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2018-09-27 10:31籍寶華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7期
關鍵詞:計時鐘表嘗試

籍寶華

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思考,發展數學思維。因此,教師要重視教材解讀,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下面,以《24時計時法》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1.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挖掘思維深度

對于1日=24時的教學,先讓學生結合課本上的情境圖說說一天是怎樣度過的,了解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抓住過程中的思維點。例如,在這一過程中12點出現了3次,我抓住這一點追問學生:一天里怎么有3個12點,他們做的事情卻不同?誰能借助鐘表給大家解釋一下?學生邊撥鐘表,邊解釋3個12時的不同:第一次是半夜12時(即這一天的0時),第二次是中午12時,第三次又是半夜12 時(也是這一天的24時)。然后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解釋各個鐘面所表示的時刻。在這個過程中,及時追問學生三個問題:從0時到中午12時,經過了幾小時?從中午12時再到0時,又經過了幾小時?經過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轉了幾圈?并且針對第二個問題追問:這個0時是今天的0時嗎?幫助學生理解今天與后一天之間的關系。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挖掘了思維的深度。

2.開展合作探究,加深知識理解

基于1日=24時的認識,先讓學生觀察將鐘面上的兩圈刻度展開形成時間軸的動態過程,發現內外兩圈及上下兩行數之間的聯系。然后,讓學生嘗試將只給出0時至12時的時間軸補充完整,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在交流中,有學生寫成1時至12時,其他學生產生疑問:“這樣我們不清楚這是晚上1點還是下午1點啊?!庇袑W生建議寫成13時,又有學生不明白為什么,于是該學生解釋道:“已經過了12時,又過1小時,就是13時?!蔽疫m時引導:“鐘面上只有12時,那13-24時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進一步思考、討論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及兩種方法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3.嘗試自主學習,培養思維靈活性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分析與解答環節,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課本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要坐火車去奶奶家,火車上午9點開,下午6點到站,那么,到奶奶家要坐多長時間的火車?我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然后再進行交流,并比較不同計算方法的優劣。通過匯總發現,學生一共嘗試了三種方法:一種是直接在鐘面上數;一種是以中午12時為界,分兩段計算,得出3+6=9小時;一種是轉化為24時計時法,用減法計算,得出18-9=9小時。首先,我對學生的嘗試表示肯定,然后讓學生思考哪種方法更為簡便,通過交流學生發現24小時計時法更為方便與靈活。這樣,學生在思維發散的過程中找到了最優的解決方法。

猜你喜歡
計時鐘表嘗試
暢游計時天地
腕表計時2.0
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互化
再試試看
一次驚險的嘗試
嘗試
一次讓我受益的嘗試
麗娜認鐘表
鐘表的認識
24時計時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