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新維度:發展型資助

2018-10-24 02:03張瑤曹建新樊建樊志峰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8年12期
關鍵詞:助學金困難資助

張瑤 曹建新 樊建 樊志峰

昆明理工大學

教育部在2017年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要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創新資助育人形式,實施“發展型資助的育人行動計劃”??梢?,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進程。

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中學生是需求側,學校是供給側。在這樣的供需關系中,高校的資助工為經濟困難學生這個特殊的“需求側”提供的“供給”,對于他們的成長成才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高校只有緊密圍繞經濟困難學生這個需求側的新變化、新要求,進行“供給側”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實現育人效果。本文通過對高校資助工作發展歷程的分析,在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理論框架和視角下,探討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發展新維度,以期為發展型資助的不斷推進提供參考。

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概述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靶鹿┙o經濟學”理論認為:供給側是相對于需要側而言的,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兩者不可偏廢,“供給”能夠創造“需求”,“需求”也能夠倒逼“供給”,而通過“供給側”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但可以創造新的需求,而且這種新的需求具有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1]。

“供給側改革”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所謂“供給側改革”指的是用改革的方法推進供給的機構調整,降低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使供給方能夠更好的滿足需求方的結構變化?!肮┙o側改革”的概念體現于從經濟活動的供給端入手來解決供需間的矛盾,這與高校教育中供需矛盾的本質是一致的?!肮┙o側改革”的思想已突破了原本經濟學領域的意義,其對新形勢下構建資助育人工作新維度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歷史演進

(一)形成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82年)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舊教育進行改造,制定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政策。1952年,政務院頒布《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人民助學金的通知》、《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標準的通知》。這兩份文件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高校以“免費上大學”為主、以“人民助學金”為輔的學生資助的形成。

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形成的初期,“免費上大學”加“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政策供給,極大的鼓勵了更多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人才緊缺的問題,奠定了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基石。

(二)改革時期(1983年-1991年)

1983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茖W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茖W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降低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比例,設立獎學金使不同學生獲得差異資助。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由之前的全部免費改革為部分收費和不同標準收費。1986年,國家出臺《改革現行普通高等院校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報告》,以獎學金和貸學金取代人民助學金的資助形式。由此,我國探索形成了以收費代替免費、以獎學金代替人民助學金的高校學生資助格局。

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探索的時期,以收費代替免費、以獎學金代替人民助學金的資助供給,使得國家能投入更多的財政資金到高等教育的基礎建設中,同時也極大的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高校資助工作的效能。

(三)調整時期(1992年-2011年)

為了做到注重效率又兼顧公平,國家于1993年設立“特困補助”、1994年設立“勤工助學基金”、1995年頒布《關于對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有關事項的通知》。至此,融“勤、獎、助、貸、免”為一體的混合資助模式初具雛形。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地區貧富差距越來越大。1999年,國家在頒布《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暫行規定(試行)》后設立了“綠色通道”,2005年設立“國家助學獎學金”,200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在各種資助政策的導向和調整下,以國家為主、學校為輔和社會參與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

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調整的時期,“勤、獎、助、貸、免”為一體的混合資助供給,不僅豐富了資助形式與內容、提高了資助效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保證了教育的公平。

(四)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以來,倡導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資助水平、健全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完善資助方式,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黨的十九大以后,教育部更加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建立發展型資助體系”。因此,在新時期,特別是在“勤、獎、助、貸、減免、補”多元資助體系日臻完善的當下,對經濟困難學生在價值引領、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做了方向指引。

三、構建發展型資助的歷史必然

(一)構建發展型資助的內動力:需求側的發展訴求

新時期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在思想意識、行為習慣、成長經歷、個體需求等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當某一層次的需要得到相對的滿足以后,人就會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而這一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驅使行為的推動力。在目前資助經費相對充裕、資助系統相對完善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困難學生對精神的需求和自我的發展有著強烈的訴求。能夠滿足他們能力提升和自我實現需要、能夠充分體現資助育人效果的新型資助模式便將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發展的新維度。

(二)構建發展型資助的外驅力:供給側的發展轉型

縱觀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演進歷程,資助工作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促進高等教育穩步提升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黨和國家的主導下、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在高校的貫徹落實下,資助工作的理念、資助隊伍的素質也在不斷更新與提高。在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政策體系和資助環境的外部因素的驅動下,能夠充分體現資助育人效果的新型資助模式便將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發展的新維度。

四、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構建發展型資助的路徑思考

(一)發展型資助理論概述

發展型資助是一種新型的資助體系,是指根據資助工作內在機理、運行機制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需求,在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健全完善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資助體系,通過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促使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教育真正公平的一種資助模式[2],是科學發展觀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二)構建發展型資助的路徑思考

1.提升資助育人的專業供給主體

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首先要做好資助育人中教育主體的工作,在選齊配強的基礎上,要加強對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培養,在全面深入貫徹發展型資助理念的同時,還要注重不斷提高資助育人工作隊伍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責任擔當、創新意識和業務素養,從而為資助育人效果的實現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其次,高校還要積極動員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的相關人員參與到資助育人的工作隊伍中來,各方溝通、配合銜接,形成資助育人供給主體的強大合力。

2.優化資助育人的精準供給內容

在保障性經濟資助的基礎上,新型的資助工作更加注重經濟困難學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在資助育人的供給內容上,高校就必須始終以堅持“育人為本”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不同特點的經濟困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精準對焦,在原有的“勤、獎、助、貸、減免、補”的經濟供給的基礎上,給予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教導、心理疏導、學業指導、能力提升和就業幫扶等多方面的資助,通過供給內容的重心轉變,達到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3.探索資助育人的多元供給方式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是立足于當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符合現實需要的。所以,根據目前的形勢,我國高校學生發展型資助需要以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需要層次理論、心理學等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視角,以更加多元化的資助方式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實現“經濟困難資助”向“學生發展資助”的轉型升級,構建多維資助育人模式。

4.營造資助育人的良好供給環境

高校在實施發展型資助的工作進程中,首先在政策設計上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統引下,建章立制,促進資助育人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其次,高校還要不斷推動社會力量和家庭個體的參與,整合、共享校園內外的各方資源,搭建學生成長發展平臺,確保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貢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3],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全員共商共育的良好資助育人供給環境。

猜你喜歡
助學金困難資助
困難中遇見團隊
困難我不怕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選擇困難癥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有困難,找警察
對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發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