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硯臺賞析

2018-10-30 08:44郭燦江
收藏家 2018年10期
關鍵詞:端硯硯臺

□ 郭燦江

圖1 漢 鏤雕盤龍紋石硯

圖2 漢 灰陶硯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臺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硯臺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從收藏和流傳及文化內涵方面來說,卻居首要地位,有“文房四寶”硯為首之說。這是由于不僅硯臺質地堅實、能傳之數代的緣故,而且硯臺集中了雕塑、書畫、金石、文學、歷史等文化藝術,內涵最為豐富。所以,現今社會上“文房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也受到廣泛范圍也最為。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久時候產生的?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其主要功用是研磨彩繪陶器的顏料。其后,安陽殷墟婦好墓和洛陽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調色器,這些研磨器和調色器就是硯臺的雛形。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中,出土有石硯和硯杵,其形制與漢硯基本相同。硯形成于漢,典籍于史有據。漢代,硯臺的制作有了顯著的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時期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北朝盛行四足式。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也有圓形三足硯。魏晉時期,出現了瓷硯,其形制多為圓形蹄足。南北朝時,已有雙足圓首箕形陶硯,為唐代箕形硯的濫觴。隋唐以后,硯質和硯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名硯名石相繼發現,如廣東肇慶端石,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石等,并出現了澄泥硯。宋代石硯的主要式樣是抄手硯,樸素大方,實用雅觀。明清時期端石、歙石獨領風騷,特別是明末以后,制硯不僅逐漸著重精雕細刻,而且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許多硯已由實用品轉為藝術欣賞品。河南博物院作為中原地區一座大型綜合性國家級博物館,收藏的硯臺不僅數量多,而且多有明確的出土信息和征集地域,是重要的斷代標準器,現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硯作以介紹。

圖3 隋 鞏縣窯白釉多足硯

圖4 隋 紅陶多足硯

漢代鏤雕盤龍紋石硯(圖1),1978年河南省南樂縣宋耿洛村東漢墓發掘出土,通高12、直徑32厘米。此硯通體呈灰褐色,扁圓形。由硯蓋、硯座兩部分組合而成。硯蓋用高浮雕法雕出6條相互攀纏的飛龍。龍身在硯蓋上蜿蜒盤曲,依次散開,錯落有致,6個龍頭共戲一珠于硯蓋正中,組成一個珠寶樣蓋鈕,上面陰刻一個“君”字。硯蓋邊沿及硯蓋外側飾以圓圈紋和波浪紋。硯面平滑并有明顯墨跡,應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一側有橢圓形水池,周邊陰刻隸書42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金石,壽考為期,永典啟為,研直二千”。此硯硯座底部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離浮雕的三獸為足,以承接硯體。三獸均兩耳直立,怒目圓睜,兩爪按扶膝部作奮力撐托狀。硯座外側又有一周蓮花裝飾與硯蓋上的波浪紋相互襯托,使6條飛龍仿佛恣肆暢游于波浪洶涌的江海之上。此硯形制較大,氣勢恢宏,制硯藝人的巧妙構思和簡潔嫻熟的雕刻技藝,使它充分展示了漢代藝術的勃勃生機。先看那蜿蜒盤曲的龍身、龍尾;再看那強健粗壯的肢爪;還有那起伏不定的滾滾波浪以及那粗獷有力的簡潔刀法與雄渾質樸的整體形象,無一不表現出一種力量與氣勢,一種動感與速度。這種力量、速度與氣勢之美,正是漢代藝術的本質所在。此硯不僅造型優美,硯面邊沿的陰刻銘文中“延熹三年”(160年)也為硯臺的制作或使用時間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漢代硯臺中據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漢代硯臺斷代的標準器。

漢代灰陶硯(圖2),高5厘米。河南省新鄭市出土。體為圓盤式,正中間有一圓臺為硯堂,是研墨的地方。圓臺四周留有較緩圓槽以儲水,圓水槽外,是一周內高外低的緩坡帶,緩坡帶上裝飾有小型花瓣狀紋飾。硯面下有較寬的三扁足。漢代的社會倫理觀念還是處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時代,漢時審美風尚的功利性也就體現在這些承載著禮樂和神秘主義的造型、紋飾等器物上了。漆器、陶器等皆仿青銅禮器,俱都三足,因而把硯臺也制成鼎足形制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6 宋 抄手石硯

