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家思忖過日子

2018-11-08 08:08王家華口述王習明陳濤等整理
特別健康 2018年10期
關鍵詞:勞力每斤當家

○王家華 口述 王習明 陳濤 等整理

我也常常在心里琢磨,為什么我們農民在大集體時掙不到錢?

大集體時負擔重

大集體時掙不到錢,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建設多。自成立高級社以來,每年都搞建設,搞建設就要投入勞力和資金,分給社員的錢,自然變少了。就好比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要建房,就會減少零用錢和降低生活標準。有些建設,不搞又是不行的。好比為兒子娶媳婦建房子,即使不買衣服不吃肉,甚至餓肚子,也必須建。我想,國家、集體要將來長期發展,必須節衣縮食搞建設。

例如,我們隊臨河有上百畝田在整治拾回橋河下游河道之前,每兩年都要被淹一次,一淹就是7天7夜,水稻就會顆粒無收。橋河改道后,即使漲百年難遇的大水,最多淹二天一夜,水稻最多只減產20%。我們隊大多數田在崗上,在未修水庫和渠道前,雨水多,只能種二分之一的水稻,黃金港水庫、漳河水庫、吳擋水庫建好后,現在90%的田都可以種水稻。

二是糧價低。大集體時代,1斤稻谷從未超過1角錢。1974年,稻谷每斤7分錢,憑計劃才能購買到的手扶拖拉機,需要2000多元,相當于3萬多斤稻谷換一臺手扶拖拉機。1994年,稻谷最高賣到一斤8角4分,手扶拖拉機價格還只有2000多元,不到3000斤稻谷,就可換一臺手扶拖拉機。

三是每個勞力要養活的人多,大集體時,一般家庭都有4個小孩,老人到一定的年齡,一般是女50歲,男55歲,就不參加集體勞動,又不準搞家庭副業。大多數家庭平均每個勞力要養活2個半人。分田到戶后,一般家庭只有2個小孩,老人可以勞動到70多歲,每個勞力基本上只養活一個人。

分田到戶好掙錢

分田到戶頭幾年好掙錢,主要原因是:

一、糧價漲幅高,稻谷價格從1982年分田到戶時每斤1角1分,提高到1994年最高價每斤8角4分,12年增長7倍。

二、大集體時的建設發揮了作用。分田到戶后,我們這里沒有搞過大型建設,基本上在吃大集體的老本。由于水利設施完好,大部分農田都能自流灌溉,降低了成本;由于干部可以靠變賣集體的機動車輛、廠房設備、森林發工資,老百姓負擔輕。我們大隊在分田到戶時有近百萬元的固定資產、幾百畝松樹和杉樹,在1990年前,全部賣完。

三、大多數在大集體勞動過的中老年人,在分田到戶后的最初十年里,繼續當家,這些人在集體時養成節儉和勤勞的習慣,他們當家就可帶領全家人靠節約和勤勞積累財富。

我在當家時,每年要種兩季水稻、一季油菜或小麥,是現在雙河當家時收獲的3倍,在生活上,也是精打細算,能省則省,省下錢來辦大事。

反思為啥不景氣

1995年至2000年,農村經濟不太景氣的原因是:

一、糧價大幅度回落。1998年至2000年谷價在每斤4角錢上下浮動,相當于1994年最高價的一半,回落到1987年前的水平。

二、種田的資金投入提高,勞動投入減少。剛分田到戶時,主要使用綠肥、豬糞、塘泥等有機肥,化肥使用少。1987年,每畝田只需25斤氮肥做底肥,5斤尿素做追肥,打兩次農藥,合計不到10元,雜交最高可產1800斤。1996年后,只下化肥,每畝田要用100斤磷肥、100斤氮肥、20斤尿素做底肥,追肥和農藥成倍增長,還要使用除草劑,合計需要近百元,雜交也只能產1500斤。由于水利設施的年久失修,自流灌溉變成提水灌溉,水電費翻了一番,由1987年每畝不到20元,增加到2000年每畝40多元。同時,由于干部工資大幅度上漲,每年上交的提留上漲得更快,由1987年每畝50元上漲到2000年的每畝160多元。

三、越來越多家庭由年輕人當家。他們大多只想舒服,每年只種一季水稻,冬天不栽油菜不種小麥,用除草劑代替除草勞動。節省下勞力,又不能打工掙錢。只想吃好穿好玩好,不知節儉。

這幾年(1996年至2000年),越來越多的鄉村干部,只知借錢不想還錢,不為將來發展著想,債務越來越大。干部經常用公款吃喝旅游。即使村組干部在村里開了會,也要請車拖到十里鋪集鎮上餐館。

我是一個農民,沒有見過世面,也許有見識的干部并不贊同我的想法,作為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我還是相信,農民要過上好日子,既要靠環境如水利條件改善、糧食價格提高、負擔減輕,又要靠自己勤勞、節儉。

猜你喜歡
勞力每斤當家
猴硐貓村:喵星人當家
冬儲菜價格創5年最低 居民更愛新鮮菜隨買隨吃
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勞務輸出 職業農民 有序分流勞力 促進鄉村振興
讓大米身價翻番的七種賣法
精靈當家
精靈當家
課堂教學的勞心與勞力
白鴿探長
中華小當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