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國標指導下的科技德語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模式

2018-10-24 02:03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上海理工大學理工類德語

陳 琦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一、引言

21世紀以來,我國德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趨勢。不同學校的德語專業在辦學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大綱修訂等方面大都立足自身實際特點,依托于學校和行業背景,使專業建設融入學校發展戰略,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差異化發展與新國標指導下“分層、分類”并舉的理念成為新時期各高校德語專業發展的重心。

二、改革基礎與背景

與綜合性大學和外語院校相比,理工類高校德語專業有著自身特點。2011《全國公辦高校德語本科專業調查報告》指出,理工類德語專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數量眾多。開設德語專業的理工類高校大多具有較鮮明的行業背景和對德合作項目,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另一方面,理工類德語專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傮w定位不明確、師資薄弱、高水平科研和國際化水平較低都是制約理工類德語專業進一步深化內涵發展的主要阻力。

鑒于以上理工類高校德語專業的特點和不足,我們對上海理工大學德語專業的定位與發展模式進行了重新考量。上海理工大學自1979年設立“科技德語”專業以來,主要培養具備科技、經貿基本知識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能夠從事科技翻譯、工業企業等方面的德語口、筆譯高級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德語系自2011年以來,對“德語”本科專業在辦學層次、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改革與探索。并結合自身實際,把“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領就業”定位改革和辦學總目標,以推動建設“精品本科”教學工程,適應上海高等教育國際化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三、改革探索與實踐

德語專業隸屬于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主要以德語語言、德語文學、翻譯以及德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相關學科主要有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等。德語專業的本科教育包括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個部分。通識教育以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為主,同時兼顧自然科學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語言、文學、文化、翻譯、區域和國別研究及相關專業理論與實踐,旨在增強學科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專業能力,拓展國際視野。

上海理工德語專業結合理工類學校背景和行業特點,確立了以“科技德語”為特色的專業定位,逐步構建和研發了分層次、分類別的“科技類德語語言教學體系”,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德語人才。

(一)優化“語言類”、“專業語言類”與“專業類”的課程比例

上海理工大學德語專業20世紀70年代末就以“科技德語”起步,依托于當時機械工業部的行業背景,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技類德語人才的培養體系。直到90年代中期,除了外語技能類課程外,“機械原理、機械制圖、電氣基礎、力學基礎”等科技類德語課程都是高年級必修課,師資隊伍都是由既懂德語、又有工科專業背景或行業背景的專任教師構成。隨著90年代全國本科專業命名的規范和統一,“科技德語”專業改稱“德語”專業,但科技類特色課程的設置和比重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動,本科高年級依然以科技類課程為主。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與國內其他學校高年級也開始的諸如“科技德語”、“經濟德語”等專業語言類課程不同,上理工德語專業既開設“語言類(Sprachkurse)”和“專業語言類(fachsprachliche Kurse)”課程,高年級又開設一定的“專業類(Fachkurse)”課程,三者的總學分比例約為7:2:1,在高年級階段的學分比例為4:3:3。正確區分三種課程的性質、培養目標,優化其所占比例,對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類課程包含了傳統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類課程,以傳授語言規則和訓練語言應用為主,課堂語言為德語。綜合德語、德語基礎語法與詞匯、德語泛讀、德語寫作、德語視聽、德語口語、德語筆譯等是最典型代表。

專業語言類課程或叫德語專用語課,介于語言類和專業類課程之間,目的是培養學生用德語在某些專業場合交際的能力,包括閱讀、撰寫專業文獻和口頭報告的能力。此類課程的最終目的并非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而是以專業材料為學習來源,加強學生對不同專業德語語言特點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德語實際應用能力。德語系所開設的專業語言類課程主要包含了跟畢業生就業息息相關的科技、經貿、法律、外交等領域的課程,如經濟德語、科技德語、德語應用文寫作等。

專業類課程則完全是以培養學生某個專業上的能力為目標,德語只是作為傳授媒介而存在。上理工德語系的專業類課程分為“學科前沿類”的德語文學、德語語言學、德語詞匯學和“科學技術類”的機械基礎、電工基礎、機械制圖等。

(二)構建分層、分類的“科技德語”課程體系

基于以上對課程性質的分類,我們在構建“科技德語”課程體系的時候,相應的把主要課程分成三大板塊,即“技能類初級板塊”、“科普類中級板塊”和“專業類高級板塊”,并且體現“分層”與“分類”并舉的理念:

對課程體系進行“分層”,是指縱向上將所有德語類課程納入三大板塊,即“技能類初級板塊”、“科普類中級板塊”、“專業類高級板塊”。三大板塊的課程構成統一的科技德語課程培養體系,每類課程都由若干語言類和科技類課程模塊組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語言基礎和興趣愛好,選修不同級別、不同模塊的課程。

對課程體系進行“分類”,是指橫向上把“專業類高級板塊”的課程按照其培養目標和課程方向,分為三大課程組,即“科技德語課程組”、“經濟德語課程組”、“學科前沿課程組”。其中,“科技德語課程組”是本校學生必修模塊,是體現專業背景和專業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愛好,搭配選修“經濟德語”和“學科前沿”課程組的任意課程,為就業工作或讀研深造打下基礎。

(三)打造堅實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上海理工大學德語系基于學校的背景與支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保障科技類德語人才教學培養的質量。理工類高校德語專業的特點和發展方向決定了實踐類課程、創新創業項目、國際化課程的開展將是保證科技德語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為此,上海理工大學在行業師資保障和創新創業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創新,以保障科技德語教學體系的順利開展。

上海理工大學德語專業作為全國最早成立“科技德語”專業本科院校之一,擁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鮮明的專業特色。德語系的骨干教師不僅有在德留學或研修經歷,其中多人還具有行業背景或以科技德語為研究方向。其中3人具有1年以上工程行業從業經驗,2人具有機械、力學等輔修專業經歷,3人以科技德語、術語翻譯為研究方向?!翱萍嫉抡Z”、“電工基礎(德)”、“機械制圖”、“機械基礎(德)”、“科技德語閱讀”等課程已在德語專業高年級開設多年,經過了實踐檢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新創業類課程和創新創業類項目的開展是理工類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與特色。外語類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受專業所限,需要給予更多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學自2012年以來逐步探索,先后開設了面向全校的“創行團隊”、“德語高級述行與演講”、“科技德語語料庫建設平臺”等課程,為全校德語學習者進行辯論、演講、戲劇表演的培訓,并基于“德語(科技)”第二專業教學研究平臺,逐步建設了“能源動力類”、“機械制造類”、“環境建筑類”、“光電信息類”、“商務管理類”、“材料工程類”六大中德文平行語料庫和術語庫,與學生的專業對接、就業市場對接,促進了學生學以致用、語言應用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理工大學德語專業通過將課程體系搭建與人才創新培養相結合,科技德語課程體系的優化將最大程度的服務于理工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學科為基礎、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具有理工特色的德語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改造專業”達到“對接行業”、“引領就業”的目標,使德語課程不再僅屬于外語類技能課,而是在整個卓越人才培養工程中,能夠助推工程型、創新性和國際化培養目標的重要一環。

猜你喜歡
上海理工大學理工類德語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征稿簡則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征稿簡則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分部積分法在少數民族預科理工類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探索
合作學習在大學德語閱讀課中的應用
哲學“專業德語”教學研究初探
理工類院校韓國語專業轉型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丹麥小店流行取“難聽的”德語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