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層實踐看規模奶牛場及奶站監理

2018-07-27 07:17付太銀齊樹河方雨彬薛凌壯解東霞孫秀崗山東省臨清市畜牧獸醫局
中國畜牧業 2018年11期
關鍵詞:乳企原奶奶業

文│付太銀 齊樹河 方雨彬 薛凌壯 解東霞 孫秀崗(山東省臨清市畜牧獸醫局)

孫樹民(山東省臨清市尚店鎮獸醫站)

劉承軍(山東省聊城市畜牧獸醫局)

經過十年的整頓和振興,我國奶業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在奶牛養殖環節不斷加大扶持力度,陸續實施了奶牛良種補貼、標準化規模養殖、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和糧改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奶業發展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從傳統奶業向現代奶業轉變,奶業生產水平和奶源質量不斷提高。本文僅從基層實踐的視角,就規模奶牛場及奶站的監督與管理作一粗淺探討。

一、奶牛養殖進入新階段

奶牛養殖規?;?、標準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與發達國家奶業發展歷程相似,從整體上講,奶牛存欄數量逐漸上升,養殖場數量則逐年減少,牛群平均規模相應增加,已經由過去散養、小區模式為主,轉變到以規模養殖、牧場化生產為主的新階段。養殖理念、科技應用、奶牛單產、原奶質量、牧場裝備、機械化水平等均有顯著提高。

隨著牛場生產管理方式牧場化的推進,特別是在農區,養殖小區數量急劇減少,奶站與養殖者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養殖)場、(奶)站一體化特征明顯。越來越多的奶站從原來的奶牛養殖者與乳制品加工企業的中間人,轉變為養殖場自身正常運營的一部分,養殖場、奶站已經融為一體,都是同一企業正常生產中的一個環節。這樣的奶站實際上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收購單位,而是牧場的一個擠奶車間,完成擠奶作業后,牧場再將原奶交售到乳制品加工企業。

二、目前監管的主要形式和內容

1.畜牧部門的監督管理。2008年以來,國家就奶業發展出臺了系列法律法規,對奶站開展全面清理整頓,嚴格準入制度,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為我國奶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各級畜牧部門也是主要依據《畜牧法》《動物防疫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奶牛場、奶站進行日常監督管理。

對奶牛養殖環節的監督管理主要有:養殖檔案、疫病防控、投入品使用、糞污處理等情況。

對奶站的監督管理主要有:設施設備運行清潔、生鮮乳日常檢測、購銷檢測記錄、原奶質量抽檢及有關制度落實情況等,并按規定為企業及時換發生鮮乳收購許可證。

2.乳制品企業的監督管理。與其他畜禽類別的養殖場不同,奶牛場除了要受到畜牧主管部門的監管之外,還要受到乳制品加工企業的監管。相比之下,乳企的監管更為深入和全面,可以說滲透到牧場和奶站日常生產的每個細節。

(1)乳企每天都要對牧場所交售原奶做指標檢測,合格的以質論價,不合格的拒收,甚至采取停站等處罰措施。

(2)乳企所實行的“駐站”和定期現場評估制度,直接影響到牧場的經濟效益,通過多年的實施,對于養殖場的升級轉型、促進乳業健康發展、提升生鮮乳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且能隨著需要及時做出變化和調整,管理方法和措施更接近生產實際。

(3)有的乳業還要求牧場在重點部位安裝監控系統,并與乳企有關部門聯網,以便對牧場日常飼喂、擠奶、藥房等主要環節進行即時監控,乳企可以隨時查看、調取視頻資料。有的還在奶車上裝了定位儀,運輸環節也實現了全程監控。

(4)有的乳企研發了自己的信息平臺,完全能夠滿足牧場日常生產管理需要,要求牧場每天如實上傳數據,作為乳企遠程監管和牧場日常數據記錄、生產管理的工具,實現了乳企、牧場信息共享的目標。但這種平臺不對第三方開放。

三、基層實踐中存在問題

1.畜牧部門的監管。相比而言,一些畜牧部門對于規模奶牛場和奶站的監管,方法簡單、方式落后,很多規定落實起來不科學、可操作性差。

(1)耳標。牧場技術人員每天都會對牛群進行巡查,特別是在牛只發情鑒定、人工配種階段,需要在群體中對某頭牛進行快速個體識別,政府發放的制式耳標字體小,只有距離很近才能看清,這對于牧場來說很不實用。

