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人”假設演進的哲學思考

2018-10-24 11:03殷蒙蒙趙曉光
學理論·下 2018年8期
關鍵詞:人的本質主體性

殷蒙蒙 趙曉光

摘 要:通覽整個西方管理思想史,人性假設在不斷地演進和飛躍?!皬碗s人”假設作為西方管理思想中發展至今較為全面并體現權變特質的人性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和實踐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著重探究“復雜人”假設產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過其產生的內隱驅動和外顯影響進行哲學層面的審視和探討,力圖對人性假設演進的趨向做出全新展望。

關鍵詞:復雜人;主體性;人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77-03

從客體至上到主體回歸?!敖洕恕奔僭O肇始于亞當·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斯密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利己心支配,社會共同利益的實現只是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產品而已。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興起,人們的目光開始投向如何以有限的人力投入產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上。泰勒于1911年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1],標志著“經濟人”假設的正式提出?!敖洕恕奔僭O強調人的利己性和好逸惡勞,旨在用標準化的管理和科學化的生產流程,把人作為勞動工具,深深嵌入社會源源不斷的生產鏈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企業利潤。長此以往,也會引發勞資矛盾糾紛,致使工人運動此起彼伏。西方電氣公司在哈佛大學教授梅奧的率領下,從1924年到1933年,對影響工人生產因素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研究性的實驗,最終提出了“社會人”假設理論,并指出了非正式組織的存在。該理論認為人不是專門利己的經濟人,而是具有心理情感和人際需求的社會人,管理者必須想方設法增進工人間的關系,正確對待非正式組織的存在,以達到企業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吧鐣恕奔僭O強調工人之間的關系,但過于強調組織對員工的依賴性,忽視了理性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影響。

從主體回歸到主體至上。人際關系學派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找回了人的主體性,但把企業的發展和組織效能全都寄托在對人關系的層面上,忽略人的理性需求和企業外部環境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業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需求層次理論,闡明人的需求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這是“自我實現人”假設提出的理論基礎,人是具有自主性的獨立個體,可以通過自我定位調整來尋求生理意義和生存意義上的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尋求工作的自我勝任感?!白晕覍崿F人”假設是行為科學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也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到高度機械化時,基于人的主體性被過度束縛,尋求人的解放而提出來的。

人的主體性的凸顯。20世紀60年代,社會生活變遷和經濟發展使人們意識到,很多人性假設僅僅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具有合理性,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的組織和個人。人性之復雜多變,不僅因個體差異而不同,還會在人的不同的年齡、時間和空間中,呈現出異質性的需求和表現。隨著人的社會身份的改變、知識儲備的增加和人生閱歷的積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1965年,美國管理學家埃德加·沙因出版了《組織心理學》[2],正式提出了“復雜人”假設理論。1970年,莫爾斯和洛爾施發表《超Y理論》一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權變理論”。在“復雜人”假設理論基礎上產生的權變管理模式,一改以往諸多人性假設依靠固定的管理原則和組織法則來處理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的管理問題,力避對管理主體認識的簡單化和概括化。權變理論認為,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必須不斷適應管理實踐,上述諸種人性假設,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和組織的經濟因素和心理因素、個人目標和群體目標的相互關系,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一、“復雜人”假設演進的內隱驅動

人的需求層面。人的本質是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實踐活動中得以展開,社會生活的實踐性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同時也創造了人的需求,這種需求呈現出動態性變化的特點,需求在不斷滿足中得到提高,在不斷提高中獲得發展。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基本需求的滿足和更高層次需求的出現,“復雜人”假設的動態發展歷程恰恰是由人的需求的層次性決定的。人的需求有低級和高級之分:低級需求包含較多生物學因素,此類需求以對物的需求形式表現出來,以物的占有為基本特征,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則體現為人對金錢的需求;人的高級需求包含豐富的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以對物的需求為基礎,以尋求精神滿足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展現為標志,能夠促使人充分發揮對自身潛在欲望的追求,進而起到對物質需求的調節作用。人類的兩類需求具有內在的辯證關系,低級需求作為人的基本需求,亦是人的高級需求產生的基礎。人的高級需求一旦穩定地形成以后,又會對低級需求的內容和形式產生強烈的影響。人的高級需求不是滿足低級需求的工具和手段,是具有調節作用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低級需求和高級需求的產生,是人性假設理論交互遞進的內隱驅動層面的基礎。

人的屬性層面。人作為一個系統綜合體,必須體現人在本質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人的生活技能和實踐活動使自身呈現不同的屬性特征,但這些屬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自然屬性主要指人的自然動物性,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機能。但人一旦作為現實的人存在,其自然屬性就不能獨立自存了。社會屬性主要指人的社會性本質,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決定其屬性特征。通過在社會中的實踐活動,人獲得了屬于人的一切特征。作為社會的存在物,個體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具有實存意義。社會屬性是人性內涵的最高統馭和最后抽象,人的自然屬性存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之中,最終也只能在人的社會本質中得以發展。離開了人的現實社會性,自然屬性也不復存在。社會屬性的人具有精神活動方面和個性表達方面的自由,人是被作為目的而非手段存在的。復雜人假設的異質性的動機和需求在人的屬性層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人的本質層面。馬克思把人的本質問題分為兩個階段去探討:第一個階段認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第二個階段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在第一階段,馬克思把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勞動,看作人的類本質的特征,認為人的自由自覺性是區別于動物活動的本質特征。勞動作為人的生存實踐方式,把人的主觀目的和客觀事物相結合,使人從自然界脫離出來,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在勞動過程形成了不同的屬性特征,人通過勞動產生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是人的本性決定人的社會性,是勞動的社會性決定人的社會性,人所從事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一種能動地創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皬碗s人”假設的產生,恰恰是基于人通過勞動創造產品進而實現自我價值這一視角。在第二階段,人作為社會人,其本質與所處社會相聯系,認識人的本質必須對其所處的社會關系進行考察。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的復雜性,人的本質被包裹在所處的社會關系之中。這里的“社會關系”指以生產關系為主的一切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本質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生產關系的改變而改變。

