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人復天”

2018-09-17 07:25胡濤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0期
關鍵詞:中和

摘 要:“由人復天”一詞出自劉熙載《書概》,體現了儒家有為思想,表現書家對規擬自然,建立秩序,從而對實現理想的藝術之美的追求,其標準與皈依是儒家“中和”之美,具體落實到書寫中則有規范書法技法,完善書家人格修為性情等方式,以這些方式為橋梁到達“中和”之境。晚清是碑帖交融的時期,部分晚清書家對碑與帖亦有實現“中和”的實踐與追求。本文就晚清書家在由技入道,達性抒情,碑帖并究三個方面進行的實踐與其中滲透的“中和”思想進行闡述。

關鍵詞;由人復天;中和;由技入道;碑帖并究

作者簡介:胡濤(1994.9-),男,廣東省汕頭市人,泉州師范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3

“由人復天”的說法出自劉熙載《書概》:“書當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謂書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復天也?!盵1]與“立天定人”的性質不同,“由人復天”側重于儒家有為思想[2],這里的“天”是指“藝術之天”[3],介入了人為因素?!皬汀奔胺祷?,歸依,謂書法最終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要回歸“藝術的自然”[4],亦要通往儒家的最高審美境界——“中和”。本著“技近乎道”的方法論意識,以“中和”之道為歸依, 晚清書家在實踐中亦有諸多言論。

一、充滿“辯證統一”的技法理論

包世臣《藝舟雙楫·文譜》有云:“文勢之振,在于用逆?!盵5]這句話是說做文章的時候要有逆向思維,文章體勢時而順流而下,時而逆流而上,將順與逆這一對辯證關系運用于行文當中,方能使文章起承轉折,峰回路轉而獨具特色。這句話也可視為包氏論書觀念 ?!坝媚妗币辉~的提出肇始于清初笪重光《書筏》:“將欲順之,必故逆之。。。書亦逆數焉?!盵6]?!坝媚妗迸c“逆數”,都是把老子《道德經》中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哲學辯證思想與書法技法相結合,是指將書法藝術中各種相互對立因素進行統一,“逆”的原則不僅在用筆中體現,在結構向背,用墨枯濕,行筆緩急等都有存在,“逆”不是結果,而是手段[7],通過這一手段,實現書法藝術陰陽互參,奇正相和,方圓兼備,形成和諧之美,實現對“中和”之美的追求,這是一條通往“藝術之天”的方法與途徑。作為中國古典美術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劉熙載的《書概》亦于筆法,結字,技法,章法等方面彰顯著無處不在的辯證統一觀——“提”與“按”,“曲”與“直”,“疾”與“澀”,“方”與“圓”,“疏”與“密”,“動”與“靜”,“陽剛”與“陰柔”,“金石氣”與“書卷氣”?!爸泻汀泵朗寝q證思想的集中體現,以辯證統一之“技”,入“中和”之道,通過充滿辯證的書寫方法,使書法作品達到“中和”的藝術境界,是晚清書家實現“由人復天”重要的具體落實方式與手段。

如果說書法技法,章法,筆法,用筆特征,用墨枯濕濃淡等這些具體可識的書寫技能屬于“形而下之器”的層面,那么書家筆墨背后的書家性情與人格則需要用心意會與體悟,屬于“形而上之道”。晚清書家在技法層面進行著實現“辯證統一”,達到“中和”之境的實踐探索,在形而上的層面,亦以儒家“中和”思想為標準,對書家性情人格進行規范,指明道路。

二、合乎“中和”與“自然”的達性抒情

包世臣《藝舟雙楫》有云:“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比绻f體現辯證統一原理的技法屬于通往“中和”之境的形質層面,形質既成,性情乃見,作為書道之“妙”,書寫者本人的性情也是書作能否達到“由人復天”這一目標的另外一層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樣的性情才會符合“中和”思想呢?唐代孫過庭《書譜》亦對書法的情感表現進行了定位,認為“取會風騷之意,本乎天地之心”,即像《詩經》、《離騷》那樣表現出最為淳樸、健康的情感,而且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儀”。明代項穆《書法雅言》也以“中和”為指歸評價書家評定書家人格性情。晚清書家亦有關于書家性情的闡發與討論,他們從自然書寫,日常修為等角度對書法的抒情達意進行討論,從中可以窺探晚清書家在人格,性情這一層面追求儒家“中和”境界之端倪。

何紹基作為晚清碑學一代大家,其書學理論不惟有對碑派書法的獨到見解,其對于書法創作時的書家性情亦有所闡述?!额}馮魯川小像冊論詩》云:“然成家尚不從詩文字畫起,要從做人起。自身心言動,本末終始,自家打定主意,做個什么人,真積力久,自然成就……人做成路數,然后功用于文字,漸漸搬移,其藝必成,適肖其人?!盵8]這一說法于劉熙載“書如其人”相類,藝術的精神就是人格精神的再現,貴在自然與真實,書之相即心之相,為“既形之心”,是無法造作出來的,書家應當按照本性與本意去生活,去書寫,也即《書譜》所言“達其情形,形其哀樂”。因此,平時的修行,對自身的要求就顯得格外重要,平日應該以儒家“中和”思想為原則要求自己,功夫既成,筆墨之間流露出的氣韻才不至落入俗格。

