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振動聯合針灸與常規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康復效果的影響

2018-08-20 08:02宋志明
中國合理用藥探索 2018年7期
關鍵詞:外旋外展肱骨

宋志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發生率為12.5%~70.0%[1]。根據臨床表現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如不及時治療,后期可出現上肢功能喪失,肩、手強硬畸形。肌肉振動療法通過持續擊打與機械振動作用于深部肌肉組織,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疼痛。國內關于肌肉振動療法治療肩手綜合征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肌肉振動治療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康復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聯合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4~91歲,平均年齡(77±10.5)歲,腦梗死28例,腦出血12例,分期Ⅰ期23例,Ⅱ期16例,Ⅲ期1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59~88歲,平均年齡(75±9.8)歲,腦梗死26例,腦出血14例,Ⅰ期24例,Ⅱ期14例,Ⅲ期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及肩手綜合征診斷標準與分期標準[2],并經CT或MRI確診;②未服用鎮痛藥物及任何可減輕肢體腫脹的藥物;③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偏癱側上肢骨折、有局部金屬異物、嚴重骨質疏松者;②患有肩周炎、頸椎病、丘腦痛等導致上肢及手疼痛的疾病者;③有出血傾向者;④合并心臟疾病或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⑤中途退出治療計劃者;⑥有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生命體征穩定后,采用常規康復治療聯合針灸治療。常規康復治療:①壓迫性向心纏繞法:用直徑1~2 mm的線從拇指開始纏繞,纏完五指,用同樣方法纏繞手掌至腕關節。纏完后,迅速拉開線環,qd。②主/被動運動法:雙手Bobath式握手上舉,主動聳肩。確保肩胛骨位置正確,進行抓握動作。③冷熱交替法:冷水10℃,溫水40℃,先把患肢浸泡在冷水中5~10 min,再浸泡在溫水中5~10 min,tid。④氣壓治療法:取仰臥位,將氣壓治療儀的氣囊綁在病變的上肢,調節時間、速度與壓力,20 min/次,bid。針灸療法:取良肢位,消毒,采用0.3×40 mm灸針直刺進針,深度根據患者肌肉豐富程度而定,極泉下用提插瀉法,以手指抽動3次為度。尺澤、內關均用提插捻轉瀉法,手法持續1 min。上述3穴不留針;保持良肢位,手掌心向下,取肩髑、肩髂、臂脯、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用一次性0.35 mm×50 mm針灸針,每穴行提插捻轉補法lmin后留針,取一段直徑1.5 cm、長2 cm的溫針艾條置予針柄上端,底端點燃,艾條底端離皮膚4 cm,每穴灸3壯,qd,每周5次,連續4周。

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肌肉振動治療:采用澤普深層肌肉刺激儀(山東澤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振動頭敲擊頻率15~60 Hz,振動儀尺寸:23.5 cm×5 cm×15 cm,振動頭伸縮距離6 mm?;颊呷∽换蜓雠P位,振動頭緊密接觸需治療部位,由上臂至前臂再至腕關節及手,再沿反方向振動。以上步驟重復4次,共用時約20 min,qd,連續3周。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評定疼痛程度、偏癱側手及腕關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3]、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法(MBI)。

治療前后由4名主治醫師以上的臨床醫師,根據肩手綜合征評分標準評定患肢腫脹、肱骨外展及外旋活動范圍。具體為:①上肢遠端水腫,分為無、輕度、中度、明顯和嚴重,分別評為0,l,2,3,4分;②肱骨外展范圍,分為180o~120o,120o~90o、90o~45o、45o~0o,分別評為0,1,2,3分;③肱骨外旋范圍,分為 90o~ 30o,30o~ 20o,20o~ 10o,10o~ 0o,分別評為0,1,2,3分??偣沧罡咴u分為9分,代表肩手綜合征病情最為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項評分比較

聯合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M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腫脹、肱骨外展、外旋比較

聯合組治療后腫脹、肱骨外展、外旋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治療前后腫脹、肱骨外展、外旋評分差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各項評分比較

3 討論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腦卒中影響自律交感神經,導致肢體末梢神經及血液循環障礙,主要臨床表現為手和肩部關節腫脹、疼痛,且活動時疼痛加劇,關節活動度受限并逐漸加重。目前臨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一般采用藥物治療、神經調節、物理治療等。

中醫針灸是臨床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常用方法,可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多數學者經過臨床試驗證實,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確切,優于西藥治療。但是單用針灸治療的療效有限,與常規康復治療結合更具有優勢,不僅可減輕疼痛,還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聯合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肌肉振動聯合針灸與常規康復治療可有效減輕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疼痛,提高偏癱側手及腕關節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有研究表示[4],振動療法是改善偏癱患者肌張力的有效方法。肌肉局部受到振蕩,能夠刺激外周感受器,促使感覺恢復,并通過刺激粗纖維,調節控制閘門,達到鎮痛目的。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腫脹、肱骨外展、外旋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肌肉振動聯合針灸與常規康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部腫脹,擴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動度。

機械振動療法是一種古老的物理療法,臨床應用較廣,治療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振動頻率。有研究[5]指出治療卒中的最佳振動頻率為70~120 Hz。本研究采用60 Hz的振動頻率,對改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有一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肌肉振動聯合針灸與常規康復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可減輕腫脹、疼痛,擴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動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歡
外旋外展肱骨
外展懸吊式懸雍垂腭咽成形術治療重度OSAHS的療效分析
肩周炎患者康復鍛煉小妙招
保留外旋肌群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
人工肱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肱骨近端復雜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復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選擇:保守治療,切開復位還是肱骨頭置換?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
青壯年患者肱骨近端嚴重骨折脫位的內固定治療
肱骨外展動作中肩袖生物力學的有限元分析
特定肩關節康復運動對肩外旋肌的激活效應
少林小武功(二)
外展項目的運營和管理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