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四十年黨的文化建設歷程探析

2018-10-24 11:03唐鵬鵬
學理論·下 2018年9期
關鍵詞:文化建設經驗特點

唐鵬鵬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越來越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加深。本文從認識基礎、功能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方位四個方面梳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闡釋了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四個相統一”的經驗啟迪,對于新時代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建設;特點;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9-0146-0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屆領導集體都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努力以繁榮解放思想文化促進我國其他事業的前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謀劃出“五位一體”的發展規劃。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同時,其領導的文化建設理論也在不斷豐富,梳理黨領導文化建設理論的發展脈絡,總結其經驗啟示,對于推進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積極意義。

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發展歷程總結

(一)基礎認識:黨對文化建設科學內涵的理解持續深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推進文化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是,站在精神文明的高度來闡釋和引領文化發展。黨的十二大第一次闡釋了精神文明的內容,分為文化建設與思想建設兩個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發展,而其所需要的文化卻并未發展起來,此外,多種思想文化激蕩、交鋒現象嚴重。據此,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觀點,并將其作為黨在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重要構成。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概念,主要有抓緊先進文化的發展方位、發揚和造就民族精神等六個方面。黨的十七大持續運用“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概念,第一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諧文化”等概念寫入報告,更加深化了文化建設的內涵。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第一次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對文化的功能效用、前進目標、發展思路、“誰領導”和“依靠誰”等問題做出了重要闡釋,深刻解釋了當時文化發展中基礎性、整體性的疑難。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整體規劃,提出必須沿著我國文化發展道路發展前進,主要是提升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第一次闡釋了“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鼓舞中國人民發展文化的熱情,推動我國文化強國的發展;并指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是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堅持我國的文化價值理念與立場,以當今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為立足點,對我國人民關心的文化問題提出中國的解決方案。

(二)功能定位:黨對文化建設地位作用的認知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要兩手抓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及精神文明進行了闡釋。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追求與保障,對國家的發展前進具有重大影響。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文化建設位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三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并充分肯定其地位與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實力高度提升與多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同時存在,黨的十七大明確了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極。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并把文化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1],提出必須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并闡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供應人民文化就是供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與著力點。這個發展過程表明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黨對文化建設重要作用的認知不斷加深。

(三)發展思路:黨對文化建設發展思路的闡釋更加清晰

黨的首個精神文明決議是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形成的,它首次提出“文化體制改革”,強調“要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需要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2]。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文化體制改革闡述得更加充分,對其制訂了一系列計劃。在此指引下,文化各個領域都在進行改革,但卻沒能走出文化發展事業的總體框架。

21世紀文化的較量更加猛烈,文化體制改革問題也更加迫切。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二者組成,表明了發展思路由之前只是注重文化事業調整為注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也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逐漸從單項改革轉變為全面改革的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制定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并把“文化生產力”這一觀點寫進報告,全面推動了改革進程。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前進中“必須將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努力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盵1]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獲得重要突破。第一,連續規劃推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舉措;第二,貫徹落實了一系列促進公共文化機構改革、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發展的關鍵措施;第三,文化扶貧獲得重大突破;第四,文化市場改革,政府簡政放權,推行了一系列融資措施,推動文化企業進入市場,給企業減負,激發市場活力、主體動力和社會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建設發展思路愈加清晰,由之前主要強調文化發展事業總體框架下的文化體制改革,到關注劃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進行整體的、更深層次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發展思路的闡釋更加清晰,拓展了文化發展的路徑。

(四)目標方位:黨對文化建設目標方位的認識更加明確

在改革開放初期,黨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是增強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十二大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即“更多的我國公民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公民”,“四有”目標由此被確定。

黨的十五大報告立足于“四有”目標,強調要“持續提升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文化的成就”“對人類文明貢獻應有的力量”等,標志著黨對于文化建設的目標已經出現不同認識?;诖?,黨的十六大對文化建設制定了新要求,強調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持續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向心力與感染力”,指出要“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與競爭力”,十六大還第一次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贝撕?,“以人為本”發展為文化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黨的十七大對文化建設目標又形成了不同理解?!耙匀藶楸尽鲍@得落實,也是第一次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文化建設國家層面的目標,文化的功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得以確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建設目標的闡釋更加清晰,內涵也更加全面與系統。全會指出,我國文化發展的目標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此后,黨的十八大制定了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戰略,清晰提出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同時,“重點是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創作活力”[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國建設”“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相適應?!盵3]

改革開放以來,黨一直適應時代變化的任務與要求,擔負起文化建設的責任,對我國文化發展目標的理解不斷明確,從提升全體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水平,到“四有”目標,到為改革開放服務,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維護人民文化權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再到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等,我國文化建設的目標已經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到文化強國建設的轉變。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經驗啟迪

(一)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統一

不同階級政治組織的理論是不同的,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方面,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是其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科學表述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我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同時,必須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出適合本國文化發展的正確路徑,進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推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黨具有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能力的關鍵就是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基本原則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統一。

(二)堅持將文化的先進性與為人民服務的目標追求相統一

價值取向是判定一種文化是否真的是先進文化的主要條件,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只能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文化。黨正是堅持了先進文化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正確價值取向,所以才能成功領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根本的是要讓社會成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此后,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和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更是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四有”新人。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培養“四有”公民。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提出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中國人民因此獲得了現實的文化權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又自愿接受并高度認可了中國共產黨能夠代表和領導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與對外來文化的合理借鑒相統一

文化相比政治與經濟,具有更強的繼承性與包容性。如何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外”的文化對我國文化建設而言極其重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建設堅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黨的歷屆領導集體無不重視傳統文化,始終從本民族的立場出發,充分吸收以“重仁愛”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文化建設所帶來的豐富精神財富[4]。

開放包容與博采眾長是黨領導的文化建設能夠持續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想謀得發展,就一定要科學借鑒國外優秀文化資源。自此,黨領導的文化建設開展了與國外越來越頻繁的文化交流。江澤民同志針對中外文化交流出現的新特點,強調對于外來文化,要遵循“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外來文化之特長,對外呈現我國的文化發展水平。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歷程表明,開放包容和博采眾長是其持續發展前進的重要條件。

(四)堅持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地位與提高國際競爭力相統一

自建黨以來,我們黨就一直重視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將文化建設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人都重視文化的巨大作用,將其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提出應從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來理解文化的巨大作用。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全面實現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待文化建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是關系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獨立性的主要因素,提出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讓全體中國人民的文化創新力競相迸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周娟娟,黎昕.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若干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8):107-112.

[5]王瑩.文化自信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J].廣東社會科學,2017(5):75-81.

猜你喜歡
文化建設經驗特點
樂淘淘“先進”經驗
樂淘淘“先進”經驗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關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