周星蓮亦極為重視書法創作中的主觀因素,周星蓮要求書法要表現書家思想感情,興到筆隨,自然揮灑而不拘形質,不計工拙:“底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所以然者,一則破空橫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盵9] “不期工而自工”的觀念,無疑濫觴與北宋蘇東坡的“無意于佳乃佳”,欲行己意,則不可刻意求工,“工書”則有損“性靈”,可見其隨意揮灑,自然抒發性情的書法主張。

作為對古典書法觀具有總結式意義的著作,劉熙載的《書概》認為書法是“由人復天”的重要手段,具有“由象達意”的審美本質,而且是書寫者內在學養,才情,志向等精神因素的外化,所謂“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盵10]劉熙載認為以“中和”為指歸的人格才合乎理想,而且“中和美”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這就要求創作主體不能違離儒家的人格軌度:“善書者不出‘廉、‘立、‘寬‘敦四字,然則欲從事于書,莫如先師夷、恵,不然則頑懦鄙薄之書,且將接跡于世也?!盵11]善書者需廉潔自立,心胸寬博敦厚,且學習伯夷、柳下惠的道德操守,可見劉氏論書極重書家人格修為。對于如何實現“以技入道”,以通神明之德,造乎藝術之天,劉氏提出“觀物”、“觀我”:“學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盵12] “類情”、“通德”語出《易·系辭》,原指伏羲對性質相同的物象,以同一卦形作為代表,來會通神妙的天地萬物。劉氏將其與“觀我”相聯系,認為書家應觀“我之情”,陶冶性靈,完善人格,以技入中庸之道,由人復藝術之天。

可見,在書家人格與性情方面,晚清士大夫亦有著對“中和”之境的追求,不惟在書法中,在日常行止,起居坐臥,亦應以儒家“中和”之道為準,規范自身道德操守,獨善其身。

以上兩個部分從書家的“心”與“手”層面闡述晚清書家對于“中和”的追求,是針對書家的主觀因素而談,作為客觀因素的不同書寫材料——“碑”與“帖”,晚清書家亦以“中和”為標注有所發揮。隨著近年來學者在晚清題跋書法批評文獻中索隱出來的關于晚清書家關于“碑帖并究”的觀念與實踐[13],我們可以看到晚清書家在“碑”、“帖”層面以“中和”為標準,使這一對“野”與“史”的范疇復歸于“藝術之天”的普遍要求,可見“碑帖互補”就是一條充滿想象空間、令人無限向往的道路。[14]

三、碑學視域下的“中和”思想——“碑帖并究”觀

“碑帖并究”一詞出自李瑞清《裴伯謙藏定武蘭亭跋》:“比年以來,稍稍留意法帖,以為南北雖云殊途,碑帖理宜并究。短札、長簡宜法南朝,殿榜,巨碑宜尊北派?!盵15]李瑞清認為碑帖各有利弊,南北各有短長,應當并究。不僅如此,李瑞清還采取“納碑入帖”的方法,將其并究碑帖的觀念與旨趣落實于書法實踐當中:“頃見曾季子,鄭蘇戡所臨蘭亭,鄭則自運,盡變其面。。。余則略參以篆隸筆作此?!盵16]可見李瑞清學習《蘭亭》,欲以篆隸筆法與之結合,以期另辟蹊徑,使所臨《蘭亭》別具風貌,有亦碑亦帖的“中和”之美。李瑞清亦自臨如《蘭亭序》、張芝《草書帖》、歐陽詢《張翰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楊凝式《韭花帖》等59種具有帖學屬性的法帖,在其所臨之帖后的跋語當中,可以看到李瑞清用碑學筆意臨帖這一思路,可見其并不主張將“碑”與“帖”完全對立,且認為在實踐當中完全有熔鑄碑帖,實現“中和”的可能。

在“碑帖并究”這條道路上,晚清書家不僅進行了“納碑入帖”的實踐,亦從帖學角度,以帖學的審美觀與視野對碑進行賞鑒與評價。沈曾植《張猛龍碑跋》言:“昔嘗謂南朝碣罕傳,由北碑擬之,則《龍藏》近右軍,《清頌》近大令。蓋一則純和蕭遠,運用師中郎,而全泯其跡,品格在《黃庭》、《樂毅》之間?!盵17]從這段跋文可知沈曾植品鑒北碑,是以帖為標準,將北碑的藝術風格與“二王”名作相對應,并不視碑帖有軒輊之別,可看出其融匯南北,兼重碑帖的旨趣。

