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英語教學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2018-11-01 02:39孫偉臣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8年14期
關鍵詞:智力因素主動性創新性

孫偉臣

【內容摘要】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實施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呢?筆者根據我校英語教改結合自己在教學工作的體會,主要從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兩個方面展開了論述。首先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是智力因素培養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又是根本的一個環節。學生具備了自學能力,才具備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提高教學質量才有可靠的保障。其次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只有在“質疑-釋疑-再質疑”學習環節中,英語水平及學習興趣能夠獲得大幅度的提高,這是培養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最后加強學生課外閱讀。加強課外閱讀能夠豐富詞匯,培養語感,增強文化意識,這是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加強與鞏固。只有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 智力因素 主動性 創新性 語感文化意識

要全面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必須在初級階段傳授知識的同時就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英語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會”能力)和非智能因素(良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學習興趣、自信心、進取精神、與遺忘作斗爭的意志)。

三者比較而言,知識是基礎,智能因素是核心,非智能因素是前提。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這個問題是整個英語學習初級階段乃至高級階段的關鍵之所在。因為教師在英語教學入門階段所能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是無限的。如果教師能在教學生學會的同時又教會學生會學,無疑比讓學生學會100個單詞、幾種時態、幾十個句型受益更大。所謂自學,就是讓學生自覺自愿地、主動地學,而不是教師家長強迫學、應付考試被迫學。學生不會獨立自主地學習,不會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不能吸收消化教師所傳授的英語知識。反之學生具備了自學能力,才具備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提高教學質量才有可靠的保障。為此我們在最初制定的“突破拼讀、培養自學、鼓勵質疑、加強閱讀”方案中就把培養自學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很多。但我認為在初級階段以教會學生預習、提高預習效果為主要教學手段。我在七年級上學期全力強化語音知識,基本突破學生的語音拼讀關。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單詞拼讀能力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了每上新課前教師逐個講解,反復領讀的傳統教法。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根據音標試圖拼讀,然后播放錄音磁帶進行語音對比糾正,反復模仿。教師一般不教生詞,只是對生詞進行檢查糾正發音。以后逐步過渡到句型、對話乃至文章語篇結構的教學。

我把預習明確分為課內、課外兩種。課外預習主要是學生在家自己預習。具體活動是:每天早上要堅持大聲朗讀、背誦英語20至30分鐘,晚上堅持聽配套錄音磁帶,跟錄音模仿。同時預習第二天的教學內容,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課內預習主要是小組討論,質疑答疑,同時相互聽寫、批改,進行短小英語對話、句型替換練習,小組單詞記憶比賽、互查預習效果等。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貴有疑。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不疑則不進。一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而且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我經常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把能否找到問題作為一項作業用來衡量他們是否對新課進行預習的標準之一。這樣他們在課內外預習的前提下,提出了不少語音、詞匯、語法方面的問題。我還專門安排質疑答疑的時間,先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解答,再由教師在班內解答或由小組長把解答不了的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師,老師再選擇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有重點、有的放矢的備課、講解。這樣就基本上改變了以前教師認為是難點而學生卻認為不難;學生認為的難點而教師卻在課堂教學時蜻蜓點水、一觸而過的教與學脫節現象。經過自己努力理解了的東西要比教師傳授的東西更能使學生感到印象深刻,經久不忘。于是就基本上在全班形成了人人以鉆研課本、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為榮的良好學習風氣。

我的教學體會是:鼓勵學生“質疑——釋疑——再質疑”的教學過程是尊重學生的具體體現,是培養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動輒訓斥、打罵學生等粗暴的教學方法只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他們厭學甚至輟學。

三、加強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后,往往課本知識滿足不了他們,這時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詞匯量、增強語感、了解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同時對寫作及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在整個英語教學階段,我都將課外閱讀作為重頭戲來抓。在七年級后半學期開始,在完成課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便開展了課外閱讀。閱讀的內容由淺入深。范圍包括短小童話、寓言、傳奇故事、幽默笑話等。閱讀材料要嚴格控制,保證每篇文章的生詞量不超過3%,并要求學生將生詞收藏整理;對于未學習的語法現象由教師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在教學中我還把課外閱讀分為精讀與泛讀兩類。每學期布置2-3篇材料要求學生熟背、默寫、改寫。這樣學生在九年級畢業時,除課文外還掌握不少的課外語言材料。對于泛讀材料則要求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大體領會其實質,并能獨立完成相關題目。提高開展課外閱讀,學生讀的東西多了,擴大了知識面,增加了詞匯量,加大了課本詞匯、語法、句型的復現率,增強了英語學習興趣,鞏固了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因此學生在每次考試中都明顯優秀于其他班級。

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當然還有其他途徑。實踐證明,只要從培養自學能力、鼓勵質疑、加強閱讀這三方面入手,就會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旭遠主編.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華東師范大學.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M].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1982.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鲖城鎮中心學校)

猜你喜歡
智力因素主動性創新性
流動幾何的創新性
高素質護理人才培養中的體育策略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初探
解析高中語文試卷講評改革的必要性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預學的實效性
論媒介文化的混雜性與創新性
忠實性與創新性——當代莎士比亞演出和改編批評的轉向
成公綏賦作的模式化與創新性
淺析大學體操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物理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