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肇生

2018-11-13 06:22葉兆言
鐘山 2018年6期
關鍵詞:南京

葉兆言

1 江寧馬路

1

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克南京,太平天國滅亡了。對于南京市民來說,多年圍城終于結束,惡夢一樣的年頭正在過去。清政府接手了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這個城市的人口銳減,生產與社會組織破壞殆盡。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蕩滌瑕穢,潤色山川”,穩定和重建社會秩序,重振南京的經濟。

到太平天國后期,據熟悉當時南京情況的英國翻譯富禮賜和美國商人赫德均估計,全城人口約為七萬人。李秀成被俘,在自述里也提到,城破前夕,城內不過三萬人,除居民外,太平軍只剩下一萬多人。這些數據未必準確,都只能當作參考。死的人肯定很多,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期間,曾國藩獲得了“曾剃頭”的惡名,他指示手下,“雖使周孔今生,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因此說湘軍在南京殺人無數絕不是什么虛構。

南京人的痛苦就是,太平軍來,被廣西粵匪殺得夠嗆,湘軍來,又被湖南蠻子殺得很慘。廣西人厲害,湖南人更厲害,共同結果就是讓南京土著居民吃足苦頭。湘軍攻入南京,“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余萬人,秦淮長河,尸首如麻”,臭氣熏天,“三日夜火光不息”,曾國藩幕僚趙烈文隨軍入城,其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慘況:

計破城后,精壯長毛除抗拒時被斬殺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縱放。城上四面縋下老廣賊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于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中丞禁殺良民,擄掠婦女,煌煌告示,遍于城中,無如各統領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蕭孚泗、張詩日等惟知掠奪,絕不奉行。不知何以對中丞?何以對皇上?何以對天地?何以對自己?

當時南京老百姓真是痛苦不堪,沒有來得及突圍跑到城外去的太平軍大呼,“城中弗留半片爛布與妖享用”,到處放火。入城的湘軍為了挖掘金銀財寶,亦四面放火。瘋狂劫掠對南京城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一年以后,李鴻章到南京接任兩江總督,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空城,斷壁殘垣,田宅多成瓦礫,哀鴻遍野,難民饑寒交迫,要想恢復南京城正常秩序,真不知道從哪下手,他不由地大發感嘆:

無屋、無人、無錢,管葛居此,亦當束手。

管葛是管仲和諸葛亮的并稱,這兩人都是古代治國有方的名相,李鴻章的意思是南京糟糕到這一步,就算管仲再生,諸葛亮重現,也沒什么好辦法。他覺得這個城市要想喘過氣來,恢復昔日繁華,“似須百年方冀復歸也”。李鴻章的前任是曾國藩,曾的湘軍打敗了太平天國,立下了蓋世大功,手下都勸他干脆自己做皇帝算了。大清無可救藥,不如趁亂像朱元璋那樣,在南京扯上一嗓子“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說不定也就成就了帝業。

然而曾國藩并沒有稱帝的野心,他擔心的只是自己功高蓋主,進入南京后,一個勁地打報告,要求裁撤湘軍。為什么會這樣做,后世有過各種猜測,有一點常常被人忽視,就是湘軍紀律太差,匪氣太重,“暮氣已深”,很容易失控。事實上已失控,這支虎狼之師任其發展壯大,必將成為禍害。李鴻章接任兩江總督,因為這個爛攤子實在太糟糕,南京的破敗令人難以想象,有人勸李干脆將兩江總督衙門移往揚州算了。李鴻章擔任兩江總督的十八年后,到了1882年,又一位中興名臣左宗棠就任兩江總督,他描繪當時的南京仍然慘不忍睹:

江南克服廿年,而城邑蕭條,四野不辟,劫竊之案頻聞。金陵向非貿易埠頭,人煙寥落,近則破瓦頹垣,蒿萊滿目,雖非荒歉之年,而待賑者恒至二萬數千之多,較之四十年前光景,判若霄壤。

甚至到1896年,張之洞擔任兩江總督,距離剿滅太平天國已三十多年,南京城元氣還沒完全恢復,仍然沒太多振興之跡象,在給皇上奏折中,他訴苦說:

金陵城內遼闊過甚,兵燹以來市廛蕭條,城內有居民者三分之一,空曠者三分之二……北城一帶,蒿萊彌望,匪類潛蹤,命案搶奪間見疊出,商旅來往,官吏趨走,備報顛躓,公私曠廢。

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帶給南京城的傷害實在太大。不過說歸說,訴苦是訴苦,作為封疆大吏的兩江總督,只有把現實狀況說得不堪一些,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政績。事實上,城市面貌正在好轉,已經有了變化。大家都知道,只要沒有戰亂,地處江南富庶之地的南京,自然會有一種很好的修復能力。

如何使得南京這個城市從創傷中恢復,歷任兩江總督不得不面對。曾國藩采取的措施,盡快恢復科考,在湘軍進入南京的當年,開科舉行鄉試,“一以慰群士進取之志,一以招轉徙無歸之氓”。1864年的12月,甲子鄉試如期舉行,應試者一萬三千多人,共得正榜二百七十三人,副榜四十八人。這一措施立刻見效,“兩江人士聞風鼓舞,流亡旋歸,商賈云集”,被中斷的江南鄉試自此恢復,直至1906年科舉被取消。

曾國藩第二個措施是“繁榮娼盛”,讓秦淮河先熱鬧起來。商女不知亡國恨,南京克復不久,秦淮河上便出現了畫舫燈船,時任江寧知府涂宗瀛專程拜訪曾國藩,建議予以取締。沒想到遭到否決,曾國藩認為燈船畫舫尚不夠多,親自帶領幕僚登船游覽秦淮河。這是首次以官方形式,允許官設妓院,數量被限為六家,此后只許加人而不許增院,“以示樂不可極”。消息一經傳出,土著和客商聞信而來,秦淮河上白舫紅簾,又見昔日繁盛。

秦淮河兩岸的河房大批被毀,荊棘塞道瓦礫堆階,青樓妓館密布的舊景無法再現,只能在秦淮河上做文章。晚清時的南京樓船,多為湘軍水師戰艦改裝,設有門艙,有仆從照應,有餐室和書房,還有“臥榻與浣濯、便旋之所”。船尾有舵樓,可以登高遠眺沿岸景色。樓船外,游船還有很多花樣,有小邊港火食船摸黑船,摸黑船為晚清獨有,專門用于夜游。流落他鄉的秦淮名妓,戰后紛紛返回,可惜人老珠黃,風光不再。鄰近的揚州也飽受戰亂蹂躪,加之鹽務改革,眾多鹽商破產,依附于鹽商的揚幫妓女紛紛涌入南京,一枝獨秀,“風流藪澤,全屬揚幫矣”。

依靠科舉的踴躍,依靠秦淮河燈紅酒綠,顯然還解決不了南京的問題,改變不了南京現狀。李鴻章當了兩江總督后,在南京大搞洋務運動,最著名的就是金陵機器制造局,邁出了實業救國第一步。他的理想是把南京變作一座工業化城市,像洋人學習,發展工業,尤其是發展軍工業。李鴻章認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因此主張要保留湘軍和淮軍,不止于“靖內寇”,更在于“御外侮”。與自己的老師曾國藩相比,他這種判斷,似乎要高出一籌。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逼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南京人對這個條約具體怎么回事,也弄不太明白,反正兵臨城下的英國人走了,事也就完了。1858年,又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次是和英法兩家同時干仗,還是輸得一塌糊涂,又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其中第十條規定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法國提出要求,要將南京辟為通商口岸。好在當時南京處于太平軍控制,清政府在天津簽訂的這個條約,根本實現不了。太平天國滅亡,英法公使分別召會清廷,以《天津條約》為依據,提出“將江寧地方,安置埠頭,為通商之所”,并稱已“派員前赴江寧,察看沿河地方,擇取何處便于貿易,即將該地指定,并將地址四至丈量明白,按立界碑”。

清廷無奈,只能派員會同英法官員前往實地勘察,同時擬將江寧織造署改為南京海關。沒想到太平天國之禍亂,已把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弄得面目全非,映人眼簾的是:

