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候選人”有6大征兆7類人最易“踩雷”

2018-09-18 13:08任健
飲食保健 2018年18期
關鍵詞:流食螺桿菌幽門

文/任健

“胃癌候選人”有六大征兆

胃癌的早期表現非常隱匿,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出現如下的一些表現時,應該提高警惕。

1.上腹部不適、疼痛、腹脹、噯氣、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疼痛是胃癌最常見的初始表現。癥狀常常表現為隱痛,或進食后出現飽脹感,反復發作,持續時間不長,程度不很劇烈,可能被誤認為是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炎而被忽視。胃癌患者早期也可能有噯氣、食欲不振的情況,還可能伴隨惡心嘔吐的癥狀。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存在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并且對痛覺不太敏感,這些早期的癥狀更容易忽略。

2.反酸和燒心胃癌常伴隨胃壁局部僵硬,胃的蠕動功能減低,進食后,胃無法通過正常的蠕動將食物向小腸排空,胃酸可能會隨食物反流至食道;進食刺激性食物后胃酸分泌增多,也可能會發生反流,造成反酸、燒心的感覺。如果癥狀持續出現,需警惕胃癌的可能。

3.嘔血、便血、黑便患胃癌時,腫瘤會破壞胃壁內的血管導致出血。緩慢持續的出血會導致黑便。較大量的出血則會表現為便血,甚至嘔血。

4.貧血慢性的胃內出血會導致貧血,往往表現為面色蒼白或發黃,瞼結膜蒼白,指甲的甲床蒼白。如果有類似的表現,應高度警惕,盡快到醫院就診,查明貧血的原因。胃癌導致的貧血和黑便往往會同時存在。

5.腹部包塊胃癌也可能表現為局部的腫塊。如果在上腹部觸摸到有位置較為固定、質地偏硬的包塊,按壓時感覺到疼痛,伴隨惡心和嘔吐。包塊有逐漸增大的表現時,應高度警惕腫瘤的可能,必須盡快就醫。

6.不明原因的消瘦胃癌患者一般合并有一種或幾種消化道癥狀,會影響正常進食。消化道功能的破壞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惡性腫瘤新陳代謝旺盛,患者往往消耗大于攝入,會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消瘦,常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體重減輕。如果出現,應高度警惕胃癌。

記住五條保護胃腸道

俗話說,病從口入。許多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往往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胃癌發生的風險。因此,保護胃腸道應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入手。還有一些明確與胃癌發生相關的因素,例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也應當盡早進行干預。

1.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根除幽門螺桿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發生癌前病變和胃癌概率都大幅降低。臨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地預防胃癌,可以使人群的胃癌發病率降低39%,并且對重度癌前病變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預防胃癌的作用。這些研究成果也推動了世界衛生組織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策略的制定和頒布。如果有上述消化道癥狀,可以到醫院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如果結果呈陽性,建議口服藥物進行根除。

2.飲食規律,均衡營養長期不規律飲食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引起多種胃部疾病,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日常生活中,應保證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過度饑餓或進食過飽。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水果,均衡各種營養成分的攝入。

3.減少食用生冷、辛辣、過熱、過硬、熏制和腌制食物常食用冰涼、熱燙、辛辣或難以咀嚼吞咽的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對胃黏膜造成損傷。熏制和腌制的食物中的亞硝胺類化合物有致癌作用,盡量減少食用。應選擇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細嚼慢咽,食物經過充分咀嚼后再下咽,減輕胃的負擔。

4.戒煙、限酒,少飲用濃茶和濃咖啡煙和飲酒與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酒精會造成胃黏膜的損傷,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出血、糜爛。濃茶和咖啡會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損傷,增加潰瘍的發生風險。

5.放松心情,合理減壓,適量運動持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和焦慮、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能會增加胃酸分泌,誘發胃潰瘍。休息不足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胃腸道疾病的風險。平時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合理排解緊張、焦慮的情緒。生活作息不規律往往伴隨著運動不足。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胃切除后飲食五步走

胃切除術后一般需禁食3天-5天,等腸功能恢復(排氣),經醫生許可后患者可以開始進食。應遵循少量多餐、干稀分開、飯后斜臥、循序漸進等原則。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 清流食

