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語言學視域下中式英語探究

2018-10-24 02:03楊喜剛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中式語言英語

楊喜剛

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前言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是世界各國進行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地位越來越重要。隨著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在中國使用英語,這使得語言交流越來越頻繁。于是出現了許多中國特色的“中式英語”。從出現伊始,中式英語引起了媒體和廣大學者的關注,并從多個層面研究了這種語言現象。但是,中式英語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和重視。這對于語言生態的和諧發展有不利的影響。本文試圖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對中式英語進行研究,正確看待中式英語的存在與影響力,從而推動語言生態的和諧發展。

二、中式英語概述

(一)中式英語的界定

學界關注中式英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但是,當時并沒有明確提出“中式英語”的概念。起初學者們研究中式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學生犯這樣的錯誤。研究視角也大多是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爸惺接⒄Z”被認為是“錯誤”和“畸形”的英語加以糾正?!爸袊⒄Z”作為形式概念最早是由葛傳祺(1980)提出的。李文中(1993)主張將“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與“中式英語”(Chinglish)加以區分,并提出了較為明確的定義。接著汪榕培、羅運芝等人有針對性地闡述和研究了“中國英語”的定義。20世紀90年代,更多的專家學者認識到“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是整個英語世界的重要英語變體。然后從多學科和多角度認真地研究了這個問題。

中國英語定義:從葛傳槼前輩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國內專家學者對中國英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李文中、張培成、汪榕培以及謝之君等。雖然他們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和看法。但是其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即“中國英語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英國標準英語的變體”。較之中國英語,專家們認為:“中式英語”是“那種畸形的,混合的,非英文和中文的語言”。李文中把它描述為受母語干擾和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按照中文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不合英語語法或者使用規范或的畸形產物。

客觀地說,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漢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英語學習有負面影響。因此,在特定階段難免會出現一種帶有漢語習慣和文化印記的語言。例如,We two,who and who?(咱倆誰跟誰???)。這種英語表達經常在英語交際中使用漢語句法規則時有發生。類似的英語表達與標準英語嚴重偏離,被稱為非正常形態的英語,稱為“中國英語”。

(二)學界對中式英語的態度

如上所述,大家開始關注并研究“中式英語”,目的是為了糾正教學中的錯誤。中式英語是在使用英語過程中,按照漢語的語法規則和習慣,隨意編造的一種英語;它背離英語語言規則和文化習俗。許多研究人員對中式英文“頗有微詞”。李然(2007)認為這是種問題,要加以解決。隨著研究視角和方法的變化,學者們逐漸改變了對中式英語一貫的否定態度。國內研究人員對中國英語的態度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例如,陳文存(1999),邱立中、寧全新(2002)都認為中國英語或中式英語不存在,不應該也不需要它。陳小慰(2010)更是指出千萬不可把(中式英語)搞笑提升到一種高度,更不變成一種虛假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種是矛盾、中立的態度。孫驪(1989),張培成(1995)認為中國英語是一個變體,但不是國家變體。此外,謝之君(1995)、林秋云(1998)客觀地承認了中文英文的存在,但指出它不能與南非英文,新加坡英文和其他國家的變體相提并論。

最后一種是持相對肯定的態度。黃金祺(1988)、賈德霖(1990)、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3)和劉國兵(2009)提出中國英語的存在與發展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語言現象。忽視其客觀存在已經對其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中國英語,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

國外學者對于中式英語的研究并不多見:根據美國的David Too(杜大衛,2007)的觀點:中國英語是一種翻譯錯誤,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有必要區分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然而,德國人紀韶融(2006)認為,一些中式英語具有美感和魅力,應該受到保護。他表示“我喜歡中式英語中的幽默感,沒有人希望它取代純英語?!?/p>

三、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

(一)中式英語的特點

毋庸置疑,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和規模擴大,中式英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有效實現。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很多新興的中式英語,并不完全是因為使用者誤用或者思維差異而出現的問題。他們有意識地創造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表達。例如:2015年流行的“no zuo no die”已經被美國的在線俚語詞典收集。這種表達更符合年輕人追求時尚,不走異尋常路,求新求變的心理。這樣的中式英語有些惡搞和諧謔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我們看待中式英語的應該更加的理性和包容。

與中文英文相比,我們認為中文英文有其獨特的特點:

1.易變性(Variability)。與中國英語的相對穩定性不同,中式英語出現在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隨著英語學習者英語水平的提高,中式英語逐步消失,最終逐漸接近英語水平。因此不同的使用者甚至不同的場合對同一個詞語、句子都會出現不同的解釋。中式英語具有易變性。

2.創造性(Creativity)。中式英文比中國英文更具想象力和創造力。許多漢語詞匯表達了中國年輕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例如,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語),體現了東方人含蓄婉約的美

3.新穎性(novelty)。年輕人使用大多數新興和流行的中式英語。他們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有活躍的思想,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他們創造出來的詞匯和用法,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獨特性。

(二)中式英語向中國英語的轉化

前輩學者們的研究大都把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嚴格加以區分,甚至對立起來。其實,經過研究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并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一定的條件下,兩者可以轉化。

例如:一些中國英語詞匯或具有中國特色的句型逐漸被英語國家接受并被采納為英語表達。比如The Great Wall(長城)、paper tiger(紙老虎)、one China,Two Systems(一國兩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另外還有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原為中式英語,現在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中國英語。這種中式英語很容易理解,加上基本上沒有重大的語法錯誤。逐漸被外國人接受和使用,慢慢地變成了中國英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之間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轉化。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英語是中國語言文化與世界英語的有效“嫁接”。這有助于“嫁接”成功后中國英語優勢的顯現。

