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黔陽古城街巷空間景觀的多元文化營造研究

2018-07-23 08:54劉磊吳一帆劉炳輝方明
藝術科技 2018年11期
關鍵詞:空間格局多元文化

劉磊 吳一帆 劉炳輝 方明

摘 要:本文以黔陽古城歷史性街巷景觀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如何實現黔陽古城街巷空間與黔陽文化的多維度結合,讓古城“活”起來,從整體上分析黔陽古城的文化內涵,以及當前黔陽古城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黔陽古城的更新模式和實施策略,提出具體的保護與更新建議,為黔陽古城的恢復保護與文化再現提供一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黔陽古城;街巷景觀;空間格局;多元文化

1 歷史街巷現狀

1.1 黔陽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調研

(1)歷史沿革。黔陽古城,自西漢(公元前202年)設立縣治,距今2200年,比同在湘西境內的鳳凰古都早900年,比云南麗江大研鎮早1400年。黔陽古城三面臨水,有“楚南上游第一勝地”之美譽,城內現存的大量古建筑群,在充分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精髓與漢族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同時,順應了歷史的變遷與文化興衰,也順應了“始建于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國”的自然發展命脈。黔陽古城,順水路興而盛,隨水路衰,進入陸地交通日興,水運商貿漸落的近現代后,曾經的黔陽也被隱沒在湘西的神秘王國中,直至今日也未能重現當時的輝煌。

(2)空間布局。黔陽古城位于湘楚苗地,五溪之地,從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來看,東有翠山為屏障,北接洪江城區,遙望蟠龍山、赤寶山,背靠金黎山,赤峰塔與山體、河流、古城隔江相對,充分證實了《管子》學說的“背有依托、左右輔弼”原則,自然而然構成了“南商北居、西政東教人神共治的格局”,使這塊“龜首之地”成為“聚六合之靈氣、蘊五溪之精脈”的風水之勝,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發源于云貴高原的清水江和潕水河,在這里交匯成沅江。黔陽城內保存著最原始、最完整的明清縣城的原型,即五門十街十二巷的格局,文物古建筑呈星羅棋布。

(3)文化內涵。黔陽古城乃多元文化隱匯之所,曾為水陸交通的軸心,黔陽古城匯聚了湘西及黔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創造了五溪文化,其中巫儺文化是五溪文化在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集中體現。2006年,儺戲被納入亞洲太平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

1.2 黔陽古鎮街巷調查研究

(1)城區概況及歷史建筑。1.5平方公里的古城區內,“五門十街十二巷十三景”縱橫交錯,青石板的街巷狹長幽深。除一個十字路口外,其余全是丁字口。窨子屋多為兩進兩出,四面高墻環繞,屋有天井,鱗次櫛比,古建筑分門別類。古城街面皆以整齊的青石板鋪成,兩旁封火形似馬頭,雕有精美的魚龍花鳥圖案,吸納陽光空氣,天井里多栽種盆景、花草樹木,芬芳四溢。多為木質房舍,冬暖夏涼,地面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而成的“三色泥”,平整光亮而不滑, 涼爽而不潮。屋內門窗雕花精美,門楣枋上方“耕讀世家”“關西門弟”等陰刻楹聯依舊醒目?!拔宕箝T、十大街道、十二巷”織成了黔陽古城的網絡景觀。

(2)街巷特色分析。以南正街為例,南正街是第一批被評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對象,是明清時期的元洲府衙所在地,公元1838年,在清朝知縣龍光甸的主持下修建,并著有《修城圍內外訪道記》。南正街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南正街的總占地面積約為17000平方米,街道長度約為300米,街道寬度為3~4米,街道總體為丁字形布局,街道狹長、窄,道路中間采用1米左右寬的青石板橫砌,道路兩邊則采用寬0.9米的青石板整豎砌連接,道路下方是暗溝,道路兩邊是居民住宅與特色的窨子屋,街道拱門連綿起伏,其余十街十二巷皆如此。