術后一般3天-5天,經醫生許可,可由進食稀米湯起始,逐漸增加稀藕粉或菜水、清淡的肉湯等。由30毫升-50毫升,逐漸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此階段注意避免牛奶及豆漿等產氣的食物。清流食一般持續兩天左右。

第二步 流食

清流食無明顯腹瀉、腹痛等癥狀,經醫生許可可過渡到流食階段。流食一般包括米湯、藕粉、杏仁霜、米糊、低脂酸奶、豆腐腦、菜汁和果汁。由50毫升起始,逐漸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流食一般持續3天左右。

第三步 胃切半流食

吃流食階段,無明顯腹瀉、腹痛等癥狀,經醫生許可可過渡到胃切半流食。包括大米粥、爛面條、疙瘩湯、面片、發糕、土豆泥、嫩蛋羹、嫩豆腐、酸奶、肉泥丸子、果泥、瓜果類蔬菜泥(如西紅柿、冬瓜、南瓜、西葫蘆、茄子等去皮制軟)及腸內營養制劑或勻漿膳。由50毫升-80毫升起始,逐漸加量至100毫升-150毫升,一般持續3天-5天。

第四步 少渣半流食

術后兩周左右,胃切飲食無明顯腹脹腹痛等癥狀,經醫生允許可過渡到少渣半流食??蛇M食餛飩、饅頭蘸湯、軟面條、面包、蛋糕、瘦肉丸子及腸內營養制劑。應注意避免葉菜、韭菜、餃子、鮮豆類、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但可將菜葉用攪拌機制成漿食用)。進食量以感覺7分-8分飽,進食后無明顯不適為準。少渣半流食狀態,一般持續2周-3周。

第五步 半流食或軟食

術后1個月左右,可進半流食,即在少渣半流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嫩葉菜和燉肉,并逐漸過渡至軟食(如饅頭、面條、軟飯、水煮嫩蛋、嫩葉菜、菜花等)及細軟的水果,及腸內營養制劑。由150毫升起始,逐漸加量至200毫升-300毫升。此階段一般持續5個月左右。無明顯腹脹、腹痛等癥狀,則可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半年至一年之內,注意飲食清淡、細軟好消化,避免粗硬、油膩、激性,及過冷、過熱的食物(如辣椒、芹菜、蒜苗、干豆、肥肉、油條、奶油蛋糕、冰激凌等)。

胃、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可導致患者胃酸及胰液分泌減少,影響脂肪、某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如鐵、維生素B12、葉酸等,可預防性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片如善存片。術后患者食量減少,體重稍減輕是正?,F象,不必有懼食心理,宜根據自己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食量,如果飲食過度太慢,體重下降過快或發生貧血、腹瀉、便秘等情況,可以找醫師或營養師咨詢。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李子禹)

7 類人最愛“惹”胃癌,千萬要當心!

胃鏡檢查具有直觀性,直接夾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對于早期胃癌的篩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7大類“胃癌高風險人群”需要注意。

1.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者;2.接受過胃部分切除手術、有胃息肉和有胃癌前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者;3.感染幽門螺桿菌者;4.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飲食不規律、吃霉變食物、吃飯速度快、喜食腌制和熏制食品、高鹽飲食、少食新鮮蔬菜者;5.惡性貧血的患者;6.長期酗酒、吸煙者;7.精神受刺激和愛生悶氣者。

根據統計數顯示,40歲以后,大腸癌的發病率開始明顯上升,大約75%的大腸癌發生于這個年齡段后。

因此,40歲后,若本人有癌癥史、腸息肉史或者一級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大腸癌史;或者本人有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情況,比如近兩年來慢性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慢性便秘每年在兩個月以上;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炎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近20年來有重大精神創傷經歷,都應及時到醫院接受電子腸鏡檢查。

近一半胃癌與這個胃病有關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全國幽門螺桿菌學組副組長陳燁教授表示,自從幽門螺桿菌被稱為導致胃癌的元兇之一,又被定義為一種傳染病,很多人在體檢查出了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往往驚慌不已。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感染后會不會造成嚴重后果、是否需要徹底治療等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60%,廣東地區感染率估計與全國持平或略低。