四、生態語言學概述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蔓延全球生態危機使人們開始用生態學理論的視角審視和分析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生態語言學在這樣一個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根據Odum Barrett(2008)的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科學。斯坦福大學教授E.Haugen(1972)提出語言生態學的概念是“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將語言環境隱喻比喻為生物生態環境。

作為語言學的新興分支,生態語言學側重于研究語言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在生態和環境發展和解決方案中可能發揮的作用。一般而言,生態語言學是在承認生態學的三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尊重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2)承認生物間相互的作用;(3)認識到生物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而不是相互隔離(Fill,2001b)。所以本文將從整體性、多樣性,交互性和適應性等特點來研究中式英語,并分析其衍生,發展和消亡。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中式英語,以便更好地促進語言生態的和諧發展。

(一)多樣性

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分支系統,語言與其他生物一樣具有生物多樣性和動態特征。牛津大學對西非地區語言分布做了研究后發現:越靠近赤道,這里越有豐富多彩的語言。E.A.Smith(1998)對墨西哥北部土著族群的語言研究也表明: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生物多樣性有利于形成豐富的食物鏈,促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多樣性造就了人類多樣性,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

目前全世界語言的數量達到1400多種,單就英語而論就可分為: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西蘭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等。這些英語在發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一些差異。有些人甚至提出了新的變體,如南非英語、日語英語和中國英語。中式英語作為中國英語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英語的多樣性,也讓語言使用者多了選擇性。根據我們上文的分析,中式英語還有新穎性和獨創性。例如:shuanggui雙規、chengguan城管,這樣反映中國特有的制度的詞匯,采用拼音的形式構詞。don'train動車采用音義結合的方式構詞,jiujielity(糾結)采用漢語拼音結合英語詞綴構詞方式,“chinsumer”(在海外的中國消費者),標準的 blending(合成)方式。Go and look!走著瞧!雖然有wait and see這樣的表達,但是中國的網民還是創造了自己的英語詞匯(中式英語詞匯)。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語言的多樣性,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尊重其存在,任其自生自滅,而不是人為的干預。

(二)互動性

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取決于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因此,互動性是生態系統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像其他物種一樣,語言與其外部環境及其內部環境有著相互依存和積極的關系。中國英語是漢語和英語兩種文化在交流和不斷的接觸相互影響而出現的文化載體。中式英語是中國英語中形成的不可避免的過渡語或中介語(張紅、張學玲,2014)。

劉國兵(2009)指出:在語言生態系統中,共核語言(如英語)和語言變體(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各種語言變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響和共存。中式英語正是在這樣語言相互影響中產生出來的,充分體現了語言的互動。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你行你上啊,不行別亂噴),體現了語言活動組合的魅力,也具有一定的詼諧和幽默感,2014年美國在線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就收錄了這樣的中式英語?,F在中國愈發開放,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所以語言的接觸和互動就更加的頻繁和多樣。

(三)整體性

整體性特征在生態系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生態系統中,所有成員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狀關系,并且成員作為個體存在于這個系統中,并且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徐國輝,2009)。雖然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相似形。這也是為什么普通語言學存在的原因,普通語言學研究語言的共性特征。在英語語言中,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我們不能將它們完全分開。也要從整體的角度看待英語這一語言本身。另外,我們說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中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就是一個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或者一個物體的不同層面。所以我們不能割裂的看待中式英語,不然得出來的結論就會片面、不科學。

(四)適應性

自從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這種物種的進化理論?!斑m者生存”的演化規律已成為現代生態學的基本規律。物種為了生存,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目前,中國英語不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占優勢。但是,隨著中國英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而變化,中國英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會慢慢變得強大,在語言生態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如今,盡管大多數使用者不接受中式英語,但正如自然界的物種經歷了“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演化規律,需要接受時間和環境的考驗。所有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即合理。因此,我們要順其自然,不盲目鼓勵中式英語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尊重其存在的客觀性。沒必要“除之而后快”。

五、結語

因此,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化,作為重要的共核英語變體,中國英語也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式英語也將隨之發展。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中式英語詞匯,反映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變化。Guanxi等等體現了中國的特色,體現了中國的文化。楊喜剛(2011)曾就中式英語詞匯做過探討:分析了中英語詞匯產生和消亡的大致規律。并指出:大浪淘沙,總有些中式英語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有較強的生命力,并且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在新加坡英語和香港英語中也有不少體現當地文化和特色的“詞匯”及用法。例如:don't do la。

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從全球視角和英語語言發展角度高度評價了中式英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某種語言總是與某種文化聯系在一起。新加坡英語在適應國際大環境的同時,也結合自身的特點,創造出了自己的特色語言,并且引以為豪。中式英語是轉化為中國英語的必由階段,因此我們不必視此為“洪水猛獸”。在積極引導的同時,有必要持樂觀的態度來對待此現象。徐昌火(2013)認為:中文英文正在走向全球化,表面是反映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現象的詞匯在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翻譯。更深層次上,它反映了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加速,體現了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愿意接受并靜觀其變,因為語言總是在變化。

猜你喜歡
中式語言英語
語言是刀
新·中式生活美學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過幾個?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中式烹飪營養與健康
讀英語
我有我語言
酷酷英語林
美籍華人修辭的形成——解讀中式簽語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