護方式與教育理念的融合。傳承發展非遺,最重要的是活態的傳承,即要“用”字引領。用,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用,不僅是個人或家庭生活所用,還包括公共文化、公共建筑、公共藝術所用。以非遺傳統工藝為例,“用”字引領,既是由需求來帶動傳統工藝豐富的門類品種,改善功能,又是由新的設計和創意來發現新的用途,催生新的需求。例如虎頭鞋上的虎眼刺繡,運用到眼罩上,就是拓展了新的用途。以“用”的思維方式,來構建“以需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秉承“用”的教育理念,采用漸進式潤物無聲的教育與影響方式。職業院校在自身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以非遺的傳承創新作為切入點,圍繞職教德育主線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尊重與推崇職業精神,提倡與堅持規范操守,用工匠精神指引學生人生追求的價值取向,努力培育學生專注堅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素養,培養技藝精湛、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職業人。

3.2 搭建非遺“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平臺

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出積極向上的網絡思想政治作品。非遺文化因其本身固有的優勢,可以有效地與“互聯網+”相融合,可以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網絡文化,例如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 VR、AR 等模擬推介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項目,可以讓學校師生更為直觀地體驗、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時,通過微信、論壇、博客等介紹非遺文化傳承人在從事非遺工作時的匠心精神、創造精神,以此去影響學生、啟發學生,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成立“非遺”文化社團,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教育功能搭建交流學習平臺?!胺沁z”文化社團承擔著積極探索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2]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工作。社團豐富了大學生對“非遺”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本地區歷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切體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層面準則的價值。

3.3 開發非遺類課程

設計和開發非遺課程,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思政課程的結合點,將非遺中蘊含的道德資源、文化資源與目前現有的高校思政理論課程體系相結合,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非遺教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公共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搭建課程體系,深入開發課程。

4 結語

進入新時代,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但總體的思路是清晰的,即要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非遺文化能夠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育資源、手段及價值引導,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發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大眾文藝,2016(22):212-213.

[2] 張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修身教育實施路徑研究——基于創新創業視角[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23):32-34.

[3] 楊旭,董成穩.高校世界遺產課與思政課相結合的美育與實踐研究——以齊魯工業大學為例[J].山東工會論壇,2015(2):133-134.

作者簡介:唐云(1988—),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非遺傳承保護。

猜你喜歡
非遺思政教育載體
創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TiO_2包覆Al_2O_3載體的制備及表征
創新德育教育載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