對于“熔鑄碑帖”、“質文不可偏勝”的審美取尚,碑學的積極倡導者包世臣和康有為亦有所表露。包世臣在自書《十七帖疏證》中提到:“梁武帝稱右軍‘字勢雄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唐文皇稱右軍‘點曳之功,裁成之妙,勢似奇而反正,意若斷而還連。余遠追微旨,結體則據棗本《閣帖》,用筆則依秘閣《黃庭》、文房《畫贊》,而參以劉宋《爨龍顏》、東魏《張猛龍》兩碑。以不失作草如真之遺意,為自來臨寫《十七帖》家開一生面?!盵18]包世臣深知,帖勝在筆意連貫,字勢奇巧,習之易致靡弱;碑之優處在質感厚重,靈動性方面不如帖,二者各有短長,正可互補,是故熔碑鑄帖,不失為臨習王字之一蹊徑。就連在《廣藝舟雙楫》中發表偏執的碑學言論的康有為,到晚年也逐漸從“維新變革”的政治語境中解脫出來轉向“藝術價值”的本質認可和審美訴求[19],甚至在晚年所書《行天青室白七言聯》的題跋中對自己熔鑄碑帖的實踐頗感自得:“自宋后千年皆帖學,至近百年始講北碑。然張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鄧完白寫南碑漢隸而無帖,包慎伯全南帖而無碑。千年以來,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況兼篆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謬欲兼之?!盵20]在康南??磥?,做到集北碑南帖之人罕有人在,包世臣與鄧石如于碑于帖都有所偏失,未能做到熔鑄碑帖,而他“謬欲兼之”,可見其對此的熱忱與追求。劉熙載對碑帖的評價秉承儒家“中和”態度,認為碑帖各有益弊,互為補充,不可軒輊:“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然北自有北之韻,南自有南之骨也?!盵21]

四、結語

晚清書家通過充滿辯證統一的技法,體現儒家“中和”理想和自然揮灑的達性抒情以及碑帖并究來實現對“中和之美”的皈依,以使“由人復天”得到具體落實。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晚清書家內心對于儒家“中和”思想的普遍要求,在“技”與“道”、“碑”與“帖”等層面都欲達到統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的思想有著深刻的意義與內涵,佛教認為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兩邊,即為中道,“中道”是最高的真理;道家崇尚陰陽和諧,“一陰一陽之謂道”;儒家視中庸、中和為最高道德標準,體現在文藝思想中,即以中和之美為最高準則。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書家對于書法藝術“中和”之境的追求代不乏人,落實到書法創作與實踐,書法鑒賞與品評,書家的性情操守等具體層面,他們亦努力進行著各個層面的嘗試與努力。晚清書家對“由人復天”的實踐,不僅有對以往各代書學的繼承,也有植根其時代特色所作出的探索與創新,這對我們當下書壇如何在前人基礎之上取長補短,從不同角度與方向開拓通往“中和”之境的道路,有著深刻啟示與意義。

注釋:

[1]《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716頁。

[2]方愛龍、毛萬寶:《中國書法史繹.風格與詮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頁。

[3]方愛龍、毛萬寶:《中國書法史繹.風格與詮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頁。

[4]方愛龍、毛萬寶:《中國書法史繹.風格與詮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頁。

[5]王水照:《歷代文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193頁。

[6]《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561頁。

[7]《中國書法批評史》,人民美術出版社,第459頁。

[8]《題馮魯川小像冊論詩》,載《東洲草堂文鈔》卷五,815頁。

[9]《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723頁。

[10]《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714頁。

[11]《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724頁。

[12]《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第890頁。

[13]楊慶《從題跋書法批評文獻看清代帖學觀及碑帖分期》,《文藝研究》,2018年03期。

[14]方愛龍、毛萬寶:《中國書法史繹.風格與詮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版,第182-183頁。

[15]李瑞清:《清道人論書嘉言錄.跋裴伯謙藏定武蘭亭序》,《明清書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版,第1521頁。

[16]李瑞清:《清道人論書嘉言錄.跋裴伯謙藏定武蘭亭序》,《明清書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版,第1524頁。

[17]沈曾植撰、錢仲聯輯:《海日樓題跋.張猛龍碑跋》,中華書局,1962年7版,第49頁。

[18]《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書法》,上??茖W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88頁。

[19]方愛龍、毛萬寶:《中國書法史繹.風格與詮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頁。

[20]《中國書法全集.第78卷.康有為、梁啟超、羅振玉、鄭孝胥》,圖版第37號。

[21]《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697頁。

猜你喜歡
中和
極端中和表型HIV包膜蛋白gp120的高溫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免疫塞內卡病毒滅活疫苗后豚鼠、家兔與豬的血清中和抗體相關性研究
范揚:博采與中和的風范
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血清學效力檢驗與靶動物免疫攻毒保護相關性研究
詩詞歌賦中的美學映像
在幽深與高古中追尋中和之美——讀段朝林中國畫作品有感
“中和”的大美之學
管窺中國藝術歌曲的“中和之美”
半碗粥道
科學家摸清HIV-1中和抗體產生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