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戀

2018-08-24 22:24李冀尖
科學與財富 2018年24期
關鍵詞:君臣

李冀尖

摘 要:從詩歌中男主公的形象入手,整理并推測詩中的婚姻現象,展示當女子深深陷入對男子的愛情中時,卻被男子無情拋棄的抱怨,并進一步從詩歌形式和現實方面分析這里也暗示著女子對男子的依戀性。在此基礎上,認為這里的男女關系象征君與臣的關系,分析這種理解在文本中的合理性,這是《離騷》中以男女君臣相隱喻的發端。

關鍵詞:《氓》; 男女關系; 君臣; 抱怨; 依戀

《氓》是《詩經·衛風》中的一首,一般認為它創作采集于春秋初期到春秋中期?!对娊洝钒匆魳贩诸?,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風是各個地區的民歌,衛風就是衛地的民歌?!睹ァ氛f的是一個女子被負心漢拋棄的事,成為歷代棄婦詩的經典之作。這首詩是以被棄女子的口吻來敘寫的,但我們認為這是真正的作者假托女子之口進行的敘述。這類作品很常見,主要因為詩是言志的,很多時候,由于種種原因,詩人不能將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總是借詩中文字言自身之志。

詩歌開頭寫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其中的“氓”在教材上被翻譯成“民”,就是《氓》中的男主人公,但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男子呢?有人說是一個“漢子”,還有人釋為見義忘利的小商人??傊?,是一個反面形象,意味著他不包含文人士大夫階級。這基本上是符合詩中這個人物形象特點的,符合常理的,同時也符合“氓”字產生之初的意義。首先,《說文》上解釋“氓”為“民也”,接著將“民”釋為“眾萌也”,段玉裁解釋“萌猶懵懵無知貌也…大抵漢人萌字、淺人多改為氓”[1],言外之意,氓是淺薄之民。其次,這首民歌雖然是來自于民間,但最終是被文人搜集到《詩經》中的,所以這些最終被搜集上來的詩,歸根結底應該是體現文人士大夫的價值觀念和意志的。這意味著不管《氓》是由文人創作,還是由他們從民間搜集而來,必定是不會自污本階級形象的。

男子抱布來貿絲,可女子馬上反應“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由此可推測,男女之間可能早有約定,所以女子看到“布”之后,不自覺地就往“來即我謀”那個方向想,這也是女子對男子依戀的伊始?!八妥由驿俊訜o良媒”。女子知道男子來的意圖后,立刻悄悄地把他拉出門外,送到了頓丘,并向他解釋“愆期”的原因是“子無良媒”,古代男女的婚姻,必須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緊接著她就像男子承諾“秋以為期”,這暗示著她可能要自己決定婚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她確實是想把男子當成自己終身的依戀。我們認為,女子這樣做也是可行的,因為《禮記?昏義》中談到“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2]的婚姻目的在秦漢及以后才被歷代的儒家學者逐漸強化到很高的地位,而在當時這種思想還基本處于萌芽狀態,沒有形成正統,否則不管女子怎樣堅持,都不會得到家族的同意。像《孔雀東南飛》中的焦劉愛情悲劇,我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兩個家族出于婚姻上的目的而造成的。

“乘彼垝垣……載笑載言”。進一步交代女子已完全被男子迷住了,甚至一會兒不見那個男子,心里都非常傷心,這也與“士之耽兮……不可說也”形成了必要的照應。沉迷得越深,所以被棄后,才越顯示出無盡的痛苦和抱怨?!盃柌窢栿摺睉摼拖喈斢诹Y中的“納吉”,古代男女進行的婚姻,要行六禮,就是經過六道繁復的手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是到奴隸社會后期逐漸形成的。像“文定厥祥,親迎于渭”,說的就是周文王卜得吉日后,親迎太姒于渭濱?!绑w無咎言”是說“納吉”的結果不錯,所以女子就跟著男子去了。詩中六禮的程序是不全的,這倒并不是因為記敘上的疏忽,而是對于庶人來說,由于出于生計而無法全部落實,即使在禮節上有所疏失,也不會有太多苛責,“禮不下庶人”說的就是這個。