(2)養殖檔案。有的地方、有的部門還在過分強調檔案的紙質形式。實際上牛場每天需要記錄的項目和內容很多,不少企業自己設計了電子表格,甚至購買了專用管理軟件或平臺,有的牧場還配套設立了自動數據采集傳輸系統,檔案記錄基本做到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現了手機、電腦互聯互通,日常查閱、統計十分方便快捷,很多情況下,紙質檔案已非必要。免疫卡的填寫和管理也存在類似問題。

(3)交接單?!度槠焚|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交接單的樣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制定”。一般來說,乳企收購牧場的原奶后,會出具一個回執單,上面載有交售單位、車輛、人員、數量、時間、奶溫、基本理化指標等內容,囊括了檢測、銷售信息,完全可以替代生產、檢測、銷售、交接單(即“三表一單”)的作用,而且這個回執單據更具真實性。有的乳企自己設計印制了交接單,由運輸車負責填寫,實用性更強。

2.乳制品企業的監管。對牧場的監管是乳企從源頭把控原奶質量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社會各方爭議最多的地方。

(1)有的乳企對牧場的監管甚至要凌駕于主管部門之上。前些年,有的乳企要求牧場在地方管理部門到場檢查工作時,須事先報告檢查人員、檢查目的、檢查內容等,否則會對牧場采取處罰措施。

(2)超越正常合作范圍,干擾相關市場秩序。有的乳企建立了自己的奶牛用品超市,向牧場提供疫苗、藥品、飼料、添加劑、易耗品等,指定產品品牌、列出產品名錄,時常會有強賣、攤派現象發生,削弱了牧場自主選擇權利,制造更多摩擦和矛盾,也對相關市場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造成干擾。

(3)乳企過于強勢,給奶業健康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乳企在生鮮乳收購、定價等方面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可以將各種風險因素轉嫁給牧場,就算是特大型牧場,在乳企面前也處于弱勢,這對于奶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畜牧部門和乳企對牧場的監管,有時是各干各活,各說各話,亟待改善。

四、基層監督與管理實踐改進建議

1.相關條例需要進行修訂?!度槠焚|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出臺于2008年,現在看來有點應急的意味,10年過去了,我國奶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修改和修訂。同時,像耳標等動物標識系統也需要重新設計和調整,應向電子耳標和無線識別方向發展。

2.加強合作,確保乳品質量安全。從擠奶到進入乳企加工車間,牛奶的流向是一個單向的不斷混合匯集的過程。成品出了問題,很難回溯到具體牛場,更不要說具體到哪頭牛。在牛奶流向過程中,牧場日常監管和生鮮乳交接是確保原奶質量安全的兩個關鍵環節。因此,畜牧部門和乳企一定要攜起手來,打破隔閡,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做好牧場的監管和服務,嚴格落實生鮮乳質量安全管理責任。同時,乳企也是奶站,一定要增加自律意識,主動接受畜牧部門的領導和管理,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自覺維護牧場合法權益和市場正常秩序。

3.加大對不合格奶的監督管理。不合格奶的流向是乳品安全管理最大的風險點。乳企拒收的不合格奶,要立即向奶源所在地畜牧主管部門報告,由畜牧部門進行跟蹤處理,防止流入消費市場。同時,對少量不合格奶的流向,各地畜牧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和跟蹤。

4.優化檔案系統。優先推廣電子檔案記錄系統,對于能夠真實反映、印證牧場和奶站生產經營管理內容的資料,不必拘泥于形式或格式。像“三表一單”這種非證照類的東西,取消統一制式。

5.利用網絡技術,建立開放共享的牧場數據管理平臺。這方面乳企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畜牧部門也要積極作為,籌劃建設官方平臺??刹扇∵m當的方式與乳企所建平臺對接,合理設置管理權限,這對于我國進一步提升奶業管理水平,推動育種、營養、飼喂等方面的科技進步,促進奶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歡
乳企原奶奶業
山西印發《山西省“十四五”奶業發展規劃》
論區域性乳企產品供應的經驗借鑒
區域乳企加碼低溫奶 “溫度”與“廣度”需平衡
農業農村部:培育奶業知名品牌
原奶分級之后,怎么喝
乳企價格戰:牛奶重回一元時代,一邊缺奶一邊產能過剩
乳企價格戰:一邊缺奶,一邊產能過剩
奶業:虧損面已經超過50%
奶業:虧損面已經超過50%
“現擠牛奶”不安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