人民之死亡轉徙者不可勝計,屋宇之存者十不及三四,瘡痍殘敗之狀幾于目不忍視。

英法公使遂認為此時的南京,在通商上并無多少價值,于是只大致指劃“獅子山城河之間”為備用之地,并未提出設立租界的要求,南京的開埠因而被擱置。以當時的社會輿論而言,當然是一件好事,躲開了“夷化”,避免了帝國主義的入侵。當然,相對于城市發展,也可以說南京失去了一次機會。

再往后,到了1868年,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在下關河西宗泰字鋪設立了“洋棚”,方便旅客上下。1877年,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買下旗昌洋棚,保守的清政府擔心此地有了輪船碼頭,會再次引起列強覬覦,只允許南京港進行客運,不允許貨運,所以這些“棚廠”在當時只能算是簡易碼頭,又設棧房供乘客候船,乘客用小劃子往來江心接送。1882年鄉試,南京作為江南考場,共有兩萬名考生從水陸兩路到達,結果乘輪船前來的考生在下關登岸,因小劃子翻沉,溺斃多人,本地紳士數十人便聯名上書兩江總督左宗棠,要求速建碼頭。

左宗棠礙于清廷態度,要求在呈文中“切勿說出碼頭二字,緣非通商處泊岸,例不準設碼頭也”,只能稱其為“功德船”?!肮Φ麓钡某霈F,使南京港具備了輪船停泊作業能力。隨著港口運輸能力的增強,清政府不允許在下關設碼頭的規定,已成空文。1895年,張之洞主持修建了一座公用輪船碼頭,稱為“官碼頭”,仍不允許輪船在此裝卸貨物,但每年上下旅客,已達十萬人左右,下關商市逐漸興盛起來。

南京的航運條件本來十分優越,海輪可以直達。1895年的《馬關條約》之后,列強獲取在華鐵路修筑權,資本輸出增多,開辟南京為通商口岸的愿望變得強烈。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專門致函清政府,強調南京應當與漢口和九江一樣開放。1899年5月1日,本應在1858年就開設通商口岸的南京,終于正式開埠,金陵關開關,地點就設在下關。金陵關成立之初,曾懸榜招賢,沒一個中國人敢于應招,后來雖有華人參加,職位均比較低。當時中國尚未有專門人才培養,稅務司和重要職員均由外國人擔任,實權長期掌握在稅務司英國人安格聯手中,金陵關的會話辦事公文來往,都以英文為主。

南京口岸未設租界,也沒有工部局等組織,金陵關成為列強在南京利益的代表。清政府在下關設立商埠局,將金陵洋務局改為兩江通省洋務局,管理口岸事宜,金陵關中也派中國人擔任監督,這個監督無實權。各國紛紛在下關江邊建造碼頭,經營客貨運輸,沿大馬路一帶設店經商。很快巨賈云集,商鋪林立,隨著外商增多,進出口貿易增加,下關地區開始繁華起來,“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一向落后的城北下關,突然有了一個可以讓南京人看熱鬧的新地方。

事實上,只要沒有戰亂,南京城市現代化幾乎不可阻擋。金陵關開埠之前,也就是1895年,張之洞下令修筑江寧馬路。這條馬路自下關輪船碼頭,經儀鳳門和鼓樓,直抵漢府街的總督衙門。馬路用磚石鋪設,石料由綠營兵采自紫金山,參照上海租界的馬路標準,路幅6米至9米,大部分是砂石路面,個別路段還是木塊路面。不少路段晴通雨阻,只能通行馬車和黃包車,也只略優于土路,即使這樣,江寧馬路大大改善了城區交通,成為后來南京大馬路的起點。

旅客自下關輪船登岸,行李物件需要車輛運輸,成泰馬車公司應運而生。那年頭還沒汽車,馬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成泰公司由上海癉大馬車行承辦,南京的商人劉逢霖等招集商股,糾合股本洋銀一萬元,置辦馬車數百輛,極大地方便往來行人。江寧馬路的開通,直接帶動了城北經濟,沿著馬路,商民房子蓋了起來,店肆林立熱鬧逾恒。張之洞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十分興奮地匯報修路成果:

三月以來,貧民食力者,競造手車,以為生計,往來如織,馬路兩旁,小民購地造屋者日多,不過三年,可成街市。

江寧馬路是晚清南京很好的一個市政建設,它直接關系到了民生,造福南京人民。除了這條讓南京人引以為豪的大馬路,到了1909年,南京又有了一條市內鐵路,取名寧省鐵路。在此兩年前,上海到南京的鐵路建成,這件事非常重要。上海一向是南京下屬的下屬,過去幾十年,上海飛快發展,城市化發展速度驚人。滬寧鐵路的開通,以及即將開通的津浦鐵路,這兩條鐵路改變了陸路交通布局,使南京成為長江下游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南洋勸業會最后擇址南京,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水陸交通便利。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在一百多年前,似乎就得到了驗證。1909年建成通車的寧省鐵路,徹底改變南京交通狀況。在此之前,除了騎驢子,坐馬車和坐轎子,乘船,市民無法享受其他交通工具。寧省鐵路全長7.3公里,起自下關江邊,從北向南,一直通往兩江總督府。這是一條真正屬于城市的軌道交通,也是國內的第一條專門服務城市的交通線路,其運輸功能與后來的地鐵相當。它穿越市區,跨惠民河,經柵欄門,過三牌樓,過丁家橋,過無量庵。無量庵這一站就是后來的鼓樓,然后沿北極閣南麓,從兩江師范學堂后墻,也就是今天的東南大學后面,跨珍珠河,在太平北路東側南折,經過督署衙門的東墻,再往前走,到達最熱鬧的夫子廟地區。

1911年,寧省鐵路更名,改稱江寧鐵路。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是從上海出發,乘火車,在南京的下關轉車,通過當時中國唯一一條市內軌道交通,直達“總統府站”。

2 南洋勸業會

1

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南京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正悄悄地進行著一場城市革命。這個城市正經歷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在市政建設方面,南京城開始有點突飛猛進,最突出的標志便是有了市區的江寧馬路和寧省鐵路。

此外,還出現了國內第一家官辦電話局,南京有幸成為中國第一個開辦市內電話的城市,“分段安設德律風,以線傳語,以期呼應靈通”?!暗侣娠L”就是電話,最初用戶只有16家,皆為南京的各級官署,到1905年,用戶已達到60家。1910年秋天,坐落在西華門外的金陵電燈官廠,第一臺發電機組正式開始運轉,為江寧將軍府與兩江總督府提供晚間照明,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官辦發電廠。此時此刻,南京已從太平天國的傷痛中,慢慢蘇醒過來,它的發展開始驚人,這種變化我們可以通過日本游客的眼光看到。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并沒在南京人的心頭,產生多少對日本人的深仇大恨。經過大清兩百多年統治,這個城市的老百姓一直都在當順民,早已習慣了異族統治。有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人終于明白什么叫船堅炮利,領教到了洋人厲害。還有中日甲午大戰,大家明白不僅黃頭發藍眼睛的西洋人碰不得,跟我們長得差不多的東洋小鬼子,也一樣不好惹,更不好惹。有識之士終于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漸漸成為大家都認同的道理。

向日本人學習成為當時的一條捷徑,理由很簡單,日本為什么能夠強大,因為他們學習了西方。有識之士一致認為,學習西方語言太難,日本人用的是漢字,與我們同文同種,學習他們會方便許多。譬如梁啟超就認為,“學日本文者,數日而小成,數月而大成,日本之學,已盡為我有矣。天下之事,孰有快于此者”。一時間,學習日本成了速效救心丸,去日本留學的人多,在南京的日本人也開始多了起來。

1902年在南京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也就是南京大學的前身,它的外籍教師,基本上都是日本人。大量日文詞匯開始進口中國,新鮮的時髦用詞,譬如革命,譬如發明,譬如法律,譬如化學物理,譬如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直接拿過來就用,不僅是使用,這些詞匯讓我們再也離開不了。當時的南京人一點都不仇日,而且很羨慕日本,把日本視為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帶路大哥。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成為新的列強,居然把俄國老毛子都打敗了。日本是東方民族成功案例,非常適合成為中國的榜樣。當時知識分子中留日學生很多,他們對日本認識深刻,有親近感,像魯迅和周作人,就是從南京去了日本。

