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除“怪”指南

2018-08-14 00:52五空
課堂內外(小學版) 2018年7期
關鍵詞:鐵器唐三彩贗品

五空

博物館里有怪!什么怪?黃袍怪還是黑風怪?

都不是,是“奇怪”的“怪”。初入博物館,面對那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文物,我們或多或少會覺得它們在某些地方有些“怪”。沒關系,為此,我們特意準備了這篇《博物館除“怪”指南》,讓大家走進博物館里,見“怪”不怪!

第一怪 青銅讓人變“文盲”

博物館里,青銅器堪稱展品中的“大老怪”。

“大”是因為它們中好些成員身材龐大,重達上千斤也不算是稀罕事;“老”是因為它們年代久遠,多出生于春秋戰國甚至更早以前,距今少說也有兩千多年;至于“怪”嘛,則是因為它們能讓人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變成了“文盲”一

罍、甗、彝、觥、簋、禁、豆、尊、卣、盉

這些字你都認識嗎?它們都是青銅器的名稱。如果這些字你都能認出來,那你知道它們具體指的是哪些青銅器嗎?前面兩個問題都能回答,算你厲害,那你知道這些青銅器都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是不是有種“下次去博物館定要帶上字典和圖鑒”的感覺……

見怪不怪

中國的青銅器誕生于距今約5000年前,繁盛于商周,沒落于戰國,秦漢之后逐漸銷聲匿跡。在鼎盛時期,青銅器是貴族根據禮儀制度舉行祭祀、宴會、征伐、喪葬等活動或儀式時使用的“禮器”,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它們往往看起來非常精美、大氣、上檔次。

按照實際的用途,青銅器大致可以分為飪食器、酒器、兵器、盥(guan)水器、樂器和雜器等六大類。它們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或來自青銅器本身的銘文,或來自古籍的記載,可不是后人胡亂取的。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青銅器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它們的名字也就逐漸被淡忘,有些字就算繼續被使用,含義也已經大不一樣了。

第二怪 想見鐵器不容易

將青銅器擠出歷史舞臺的,正是它們的“表弟”——鐵器。中國的冶鐵技術從戰國時期開始走向成熟。從這時候起,鐵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最重要的金屬,地位一時無可取代。然而,奇怪的是,我們在博物館中卻很少看到鐵器的身影,特別是堪稱“精美”的鐵器更是鳳毛麟角。這是為什么呢?

見怪不怪

博物館中鐵器少,“待遇”不高,得怪它們自己“不爭氣”——一來,鐵其貌不揚,沒有金銀銅等金屬那么漂亮,多被用來制作生產工具,很少會用于制作漂亮的工藝品;二來,鐵容易生銹,難以保存。因此鐵器,特別是完好無損的鐵器很難流傳下來。

第三怪 “陶”“瓷”差距何其大

在生活中,我們常將“陶瓷”合在一起說,似乎二者就是同一種東西。但是,進入博物館之后,我們會發現陶和瓷的差別還真不是星半點——

陶器往往是一身泥土的顏色,看起來“土”氣十足,做工也比較粗糙,似乎制作者壓根兒也沒想過用心來創作它。

瓷器就不樣了。它們不但色彩豐富、造型多樣,看起來非常漂亮,而且擁有玻璃樣的質感,堪稱文物界的“超?!?。

這兩種“千差萬別”的東西,怎么就被說到一起了呢?真是奇怪。

見怪不怪

有文物證實,人類早在兩萬年前就已經開始燒制陶器。陶器以普通黏土為原料,在800~1100℃的溫度中就可以燒制成型。而瓷器則誕生于燒制陶器的過程中,堪稱“陶器2.0”。在燒制陶器時,古代的工匠們不斷改進原料、總結技術。在將原料從普通黏土升級為優質陶土,燒制溫度升高到1200~14000C后,瓷器應運而生。

雖然制作原料和方法可謂一脈相承,但二者的“性格”卻大不一樣。

陶器質地疏松,透氣性好,還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很適合用來種植花草,儲存或釀制食物。陶器或是不上釉( you),或是上色彩較為暗沉的低溫釉,因此看上去更加古樸。

而瓷器質地細密,幾乎不透氣也不吸水,并且表面通常會上色彩更加鮮亮的高溫釉。瓷器更易清洗,因此常被用作餐具。

第四怪 唐三彩有“三怪”

陶器雖說大多其貌不揚,但也有外表精美的例外,甚至與瓷器相比也毫不遜色,唐三彩就是代表。

唐三彩是種上了釉的彩色陶器,它身上的怪事可不少。首先,在博物館里,我們很少能看到用朝代來命名的文物,唐三彩卻能獨享“唐”這個朝代名。第二,當你近距離欣賞唐三彩時,會發現它根本就不止三種色彩,堪稱“名不副實”。第三,有人說,唐三彩雖然精美,但千萬不能擺在家里,否則“不吉利”。

知道多一點

釉是覆蓋在陶器或瓷器表面的一層玻璃質薄層,也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

釉中往往加入了特定的礦物和助溶劑,這既能讓釉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還能降低熔融的溫度。在燒制的過程中,釉會熔融成液體狀態,并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覆蓋在器物表面。