圖7 清 雕獅球端硯

圖8.1 清 陽文隸書二十六石眼端硯各角度視圖1

圖8.2 清 陽文隸書二十六石眼端硯各角度視圖2

圖8.3 清 陽文隸書二十六石眼端硯各角度視圖3

圖8.4 清 陽文隸書二十六石眼端硯各角度視圖4

隋代鞏縣窯白釉多足硯(圖3),1981年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和義溝村采集。高7、口徑25厘米。體為圓盤式,硯面居中,硯臺中心高高隆起,沒施釉。硯臺四周留有深槽儲水,以便書畫家潤筆蘸墨之用,顯示出它的實用功能。其下有十八泥珠狀足,施白釉,深處泛青色。這種形制的硯臺,又稱辟雍硯。該硯造型獨特,制作精巧,白釉光亮潤澤。根據胎釉特征,應為河南鞏縣窯產品??脊刨Y料表明,最早的瓷硯出現在魏晉時期,多為圓形硯面,周邊有水槽,有蓋,為蹄形足。西晉后期,蹄形足硯取代熊足硯,足由少增多,南北朝時硯面向上凸起,并多為六蹄足。隋代多以珠足取代蹄足,這種足也多達10多個。鞏縣窯燒制白釉瓷器始于北魏,隋代已較為成熟,唐代一度成為宮廷貢器。這件瓷硯對研究隋代硯臺的制作形制和隋代鞏縣窯白瓷發展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隋代紅陶多足硯(圖4),河南省安陽豫北紗廠M3出土,高6.8、底徑21、口徑16.7厘米。紅陶胎,模制,硯臺為圓盤形,盤心為微凹的圓臺,臺與盤壁之間環周凹槽,下有一覆淺盆形圈足,圈足上貼塑有20個如鼓椎形的足,鼓椎形足間是20個圓形鏤孔。

唐代澄泥硯(圖5),通高12.5、通長19、通寬4.5厘米。三門峽市文物隊發掘出土?;姨召|,胎質細膩硯。面呈“簸箕”狀,長條形,硯首較窄,硯尾較寬,硯首至硯尾呈斜坡狀(首低尾高)以便儲墨,硯尾部下附兩足,是唐代較為流行的箕形硯。此種硯式也是根據生活中的簸箕而發明的,實用性強。澄泥硯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始于漢,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主要產地為山西和河南。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澄泥硯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制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等品種。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贊譽。

圖11.1 清 “盤谷寺”石硯

圖11.2 清 “盤谷寺”石硯座和蓋

圖9 清 “雨”字歙硯

宋代抄手石硯(圖6),通高3、長15.5、寬9.80厘米。河南博物院舊藏。此硯大體呈長方形,硯堂稍鼓呈斜坡狀,硯首窄硯尾寬,略呈梯形狀,三側壁內斂。抄手硯是宋代一種流行的硯型,是從唐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之所以稱抄手硯是因為硯底挖空,兩邊為墻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在稱謂上也有將它稱為插手硯、手抄硯或者是大史硯。據傳,此硯型為宋代文豪蘇東坡設計,甚至后人也有直呼此種硯型為“東坡硯”的。

圖10 清 人形灰陶硯

清代雕獅球端硯(圖7),長20、高2、寬14厘米。鄭州征集。此硯大體呈長方形,硯質細膩,滑潤,且有兩眼,可謂硯之上品,上有雙獅戲球的淺浮雕文飾,硯面有使用痕跡。端硯出產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凈、細膩、滋潤、堅實、嚴密,制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制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問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加上歷代制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藝術品,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

圖12.1 清 青石二連硯

圖12.2 清 青石二連硯側面圖

圖12.3 清 青石二連硯側面圖

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硯(圖8),高6.6、長17.3、寬10厘米。原開封市文物書店移交。硯大體呈長方形,上面略凹,兩側高并刻有文字,左側刻雙勾陽文隸書:“馬肝玉潤”四字,落款為“伯生”。右側刻陰文草書 “硯乃片石,有眼則瑩,眼亦多品,鴝鵒最精”等文字。背面凹,突出石眼共26個。石眼是端硯獨有的特色。所謂石眼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猶如眼睛一樣的“石核”?!冻幾V》稱:“端石有眼者最貴?!笔塾职雌渖L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現在墨池頂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長在其它位置者稱低眼。高眼利于藝術加工,便于鑒賞,可以起到點石為金的作用,非常名貴。低眼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也同樣能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