從日本到中國來觀光的日本人也多,這些人為南京留下了一些生動有趣的筆墨,很有史料價值。楊洪俊先生的《日本明治游記中的清末南京》一文,對有關游記進行了認真疏理。當時日本游客文章中,集中提到的南京出行道路有三條,一是出中山門至明孝陵的小路,一是江寧馬路,一是寧省鐵路。游覽明孝陵是多數日本游客的選擇,從城內至中山門,也就是當時的朝陽門,路還比較好走,可以乘坐馬車和東洋車,而出朝陽門后,可供選擇的主要就是驢子,眾多日本人游記中都有記錄。

在1899年,有個叫內藤湖南的日本人,就是騎驢去拜謁明孝陵。到了1908年12月,來南京觀光的小林愛雄,游記中寫到了中山門外 “驢子成群”,“十來個年輕趕腳”在招呼生意。櫪木縣滿韓觀光團,東業同文書院第七期學生,在中山門外換乘了驢子。1909年7月到南京的勝田主計,發現“自門外只能乘人力車或騎驢”,他雇了一輛人力車,結果發現還不如干脆騎小毛驢:

但仍十分艱難,上坡下坡都幾乎無路可走,而且所行之處非泥濘即砂礫,終于不得已屢次下車徒步前行。如此看來,還是驢子才是最好的選擇了。

與中山門外的行走艱難相比,城內江寧馬路的平整,以及道路兩旁新種的楊柳,讓年輕的日本游客印象深刻,下面這段文字寫于1899年:

自下關入儀鳳門,沿張之洞(甲午乙未之役時暫代劉坤一署理兩江總督之際)所修筑馬路,行近二日里,抵達近總督衙門之科巷的東本愿寺學堂,暫居于此。此馬路平整,細柳夾道,樹間距僅二三尺,樹皆在離根部約三尺處生出樹杈。此時已值孟冬,枝葉難免蕭疏。不禁想到,若為初春草木萌生,朦朦嫩綠定會讓行人車馬意氣風發。若巡路者用心修理清掃,持之以恒,單是此處可比擬上海,甚而強過我國帝都了。

七年后,1906年7月23日上午,日本人德富蘇鋒到達南京下關碼頭,坐馬車進城,“行七英里地到達南京領事館”,夾道的柳樹大了許多,綠樹成蔭,“所走道路之修潔”,讓他略感驚訝。又過了五年,1911年7月3日,還是一批日本同文書院的學生參觀南京,負責來接的松島君把行李裝上馬車,自己坐在行李一邊,先行去了南京城內的賓來館,那些學生不得不沿著江寧馬路,步行去目的地:

我們步行出發,從下關到南京通行的這條林蔭道著實是好。綠柳枝上,有鳥兒嬉鬧,真可謂之為“文明的綠門”。

這時候的江寧馬路,在日本學生眼里已是很漂亮的林蔭大道,而且四通八達,“各路均可行東洋車及輕馬車”。當然,更讓日本游客滿意的,還是市內軌道交通,這種便利,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與文明世界的同步。寧省鐵路的一等客票,價格為每站五分,全線單程三等票價為二角,二等四角,頭等八角,還可以帶行李,與當時主要交通工具馬車和小船相比,既經濟又快捷,鐵路營業狀況極好。小林爰雄記述了在半山寺游覽時,看到的鐵路道口情形:

途中過一道口,立一大門,上大字寫著“眼見火車,往來人等車馬勿過”。

這就是辛亥革命前夕的南京,這期間,同盟會成立了,革命黨人正在拋頭顱灑熱血。武昌起義之前的一系列武裝暴動,廣州起義,自立軍起義,惠州起義,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所有這些起義,與南京都沒什么太大關系。天高皇帝遠,革命也很遙遠,南京顯然還沉浸在風花雪月之中。

在南京的歷任兩江總督,幾乎都是晚清的能臣,平心而論,都為南京城市現代化,多少做過了一點實事,有過一些貢獻。李鴻章讓南京有了現代工業,左宗棠讓南京有了開放口岸,張之洞讓南京有了大學和江寧馬路,而寧省鐵路能夠應運誕生,則與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有著直接關系。端方在當時雖然還算不上改革派領袖,在封疆大吏中,他的思想無疑屬于最新潮的一位。

正是因為端方努力,才有了寧省鐵路的通車,同樣也是他的堅持,南洋勸業會才得以在南京舉行。南洋勸業會能夠選址南京,很重要原因,因為南京的城市建設成績突出,南來北往交通便利?!岸箝L江之要,上溯湘鄂,下達蘇滬,輪帆所指,克期可至,今則滬寧鐵路已通,省城軌道又將告竣”,環視當時國內,很難再找到比南京更合適舉辦的城市。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歷時半年,影響極大。這也是有史以來,首次用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前后共有二十多萬中外人士參觀。會址選在城北,南起丁家橋,北至三牌樓,東鄰玄武門,西達將軍廟,占地七百余畝。在形式上,完全借鑒了美國的萬國博覽會,當時媒體對這個勸業會評價很高,稱贊它是:

全國之大鐘表也,商人之大實業學校也,產品之大廣告場也,輸送本國貨以向外國之輪船、鐵道也。

一日觀會,勝于十年就學。

《申報》熱情洋溢地把舉辦南洋勸業會的南京,“與日之東京大坂、美之圣路易、意之米廊”相提并論,說它們“皆以地方為名,而實含內國與世界性質,本會雖名南洋勸業會,實與全國博覽會無殊”。對于南京這個城市來說,南洋勸業會絕對盛況空前,城市形象也因此獲得了極大提高。會場內共設立了三十四個展區,有各個省的展館,有分門別類的專業館,還有華僑館和外國館。

南洋勸業會期間,有來自有全國各地的展品,也有來自南洋和英美日德等國的展品,共約一百萬件。當時還成立了一個南洋勸業研究會,學者李瑞清為會長,實業家張謇為總干事,組織專家對各種展品進行審查評獎。結果一等為奏獎66名,二等為超等獎214名,三等為優等獎426名,四等為金牌獎1218名,五等為銀牌獎3354名。今天的讀者不太明白什么是“奏獎”,就是這個獎要報請皇帝獎賞,要皇上他老人家說好,才算真的是好。在當時,“奏獎”才是最高獎,而我們今天普遍看好的金獎和銀獎,反倒是具有了安慰獎性質。

南洋勸業會的會場布置得極為隆重,吃喝玩樂一應俱全。專門設了電梯,可以登高遍覽整個場景。寧省鐵路每小時發一趟車,會場內到處都有馬車和人力車,隨喊隨到。早在籌辦期間,就專門修建了通往會場的勸業路和豐潤路,為方便參觀者游覽鄰近的玄武湖,特地開辟一個新城門 “豐潤門”,也就是后來的玄武門,這個地方有了城門,以往要想游覽玄武湖,“必自太平門出,非舟莫渡”的不方便,再也不復存在,也為即將來臨的民國,將玄武湖開辟為現代意義的公園,做好了鋪墊。

魯迅先生當時是浙江紹興中學堂的學監兼博物教員,他親率全校二百多名師生趕來南京觀摩??疾焖麄兊男熊娐肪€,從紹興經杭州到嘉興到蘇州,這一路應該是坐船,再從蘇州乘坐剛開通的滬寧火車到南京。到了下關車站,已是夜晚時分,同學們走下站臺,抬頭一望,只見對面獅子山上,用電燈排列成約一米見方的 “南洋勸業會”五個大字,對未曾見過這么多電燈的學生來說,真是大開眼界。有位在勸業會江西館工作的紹興同鄉,他是魯迅好友,慷慨解囊,居然贈送給師生每人一只特制細瓷茶杯,杯上刻寫著“南洋勸業會紀念”字樣,大家拿到這個杯子,視同至寶,愛不釋手。