二、“復雜人”假設的外顯驅動

科技進步??茖W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隨著專業化的生產設備促進勞動率的快速增長,人類生產活動的性質和勞動內容發生巨大改變,工人專業職能的劃分,被機器分工劃分取代。隨著勞動職能的一體化,科技革命與勞動變化的規律緊密結合。馬克思強調,決定勞動職能變換的勞動變換和一定工作形式中勞動對象的周期變換,成為以機器技術為基礎的大生產發展的一般規律[3]??萍歼M步促使生產技術大幅度飛躍提升,對勞動的內容和性質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人不再作為單一的“經濟人”或“社會人”,而是導向具有異質性特征的“復雜人”?!皬碗s人”假設體現出當代科技革命及其所引起的社會變革的內在要求,隨著生產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必然要求人們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勞動技能,還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勞動產品日益成為集體精神力量的對象化,這就要求人們要用積極主動的精神并進行自覺的創造性活動?!皬碗s人”作為認識的主體,使其根本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勞動分工??萍歼M步使新興行業不斷產生并開辟了經濟活動的新領域,促使勞動分工進一步形成。勞動分為管理勞動和生產勞動,各個層次之間聯系密切,生產勞動需要管理勞動去實現,社會分工越細,管理的作用愈加凸顯。依據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分工分為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勞動分工要求人們依據不同的職能劃分,在不同的部門從事不同的工作,這是不同領域對勞動者提出的多樣化的要求。勞動者分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生產者之間的分工,體現勞動者和物的關系;二是管理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分工,體現人和人的關系。人的復雜性體現在,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結合在同一組織實體中,二者之間呈現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勞動分工為勞動者分工開辟道路,勞動者分工進一步實現勞動分工的要求。通過分工,勞動者的需求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不斷發生著變化,勞動者分工實際上是人的客觀依賴性和自我選擇性的對立統一,人的“復雜性”的本質得到進一步的凸顯。

社會形態的發展。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依次要經過三個階段:對物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在自然經濟狀態下,人的活動自始至終都顯現出一種“自然人”假設的特性,人的發展僅僅停留在維持自身基本生存狀態的階段,完全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進行生產。在商品經濟狀態下,隨著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和勞動分工的施行,生產的社會化日益實現,人的主體性逐漸凸顯。在一定程度上,人擺脫了對物的依賴獲得了獨立,人逐漸由“自然人”過渡到“經濟人”和“社會人”。但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不可避免地剝奪了生產者的獨立性,這種社會大生產效率的實現是以勞動者的異化為代價。商品經濟在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和全面的社會關系時,也將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和金錢的奴隸,人處于被完全異化的狀態。隨著自由經濟形態的到來,人的一切價值訴求能夠通過自我實現得到滿足,在不同性質的勞動中,人運用的不僅是身體的物質力量,還發揮著精神的能動力量。人不僅表現出對自然理性的追尋,而且表現為對美的感悟力和創造力。人的復雜性的特質得以展現,多樣化的個性得以實現。

三、“復雜人”假設演進的趨向和展望

通過對人的內隱驅動和外顯驅動兩個層面的探究,不難發現,人性理論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不僅源于自身需求、屬性和本質的變化,還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未來的人性假設愈來愈把目光聚焦在人的主體性的回歸上,體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和諧共生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人性假設必須消弭傳統意義上管理者與勞動者的對立,把人當作管理的主體去看待。組織個體處于獨立和平等的地位,雖有分工和職位等級的差別,但在管理過程中一律處于平等地位,人已經不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人和人之間也不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而是為了達成組織目標,組織成員之間所具有的平等協商、相互促進和相互合作的關系?!皬碗s人”假設認為,人的需求由于各種原因只能得到部分的滿足,而每個人的滿足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管理實踐活動中,必須了解人的需求的不同層次的具體構成,才能保證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保證在實踐中滿足人的不同需求。未來人性假設必須充分肯定個體需求的多樣性,并在滿足個體需求的過程中彰顯個體的豐富個性。諸多人性假設,僅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到了人性某些方面的內涵和特性,并試圖以人的單一性取代人的復雜性,實際上并沒有從系統的角度把人性當作諸多屬性有機統一的整體,而是把人的個別特性作為一般本質加以概括,這往往使研究者忽略人性具體內涵之間的有機聯系,“復雜人”假設僅僅承認人的需求復雜多樣,并呈現動態變化的特點,卻沒有把人性本身視作不斷變化、生成和創造的動態存在階段,這就使人的本性還停留在固定不變的靜態存在階段。隨著人性的解放和復歸,人的本體價值和認識向度愈加凸顯,人性局部的靜態表現必將會被人性整體的動態表現所取代,人性的自為就是人何以成為自身的原因所在?;诖朔N角度,“復雜人”假設推動人性假設理論走向完善性、全面性和動態性的發展趨向。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學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埃德加·沙因.沙因組織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歡
人的本質主體性
再論唯物史觀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從“人的本質”看犯罪的刑罰預防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關于青年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思考
“人的問題”研究中的五個重大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