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優化急診護理在急性腦梗死中的搶救效果分析

2018-08-08 12:21劉桂芬
系統醫學 2018年10期
關鍵詞:全程神經功能病情

劉桂芬

德州市陵城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山東德州 253000

急性腦梗死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也是影響我國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把握救治的黃金時機尤為重要[1];但是治療方案答大多僅能控制住患者的病情,對于治療后各項功能的恢復及并發癥的防治效果不佳,針對這一情況,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預后,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該文主要就全程優化急診護理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選取該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特地選取該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22例,年齡在57~81歲之間,平均年齡(66.8±12.4)歲。對照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1例,年齡在 56~88歲之間,平均年齡(67.9±11.7)歲。 患者在臨床上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等癥狀。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臨床病例選擇標準

①兩組患者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疾病[2];②兩組患者均未有相關的禁忌證,無并發嚴重疾??;③排除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文盲,排除依從性差患者;④兩組患者或其家屬均了解該研究基本內容,自愿參與;⑤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3 護理方案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穩定住患者的病情,然后行溶栓治療;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護理,接受急救電話,準備搶救的器具等。觀察組患者實施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首先成立專門的急性腦梗死護理小組,明確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及職責;優化急診搶救流程,醫院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5 min內出診應主動聯系患者的家屬,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和表現癥狀,安撫患者的焦急不安的情緒[3];達到現場后及時實施常規治療,穩定患者的病情并建立血管通路,立即送往醫院;其次即將入院前應及時通知相關人員進行接診,優化急診綠色通道,盡量簡化繁瑣入院程序,護理人員協助醫生做好相關的檢查和治療[4];再來護理人員應主動準備好治療所用的儀器及藥品等,調整治療環境,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知識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減輕其體內的應激反應程度,維持生命體征的穩定,讓患者了解疾病治療及護理的相關內容,讓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手術中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加強對患者用藥安全指導,幫助患者調整合適的治療體位,及時調整手術室溫度、濕度等條件,增強患者的舒適度,同時協助醫生快速高效完成相關手術;手術后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及時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食物,補充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營造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障患者獲得足夠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質量,時刻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相關的記錄工作,一旦發生異常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并報告醫生;加強對患者引流管的護理,定期檢查引流管的安全性、固定性和穩定性,記錄引流管內液體的顏色、性質等,正確判斷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及時給予患者運動康復指導,逐漸增加運動量,由被動運動轉為主動運動,防止患者肢體肌肉的萎縮和運動能力的退化,盡快幫助患者恢復基本的生活能力[5]。

1.4 觀察項目和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采用下列方案進行評估[6]: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明顯改善,肢體運動、語言等功能明顯恢復,生活基本能夠自理;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各項基本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恢復;無效:患者的病情無明顯好轉跡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7]。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統計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的搶救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有效率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病情恢復情況的改善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變化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變化的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變化的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生活質量 生活能力 神經功能缺損觀察組(n=39) 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對照組(n=39) 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32.62±8.59 53.62±7.54 7.521<0.05 32.65±8.45 43.65±8.12 6.356<0.05 38.95±8.23 84.56±7.54 7.231<0.05 38.92±8.54 62.69±8.33 6.034<0.05 16.32±2.67 8.54±2.03 6.589<0.05 16.24±2.98 12.03±2.65 5.854<0.05

3 討論

該研究實驗數據證實,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100.00%vs 84.61%)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發生率(5.12%vs 15.38%)則更低;護理后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經統計學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將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效果理想,能夠顯著提高搶救有效率和患者滿意率,減少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基本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行。

與常規護理方案相比,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其護理周期較長,能夠有效保障護理效果的延續性,護理人員分工明確且護理流程較為簡化,能夠有效提高護理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減少工作中失誤情況的發生,根據曹美芹[8]的相關研究,通過對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效果和質量,觀察組患者搶救有效率為96.32%,對照組為80.29%,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6%,對照組為12.65%。其次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的內容較為豐富,包括生命體征監測、環境護理、飲食護理、運動及心理護理等多方面內容,能夠有效保障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通過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增進醫患間感情,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更加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再來全程優化急診護方案的制定主要以嚴謹的科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為基礎,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而且整個實施過程較為靈活,能夠隨時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護理方案內容,能夠有效減少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根據于芹慧等[9-10]的研究,通過與對照組相比,能夠有效縮短救治時間,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命體征,同時可以給予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

綜上所述,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優勢明顯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但是,由于該次研究所選樣本容量較小,所得出的結論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在后期,仍然要不斷擴大樣本容量,深入研究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方案,為優化臨床護理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猜你喜歡
全程神經功能病情
不戒煙糖友病情更難控制
低GI飲食模式或能顯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間歇性低氧干預對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全程“錄像”,寫觀察日記
全程管控在機電工程設備安裝的實施
早期康復鍛煉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血清TSH對乳頭狀甲狀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響
不同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的腦梗死患者血尿酸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監控的更多可能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