那時候,還未開始現代小說創作的大作家魯迅,馬上就要三十歲,而中國現代文學史另一位名聲顯赫的作家茅盾,還在上中學,那一年十四歲。茅盾也隨著學校一起來參觀,在南京玩了三天半,臨走,買了幾塊雨花石,帶回家送給母親作為紀念。蘇州草橋中學的師生,也組織大家參觀南洋勸業會,他們運氣不太好,剛走到會場正門,突然下起一陣很大的急雨。同學們興致勃勃,好像并沒當回事,照樣停步立正,成雙行,向左轉,報數,然后散開隊伍,到各個館去參觀,秩序井然。第二天的《會場日報》作了特別報道,說蘇州草橋中學的同學來參觀,完全是軍隊模樣,遇到陣雨,隊伍絕不散亂,學生個個精神百倍。

與“振興實業”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相比,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它的“開通民智”和“引領風氣”,更為明顯更加有效。它集中展示了二十世紀初中國最先進的工農業產品,衡量出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也成為西方文明向中國展示魅力的最直觀場所,西方世界先進的工業化展品,不僅代表現代技術,代表現代管理,也代表了先進思潮,讓正在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國人大開眼界。事實上,南洋勸業會舉辦的幾個月前,1910年的1月7日,《申報》就刊登過一篇《勸業會與立憲》的社論:

國民之政治責任心必后于經濟競爭心。唯因經濟競爭心之發達而政治責任心常不知不覺之間增進而未有已。故在今日欲引起國民之政治責任心,必不可不先引起國民之經濟競爭心。勸業會之作用在招致全國之物品萃以一堂,以比較優劣。因比較之故而競爭之心乃生。

通過觀摩和比較,參觀者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落后,“開一時之風氣,策異日之富強”。只可惜當時中國,當時的南京,雖然有過一陣熱鬧,有了一點新氣象,經濟上仍然封閉匱乏,社會風氣仍然惡劣,骨子里仍然保守。從規模上看,南洋勸業會是近代中國最成功的一次商業預演,在當時堪稱最大的一次全國性交易會,與外國的博覽會相比,差距還是太懸殊,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以參加人數為例,南洋勸業會為二十多萬人,平均每天一千人左右,在國外,不要說歐美各國,1903年日本舉辦博覽會,每天的參觀人數,已高達三萬四千人。

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更像是大清帝國的回光返照,帝制時代結束前的一場嘉年華。大清朝眼見著就要完蛋,此次盛會對晚清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經濟競爭心也確實刺激了政治責任心,然而民眾雖有改革之心,清朝政府卻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當時“富商大賈,凡結伴而來者,無非快游覽夸豪舉耳,真能研究農業,考察工藝者,百不獲一”?!拔鲗W東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勸業會耗資數百萬,成交額數千萬,臨了虧空嚴重,難以為繼,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當初籌辦勸業會,曾考慮過要恭迎慈禧太后駕到,準備修建一座行宮。原計劃放在行宮門前的一對漢白玉石貔貅,還沒來得及運到現場,慈禧她老人家先駕崩了。結果這兩只守護神獸,只能當作擺設,只能作為見證?,F如今,它們與湖北水泥廠當年送去參展的一個水泥陽篷,成為南洋勸業會僅存的珍貴遺物,還保留在南京工業大學丁家橋校區校園內。

3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

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這時候,南京城里依然還是一片平靜,依然風花雪月,老百姓大約也沒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改良成了一句時髦的口號,革命和革命黨這些詞匯,大家也不太陌生,究竟能不能形成氣候,到底會有多大動靜,很多南京人并沒認真去想。

當時南京城里,內心最為糾結的是徐紹楨。這一年,身為陸軍第九鎮統制的徐紹楨,已五十歲,五十知天命,恰恰就是在這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來到,武漢新軍第八鎮起義成功,南京的新軍第九鎮只要依葫蘆畫瓢,完全有可能水到渠成。作為第九鎮的最高軍事長官,徐紹楨是明朝開國大臣的后人,徐達的第十四代孫。本是一介文人,甲午中日大戰那年,中了舉人,后來投筆從戎,以“知識高卓,究心中西兵略”而獲得重用。

徐紹楨屬于晚清第一代有點現代意識的職業軍人,統率的新軍第九鎮,有“八千子弟皆書生”之美譽,手下青年軍官中多才俊,大多新式武備學堂出身,譬如趙聲是第三十四標標統,林述慶是第三十六標標統,還有柏文蔚和冷遹,都是文武雙全,都是很堅定的革命黨人。武昌那邊已經轟轟烈烈地干起來了,南京這邊當然也得露上一手。

革命黨人這么想,革命黨人的對立面也會這么想,于是一方要準備起事,一方要防備起事。徐紹楨的手下鼓動“請速舉事”,大勢所趨,徐大人不帶我們干,我們就自己干。徐的上司也開始懷疑第九鎮不可靠,采取緊急措施,將張勛的江防營從浦口調入南京,將駐守揚州的王有宏所部緝私營十個營,也臨時抽調過來,加強南京的戒備。為防止第九鎮異動,兩江總督張人駿借鑒廣東和湖南的辦法,突然收繳第九鎮彈藥,結果各標營每個士兵,平均不足五發子彈。接著又宣布南京戒嚴,將各大城門關了。

辛亥革命成功,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革命黨人如何強大,是大清朝實在太弱。光復成了多米諾骨牌,很多城市只要揭竿而起,發篇通告,貼幾張傳單,便可以傳檄輒定,立刻光復。革命接二連三,革命黨人頻頻出擊,到處開花。光復大旗隨處飄揚,轉眼之間,周圍差不多都成了革命黨人的天下。遠一些的陜西山西云南光復了,近一些的湖南江西安徽光復了,上海光復了,杭州光復了,蘇州光復了,沿著滬寧線,無錫常州鎮江接二連三光復,連江北的揚州也光復了,只有南京仍然還掌握在清政府手里。

到這節骨眼上,徐紹楨的第九鎮寶刀出鞘,箭已在弦上,想不干都不行。商議好了11月8日起事,沒想到在溝通上出問題,城里革命黨人在11月7日晚上,很莽撞地就先干了起來,城外第九鎮官兵聞訊,匆匆趕過去,起義已被鎮壓。不僅城內失手,攻城的第九鎮新軍也因為彈藥不足,不得不敗退鎮江。

此時的南京安危,有著特殊意義,天下已經大亂,勝負也就在一念之間,袁世凱給負責守城的張勛打來電報,語重心長:

東南半壁,悉賴我公。

袁世凱的意思十分明顯,只要南京還在,革命黨人翻不了天。只要南京還沒丟,滬寧線上的城市雖然光復,其他省份已經獨立,清軍隨時都還可以再收復。這時候,革命不可阻擋,站在反革命一邊的袁世凱卻穩操勝算,他的北洋大軍掐住了革命黨的喉嚨,已將武昌團團圍住,置于自己炮火之下,只要他愿意,拿下武漢三鎮,指日可待。在軍事上,黃興督戰的革命軍根本不是北洋的對手。

要解武漢之危,只有盡快搞定南京。駐在上海的同盟會中部總會召開緊急會議,一致認為南京之得失,關系民族存亡,不攻克南京,就不能挽回武漢革命之頹勢:

南京一日不下,武漢必危。武漢不支,則長江一帶必不能保,滿虜之焰復熾,祖國亡無日矣!

