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書法的來龍去脈(下)

2018-10-29 02:24李孟淵
新疆藝術 2018年3期
關鍵詞:鐘繇蔡邕學書

□ 李孟淵

《宣示表》鐘繇

中國書法的確立期——三國兩晉

漢代末年,自漢靈帝開始,中國歷史便進入了一個紛亂的年代。三國、兩晉,近二百年間,兵火不斷,而中國書法正是在這個時間段得到了確立,并且書法的思想體系,亦大致構筑于這個時期,后世至今,不過是對其繼承光大而已。

征戰不斷二百余年而文事不失,反而興盛,在文化史上確實是一奇特現象,而能形成中國書法史上這一繁榮局面的原因,姜澄清先生在其《中國書法思想史》中總結有這么五條:

其一、三國與漢代相連,東漢碑石,魏晉人親睹多見,且蔡邕等大家距此不遠。后世視為珍寶的漢代真跡,當時人耳熟能詳。漢末至三國初,鐘繇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其子鐘會從父學書,開父子從學之風;其二,三國書法以魏最盛。除地理上的原因外,與曹操父子的愛好文事關系甚大。曹操不僅以詩文名世,而且書法也“筆墨雄瞻”,《書斷》稱操書“雄逸絕倫”。當時騷人墨客云集魏京,時代風尚就此形成;其三、魏、晉文人好清談,鄙薄富貴而寄情山林,專致翰墨,世稱晉人書“韻勝度高”,正是這種超然塵外的性情所培育出來的;其四、漢代以勒石斧碑為習尚,至漢末因濫泛而幾成末流。紙張的興起為書法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晉人書傳后世的非縑即紙,對唐人影響很大;其五、漢代為書體變易的時代,至三國兩晉,書體已定,不再糾纏于書體變化中,能夠專心于書法本身。因此,三國兩晉,成為我國書法真正的確立期。

可以說,在三國以前,人們潛心研習書法的技巧,其主觀動機是為了實用,是一種自發的習書意識。而主觀動機由實用轉為明確的藝術自覺意識,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書法,應該是從鐘繇開始。

《書法正傳》載,鐘繇年少時,隨劉勝學書三年?;貋砗?,與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曹操等議用筆之法,在韋誕家見到蔡邕筆法,韋誕不讓他看,鐘繇竟氣得捶胸嘔血,多虧曹操用五靈丹把他救活。韋誕死后,鐘繇令人挖掘他的墳墓,終于得到蔡邕筆法,從此知道“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運用之后,其書法“由是更妙”。每見世上萬物,都從書法的角度去琢磨它,因此后人稱其書法“點如山頹,滴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云霧,去若鳴鳳之游云漢,來若游女之入花林”。

在三國之前,還沒有癡情書法如此的人?!稌鴶唷焚澴u鐘繇是“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缎蜁V》稱他書寫的《賀捷表》為“正書之祖”。他寫的《宣示表》更為傳奇,多家流傳,最后竟也同王羲之《蘭亭序》同樣命運,成了殉葬之物,據傳現今所見為王羲之的臨本,卻也很難讓人置信。

蔡邕以隸書見稱于世,曾農髯說隸書到蔡邕才見性情。用今天的話說,隸書到蔡邕才真正從純實用的性質中脫出,而成為抒寫“性情”的藝術??▌t到了鐘繇才告完備。鐘繇以三十年的心血,窮究書法,達到“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的地步,可以說,技巧論的確立是從鐘繇開始的。歷史上稱三國為書體“一大轉折”,這是一個古篆、隸在實用領域內逐漸為楷書所淘汰的時代。鐘繇提出的書為“流美”說,明確追求書法意識,最早提出從“美”的角度來審視書法創作,將實用性的寫字與審美性的創作區分開來,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嘉平石經》殘石

《《平復帖》》殘石

紙的出現,為書法的發揚光大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從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的兩漢殘紙來看,紙到東漢蔡倫時,已經制作成熟,蔡可能是紙的一個改革專家。至今最早的紙本書法,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在西晉武帝泰始初年所寫。至此,書體的成功變革,技巧的有效積累,實用向審美的轉化,書寫承載物——紙的發明,一切促成書法成熟的條件都具備了,于是,書法理論便自然而然地接踵而來。