有了釉的保護,既增加了陶瓷器物強度,硬度和抗腐蝕性,看起來也更加美觀。

見怪不怪

唐三彩有“三怪”,聽我一一道來。

之所以能帶上“唐”這個朝代名,是因為唐三彩的確可以看成是唐朝獨有的。它大致誕生于初唐年間,在盛唐時達到頂峰。安史之亂后,唐王朝逐漸衰落,加上瓷器的燒制工藝越來越成熟,唐三彩就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顏色方面,唐三彩是以黃、綠和褐三種顏色為主,因此人們習慣稱“三彩”?!叭痹谶@里也可以看成是概數,表示多種的意思。

在唐代,唐三彩并不是擺在家里的裝飾品,而是專門用來陪葬的明器。所以,現在有人會覺得將它們擺在家里不吉利。事實上,時過境遷,現在的唐三彩早就褪去了明器的意義,擺在家中也無妨。

第五怪 為何東方獨愛玉

中國的博物館里,玉制品可是不少,有些甚至還達到了國寶的級別。但是,歐美的博物館里玉制品卻不多見,即使有,往往也是來自咱們東方。

對玉,古代的中國人不止喜歡,而且重視,甚至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說法。但奇怪的是,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如此看重玉的國家并不多,主要就是中國和受古代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日本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相傳,清朝時,乾隆皇帝就曾送給英國大使幾塊珍貴的玉。結果,英國大使卻在日記中說中國皇帝摳門,只送給他幾塊破石頭。由此可見玉在當時歐美人,心中的位置并不高。

見怪不怪

其實在歐美文明中,也有玉的身影。只不過,他們認為玉就是一種普通的寶石,還不如鉆石等其他寶石金貴。但在中國古人的眼中,玉非比尋常。在新石器時代,玉就被咱們的先民用來制作祭祀神祗(qi)的禮器,玉琮(cong,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就是其中的代表。后來,人們更是認為玉有生命、靈魂和崇高品格,人如果佩戴了玉,也能擁有像玉一樣的品格??鬃泳驮f,玉擁有像君子一樣的品行,所以君子都喜歡玉。有了這些特殊意義的加持,玉在中國流行數千年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六怪 漆器東渡為哪般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有瓷器的意思。這是因為中國人發明了瓷器,并且讓它發揚光大走向世界。那么,你知道嗎,日本的英文名“Japan”,則是漆器的意思。這個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漆器是日本人發明并發揚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漆器,簡單說來,就是將漆樹上取得的漆,經過加工之后涂抹在器物表面而制成的物品。漆器起源于中國,在商周之前就已經出現。日本漆器的源頭暫時還沒有定論,但其工藝的發展卻深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唐代的制漆工藝傳入之后,日本的漆器才開始飛速發展,并走向世界。那么,為什么誕生于中國的漆器,卻成為日本的代表了呢?

見怪不怪

去博物館里看看,你就會發現,漆器都非常精美。

制作漆器的漆取自漆樹,產量不高,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制作漆器時,首先要用木頭或金屬制作漆胎。以木胎為例吧,最上等的木材要經過十幾次甚至上百次的加工,才能成為符合要求的木胎。有了木胎,需要將漆料在上面涂抹出一定的厚度,再在厚厚的漆層上雕刻出花紋。不難看出,制作漆器的整個過程可謂復雜煩瑣,費時、費錢又費事,因此,中國的不少朝代都將漆器視為“敗家”甚至“亡國”的代名詞。唐代宗李豫就因為漆器太過奢侈,而頒布“限漆令”,抑制漆器的生產。宋徽宗則非常喜歡漆器,甚至用黃金作漆胎,結果還真就當了“亡國之君”。

與中國不同的是,受到壓制的唐代漆器傳入日本后,備受推崇,并最終被日本人發揚光大。

第七怪 “贗品”也頂半邊天

贗品,也就是仿制品,說難聽點就是以假充真的冒牌貨。然而,博物館珍藏的不少古代書畫作品,卻是“貨真價實”的贗品。

以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為例吧。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其實是唐代的摹本;東晉顧愷之的畫作《洛神賦圖》,則是宋代的摹本。這兩件作品的真跡早已經不知所蹤。而大名鼎鼎的《千里江山圖》真跡雖然也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但輕易不會示人,平時大家參觀時看到的,其實是清代的摹本。

見怪不怪

之所以贗品也被當成寶貝,首先是因為有些書畫作品真跡難尋,特別是隋唐之前的作品由于戰亂等原因,很少有真跡能夠流傳下來。其次是因為這些所謂的贗品是“高仿”,或是由后世帝王組織專人臨摹,或是出自后世名家,也有很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比如元代書法家趙孟頫( fu)就很擅長臨摹《蘭亭序》。當然,雖然有些作品真跡尚在,但實在太過珍貴,得小心收藏,大家平時就看看摹本吧。

猜你喜歡
鐵器唐三彩贗品
出土和館藏鐵器的保護簡析
館藏高句麗鐵器的顯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發現西夏窖藏鐵器
唐三彩韻
絢麗之花——唐三彩
論唐三彩的收藏價值與鑒別
書畫收藏,該如何對待高仿復制品與贗品
堿性溶液對出水鐵器中四方纖鐵礦(β-FeOOH)相中氯的脫除研究
一批分離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蕭旼墓志銘》為贗品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