據陳燁介紹,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全球約一半的胃癌新增和死亡患者發生在中國。每年新發現的胃癌有近一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超過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左右的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導致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與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

同時,幽門螺桿菌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水源等途徑傳染,“經口”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和途徑,比如,家長將咀嚼后的食物喂給嬰幼兒、情侶間接吻、飲水不衛生、食物未充分清洗煮熟等。

如果無癥狀者可以不治療

“幽門螺桿菌應規范治療,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要治療?!标悷罱淌谡f,一些專家學者不提倡根除幽門螺桿菌,最大的顧慮或許基于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無癥狀人群太龐大,以及根除方案混亂導致抗生素濫用等。

他介紹,根除幽門螺桿菌往往需要3-4種藥物聯合使用,其中至少兩種是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其實是把雙刃劍,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其他問題。

盡管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但這并不是說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得胃癌。胃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嚴重以及病菌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只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且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最終僅有不到1%發生胃癌。故陳燁建議,幽門螺桿菌感染無癥狀者可不治療,以免增強其耐藥性。

4 類人群應根治

基于我國感染者人口眾多、醫療水平和藥物使用的地域差異明顯,陳燁教授強烈建議以下4類人群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治:

患有消化性潰瘍的人群、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癌術后的人群及其一級親屬、患有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患者。

高鹽是胃癌第一殺手 五種隱藏高鹽食物要少吃

高鹽是導致胃癌的第一殺手,攝入過量的鹽分后,因為食鹽的滲透壓高,對胃黏膜會造成直接影響。在我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及沿海地區,是胃癌的高發地區,這些地區的人更喜歡吃腌制的食物,還有海產品。高鹽飲食的人和那些清淡飲食的人相比,胃癌的相對發病風險要增加接近兩倍。

我們成年人每人每日應該攝入不超過6g鹽。相關資料顯示,我國人均食鹽攝入量達到10g左右,均屬于超標狀態。我們常見的高鹽食品有腌制的食物,如咸菜、腌肉,添加了亞硝酸鹽的各種熟食和各種含鹽調味料。然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這些看得見的高鹽食品,而是那些隱藏在食物中的鹽,仍然讓人防不勝防。下面就介紹一下常被我們忽視的高鹽食品。

茴香菜:茴香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胡蘿卜素,很多人都喜歡吃茴香餡餃子茴香餡包子,有人認為茴香是咸的嗎?實際上所有蔬菜中都含有鈉,鈉又以鹽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茴香又是所有蔬菜中含鹽最高的,一斤茴香大概含鈉是2.4g。一般我們在制餡時又得加入鹽、醬油。一餐下來鹽分就超標了。

芹菜:芹菜營養豐富,富含纖維素,其實芹菜的含鹽量僅次于茴香每斤芹菜的含鈉量達2g。

泡騰片:泡騰片是我們上班族很喜歡的一種健康飲品,口感好還可以補充維生素。其實他的崩解劑成分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為了維持這個泡騰片的形狀商家還加了氯化鈉,加在一起1g的泡騰片中含有0.139g的鹽,這都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鹽分。

話梅:愛吃零食的人都很喜歡,一包100g的話梅含鹽量大概是8g-10g左右,就算我們一天什么都沒有吃,只吃一包話梅,鹽量就已經超標了。

面包:我們都很常吃,而且面包的口感是甜的,它有鹽嗎?其實為了面包的口感在發酵過程中是要加入一定量的鹽的,一個750g的吐司面包需要加6g鹽,所以在這里提醒大家,我們平時吃的面包、糕點類食品中,除了有糖分,也是有鹽分的,一定要注意。

我們要盡量選擇一些含鹽量較低的食物,如:茄子、土豆、蘿卜、南瓜、紅薯、芋頭等。

本文選取與降水關系較大的比濕、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對不同量級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由于春秋季的暴雨雨日較少,因此本文將暴雨量級分為50~70 mm和70 mm以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特需醫療部 胡夢蝶)

又一明星去世 胃癌盯上年輕人?