一時間,南京成了重中之重,江浙聯軍組成了,由徐紹楨擔任聯軍總司令。革命與反革命的勢力不得不在南京進行決戰,說是決戰,相對于上個世紀發生的軍閥混戰,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光復南京之役也許算不上什么大戰,死傷人數相當有限。畢竟是一場改朝換代的生死決戰,畢竟這一仗,徹底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事實上,很快南京光復了,武昌起義驚天動地,而直到南京光復,才正式宣告清朝的大限到了。

這樣的結果,一向散淡的南京人肯定不會想到,他們不會想到自己的城市,在風譎云詭的中國大歷史上,會再次扮演了一個如此吃重的角色。革命軍從不同的方向沖進城門,愛看熱鬧的南京人又一次成了看客。炮聲已聽不見,零星的槍聲也已經結束,南京人懷著好奇心情走上街頭。在著名的革命黨領袖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土著的南京人,退求其次,就算是革命黨中有頭有臉的南京人也找不到。因此痛說革命家史,南京人只能又一次慚愧。

南京的老百姓開始咸與維新,興高采烈相互剪辮子。大家突然發現,原來剪個辮子也沒什么大不了,就仿佛鬧革命,在不同階段,有著不一樣的代價和結局。清朝留給漢人的辮子,原本和腦袋聯系在一起,危險時,剪辮子意味著要丟掉性命,等到大勢已去,連袁世凱也與時俱進,剪掉辮子也就是一剪子的買賣。到這時候,水到渠成,剪不是什么事,不剪辮子才是個問題。

用旁觀者來形容辛亥革命時的南京人不夠恭敬,事實真相或許就是如此。南京是兩江總督所在地,掌管著當時最富庶的區域,控制著清政府的經濟命脈,歷來為朝廷所看重。但是南京人也管不了這些,他們才不在乎自己城市有什么樣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只是以一種十分現實的心態,非常平靜地迎接這場革命。平民如此,普通官員也是這種態度,攻打南京的炮聲響起,除了最高層的幾位長官夾著尾巴倉皇逃跑,大部分官員都靜觀其變,既不打算直接參與光復,也不準備為大清盡忠殉節。

革命軍進入南京,城頭變幻大王旗,都督多,司令多,有自封的“江寧都督”,有自封的“蘇軍總司令”。革命尚未最后成功,大家已經開始爭權奪利。徐紹楨掛名江浙聯軍總司令,因為此前的身份不是革命黨人,不久前在南京又吃了大敗仗,各路梟雄并不太把他放在眼里。革命黨人對于滿清政府,革命的態度是一致的,可是在自己內部,觀點也就五花八門,誰也不買誰的賬。

在南京光復之前,很多省份先后獨立,成立了軍政府。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致電各獨立省,征詢建立臨時中央政府的意見,并邀請各省軍政府派代表赴武昌開會,籌建臨時中央政府。這時候,已宣告光復的江蘇和浙江也在醞釀建立臨時中央政府,江蘇都督程德全和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建議在上海組織代表民意之臨時議事機構。陳其美十分贊成,于11月13日向獨立各省都督發出通電:

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為難。其美承乏上海,地處沖要,東南孔道,餉械根源,外交重任,尤關全局。

陳其美的意思直截了當,上海有錢有武器彈藥,與老外打交道也方便。革命黨人的想法開始分裂,臨時中央政府究竟是建在上海,還是武漢,各有各算盤,各有各道理,都不愿讓步,都在爭奪籌組中央政府的主動權。湖北軍政府在全國有很高的威望,武昌為首義之地,是“起義首功,同盟牛耳,眾意屬之”,它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各省的進退。爭來爭去,最后還是上海方面讓步,同意在武漢成立臨時中央,于是各省代表開始奔赴武漢,抵達武漢之時,形勢又發生逆轉,革命黨人的處境大為不利,清軍在袁世凱指揮下,攻占了漢陽,炮擊武昌,代表會議只能改在漢口英租界的順昌洋行內舉行。

武昌岌岌可危,袁世凱隨時隨地可以占領,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光復了。革命黨人立刻做出決議,決定臨時政府設于南京,各省代表在南京選舉臨時大總統。并且一致同意,只要有十省以上之代表到達,即可召開代表大會,臨時大總統未舉定以前,仍認鄂軍都督府為中央軍政府,有代表各省軍政府之權。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還沒到南京,留在上海的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以及章太炎和蔡元培等革命黨人在一起開會,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隨即通電全國。

在武昌的黎元洪得此消息,大為震怒,遂12月8日致電已經光復的各省都督:

各省代表均到鄂,議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訂期在南京公舉臨時大總統,組織臨時政府。經敝處通電各省,諒已達覽?,F忽據來電稱滬上有十四省代表,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元洪為副元帥之說,情節甚為支離,如確有其事,請設法聲明取消,以免淆亂耳目。

也難怪黎元洪要生氣,上海的這個選舉顯然不合法,有點自說自話。既然決定在南京“公舉臨時大總統”,蘇浙滬都督通過留滬代表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顯然違背了大家的決議。大家心里都明白,這時候的大元帥,基本上就是大總統的意思。

各省都督的代表陸續到達南京,為了誰當大元帥忿忿不平,喋喋不休,有的軍人認為黃興根本不會打仗,聲稱不愿隸屬漢陽敗將之下。黃興聽了心里不痛快,提出了辭職,舉薦黎元洪為大元帥。于是各省代表在南京的江蘇省咨議局開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決議“黎大元帥暫駐武昌,由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黎元洪這下高興了,立刻致電南京,表示樂意“承受大元帥名義,并委任副元帥代行其職務”。黃興則不樂意,不甘心屈居人下,表示堅決要辭去副元帥之職。

很多事情南京人也弄不明白,轉眼之間,大家都成了革命同志。然而就算戰友之間,也還會有諸多矛盾,首先是大家互相看不起,老革命看不上新同志,有身份的看不上無名小卒,武夫看文人不順眼,知識分子又嫌軍人太魯莽。革命黨人不愿意屈居于舊軍人的權威之下,他們看不上黎元洪和徐紹楨這些前朝的軍官,眼看著革命的成果被竊取,深感痛心。

就在這時候,孫中山回國了,到達上海。革命黨人很興奮,從表面上,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他仿佛只是個局外人。辛亥革命在中國發生,在國外的孫中山很意外,他也是過了好幾天,從洋人的報紙上看到新聞才知道。然而以孫在革命黨人中的地位,他此時回國,突然出現在國人面前,讓革命黨人在轉眼之間,多了一張很厲害的王牌。畢竟孫中山有著很好的政治智慧,而且非常擅長跟媒體打交道,非常清楚宣傳的力量,在與上?!洞箨憟蟆分鞴P談話時,他信心十足地宣布:

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

革命黨人的高層在上海宴請孫中山,席間,黃興與陳其美,還有宋教仁,密商推舉孫為大總統,并分頭向各省代表致意。孫中山也抓緊時間,會見各省都督府代表,這些代表專程從南京趕到上海,為組織臨時中央政府聽取孫的意見。被問到“代表團擬舉先生為臨時政府大元帥,先生之意如何”時,孫中山回答很干脆:

要選舉,就選舉大總統,不必選舉大元帥,因為大元帥的名稱在外國并非國家之元首。

代表們又直截了當地表達了這樣的擔心,說在漢口的代表會議上,我們曾經許諾過,只要袁世凱能夠反正,贊成共和,便可推舉他為臨時大總統,現在應該如何處之,革命黨人總不能說話不算話,孫中山的回答依然很干脆:

那不要緊,只要袁真能擁護共和,我就讓給他,不過,總統就是總統,臨時字樣,可以不要。

代表們當晚返回南京,第二天上午開各省都督府代表會,對于“保留總統位置予袁一節,認為不必要”,而臨時大總統的“臨時”二字必須保留,因為還有的省份沒有光復,憲法尚未制定,“正式總統亦無從產生”。一句話,現在要選舉,選舉出來的只能是“臨時大總統”,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就在這天晚上,各省代表舉行了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會上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臨時大總統候選人3名。再然后,選舉臨時大總統,每省一票,用無記名投票法,共十七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

孫中山在上海得知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即復電:

南京各省代表諸公鑒:電悉。光復中華,皆我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發無功。竟成選舉,何以克當?惟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皆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后,當刻日赴寧就職。先此敬復。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各省都督府代表陪同下,由滬專車赴寧?!把赝拒婈牸凹澤倘嗣駚硭驼?,人山人海,擁擠非?!??!把赝靖髡?,共和萬歲的呼聲,聞于數里?!睂\嚨诌_南京下關,孫下車與各歡迎人握手為禮,然后轉市內的寧省鐵路,在兩江總督署東箭道車站下車,又坐上一輛藍色絲綢繡花馬車,從東門進入兩江總督署,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晚上十點,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在總統府大堂舉行。禮炮21響后,由各省代表聯合會推舉的代表景耀月致詞,隨后,孫中山登上講臺,宣讀誓詞。

