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2018-10-20 09:34厲梅
家庭教育報·創新教育 2018年7期
關鍵詞:應用題數學知識教材

厲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要培養學生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發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從中選擇、提煉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素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探索欲望。體現“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那么,如何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使數學教學充滿活力,有效高效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改變教材呈現方式,貼近學生生活。

關于教材,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實驗教材,它在保留傳統教材科學、系統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又加入了許多現代化的背景知識和優秀教師的實踐經驗,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依據。但由于我國地域的廣闊性、風土人情的多樣性決定了學生生活經驗的復雜性,因此一本教材,它的知識體系、編排意圖是通用的,而具體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卻并不能普適于所有學生。二是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仍然是一種間接經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接受水平、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在這種情況下,處理教材間接經驗與學生直接認知、內化的矛盾,莫過于再現“生活”,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實踐。因此教師應靈活處理教材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找準理論與實踐的銜接點,將生活情節有機地滲透到教材之中,使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使學生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變疏遠為親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注重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并且貼近它們生活實際的熟悉問題作為教學內容,從而使數學教學更有生活性、現實性,引起學生強烈共鳴。例如:數學第六冊歸總應用題例3:挖一條水渠,計劃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實際每天挖40米,實際幾天挖完?我在教學時將例題作了一點修改:夏天到了,小明家冰了一些雪糕。如果每天吃3塊,30天吃完。實際每天吃5塊,幾天吃完?這樣變離學生生活較遠的生產問題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吃雪糕”,學生很容易思考出解題思路:要求“實際幾天吃完,必須知道一共有多少塊?”

這些貼近生活的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興趣高漲,積極參與新知的探索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平日教學當中,要經常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問題,嘗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生活與學習的互補,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再現生活情境,化抽象為直觀。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與概括性,難于理解與把握。特別是應用題教學,更是令人最頭痛。許多學生往往對題意的理解與數量關系的分析一塌糊涂,云山霧罩,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照樣似懂非懂,一做就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把數學模型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這樣設計生活情境的 “再現”,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我創設過這樣的情景:課前準備好幾張線路牌,上面寫有“凌云大廈”、“海曲公園”、“東港醫院”、“百貨大樓”等站名。課堂里,我讓四名同學持牌報站,一名學生當廣播員,幾名學生扮演巴士,其余學生充當旅客,有的上車,有的下車,“廣播員”及時“廣播”各站的旅客狀況。游戲結束后,我趁熱打鐵,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合作編應用題。學生匯報思維結果后,我再抓準時機出示例題,這樣,學生有了大量的感知,自然對例題會有清晰的理解。再如相遇問題,通過學生登臺表演,對相遇問題中各種術語進行形象地表演,在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中迅速理解,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又如“過橋問題”——一座大橋長1600米,一列火車以每秒鐘20米的速度行駛過橋,需要多長時間?結果在交流過程中有以下三種情況:①1600÷20;②(1600+100)÷20;③(1600+100+100)÷20。而且大多數是第一種情況??梢妼W生并沒真正理解火車過橋的本質,這兒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周圍的物品進行現場模擬??梢杂梦木吆谐洚敶髽?,用橡皮充當火車,自己去體驗一下火車過橋的情況。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過橋問題的難點:車走的距離=車身長度+橋長。

三、借鑒生活經驗,促進思維轉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較弱而引起的思維障礙問題。這時如果能夠讓學生借鑒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知識遷移、轉化,則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連減應用題時,我先展示一道生活問題:上課一開始,我在講臺上放一把椅子和一個凳子,問:你有幾種方法將它們從講臺上拿下?學生們頓時對老師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有的說先將椅子取下來,有的說先將凳子取下來,有的主張把把椅子和凳子子一塊拿下來。學生各自把自己的思維方法在講臺上表演處理,順著這個勢頭,師生及時小結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再出示例題:縫紉機廠運來一批布料848米,做上衣用去230米,做褲子用去340米,還剩多少米?學生通過對比生活問題的思維方式的遷移,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理解較為深刻,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加強數學實踐,體驗數學之用。

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應用數學知識滲透客觀世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練習要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過“比和比例”后,可以利用一個晴朗的天氣組織一次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爬上去量,有的提出放倒后量,有的提出解下升旗繩量……但經過討論之后,感覺實行起來都不是好辦法。怎么辦?這時,老師拿來一根竹竿,筆直地插在旗桿的旁邊。這時操場上出現了樹影、竿影。老師問:竹竿長與影長有何關系?……學生們認真思考后,茅塞頓開,悟出了應用比例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像這樣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數學就生機勃勃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加強數學實踐活動,比如設計一日游活動方案,讓學生從設計路線、討論最佳費用方案等方面全盤考慮,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培養數學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努力尋找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數學學習空間。

猜你喜歡
應用題數學知識教材
有限制條件的組合應用題
有限制條件的排列應用題
教材精讀
數列應用題、創新題
數學知識在于應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
解應用題要過“三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