近日媒體報道,日本“放浪兄弟”師弟團FANTASTICS成員中尾翔太因患胃癌病逝,年僅22歲。中尾翔太今年3月公布罹患胃癌,全面停工專心治療,但仍不敵病魔。無獨有偶,不久前日本32歲美女主播黑木奈奈,被選上成為NHK-BS1頻道節目《國際報道》主播四個月,就被檢查出患有胃癌,不久便病逝。

有研究發現,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沒有特異性表現,而年輕人由于體質較好,耐受性強,而被認為是胃炎和消化不良,吃點藥物對付了。因而年輕人胃癌容易發生誤診,其誤診率可高達27%。同時,年輕人的胃癌的惡性程度比老年人要高,這是導致兩位明星在短時間內死亡的主要原因。

日本人為何胃癌高發

幽門螺桿菌感染 日本大多數胃癌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原因就是共餐。日本國家健康保險計劃在2013年2月批準對內鏡下診斷為慢性胃炎且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的患者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在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適應證擴大后的4年中下降了9.2%。

喜歡吃腌制、熏制食物 流行病學調查證實,日本人喜歡吃腌制、熏制類食品的食物是導致胃癌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腌制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較強的致癌物質。在熏制的食物中也含有多種致癌物質。長期食用這些食品,就會增大得胃癌的機會。

鹽的攝入量過多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對4萬人的一項10年研究,發現攝取鹽分較多的人,胃癌發病率比攝取量少的人高一倍,提示過多的食鹽可增加胃癌的發病率。鹽分攝取過多,會損壞胃黏膜屏障,增加對致癌物質的易感性,導致胃癌的發生。

新鮮水果和蔬菜缺乏 日本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匱乏,人們攝入較少。研究證實,維生素C能阻斷致癌性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從而預防癌癥。在日本盛產柑橘的靜岡縣,胃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低,其原因可能就是居民從柑橘中獲得了大量維生素C。

飲食不規律 日本醫學專家的研究發現,38.4%的胃癌患者,進晚餐的時間沒有規律。有調查顯示,經常三餐不定時者發生胃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1.3倍。這是因為人的胃黏膜上皮一般2-3天就要再生一次,這一修復的時間一般是在夜間胃內沒有食物的時候進行。如果我們經常不規律進餐,胃腸道不能得到休息,胃的黏膜也不能得到修復和再生。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胃黏膜的糜爛、潰瘍,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就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

預防和早發現并不難

胃癌的發生大多是有誘因的,只要我們從以下方面注意,是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緩解工作壓力,適當放慢生活節奏,做到兩不、兩少和兩多:不熬夜、不消夜;少吃腌制、熏烤和刺激性食物、少吃鹽;多吃蔬菜,多吃水果。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 對有胃部不適者,應該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對于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該及時進行藥物治療,治療要求與其生活密切接觸者應該同時治療,以確保治療的效果。重視高危人群的篩查 早期發現早癌,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十分重要,篩查的主要手段是胃鏡檢查。早期胃癌患者常常是沒有癥狀或者是一些非典型的癥狀,容易發生誤診。由于胃癌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因此,不能認為年輕就不考慮胃癌,不能因為恐懼檢查就不做胃鏡。(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第二職工醫院主任醫師 紀光偉)

“預防胃癌” 健康飲食早篩查

油炸小食、燒烤風味、酸菜泡菜,“吃貨”難過美食關??墒侨绻敛还澲频卮蟪蕴爻愿啕}、高脂、熏炸、腌制食物,終究會給身體帶來疾病隱患,胃癌便是其中一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建偉介紹,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最終導致胃癌的發生,而健康飲食則有助于預防胃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篩查能夠幫助發現早期癌變,達到早診早治,從而改善胃癌的預后。

發病率居高不下 高危人群需警惕

在世界范圍內,東亞地區是胃癌高發區,發病率遠遠高于西方國家。在我國,男性胃癌的發病率僅次于肺癌列第二位,女性稍低,居第四位。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估計,2015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人數將近70萬,死亡人數約50萬左右。

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胃癌的發生。兩者共同作用于基因組,增加了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出現異常的基因突變,并不斷累積。在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之后,最終由量變到質變,正常細胞逐漸變成了腫瘤細胞。