至此,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事實上,從光復那一天起,南京就成為一個權利場。革命黨人紛紛涌向此地,投機者也如期而至。革命還未最后成功,武昌仍然告急,這里已儼然像個官場。同盟會會員吳玉章代表蜀軍政府趕到南京,剛成立的臨時政府像點樣子的官銜,早就瓜分一空,部長位置沒了,次長位置也沒了,以至于老朋友只能抱歉,讓他任選一個司局長干干。

由于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南京很輕易地就獲得了對辛亥革命的領導權,具有金陵王氣的六朝古都南京,在各種勢力的綜合作用下,順理成章地成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武昌起義時,革命軍的旗幟是十八星旗,仍然還帶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漢族獨立色彩,十八顆星象征著漢人省份。南京民國臨時政府最后選定的國旗,是代表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千萬不要小看了五色旗,從武昌起義到南京光復,從漢人鬧獨立到五族和平共處,也不過就兩個月功夫,辛亥革命邁進了一大步,此時的中華概念,事實上就是清政府原有的疆域,它不再僅僅是一場漢民族的革命,而是整個中國人的革命。

南京悄悄地改變了革命的性質,從結果來看,它仍然還有骨子里的軟弱,正是這種軟弱,導致了袁世凱最后獲得了大總統一職。然而有時候,妥協并一定是壞事,讓步也不是沒有一點意義,妥協和讓步可以達成了一種共識,可以選擇一個最好結果,這就是取消帝制,反對民族分裂,停止南北對抗。從光復那一天開始,南京就擔當起了領導和調和的任務,如果說辛亥革命時期的南京,有什么最重要貢獻,就是一次次滿足了當時各種勢力的訴求,為未來尋找到一個平衡點,為大家找到一個都能接受的方案。

不管怎么說,辛亥革命時期的南京,有著中國歷史從未有過的民主,有些混亂,有太多見不得人的勾心斗角,有讓人不齒的權謀,但是說到底,還是浩然正氣占據了上風。辛亥革命時期的民主,雖然只是初級階段,雖然看上去是亂哄哄的,卻幾乎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絕唱,這以后很多年,以討論的方式,以和平的方式,完全考慮到民意來決定國家領導人的方式,已完全被暴力革命所替代。

4 二次革命

1

911年的辛亥革命,讓南京這座古都,再次成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首都。這個首善之都來得有些突然,說來就來,南京人感到很意外,感到不太習慣。在一開始,大家相信這很可能只是個臨時政府,既然臨時,能持續多少時間,真不太好說。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人經常會聽見虎踞龍蟠這句成語,聽多了就似信非信,既當回事,也不當回事。

事實上,按照孫中山先生的最初想法,中華民國理想的定都地點,并不是南京,而是武昌。為什么呢,因為武昌在中國的中心,孫中山的建國主張是“一都四京”,一都就是武漢,四京分別為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早在1902年,在與章太炎先生的一次談活中,孫中山特別強調了一句:

金陵猶不可宅。

就是說,孫中山認為南京不適合做一個國家的首都。他覺得,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難以制遠,實為失策。武昌“揚靈于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俺夂睢笔莻刹毂墓欧Q,“朔”是北極,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話,就是比較控制北方的能力,武昌要比南京好得多。大清國以漢人為主的“十八行省”,大半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周圍,所以“武漢一呼,四方響應”。

孫中山還有過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所謂“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上КF實和理想,總會有沖突,革命黨人不缺乏理想,有時更在乎現實。譬如大家一起開會,最后定都南京,說到底還是為了選人,選武昌意味著要選黎元洪,要在黎元洪的掌控之下,當時軍情緊張,形勢逼迫,選擇南京可以救急。等到清帝退位,中國事實上已出現兩個臨時政府,一個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還有一個就是袁世凱的北京看守政府,兩個政府要合并,這是眾望所歸。

根據事先約定,當然是孫中山退出,因此南京的這個臨時政府,本地老百姓心目中,實在太臨時,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大家還沒緩過氣來,已經沒了。臨時政府成立只有一個多月,孫中山便匆匆宣布辭職。孫的退出有條件,這就是袁世凱必須到南京來當總統。當時南京臨時政府的高官有三類,一是以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二是以張謇為代表的立憲派首領,三是以程德全為代表的起義舊官僚。這種安排有利于團結各方面力量,然而各部的次長,也就是常務副部長,除海軍部次長外,都是留學日本或歐美,都是同盟會骨干。

這些次長在政府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也有“次長內閣”之稱。將袁世凱調出封建專制勢力強大的老巢北京,讓他在南京當總統,處在革命黨人的監督和掌握之中,這是南京臨時政府領袖們的如意算盤。不過袁世凱這樣的老狐貍,當然不可能乖乖就范,老老實實聽從革命黨人使喚。平心而論,如果放棄黨派利益,不考慮各自私心,北京顯然更適合作為中國的首都。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的議員曾投過一次票,結果大多數人贊成首都還應該是北京,贊成北京的二十票,贊成南京的只有八票。

就連老牌的革命黨人章太炎和宋教仁,也認為北京更合適定都,新政府繼續在北京定都,有利于政權過渡,有利于控制北洋軍閥,有利于防止外敵染指滿蒙。孫中山和黃興很不高興,覺得大家沒有政治覺悟,不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必須重新投票。孫中山認為,如果投票定都北京,說明大家都站在袁世凱那邊。黃興更是直接發出威脅,揚言要“帶憲兵進去”,把議員全抓起來。第二次投票的結果,十九票南京,八票北京,一票無效或棄權。直隸,奉天,云南,陜西,山西和江蘇這六省議員,兩次都堅持投了北京。江蘇兩個代表,一個叫袁希洛,一個叫陳陶遺,堅持選擇北京,為什么不投南京一票,這很值得玩味。

當時的南京人到底是怎么想呢,不重要,畢竟在何處定都,也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做主。反正孫中山最后雖然長眠于南京,他這一生中,真正在南京前后待了還不足一百天。1912年1月1日,來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3日便解職離任回上海。4月8日,去武漢途中,匆匆路過南京,幾乎沒什么耽擱,出了下關車站,立刻登上停泊在江邊的“聯鯨”號軍艦。這以后的10月21日,又到過一次南京,這次也只待了一整天。

對于當時的南京人來說,印象更深刻還是二次革命。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孫中山走了,黃興留在這里裁兵,被任命為“南京留守”,統轄南洋各軍。在辛亥革命浪潮中,南方武裝力量迅速發展,光是南京地區就有十六個師,再加上一些雜牌武裝,估計有二十多萬人。如此龐大的軍隊,給財政經濟造成巨大困難。而且這些軍人大多來自無業游民,東游西走漫無紀律,爭名奪利,如果不整頓,禍國殃民。偏偏南京留守沒有財權,國庫存銀只有三萬兩,根本無法支撐。軍隊要發餉,要有生活費,被裁撤的要有遣送費。北京政府又不予撥款,黃興函電交加,不斷催促北京撥款,財政總長熊希齡置之不理。

1912年4月11日夜,第7師所部贛軍發生兵變,黃興不得不嚴厲鎮壓,處死二百多人。為裁軍,黃興這個南京留守精疲力盡,坐立不安,還是吃力不討好,還是遭到北洋集團攻擊,說南京留守的存在,妨礙了南北統一,“留守權力太大”,“存割據東南之心”。待人憨厚的黃興辦事認真,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了潔身明志,干脆一賭氣,辭去留守一職。如此一來,革命黨留在南京的軍事指揮機關宣告結束,整編后僥幸保存的一部分民軍,也被分散各地,革命黨人本來不太強大的軍事力量,遭到嚴重削弱。

