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的掙扎

2018-10-27 08:58蔣方舟
意林·全彩Color 2018年10期
關鍵詞:王道士經書竹簡

□蔣方舟

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前段時間,我重走了絲綢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輝煌壯麗,一成不變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維,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詩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從這里開始。當我在大馬路上饑寒交迫接近絕望的時候,看到無盡的青黑天下壓著金邊,有夕陽霞光的地平線處就是敦煌,當時的場景就像電視劇《西游記》中的一幕,我好激動,馬上想說的是:“大師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p>

進了城,《西游記》里面奇詭的神秘文明,變成了現代化的摩登小城,緊湊潔凈。飯館的霓虹燈閃爍,擦肩而過的很多都是外國人,場景讓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變成了絲綢之路上中西貫通的重鎮,異國商賈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當然是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訴我:“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闭б豢?,確實是如此,這里和中國其他旅游景區沒有區別,到處都是戴著墨鏡遮陽帽,滿臉不耐煩地排隊的旅客。人群里最大聲的永遠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著要回家。 但我并沒有失望,因為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

四百多個洞窟只開放了二十多個,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總逃不過種種磨難,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掙扎。

第一種磨難來自于自然。這里的雨少風大,強風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長地久,入口處設置的窟檐逐漸磨損,失去了遮蔽陽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副衣不蔽體的模樣。

第二重磨難來自于宗教變遷。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經歷過四次滅佛的劫難。敦煌由于偏遠,不僅沒有受到廢佛令的破壞,反而成為中西僧侶和教徒的避難所。他們把信念附在一斧一鑿里。

到了11世紀,新疆部分地區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僧侶把數萬件經書和藏畫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早就被洗劫,經書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當時藏經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著空無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難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過。絕美的壁畫的圍簇下,往往是呆滯死板的佛像,臉被涂得紅紅白白,一點表情都沒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無動人之處。

開放參觀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從未被重塑過,三座佛像,分別是“過去佛” “現在佛”“未來佛”。低眉的是彌勒,慈悲帶笑,婉約悲憫至極??唔斒侵眽嫸碌娘w天,飛天總是成雙的,窟壁四周是撒滿金粉的千佛像,現在金粉金箔脫落了大半。在這樣的洞窟前,人一進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對美的誠惶誠恐。

第四重磨難是“不惜”。藏經洞被發現之后,當時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歷史上真實的王道士,雖然不懂,但是他愛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運輸他至愛的經書時造成破損,看到送給當地官員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變成了所謂的“賣國賊”。到了“文革”時期,當時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員分裂成大約12個革命派系,所幸他們都同意一個原則:不能碰莫高窟。據說他們為了保護莫高窟,釘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簡上泥土的場景:當把竹簡放入清潔劑中,字開始浮現,有的字開始從竹簡表面脫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沒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發現就沒有意義,可它暴露的一瞬間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就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一樣,它必然要經歷更多的磨難,幾番掙扎求生才能活下來。

猜你喜歡
王道士經書竹簡
韋編三絕
王道士的笑
韋編三絕
單寶塔詩
何以歸罪王道士?
經書面條
經書面條
國之不幸,庶民何辜
韋編三絕
著一“恨”字,境界全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