(3)存在的問題。第一,對古建筑修復力度不夠。黔陽古城的保護工作從未停止,因此雖然多年來改建現象嚴重,但其格局基本保持,建筑的保存現狀也較為合理,保持了原有的古城基本格局。但五門之二——北門、文星門早已不復存在,危道豐故居、明代木屋縣衙、王有為故居、各大宗祠世宅等建筑也僅存“遺址”,主體建筑損毀嚴重,部分建筑構件嚴重缺失。第二,改造方式單一,破壞了原有的街巷格局。黔陽古城歷經多年革新修建,眾多時期的建筑交織匯聚于此,其品質與價值參差不齊,建筑與建筑之間的沖突導致局部空間布局結構混亂,最為突出的是黔陽古城北門(已毀)的高層建筑群及居民小區等自修建筑對街巷形象影響較大,導致傳統空間環境特色相對斑駁,街巷整體風貌破落衰敗。已有的建筑停留在“封閉式”管理與拆建更新的范圍,忽視了建筑內部結構的恢復。第三,文化資源利用不足。黔陽古城的歷史遺存民俗文化眾多,草臺戲、儺戲、目連戲、辰河戲、紙扎、木雕、鏡屏等民俗工藝品、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遺存未與歷史街巷相結合,民俗工藝品的開發僅僅體現在東、北、南正街,商業氣氛不足且規模不大。

2 街巷空間保護與景觀更新探索

2.1 街巷歷史保護與更新探索的整體框架

(1)保護原則及目標。黔陽古城最具特色的文化,需要全面、系統的保護,與實現歷史文脈的延續。目的是將黔陽古城打造為湖南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

(2)建筑功能置換與多元文化復興。黔城古城少數建筑為商鋪或為住宅,兼具兩種功能,大部分住宅無人居住且不具備觀賞性與互動性。而黔城古城是將住宅、商業、旅游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古城,單一的建筑功能不能滿足古城的綜合性需求,且建筑功能與文化的結合形式較為單一,沒有相對齊全、極具特色的文化節日。

(3)資源整合與街巷空間格局。重修府衙和傳統明代木屋等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筑,結合“府前街”與“拖尸巷”,突出街巷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整合街巷文化格局。對王有為故居的維護,利用向民眾開放等方式,來提升街巷的歷史文化氛圍,將現有的物質文化資源與街巷整體布局結構相結合,將多元文化融入每一條街巷。

2.2 街巷景觀保護與更新策略

(1)道路交通及空間節點。黔陽古城街巷結構是十分典型的魚骨狀,空間為典型的“點加線”街巷機制,其“丁”“十”字形路口也造就了“斷頭路”,路網交通十分繁雜且相對不通暢。街巷可以利用原有的道路肌理,拓展為“龜甲狀”,符合“龜首”之地形,也形成閉合環路。

(2)建筑風貌與街巷風貌。黔陽古城內建筑多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歷史遺存建筑,二是新建仿古建筑,共同構成了如今黔陽古城街巷建筑的主體。因此,建筑本體設計與周邊景觀設計尤為重要。黔陽古城新建仿古建筑設計與環境設計的整體性結合,主要體現在建筑空間表現形式的連續性與建筑肌理的連續性上。建筑肌理的連續性是指建筑立面或平面,使用相同材料或相似的表現形式來輔助實現;建筑空間表現形式的連續性則是用街巷與建筑的高度比值來實現與周邊空間的緊密結合,同時恢復古城內主要景點如明代木屋、府衙、東城門等,加強古城格局感。

(3)景觀營造與文化展示。黔陽古城不同于晉商文化的平遙古城,也有別于風姿綽約的麗江古城,就連與百里相隔的鳳凰古都也大相徑庭,更多的是“隱逸”之情。黔陽古城的建筑對“隱逸”這種意向進行了視覺化、感受化、層次化的傳遞。

3 結語

黔陽古城作為保存最為獨特、建筑風貌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筆者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相對欠缺,因此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處,對黔陽古城街巷空間景觀與多元文化營造的研究難免有所偏頗,希望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可以對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希望這些結論可以給今后古鎮的保護工作和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將黔陽古城的傳統街巷風貌更好地保存下去。

參考文獻:

[1] 車霞.黔陽古城空間特色研究[D].中南大學,2011.

[2] 楊程博.熨斗古鎮空間形態特征及保護策略研究[D].長安大學,2018.

[3] 陳越.滸灣古鎮聚落形態特點與保護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8.

[4] 劉天宇.安順市舊州古鎮旅游景觀可持續發展設計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5] 徐威.基于原真性視角的歷史城鎮更新實施策略與保障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磊(1996—),男,河北唐山人,南華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吳一帆(1998—),男,湖南株洲人,南華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劉炳輝(1998—),男,遼寧營口人,南華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通訊作者:方明(1979—),男,湖南常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遺與古建修復。

猜你喜歡
空間格局多元文化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論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淺析BJD人偶的藝術性
現代室內設計的多元文化表現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