因此1913年二次革命,南京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誰對誰錯,是怎么又打起來,日子又要不太平。辛亥革命,南京打得不亦樂乎,別的城市說光復就光復,唯獨南京情況不太一樣,頗費周折,好在當時打是打了,也還沒怎么太玩命,進攻一方談不上硬沖,防守一方談不上死守。打打談談打打,革命便成功。二次革命開始,南京人希望也能這樣,可以做出要打的樣子,用不著太當真,能和平就和平,該談判便談判。

當時的宣戰書,也就是“江蘇獨立通電”檄告,由章士釗起草,以江蘇都督程德全的口吻發出:

近曰北軍無端入贛,進逼德安,橫挑潯軍,迫之使戰。又復陳師滬瀆,威逼吾蘇。溯自政府失政,狙害勛良;私借外款,暮夜簽押。南方各督稍或抗之,意摯詞溫,有何不法?政府乃借辭譴責,罷斥隨之。各督體恤時艱,不忍力抗,亦即相繼謝職,靜聽后命矣。政府乃復于各軍凝靜之時,浮言甫息之會,耀兵江上,鞠旅海蝸。逼遷我居民,蹂躪我秩序,謠諑復興,軍紀大亂。政府倒行逆施至此,實遠出意料外。吾蘇力護中央,夙顧大局,今政府自作昏憒,激怒軍心,致使吾蘇形勢岌岌莫保。德全對于政府,實不能負保安地方之責,茲準各師長之請,于本日宣布獨立。即由興受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安良除暴,本職所存;出師討賊,惟力是視。

黃興被任命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隨即也發布討袁通電。二次革命看起來轟轟烈烈,剛開始就底氣不足。很快程德全反水,致電袁世凱,稱此前江蘇宣布獨立“乃受脅迫所致,現冒死離寧赴滬,以召集蘇屬水陸軍警議圖恢復”。程是江蘇都督,影響很大,軍心立刻動搖,他還給黃興發了通電:

諸君如必欲德全至寧,則應取消討袁名義,投戈釋甲,痛自引咎,以謝天下。如尚堅執成見,必以江蘇之生命財產,為孤注之一擲,既違全國公意,即系江蘇公敵。

通電在民國年間很時髦,老百姓常常搞不太明白為什么,只知道一會這樣,一會又那樣。二次革命給南京帶來的驚慌,是即將來臨的戰亂,剛開始,光是看通電,好像還是要去打別人,誓師喊口號,很快敵人就打上門了。南京又一次陷入包圍,守城的是革命軍,袁世凱派來的部隊,有他的嫡系馮國璋,還有當年被民軍趕走的張勛。仗打得很激烈,守城的討袁軍英勇頑強,失敗還是沒辦法避免?;⒕猃報丛俅伪蛔C實蒙人,張勛為報此前的兵敗之恥,非常拼命地攻城,主攻方向就是天堡城,也就是城北的紫金山。

紫金山是南京城的阿喀琉斯之踵,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準備攻城,就知道只要打下這里,南京的問題立刻解決。事實上,南京城是個最不易防守的城市,城墻把自己圍困了,攻城一方看住城門,城里的軍隊插翅難逃。雙方你來我往,紫金山一旦拿下,南京城的末日也就來臨。袁軍進城后,按照三日不封刀的允諾,肆無忌憚地開始搶劫。根據當時報紙上記錄,馮國璋的兵在下關搶,雷震春的兵在南門搶,張勛的兵在太平門搶?!跋玛P縱火焚燒,全埠化為焦土”,所掠之物堆積如山,搶掠后的“贓物皆運至浦口,由火車直運至天津、北京或運至上海矣”。

說起來又是一段血淚史,南京人民頓時水深火熱?!胺僖斀?,十室九空”,據事后江蘇省警察廳調查核定,南京兵燹,共使商民四萬余戶受損,價值高達一千六百萬元。新來的民政長視察城市,商店開業者寥寥無幾,鞋店里放在架上出售的不過三兩雙。省行政公署內,死人倚樹軍馬倒地,到處血跡斑斑。

說起民國時期的南京歷史,雖然只有三十多年,可以分成四段,前期是北洋政府時期,基本上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控制,袁世凱死后,馮被推舉為副總統,但是他并不愿意去北京,繼續在南京坐鎮,把自己的督軍府,改為副總統府。馮國璋去北京就任臨時代理大總統,北上前,安排其心腹江西督軍李純接任。直到1927年國民革命軍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南京的最高軍事長官,無論是李純,還是齊燮元,還是后來的孫傳芳,都是直系軍閥系統。

這一段時期,南京處于休養和恢復階段,戰亂給這個城市造成了嚴重毀壞,當政者不得不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北洋政府時期的南京,“南京”的名稱再次被撤銷,首都的頭銜轉瞬即逝,繼續使用前清的名稱“江寧”。江蘇都督府已從蘇州遷往南京,南京仍然還是江蘇省的政治中心,是省道縣三級行政機關所在地?!暗馈笔墙鹆甑?,金陵道設治于江寧,轄“江寧、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丹徒、丹陽、溧陽、金壇、揚中共11縣”。

看民國時描寫南京的小說,常常讀到“道臺”這樣的字眼,道臺就是金陵道的最高長官。江寧縣下面又分為七市九鄉,這個“市”其實要比縣還小,譬如江寧鎮和秣陵鎮,還有淳化鎮,就叫市,而鳳臺和湯泉就叫鄉。不管怎么稱呼,叫江寧也好,叫金陵也好,南京仍然還是東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軍事要鎮,一舉一動,對全國的政局仍然還有影響。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這是很大的一件事,非常大的一件事,它的深遠影響,當時人并沒有意識到。孫中山臨終,總理夫人宋慶齡,公子孫科,還有幾位國民黨大佬,聚在一起討論歸葬何處。汪精衛的提議北京景山,理由是民間傳言,說孫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后身,然而昏睡中的孫中山突然醒了,明確表示要葬在紫金山上。

當時都不知道紫金山在哪,七嘴八舌,有說在廣西,有說在廣東,最后一個叫陳去病的國民黨元老一錘定音,說在南京,就是南京東郊的鐘山。明朝宋濂引《地理志》結論,說江南名山有四座,分別是衡山,廬山,茅山和蔣山,蔣山就是俗稱的紫金山,因為避孫權祖父孫鐘的諱,改名為蔣山。說老實話,與其他三座大山相比,紫金山小了一些。

中山陵的選址和圈地,還是很認真的,1925年4月,北京政府致電南京督辦盧永祥和江蘇省長韓國鈞,令其妥為照料。宋慶齡和孫科來南京選址,首先出席了一場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大會非常熱鬧,宣讀了孫中山遺囑,舉行祭禮,由盧永祥主祭,韓國鈞陪祭,各界名流登臺演講,當時還放映了有關孫中山活動的電影,以及講話的錄音唱片。從早到晚,到會致祭者,“有五萬余人之多”。

在4月23日的晚上,葬事籌備委員會召開會議,確定紫金山中茅山坡為墓址所在地。到了第二年的3月,孫中山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在廣州的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紫金山舉行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禮。當時南京還在北洋政府控制之下,對南方的革命黨人,自然心存戒備,孫中山乃辛亥革命功臣,當過臨時大總統,進行國葬有法律依據,因此不能不敷衍,不得不派軍警維持秩序。這期間,官方最擔心老百姓會趁機鬧事,因為全國上上下下,都存在著一種對北洋政府的不滿情緒,只要有機會,肯定要大鬧一番。

再過三個月,廣州的國民政府就要北伐。出人意外,南京的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典禮,最激烈的沖突,不是南北對抗,是南方革命黨人自己鬧得不亦樂乎,很多真相南京人也弄不明白,就知道國民黨的左派和右派吵了起來,吵得不可開交。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站在一起,街頭到處都在集會,游行,散傳單,震天動地的革命口號。

自從辛亥革命后,革命,成了年輕人心目中非常正面的一個符號。大家都覺得,這個世界必須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解決問題。都在向往暴力,事實上,“二次革命”不止是倒袁,它已成為一連串的革命運動。比二次革命更激烈的運動是大革命,對于北洋政府來說,南京已經是南方,可是對于南京人來說,廣州那邊才是真正的南方,廣州那邊才是真正的革命策源地,有些思想的南京青年,不喜歡南京的沉悶,就像在辛亥革命時趕往武漢一樣,開始紛紛奔赴廣州。