清代“雨”字歙硯(圖9),高1.50、通長14.8、通寬11厘米。此硯大體呈硯面呈“扁橢圓”狀,邊沿處凹刻的環形門字框。硯堂大,硯池呈偃月形。硯面殘留墨痕,有研磨痕跡,質細膩,滑潤,硯底部淺雕出一個布滿底面的“雨”字。歙硯始于唐代,因產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古代歙州而得名。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具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樸大方等特點。

清代人形灰陶硯(圖10),通長15.30、寬9厘米。此硯為仰面直躺的人物狀,人物為一文官形象,五官清晰,身著寬松長袍,頭部和雙下肢長短大體一致,上雙肢呈孤形環抱腹部較大圓硯池。此造型獨特,構思巧妙,人物面部和衣紋刻畫精細,用一個文官作陶硯形狀,更體現了硯本體的深厚的文化氣息。

清代“盤谷寺”石硯(圖11),高6.4、長22.3、寬12.3 厘米。此硯由長方形硯蓋硯、硯座三部組成,硯蓋上草書宋代陸游七言詩《閑居自述》中的“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兩句,硯座底部刻有山水,廟宇樓閣,右上角刻有“讀書所以明禮修身制事也”“磨崖碑”,下部有“盤谷寺”三字。硯上雕刻有蟹抓荷葉圖。盤谷寺是河南濟源市重要的古建群之一,位于濟源市東北克井鎮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該寺創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是河南北部最早的寺院之一。寺后谷內的盤石也是我國名硯之一“盤古硯(又稱天壇硯)”的用料。這臺石硯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包含了詳細的地域信息,應是清代硯中的代表性作品。

清青石二連硯(圖12)高7、長36、寬25厘米。河南孟縣城關鎮征集。體為長方形,連刻二硯,右硯研朱砂用,左硯研墨用。兩硯四邊刻成竹節行,兩硯一端各刻蓮花葉狀水池,研堂呈不規則圓形,均有使用痕跡,硯之兩側面刻有雙獸作斗狀,正面刻有道教常用的博古圖。

清青玉荷葉形硯(圖13),通長11.2、通寬9.3厘米。硯大體呈不規則荷葉狀,荷葉邊沿翻卷。正面微凹,硯池有朱砂痕跡。硯背面(底部)雕荷葉紋理。此硯玉質瑩潤,觸手溫潤滑嫩,包漿豐澤厚重。形態端莊大方又不顯呆板。荷葉形,硯堂平展,墨池下陷,荷葉硯邊作反卷起伏,顯得曲線優雅而富有變化,自然而具有張力。

圖13.1 清 青玉荷葉形硯

圖14 清 青玉蟬形硯

清青玉蟬形硯(圖14),長14.5、寬9.2厘米。硯整體呈蟬形狀,面上飾蟬羽紋,頭部有圓眼和硯池。兩羽翼用陰線刻數道,中間素面,為硯堂。底部素光。蟬形硯是仿生形硯的經典形制,出現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清代依然繼續流行,是歷代仿生硯中最普遍、傳承最多的一種硯式。那深挖的硯池,成為奇巧洞開的蟬艮;開闊的硯堂,象征渾圓飽滿的蟬身。讓硯如蟬,使得一方凹凸不平的硯臺,蛻變為一只形神兼備的大蟬,終站立書桌,讓人拍案稱奇。

圖13.2 清 青玉荷葉形硯背面

上述河南博物院收藏的10余臺硯,從時代上看跨越了漢、隋、唐、宋、清等朝代,從質地上看,包括了石、陶、瓷和玉,從造型上看,包括了圓形、長方形、象生形等,從品類上看,四大名硯中包括了端硯、歙硯、澄泥硯。從裝飾上集中了雕塑、書畫、金石、文學、歷史等文化藝術,內涵最豐富,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硯臺發展脈絡,加上多數硯有詳細的出土地點和征集地域,更增添了這些硯的中原地域文化信息,承載著中原文明和歷史載體,成為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長河的重要文化見證。

猜你喜歡
端硯硯臺
端硯:潤色先生 文房珍寶
如何鑒別硯臺
如何鑒別硯臺
翰墨飄香的硯臺
端硯,古老產業的傳承與重生
荷葉形端硯賞析
傳承端硯文化,發展文化產業
硯緣
墨錠和硯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