張建偉形象地描述了癌癥的發病過程:正常體細胞在一系列的基因突變的打擊之下,最終脫離了正常的細胞周期,進入無序的生長狀態。然而,這并不能等同于癌癥的發生,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強大的監控能力,絕大部分惡變細胞被免疫細胞清除。但是,惡變細胞在某些情況下能通過多種機制逃避機體的免疫監視,在體內不斷生長。

胃癌高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35歲以下人群罹患胃癌的比例相對較低。一級直系親屬中有胃癌病史者,以及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的飲食習慣(喜食腌制、燒烤等食物)及吸煙、酗酒的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應增強防范意識。

胃鏡篩查早發現 均衡膳食防腫瘤

胃癌患者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少數可能會出現腹脹、反酸、食欲下降等表現,很多時候會被誤認為胃炎,服用助消化或抑制胃酸的藥物多有效果?!昂芏鄷r候,患者因明顯的腹部癥狀而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張建偉講到,“整體而言,胃癌的5年存活率在25%-30%。但胃癌早期治療效果很好,及時的治療可將5年生存率提高到90%以上?!?/p>

如何實現胃癌的早診早治呢?日本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胃癌篩查,將胃癌的早診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其整體的治療效果也非常理想。我國胃癌的早診率不及20%。張建偉說,對胃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提高早診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路徑。在眾多的檢查方法中,胃鏡檢查是實現胃癌早診早治的重要且直接的方法。建議40歲以上、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無論對于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還是普通大眾,健康的飲食能降低腫瘤的發病率。燒烤、腌制食物含有致癌因素,平日少吃無妨,但是要控制攝入量,更不可長期過量食用。

認識誤區需辨清 預防治療不盲從

隔夜菜會不會致癌?“紅肉”會不會增加患癌風險?胃癌會不會遺傳?靶向治療是否適用于所有胃癌患者?針對這些疑問,張建偉進行了解答。

因為隔夜菜、燒烤、腌制食物中所含的亞硝酸鹽、芳香烴類、生物類毒素都能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不能長期攝入。但任何致癌物都要考慮到“量”的問題,將攝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偶爾食用是沒問題的。烹飪前呈現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WHO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將紅肉列入2A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它“可能”致癌。但張建偉指出,肉類每天攝入量在75克以下是相對安全的,要盡量減少加工肉制品的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都有助于防癌、抗癌。有動物和人體實驗研究證明,綠葉蔬菜中所富含的葉綠素能夠減少黃曲霉毒素等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蔬果中的多種植物化學物和抗氧化物質也有利于預防癌癥。提倡每天要吃500克蔬菜,其中有一半綠葉菜,非常有利于預防癌癥。

胃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遺傳因素只占胃癌發病原因的10%左右。有一種特殊的發病類型,即遺傳性胃癌,占胃癌總數的1%-3%。該病是指患者家系內至少有3例確診胃癌病例,發病者為一代直系親屬關系,并且累及連續兩代人,至少1例患者發病年齡小于50歲。如果具有上述特點的家族成員,需要多加注意。作為致癌因素之一的幽門螺桿菌,在我國人群的感染率非常之高。它主要通過口—口傳播,且治療后容易再次感染。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檢查和治療,避免相互感染。注意用餐衛生、避免公用餐具,大人不要用嘴對嘴的方式給嬰幼兒喂食。

近些年來,臨床上出現了多種靶向藥物,延長了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目前靶向藥物主要是針對EGFR、HER2、VEGFR等細胞間信號通路設計,通過干擾細胞信號傳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等機制控制腫瘤生長。目前臨床研究顯示,藥物的有效率可以維持在25%-40%之間?;颊咴诮邮馨邢蛑委熤?,建議進行相應的基因篩查,而后再使用藥物。

猜你喜歡
流食螺桿菌幽門
蠕動式流食喂食輔助裝置
醫囑中的流食、半流食、軟食分別指什么
中西醫聯合治療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
遠離幽門螺旋桿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研究進展
幽門螺桿菌生物膜的研究進展
基于物聯網的流食助推系統研究
187例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體會
難吃與不能吃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的相關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