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越自衛反擊戰背景下中美、中蘇關系概述

2018-08-31 11:03朱婷婷
西部論叢 2018年7期
關鍵詞:陣營蘇聯越南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論,向國民交代了越南長期以來對我國邊境的侵擾行為,并傳達了中央“懲罰”越南行徑的決定。對越自衛反擊戰由此展開。中越雙方對這場戰爭發生原因的解釋截然不同。就中國而言,越南在蘇聯霸權主義的支持下,非法占領我國南海的六個島嶼、危害我國邊境領土和邊防人員。中國在“忍無可忍”的狀況下對越南的惡劣行為加以懲罰,是正義的。而越南黎筍政府認為,中國與蘇聯交惡、與美國逐步親近的行為是對社會主義陣營的背叛。因此,以上諸類行為也是“正當”的。戰時,中、越雙方各自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最終各自宣布戰勝。

事實上,中越間的這場戰爭的發生牽涉到的并非僅中、越兩國,而是有其發生的特殊歷史背景。戰爭背景下的國內外狀況都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也對中國同世界上兩大超級大國——美國、蘇聯的關系也有著微妙的反映。本文將對戰爭前后一階段內中國的國內外狀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究中美、中蘇關系由戰爭而發生的變化。

一、戰爭背景下中國的國內外狀況

總體來說,中國在這一時期所面臨的國內外狀況可概括為“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國內動蕩期的結束與新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政策的制定,為中國對內的穩定與發展及對外的交流和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機會。而另一方面,緊張、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又使得中國的發展缺乏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此為中國所面臨的“挑戰”。

國內形勢相對樂觀,是彼時中國發展的“機遇”所在。其一,“文化大革命”告一段落,國內各項事業亟待發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蔓延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法制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破壞。至1976年“文革”結束前,國內經濟水平不進反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受到破壞,民主的發展受到遏制;文化領域的“批判”使得大批知識分子遭到侮辱乃至迫害,文教事業的發展已然停滯??偟貋砜?,國內狀況可謂“百廢待興”。然而,“文革”的結束使得這種破壞得到了制止,中國國內開始有了恢復發展的轉機。在“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消滅后,黨加緊對國內正常秩序與制度的恢復。動亂的結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的轉折。此后,黨和政府改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策,著手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

其二,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政策得以確立。自1976年“文革”結束后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間的這段時間,國內狀況總體上向好的方向發展,但仍處于迷茫與徘徊期?!皟蓚€凡是”方針的提出表明,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文革”時期——這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十一屆三中全會與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在國內改革層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幫助扭轉了過去國內普遍存在的對毛澤東同志的盲目崇拜。它使得黨和國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工作方法,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對外開放方面,它使得中國有了與國際社會,尤其是曾與中國對立的資本主義陣營交往、貿易的機會。對外開放的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只是經濟上的,還有政治上的。中國的政治交往范圍不再只局限于所謂的“社會主義陣營”,意識形態的差異對中國國際關系的影響受到削弱。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能夠與西方國家得以關系緩和的基礎,意味著中國不再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為外交事務的依據,客觀上為彼時的中國創造了一個比較和平的外部環境。

相比來說,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則比較嚴峻。整個世界仍然以冷戰為主題,美蘇間的爭霸持續進行,國際范圍內的緊張局勢繼續發展。因此,不同陣營之間的對立仍然比較激烈,多數國家的外交政策、立場等受到所處陣營的影響。而中國所處境況的艱難之處在于,戰爭爆發后,根據1979年2月22日新華社的統計,公開宣布支持中國的國家只有朝鮮和民主柬埔寨。而支持越南的國家卻多達14個,包括蘇聯、古巴、民主德國等,基本屬于蘇聯陣營。另有一些國家選擇不表態或中立的立場??傮w來說,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并沒有受到很大的輿論支持。

在此情況下,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透過這場戰爭,中國分別與美國、蘇聯的關系也“可見一斑”。

二、戰爭前后的中美、中蘇關系

1.中美關系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起,尤其到朝鮮戰爭后,美國對新中國采取了長期的孤立與封鎖政策。中國對美國態度也比較強硬,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堅決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因此,中美之間在建國后長期處于敵對狀態,更加沒有建立外交關系。

