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詩 悟情 尋美

2018-10-21 08:18朱騰玥凌聯山
新教育時代·學生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子規斜風細雨漁歌子

朱騰玥 凌聯山

我喜歡讀詩。中國古典詩歌是一卷氣勢恢宏的長卷,手握長卷,或輕吟淺唱,或慷慨激昂,五千年的天風海雨激蕩在胸懷。

我喜歡教學生讀詩。中國古典詩歌優美的韻律,豐富的內涵,不僅能夠激發師生豐富的情感,使之發生跌宕起伏的變化,而且能夠使學生在理解感悟與吟詠誦讀時于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自從我校開展了《經典伴我成長》古詩詞背誦活動,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吟誦古詩詞,一個學年下來,我們已經把書中的60首古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地背誦出來了。孩子們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興趣。然而,古詩詞畢竟與現在中小學生的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如果對其籠統的進行全面教學,掰開了,揉碎了講,耗時費力不說,也喪失了古詩詞原本的美感。

一、“以線傳情”——讀好古詩詞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皶x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教學古詩詞時,都是首先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的字音,不加字、不漏字。這在課堂中所有孩子都能完成。再進一步讀出節奏,也能通過劃出節奏線來體會。小學的古詩,五言多是“二三”的節奏形式,七言多是“二二三”的節奏形式。孩子們都是一點即通。那么如何讀出古詩詞的韻味呢?

拿張志和的《漁歌子》來說,它寫了: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嬌艷的桃花隨著流水漂去,水中嬉戲的鱖魚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身披著綠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著斜風細雨。他沉浸在垂釣的歡樂和美麗的春景之中,流連忘返。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作為一首詞,我們可以用符號來幫助學生讀出古詩詞的味道。平長仄短用線條幫助學生理解。如“—”表示又高又長,“|”表示可以快一些。整首詞表示如下:

—| — —||— — — — || — —

西塞 山 前白鷺飛, 桃 花 流 水鱖 魚 肥。

—|| |— — — —|||— —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 須 歸。

老師示范讀,學生看老師的手勢讀,再加上老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山是開闊的,音長一些,花輕輕飄落,悠悠地讀……孩子們隨著老師的手勢起伏,讀出了詞的古韻,再趁勢唱起來,帶孩子們走進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水墨畫。

二、“百舸爭流”領悟古詩詞

1.積累想象

古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還具有想象豐富的特點。我們可以抓住這些“留白”的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如翁卷的《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一句,讀完后,眼前是什么顏色?綠。鄉村哪些地方是綠色的?“樹林、田野、稻田……”孩子們紛紛發言。老師順勢出示圖片,你會想到哪句詩?江邊——春風又綠江南岸;江水——春來江水綠如藍;小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孩子們想到自己的生活常識,看到鮮活生動的畫面,調動自己的古詩詞積累,多方整合進入了綠色的世界,感悟到詩人這“遍”字用得多好。

2.換詞對比

詩人聽到子規的叫聲,老師出示“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子規半夜猶啼血——王令”,感受到詩人聽到子規聲的情感是憂傷的。而翁卷聽到子規聲是什么心情?看到了什么?子規聲里雨如煙,還能換成子規聲里—如—。學生思考后說:“子規聲里花如火”“子規聲里水如天”“子規聲里柳如絲”。老師忍不住說“子規聲里景如畫”。

再如“才了蠶桑又插田”讓學生說“才了——又——”,學生紛紛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說出鄉村四月的人們做了很多事。老師緊接著提問:“既然人們做了那么多事情,為什么翁卷偏偏寫蠶桑和插田兩件事呢?”孩子們由剛才的興致勃勃轉入沉思。這樣的學習情境使孩子們容易真正融入詩歌,理解詩歌語言的精髓。感受到這是在鄉村四月啊,這是最具代表性的兩件事。

三、“按圖索驥”融入古詩詞

1.“美”在插圖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部分也不例外?!斑@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币虼?,教學時,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更好的領悟詩詞的意境。

教學《漁歌子》時,先讓學生齊讀,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從哪句看到的,由虛到實;借由注釋知道詩的大意,再由實到虛,說說詞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是怎樣的,——的西塞山——的桃花等。哪些景物最讓他流連忘返?白鷺自由飛翔,桃花飄飄灑灑。再結合詩人的生平感悟為何“不須歸”,由景物的美聯系到詩人的悠閑自在。

2.“美”在板書

老師也可通過板書,引導學生走入詩詞的境界中去,讓他們領略到詩詞的獨特魅力。

如翁卷的《鄉村四月》,抓住中心詞“美”,四面板書:“景如畫”“人如蜂”“境如歌”“情如酒”。在學習古詩時,老師及時歸納,統領整首詩,學詩就成了走在尋美的路上。我們領略了景物的美麗,感受了鄉村生活的忙碌。最重要的是感受了詩人翁卷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贊美。他的詩清新淡雅,卻又讓我們深深陶醉在如歌的境界中,仿佛沉浸在濃濃的酒香中,回味不已。

3.“美”在延伸

以《漁歌子》為例,學習本詩后,出示其哥哥張松齡所作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在風波釣是閑,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里且須還。老師與學生互問互答,一唱一和。師小聲: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里且須還。生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再大聲呼歸、深情呼歸。學生一次次答“不須歸”。在師生互動中,再次感受詩人的悠閑自在。

猜你喜歡
子規斜風細雨漁歌子
子規聲聲
傅衛國
懷屈原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漁歌子·詠春蠶
春天(1)
宣城見杜鵑花
漁歌子
漁歌子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