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充背景,延伸閱讀

2018-08-25 19:52徐茹丹
課外語文·下 2018年7期
關鍵詞:語文閱讀背景教學方法

徐茹丹

【摘要】雖然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適時、適度、適當的背景材料運用是優化教學環節、提升閱讀效果、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條路徑。筆者希望通過一節課能激發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一節課作為紐帶,維系起學生和課外書籍,帶領學生去進一步了解作者其人,閱讀他的其他文章,進而可能對其他作家的文本產生興趣。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背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初中生的閱讀方面存在這各種各樣的問題,近年來,教育界雖然一直采用各種手段來促進閱讀,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低,缺乏常識,對所讀材料的內容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內容,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字的深刻含義,導致對閱讀失去興趣和信心。而缺少閱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又是致命一擊,這樣就陷入了不閱讀的惡性循環。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還是希望能從課堂閱讀入手,將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幫助學生拓寬閱讀的深度和寬度,來達到促進閱讀的目的。

文學作品是用文字來表達作家的思想情感。作家的生活經歷是其心路形成的原因,是情感起源。因此對任何文學作品的解讀,都離不開文本和文本產生的背景。背景,則既有作家個人的背景——包括作家的個性、生活經歷、興趣、愛好、理想、追求、抱負和創作文本的主觀意圖及作家創作文本時的思想、精神、經濟狀態,也有作家出生、成長的家庭及社會的小背景——包括家庭和交際圈的經濟狀況、文化修養、教育理念等,還有作家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大背景。此外,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補充作者及文本創作背景資料,能彌補學生生活經歷的不足,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他山之石”延伸深度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后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后,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文章通過質樸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表達著極其復雜的情感。文中的母愛是怎樣的細致與復雜?作者又是帶著怎樣復雜矛盾的情感來回憶母親的?這些都要靠背景材料的補充,才能讓學生慢慢體會。在教學中,我在史鐵生的其他作品中截取了多處有關這段作者的內心感受的文字,作為背景材料補充出來,輔助學生的閱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了解作者當時心態的環節中,我引用了史鐵生癱瘓前和癱瘓后的兩張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疾病對于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的打擊和改變。強調在21歲這個人生最美好的年齡,正是理想抱負正要展開的年齡,卻突然因為疾病讓一切戛然而止。再引用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句話,讓學生更能真切地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態。這樣就能體會到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嫉妒怨恨,這種對人生的失望、痛苦無處釋放,所以“我”脾氣暴怒、心態消極。

作者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懷念母親,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初中相比較于小學閱讀的深度體現。在“讀懂母親”的環節中,我設置了問題:母親病得如此嚴重,我知道嗎?為何我“一直都不知道”?然后補充材料:“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疯F生《我與地壇》?!弊寣W生加深理解“我”當時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對別的人都不在意的這種自私心態。正是這種忽視,讓作者在后來明白母親的愛時會產生后悔、愧疚的復雜情感,也是作者很多年不能走出母親逝世的陰影的根源。理解了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情感。

在理解作者寫作情感的環節中,補充了材料:

(1)1979年開始發表各類小說、散文、劇本等作品50多篇。獲得“魯迅文學獎”“老舍散文獎”等眾多獎項。

(2)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辭

用事實材料來佐證史鐵生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他人的生命,將母親最后的期望用最燦爛的形式呈現給了整個世界。他的生命就如同他在北海所看見的菊花般“爛漫”。

在課堂結尾,又補充材料:“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疯F生《我與地壇》”來加深作者對于母親的這種情感,也加深學生對于這情感的理解。

背景材料的補充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運用作者的其他文章中的文字作為補充材料,也將其他作品引入到學生的閱讀視線范圍內,促進了有目的、有意義的課外閱讀。相信在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和其他作品后,學生對史鐵生的了解又能加深一層。

二、“知人論世”開拓廣度

蕭紅的《呼蘭河傳(節選)》,在小學五年級的課本上出現了。初三再讀這篇文章時,很多孩子都認為小學已經學過了,就是講了快樂的童年生活,沒有什么好讀的了,課堂上熱鬧而輕松。在理解了文章內容,品析了文章優美鮮活的語言之后,我讓學生往深處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大花園?她把大花園寫得這么美麗、充滿生機,目的是什么?課堂上剛才輕松的氣氛漸漸沉淀下來,這是小學閱讀時沒有涉及的深度。這時我補充了三段有關作者不同時間段生活經歷的材料:

材料一:

蕭紅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尋找“愛”和“溫暖”的一生。

20歲的時候為了反抗父親指定的婚姻,蕭紅離家出走,從此開始了漂泊流浪、極不安寧的生活。國難之際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纏身,最后孤獨一人客死在孤島香港,年僅31歲,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就在她去世前一年完成。為什么會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幾年中對故鄉、對童年如此懷念?在當時十分艱苦的社會環境下能用如此詩意的語言把自己對親人、對家鄉的依戀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材料二:

等我生下來了,第一給了祖父的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

材料三: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后花園游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得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這三段材料一出現,課堂更加安靜了,同學們一個個陷入了思考,臉上流露出嚴肅甚至有點凝重的神色。我知道背景材料的力量顯現了,學生開始進入蕭紅的內心去重新品味文中想要表現的情感,它顛覆了原來孩子們心中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于是精彩的發言出現了。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簡單表現快樂童年的生活,在那豐富多彩的快樂、自由、溫馨、美好的畫面背后,他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寂寞的蕭紅。她遭受了父親的冷漠、繼母的刁難,這一切給蕭紅的心里留下了難以忘卻的陰影。因此,在蕭紅后來的作品中,她之所以把童年寫得如此美好,實際是試圖忘卻童年的孤獨與寂寞。正所謂越熱鬧越寂寞,大概就是如此。同學們感慨,原來《呼蘭河傳》真正要表現的是這樣的情感,完全沒有想到。課文和補充資料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聽得入迷,思考認真。

在課程結束時,孩子們對蕭紅的歷經產生了興趣。我告訴他們如果想全面了解蕭紅,不妨去重新讀一讀《呼蘭河傳》和蕭紅的其他一些作品。背景資料的引入,能讓學生把視線從課內的有限文本延伸到無線的課外閱讀中,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課雖盡而意未盡”的教學效果,更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

雖然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適時、適度、適當的背景材料運用是優化教學環節、提升閱讀效果、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條路徑。我希望通過一節課能激發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一節課作為紐帶,維系起學生和課外書籍,帶領學生去進一步了解作者其人,閱讀他的其他文章,進而可能對其他作家的文本產生興趣。

(編輯:龍賢東)

猜你喜歡
語文閱讀背景教學方法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展趨勢
《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背景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路徑探究
淺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功利性問題
閱讀反思:新的小學語文教學視角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