這種局面至20世紀70年代得到改變。1971年,民間的“乒乓球外交”為中美兩國長期冷淡對立的關系“破冰”。同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訪問中國,促進中美關系正?;?。經過幾年的發展與考量,1979年1月1日,即中越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中美建交公報》生效,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至戰爭爆發時,中美關系尚處于起步時期,比較脆弱。因此,美國對于這場戰爭的態度對中國及中美關系都有著很大影響。而美國作為一“極”,其態度對其陣營下的其他國家也有著導向作用。

對于中越戰爭,美國的態度是保持“中立”,但其“中立”態度內暗藏玄機。1979年2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駐華盛頓記者格韋茨曼的專電,主題是“美國要求(中國)撤軍”。新聞導語中說,美國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它既反對越南進攻柬埔寨,也反對中國入侵越南。新聞中還提到了副總統蒙代爾(Walter Frederick Mondale)和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白宮舉行會議時提出的美國對“亞洲沖突”的六項原則。其中第六項指出,要求中越雙撤軍,并“堅持反對使用武力來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這句話表面上是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實際上暗示蘇聯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支持越南,否則美國將對蘇聯的行為進行干涉??偟貋碚f,美國的立場明為中立,實際親中。1979年2月24日至3月4日,正值戰爭期間,美國財政部長布魯門特爾(Werner Michael Blumenthal)攜夫人訪華,這是中美建交后美國派出的第一個政府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這個行程沒有因中越的戰爭而取消,證明中美關系并未受戰爭影響。

2.中蘇關系

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由于戰爭的爆發而進一步惡化。

20世紀50年代起,中蘇關系走上了下坡路。到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雙方關系正式宣告破裂。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蘇聯開始籌劃對中國實行“包圍”,越南成為其拉攏的對象。1978年9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與蘇聯拉近關系。同年,蘇聯出于牽制中國的目的,于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以上代表了越南與蘇聯共同形成對抗中國的陣營。中越戰爭爆發前,蘇聯在霸權主義的驅使下,多次對越南進行挑唆,鼓勵其進行侵略行為,并且給予立場和行動上的支持。除國家利益上的考量外,這兩國打著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旗號對中國進行侵擾,并將自己的行為視為合理與正義的。綜上,中蘇間的分歧在戰爭時期更加突顯,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中蘇的矛盾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1989年5月16日,在戰爭發生約10年后,戈爾巴喬夫與鄧小平進行了會晤,這是自1959年之后雙方領導人的第一次會晤,也標志著約三十年以來中蘇緊張的關系得到了緩和。

三、啟示

1. 這一時期中、美、蘇三方的關系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大,任意兩方的關系變化都會改變三方間的關系。不論是美蘇陣營的劃分,還是不同國家的外交政策制定,都將意識形態作為重要的依據。在今天這個時代,意識形態的差異已經被淡化,但各方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市場的開放與文化的兼容并蓄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自己的道路與理論。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中國獲得長久、持續的發展。

2. 國際關系的變化歸根結底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對于中國來說,不管是建國初期的“一邊倒”,還是后來的“改革開放”,都是為了維護我國的穩定和發展。而美蘇對中國的態度改變也很大程度上出于爭霸的需要。不論是前期中蘇間的親密友好,還是后來的關系破裂;不論是最初中美的對立,還是后來關系轉變,都是各國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選擇。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能孤立存在。因而各自外交政策的制定也都是一個慎重選擇“合作伙伴”的過程。

3. 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應實事求是地制定對內對外政策,以獨立自主的姿態立于國際舞臺。在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并沒有切實地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政策,而是比較簡單地將蘇聯的經驗移植至中國。中蘇關系的惡化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國擺脫蘇聯的干預,探索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避免同蘇聯一樣走向解體的命運。中美的交好也表明中國在去除蘇聯的影響后,能夠切實從自身利益出發,更加獨立自主地處理國內外發展問題。

作者簡介: 朱婷婷,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1997年3月 研究方向:世界史 工作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猜你喜歡
陣營蘇聯越南
讀圖
武裝保護蘇聯
越南·河靜省
越南百里“銀灘”
“凱薩娜”侵襲越南
黎議會選舉親西方陣營勝出
霧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