第三、四章以比興開頭,所謂比興,是《詩經》中的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認為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3]。這兩章就是由“?!币鹆伺拥谋回撔臐h拋棄的遭遇。自己嫁到男子家中,任勞任怨,卻落得被棄的下場,本想忍氣吞聲,可遭遇的太深太多,最后還是將其抱怨了出來,“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二三其德”“三歲為婦……至于暴矣”等句都是女子的抱怨,不僅此詩,《詩經》中的很多棄婦詩都有抱怨的話語,像《邶風·谷風》中就有“何有何亡……匍匐救之”“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有洸有潰,既詒我肄”等,一首詩的篇幅有限,而抱怨的部分竟占了很大比重,足以見女子的怨之深之多。

其實,這類詩不僅僅存在于《詩經》中,后世也有許多類似的棄婦詩,如魏晉南北朝時曹植所做的《浮萍篇》等等。棄婦詩之所以在我國如此流行,并形成詩歌傳統,主要因為詩中的棄婦是有所寄托的,她往往是創作的男子的自喻,也就是說寫詩寫詞的文人被拋棄,被能夠重用他的君主拋棄,他們在官場上得不到重視,自然會有一種被棄的感覺?!缎l風·氓》中的那個女子正是文人用以自喻的棄婦形象,他為君主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結果卻被無情拋棄,他內心怎能不受到觸動。當然這首詩的作者現在恐怕已不可考。但我們認為創作詩歌的人能夠以詩言志,搜集整理詩歌的人也可在詩中寄托自己的感情。這首詩最終是被士大夫階層采集到《詩經》中的,搜集它的文人有可能就想要表達這個意思?!对娊洝肥怯僧敃r負責詩歌采集和編輯的官員進行采編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先是被貶房陵的尹吉甫,后是孔子,而這兩位文人都有不受重用,被拋棄的經歷,所以他們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在采詩編詩時,投注自己的思想意志,讓詩作為載體來承載著自己被拋棄的痛苦,這也暗含著對統治者的抱怨。但抱怨歸抱怨,知識分子對君主還存在著依賴的關系,他們痛恨君主不識人才,但是面對現實又無能為力,只能依賴君主把自己的學說、政治觀點傳播下去,付出實踐,所以他們希望君主能轉變觀念,期待君主能夠欣賞他們,渴望有朝一日,君主能幡然悔悟,重新重用自己,這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面性。

之后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哥哥和弟弟不知道具體情況,所以他們見女子就笑得歡。兄和弟均為男性,因此他們沒有辦法體會出嫁女子,尤其是被棄女子的所思所想。自己在男子家中遭受的抱怨該向誰去訴說呢?沒人寬慰自己,甚至也沒有人傾聽自己,所以只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最后一章是倒敘,回憶了男子對自己所許下的違背心愿的諾言,以及自己對男子變心的所料未及,淇水和漯河再寬再闊,總也有邊際,可你一點情意都沒有,那我還堅持下去干什么呢?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有學者根據這兩句,認為這暗含著女子與那個男子的決絕。我們認為這只是女子的抱怨之詞,不存在與男子的決絕,因為在這首詩歌中,女子抱怨的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真要想與男子決絕,那還說這些話干什么。我們剛剛提到男女其實隱喻君臣,文人對君主具有兩面性,除了抱怨不受重用,還有依戀和寄托,士人階級心中都有向儒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他們沒有辦法掌握國家的政權,只有通過君主才可將自己的主張付出下去。到此,我們認為《氓》中女子對男子的抱怨和依戀,暗示著士子對君主的抱怨和依戀,它相較于《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的詩歌傳統,更加悠久和隱秘,更加值得讓人們深思。

參考文獻:

[1]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2] 胡平生, 張萌譯注. 禮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

[3] 宋·朱熹集注, 趙長征點校. 詩集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猜你喜歡
君臣
宋代君臣殿上間距考論
《史記》列傳“伯樂”形象探析
《心是謂中》命論觀探析
試論墨子社會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觀
何種弒君?孰當討賊?
出爾反爾的誓言
明清兩朝邊疆治理中的西夏歷史借鏡——兼論明清君臣的“西夏觀”
“君臣”與“均沉”
學渣當自強
《史記》中說客的言語策略及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