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泰傳統醫學經脈系統比較探析*

2018-10-30 09:09黃妙森沈佳成楊宗保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下腹部傳統醫學循行

★ 黃妙森 沈佳成 楊宗保*

(1. 福建中醫藥大學 福州 350122;2. 廈門大學中醫系 福建 廈門 361005)

經脈系統作為中泰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國傳統文化的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泰醫(Thai Traditional Medicine, TTM)是獨具泰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醫學,據史料記載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為泰國人民的繁衍昌盛和疾病防治、健康促進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國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與疾病斗爭過程中形成的,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與完善,為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時至今日,中泰醫學仍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鮮明的臨床特色彰顯于世界民族醫學之林。經脈系統是中泰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深入探討中泰傳統醫學靜脈系統的起源、循行路徑及其臨床意義,對于深刻理解經脈的具體內涵、促進中泰醫學的對外交流和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泰醫經脈的循行分布

泰醫十主經脈在身體上的分布同中醫經脈分布為左右對稱分布和正中線分布。其中分布在左側的經脈有:Itha、Sahatsarangsi、Lawusang;分布在右側的經脈有:Pingala、Tawaaree、Ulanga,分布在正中線上的經脈有:Sumana、Nantakawat、Kitcha,而經脈kalatharee是由臍部發出四條左右對稱的經脈[1]。泰醫十主經脈的循行分布圖見圖1。

圖1 泰醫經脈系統

(1)經脈Itha(左)與經脈Pingala(右) 經脈Itha與經脈Pingala都由臍部發出,分別向左、右外斜下方循行,經過下腹部至腹股溝外側,沿大腿外側前緣下行,至髕骨外上緣向后橫行至大腿背側腘窩中央凹陷處,隨后沿大腿背側中線上行至髂后上棘,沿髂后上棘上緣橫行至脊椎旁開1橫指處,沿脊柱旁上行至枕骨下緣,于枕骨下緣處,兩條經脈分成左側、中間、右側三條經脈。左、右兩側的兩條經脈沿側頭部循行,止于太陽穴[2]。其循行路徑與中醫膀胱經在后背部第一側線的循行相似,但方向相反。同時,位于中間的經脈沿后正中線上行至巔頂,并沿前正中線下行至兩眉之間,其類似于中醫督脈的反方向走行,最后于兩眉之間分為兩支,左右下行,止于兩側鼻孔中。見圖2。

圖2 經脈Itha與經脈Pingala

(2)經脈kalatharee 經脈kalatharee由臍部分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對稱分布的四條經脈,其中向左、右兩側斜上循行的兩條經脈,分別經過左、右兩側上腹部及側胸部,繞行腋前壁后,沿上肢內側正中下行,在腕關節處分為五支,分別止于五指末端,五指末端部相當于中醫的十宣穴;向左、右兩側斜下循行的兩條經脈,經過下腹部至腹股溝中點,分別沿左、右大腿內側下行,在足背踝關節處分為五支,分別止于五趾末端。

經脈kalatharee在背側的循行:在上肢背側,沿肩胛骨上緣繞行至上肢背側循行,在腕關節處分為五支,分別止于五指末端;在下肢背側沿髂后上棘上緣繞行至下肢背側外緣,止于外踝尖后凹陷處;在背部沿脊柱旁開約2橫指處循行,其與中醫膀胱經在后背部第二側線的走行相似,連接在上肢及下肢背側循行的經脈,其位置較經脈Itha與經脈Pingala稍外側。見圖3。

圖3 經脈kalatharee

(3)經脈Sahatsarangsi(左)與經脈Tawaaree(右) 經脈Sahatsarangsi與經脈Tawaaree都由臍部發出,向外斜下方循行,經過下腹部至腹股溝稍外側,分別沿左、右大腿內側前緣下行,至足背踝關節后向上循行,沿大腿外側中間上行至股骨大轉子處,隨后向前上方至髂前上棘上緣后繼續上行,經過側腹部,夾胸骨上行,經過頸部及面頰,止于雙目,其循行與中醫的足少陽膽經主干循行較相似。見圖4。

(4)經脈Sumana 經脈Sumana由臍部發出,沿前正中線上行,經過上腹部及胸部,止于咽部,其循行路線與中醫的任脈相似,但方向相反。見圖5。

(5)經脈Lawusang(左)與經脈Ulanga(右) 經脈Lawusang與經脈Ulanga由臍部發出,分別向左、右外上斜行,經過上腹部至乳頭,沿左、右兩側胸部向內上方斜行至鎖骨上窩,隨后繼續沿頸部上行,經過顳頜關節,止于雙耳,其在胸部的循行與中醫的足太陰脾經較為相似。見圖6。