從社會風氣而言,魏晉文士,志在山林而輕軒冕,在出發點上,不以書法為求仕的工具,排斥了功利主義的目的,有利書法品格的超邁。其時,學書在士大夫間蔚然成風。秦觀《法帖通解序》引用歐陽修的話說:“歐陽文忠公嘗謂,法帖者乃魏晉人施于家人朋友,其逸筆余興,初非用意,自然可喜。后人乃棄百事而以學書為事,至于終老窮年,疲弊精神而不以為苦,真可嘆也?!睗h末以后,父子授受書藝,幾成風尚,蔡邕與其女蔡文姬,鐘繇與其子鐘會,西晉有衛瓘、衛值父子,東晉有王羲之、王獻之。衛氏一家,四世嗜書,四世中,衛恒成就最高,衛恒從女衛鑠,世稱衛夫人,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據傳,《筆陣圖》為其所撰。衛恒官至太子黃門侍郎,作《四體書勢》。

西晉在理論上值得一提的有成公綏和衛恒二人。

成公綏(公元231年—273年)為西晉文學家,字子安。在明人輯的《成公子安集》中有《隸書體》一篇,賦體,大意講隸書繁簡適中,規矩有別,用之簡易。而對創作則描寫得有聲有色。這篇文章涉及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用筆的挫、按、挑、引、駐、拔之類技巧,都有所及,同時又談到“分白賦墨”、“繾綣結體”。也是最早提出書法可供玩賞的人之一。

衛恒晚于成公綏,卒于公元291年?!稌x書·衛恒傳》收入《四體書勢》一文。所謂“四書”,即古文、篆、隸、草。這篇文章說是論“體勢”,其實是論源流。

西晉的書論文章,行文受賦的影響很大,不僅《四體書勢》,索靖的《草字勢》也是這樣,這些文章大量地以比擬為法,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物類去擬喻書法的點畫及體勢,滿篇都是龍騰、鴻驚、獸跂、鳥跡之類,既是一代文風影響所致,也是“法自然”觀念的反映。

被尊為書圣的王羲之生長在西晉時期,名師的傳授,家風的熏陶成就了一代宗師。王氏一族,為泱泱書法世家,陶九成的《書史會要》中輯入者二十二人,這是繼蔡、鐘書法家族后最大的群體,也可能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書法家族群體了。王氏一族好書的傳統,奠基于王導。王導為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的從兄。王導官至太傅丞相,史稱“晉祚中興”的“社稷之臣”,其人“識量清遠,簡素寡欲”。王導書法師承于鐘繇、衛瓏,尤工行草。

王曠與衛氏為中表,因此得蔡邕筆法于衛夫人,并以此授給兒子王羲之。

王羲之有兒子七人,為世所稱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其中,獻之名聲最大。題為王右軍撰的幾篇文章,以《筆勢論》規模最為宏大。這篇文章后人雖多有說法,指其非王右軍所為,但這篇文章包括的十二個題目,即創臨、啟心、視形、說點、處戈、健壯、教悟、觀形、開要、節制、察論、譬成,幾乎涉及書法的所有方面,已超過前代,可以視為晉末至六朝時期書法思想的一個綱目。

時世的變遷,王氏一族的南移,不僅使書法熱點增多,而且南方風光對藝術家的陶冶也異于北方,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正是完成于會稽。羲之學書于北人,至其南下,生活于茂林修竹之間,造化陶蒸,書風遂改,故其《蘭亭》,剛柔相濟,變化大焉。羲之過江,雖是一己之行,而中國書法的流派,卻自此分野。其后,復因南北對峙的政局形成,天時、地勢、人事皆異,書法亦從此出現南北之分。

書法的來龍去脈,重點講中國書法從無到有,從一種字體到多種字體產生到成熟的過程。至此已諸體完備。后來的發展,主要是書寫風格的變化,而書體則沒有出現變化。作為學書法者,了解較多相應的知識也較容易,因此不再續講。

(本文圖片由李孟淵提供)

猜你喜歡
鐘繇蔡邕學書
學書雜述一則
蔡邕聽琴
勤學刻苦的鐘繇
鐘繇書法作品欣賞
學書有感
鐘繇未盜墓
倒屣欣逢迎
鐘繇學書
歐陽修《試筆·學書為樂》
蔡文姬辨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