(6)經脈Nantakawat 經脈Nantakawat由臍部發出兩條平行的經脈Sikhinee與Sukumand組成,經脈Sikhinee沿正中線下行,經過下腹部,止于尿道;經脈Sukumand沿正中線下行,經過下腹部,止于肛門,其循行路線與督脈在下腹部循行方向相反。見圖7。

(7)經脈Kitcha 經脈Kitcha由臍部發出,沿正中線下行,經過下腹部,止于會陰,中醫經脈中的督脈則是出于會陰部,沿正中線上行。見圖8。

圖4 經脈Sahatsarangsi與經脈Tawaaree

圖5 經脈Sumana 圖6 經脈Lawusang與經脈Ulanga

圖7 經脈Nantakawat 圖8 經脈Kitcha

2 泰醫經脈的主治范圍

泰醫中的經脈主要是治療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組織、器官的疾病,各經脈根據其循行分布可知其主治病證。中醫經脈與泰醫經脈相似,其主治范圍也主要包括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組織、器官的疾病,同時,中醫經脈還可以治療相屬絡臟腑的疾病。泰醫各經脈的主治病癥如下。

(1)經脈Itha與經脈Pingala 循行經過下腹部、大腿、膝部、背部、頭部、鼻部,與下腹部、膝部、背部、頸部、頭部、鼻部相關,可治療腹痛、膽囊炎、膝痛、背痛、脊髓損傷、頸肩背疼痛、頭暈、頭痛、鼻炎、鼻竇炎以及咽喉痛等。

(2)經脈Kalatharee 循行經過腹部、胸部、背部、四肢,與腹部、胸部、心臟、肺臟、四肢以及生理和心理平衡相關,可治療胃痛、疝氣、黃疸、胸痛、心律不齊、心絞痛、咳嗽、關節疼痛、四肢癱瘓、憂郁、精神分裂癥等。

(3)經脈Sahatsarangsi與經脈Tawaaree 循行經過下腹部、下肢、胸部、頸部、面頰、眼部,與下腹部、雙下肢、胸部咽喉、口腔、面部、眼部相關,可治療闌尾炎、下腹痛、膝痛、腿部痙攣、胸痛、咽喉感染、口腔感染、牙痛、面神經麻痹、白內障、青光眼、視力下降等。

(4)經脈Sumana 循行經過上腹部、胸部,頸部,與上腹部、胃、胸部、肺臟、咽喉相關,可治療上腹痛、惡心、嘔吐、反酸、消化不良、胸痛、咳嗽、哮喘、支氣管炎、咽喉感染等。

(5)經脈Lawusang與經脈Ulanga 循行經過胸部、乳腺、頸部、下頜部、顳頜關節、耳,與胸部、肺臟、乳腺、咽喉、下頜部、口腔、牙齒、耳相關,可治療胸痛、乳腺疾病、咽喉感染、牙痛、聽力喪失、耳鳴等。

(6)經脈Nantakawat中Sikhinee與Sukumand 循行經過下腹部、尿道、肛門,與下腹部、子宮、尿道、肛門相關,可治療胃痛、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腹瀉、便秘、大小便失禁等。

(7)經脈Kitcha 循行經過下腹部、會陰,與下腹部、生殖系統、性功能及生育能力相關,可治療疝氣、性功能障礙、不育、月經不調、前列腺炎、陰道炎等。

3 中泰經絡系統的異同點

3.1 中泰經脈系統的理論及組成 泰醫經脈系統是在泰國人民長期的生活及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并經過逐步的積累,形成了系統的經脈系統及其指導下的如泰式按摩等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在四肢關節疾病、胃腸功能失調及呼吸道疾病等方面的治療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泰醫認為人體中氣血是通過全身72000條(也有稱2700條,泰國傳統佛教中此數字有數量無窮大之意,并非指具體數字)經脈在身體內運行[3]。

泰醫經脈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經脈感傳現象,而中醫經脈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感傳現象、氣功的行氣、腧穴主治功效的總結、體表病理現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4]。泰醫經脈經絡和連屬部分中僅有十條經脈進行聯絡,絡脈和其他連屬部分還未有明確的發現和記載,而中醫經脈經絡和連屬部分中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又包含十五絡脈、孫絡、浮絡,連屬部分包含了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他們相互連接,組成一個周而復始的聯絡系統。

3.2 中泰經脈的命名 泰醫十主經脈的命名由巴利語與梵語的自然物質名稱組成,沒有明確的分組,其命名規律亦不清楚。例如Sahat sarangsi是太陽,Tawaree是水,Kalatharee是火,Sumana是茉莉花的意思等[1]。而中醫十二經脈的命名則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構成,且有特定的命名規律,其命名方式為:手足+陰陽+臟腑,即形成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等十二經脈的名稱。

3.3 中泰經脈的循行交接規律 在經脈循行分布方面,泰醫十主經脈的起止點均為人體的臍部而終于身體的末端,且十條經脈之間沒有特定的交接規律。而中醫十二經脈的起止點均不相同。手三陽經起于胸部止于手指,手三陰經起于手部止于頭部,足三陽經起于頭部止于足部,足三陰經起于足部止于腹部,且十二條經脈之間有一定的交接規律。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接,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3.4 中泰經脈的體表分布 泰醫十主經脈在身體上的分布同中醫經脈分布一樣有左右對稱分布和正中線分布,但中醫的左右對稱分布是指同一條經脈而非條不同的經脈。泰醫經脈與中醫十二經脈類似,均可有一個主干線,幾個分支。

中國傳統醫學的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的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凡屬六臟的經脈稱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凡屬六腑的經脈稱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頭面和軀干。奇經八脈則除帶脈橫向循行外,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脈之間。

3.5 中泰經脈的臟腑屬絡關系 泰醫與中醫經脈的循行均有經過人體的某些臟腑,且能治療相應臟腑的病變,但泰醫經脈與臟腑之間無任何附屬聯系而中醫經脈卻與臟腑有相對應的表里屬絡關系。

4 中泰經脈的臨床指導意義

4.1 中泰經脈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泰醫的經脈系統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主要體現在泰式按摩療法,泰醫認為,人體疾病的產生,常由于人體中的經脈損傷、堵塞等原因導致在經脈內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醫師通過對經脈穴位進行按法、揉法、按壓、揉壓、踩壓等治療手法[5],可起到疏通經脈,糾正經脈錯位,使經脈內的氣血流暢運行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并且,平時經常按摩穴位也可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靈樞·經脈篇》說: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痹敿毭枋隽酥嗅t經脈循行所經過的部位以及其相屬絡的臟腑。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臨床上醫師主要根據人體外在的反應進而尋找相應的經脈穴位進行點按、針灸等操作,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暢人體氣血治療疾病的作用。

4.2 中泰經脈的診治原則 泰醫經脈在臨床上的診治方法與原則主要與泰醫四要素相關,而中醫經脈的診治方法與原則主要通過分經辨證、經絡現象診察以及經脈與臟腑的表里絡屬關系。其中泰醫四元素之“土”對應的經脈是Itha,主要與人體的皮膚、肌肉、骨骼、結締組織、脂肪關系密切。泰醫四元素之“水”對應的經脈是Sahatsarangsi與Tawaree,主要與人體的水 血液、眼、體液、尿液、精液關系密切。泰醫四元素之“空氣”對應的經脈是Sumana,Kalatharee, Chantapusang, Rucham,Sikkhini, Sukumang,主要與人體的呼吸系統、腸道、性欲、老化、關節運動關系密切。泰醫四元素之“火”對應的經脈是Pinggala,主要與人體的體溫、循環、代謝、感染密切。

中醫經脈主要與十二地支相關聯,每個經脈都有相對應的時辰,其臨床上的診治方法與原則主要是通過根據經脈與臟腑相表里的關系以及“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該觀點進行指導臨床運用。例如手太陰肺經與寅時相對應,該時辰是肺經氣血運行的最佳時辰,該時辰出現的一些病變可從肺經上治療,同時肺經主要與人體的呼吸系統關系較為密切。又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肺經亦可以治療一些腸道系統疾病關系密切。

5 結語

經脈系統是傳統醫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泰醫經脈體系與中醫傳統經脈體系存在著一定的異同點。泰醫經脈的一些循行路線及臨床主治病癥原理與中醫十二經脈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而泰醫對“十主經脈”有其獨特地見解,重視了臍部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十條經脈與泰醫四元素緊密結合,能更好的運用于臨床診治過程。同時根據泰醫經脈理論體系所創建的泰式按摩療法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廣泛為世界人民所接受,為世界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傳統中醫的經絡理論則廣泛運用于臨床上,其與十二地支聯系密切,且主要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即經脈與臟腑屬絡原理運用于臨床診病治病。中醫十二經脈主要以針灸的手段在臨床上運用且技術成熟,針灸的適應癥較廣,其中在治療痛癥、慢性病、疑難雜癥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傳統醫學的對外交流,使傳統中泰醫與世界傳統醫學相結合,共同發展,積極推動世界傳統醫學的傳承、發展及創新。

猜你喜歡
下腹部傳統醫學循行
傳統醫學認識層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義
伊朗2009-2016年間傳統醫學使用及家庭費用支出情況概述
成功也會上癮
任督脈循行芻議*
論五輸穴向心排列與《靈樞·經脈》中經脈循行方向相悖*
MINORITY REPORT
下腹部腹痛應做哪些檢查診斷
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下腹部手術中的應用
督脈循行考
從西漢出土經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陰經脈的循行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