這一段歲月,中國現代史上被稱為“大革命”時期??墒窃谀暇?,并不能感受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氣氛。中山陵已經開始動工,南京卻還是風花雪月,燈紅酒綠。大革命的影響更像是場游戲,北洋軍閥自己也在干仗,孫傳芳統治著南京,與他的前任差不多,他把南京,把東南幾省當作自己的禁臠。與另外一名直系大軍閥吳佩孚一樣,他根本不相信廣州的那個國民政府,不相信那些天真幼稚的年輕人,能夠掀起多大風浪。

5 黃金的十年

面已說過,民國時期的南京歷史,可以分成四段,也有人把它分為三段。從1912年到1927年,這是北洋政府時期,首都在北京。1927年到1937年,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箲鸢四?,汪偽時期??箲饎倮?949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北京的叫民國政府,在南京的叫國民政府。

其中最漫長的這段,就是北洋政府時期,十六年。除去抗戰淪陷那八年,國民政府時期,前后相加只有十四年。南京人特別喜歡民國這副撲克,自己喜歡打,別人也喜歡為他們打。仿佛自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南京就一直是首都,其實真正作為首善之都的日子,并不多,也就比太平天國的天京十年略長了一點,差不多相當于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民國初期的南京,繼承了這座城市固有傳統,那就是能夠不斷鳳凰涅槃,只要給一點相對安定,給一定生存空間,它就可以發展成長。太平天國的混亂,給南京帶來致命傷害,然而它的恢復,在國內城市中,仍然可以說出類拔萃。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清朝政府向十一國宣戰,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 ,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竟然背叛朝廷,悄悄地與帝國主義列強議和,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余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南京城是東南互保的直接受益者,徐梵澄先生在《蓬屋說詩》記載張之洞:

有云:“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蹦掀^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張之洞是直隸南皮人,故稱張南皮,老寡婦指的是慈禧,大臣私下對太后居然有此稱呼,可見當時的皇權早已不怎么樣,大清確實就要完蛋了。南京在晚清和民國初年的發展,應該說是相當不錯,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能夠相對自治,能夠相對獨立。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南京越來越城市化,越來越現代化,這似乎是一個誰也阻擋不了的趨勢。以南京郊區為例,農產品越來越開始考慮到好賣,什么好賣就種什么。原有的種植結構被改變,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大大提高。原來主要種糧食,因為市場需要,開始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南京經濟史》上便有記錄:

南京農民,除淳化鎮及龍潭一帶外,其余地方皆以各種旱谷及大豆為主要農產。自近年外商、中國紗廠聯合會等委托金陵大學試驗美棉,上海面粉公司委托東南大學試種小麥,兩種試驗場,皆在南京;一般農民見其獲利優厚,競起試種?,F南京太平門外,大部分農田,皆改種美棉及小麥矣。

南京的六合縣,原先種植煙草甚多,后來花生好賣了,大家改種花生。南京的溧水縣曾流行過種植“藍靛”,后來因為沒銷路,改種他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市場上顏料大貴,一時間,由于農商部的提倡,大家又都開始種植藍靛。

南京還出現了開埠以來的第一家外資工廠,英商和記洋行,當時購地十二畝,租地三十一畝,修建了簡易廠房,對蛋類和肉類進行加工,冷凍運銷國外,獲利甚豐。從原料進廠,經過加工制造,包裝運輸,和記洋行成為南京最大,也是最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工廠。工人多達五千余人,除了少數技工,基本上是臨時工和季節工。在1918年到1922年間,和記洋行生產最為旺盛,旺季每日產蛋約二百噸,宰豬三千頭,宰牛四百頭,在中國食品加工中絕對享有霸主地位。

這期間,不僅經濟發展,意識形態的控制,也是越來越自由。以中山陵的選址和圈地為例,雖然還是北洋政府時期,當局對孫中山以及南方革命黨人,一直感到頭痛,明知道人家會借此生事,也不得不在面子上“妥為照料”。中山陵奠基典禮不久,廣州國民政府便宣布北伐。在南京的孫傳芳,嘴上高喊“保境安民”,決定“不加入戰爭”,“以重兵嚴防”。內心卻想著坐收漁利,指望吳佩孚打敗國民革命軍,自己再出兵抄他們的后路,沒想到吳大帥說完就完。

吳大帥不行,孫大帥也不行,國民革命軍以少勝多,一路高歌猛進,很快打到南京,龍蟠虎踞的金陵又一次兵臨城下。孫傳芳邀集段祺瑞和吳佩孚的代表開會,謀求北洋各派系的大聯合,共同抵御國民革命軍。發于北洋的直皖代表互相攻訐,行同水火,孫傳芳轉而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張派張宗昌率直魯聯軍主力五萬人南下援助。孫傳芳為表示感激,親自北上天津迎接奉軍南下。

這時候,南京老百姓又開始緊張起來,又想起了太平天國,想起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南京人最害怕戰亂,又一直躲不開戰亂,直魯聯軍的先遣部隊一踏入下關,就向前來迎接的江蘇省財政廳長索要軍餉五十萬元,廳長嚇得目瞪口呆。直魯聯軍軍紀很差,肆意擾亂民家,調戲婦女,預征漕糧,勒派特別捐,強行使用一文不值的軍用券,用它購買商品還逼找現洋,害得商人不敢開市,百姓紛紛到官府告狀。

結果仗還沒開打,縣知事已棄官他走,省長陳陶遺也宣布辭職。到了1927年的3月下旬,南京郊區的重鎮,基本上已被國民革命軍攻占。很快南京也落入革命黨人之手,國民革命軍開始進城。仗打得并不激烈,有人攻進來,有人逃出去。城破之后,搶劫照例又無法避免,勝利者三日不封刀。北伐革命軍是勝利之師,不能像那些不革命的軍人一樣,然而仍然也會出事,出了事,把責任往潰敗的直魯聯軍身上推卸,推卸到本地的流氓地痞身上,后來又干脆全部推到了北伐軍內部的共產黨那里。

事實真相最后誰也說不清楚,兵荒馬亂,向來都是壞人的發財機會。南京市民感到非常悲哀,非常無奈,眼看著自己的城市又一次易主,又一次被趁火打劫,富人被搶,婦女被奸,兒童被殺,房子被燒,這些曾經有過的歷史鏡頭,再次不可避免地重演。戰亂引起搶劫,不僅針對平民百姓,很快矛頭指向居住在南京的外國人,外國僑民受到攻擊,享受外交豁免權的洋人領事館,一樣遭受暴民洗劫。

中國人向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起哄時根本不在乎嚴重后果。都說老百姓怕官,當官的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話是這么說,事實上當然不是這樣,外國人的事情沒那么簡單,洋人可不好惹,你真敢襲擊洋人,洋人就立刻跟你玩帝國主義。停泊在長江里的英美軍艦,開始用遠程大炮猛烈轟擊,炮彈像暴雨一樣灑落在南京城內,一時間火光沖天,鼓樓丹鳳街高樓門一帶,到處都是爆炸聲,到處鬼哭狼嚎。

國民革命軍的口號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北伐軍乃勝利之師,帝國主義列強敢這樣對待,居然武裝干涉中國革命,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事態進一步擴大,雙方都捋起袖子,帝國主義不怕,中國的北伐軍也不怕。害怕的是各自老百姓,北伐革命軍給南京的外國僑民造成了很大恐懼,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正在自家書房埋頭創作小說,正沉浸在小說情節中,突如其來的混亂讓她不得不趕快離開,成為一名狼狽不堪的洋難民。

這位自小在中國長大的美國人,深知老實巴交的中國人一旦犯起渾來,一旦成為義和團,立刻會變得非??膳?。不止一名外國人被搶劫,不止一名外國人被殺,帝國主義與中國結怨已久,不久前上海發生的五卅血賬還沒清算,仇恨早已淤積在那,暴力一旦漫延,事態就難以控制。歷史真相往往會被掩埋,被遮蔽,被掩埋和遮蔽的真實原因,不止是因為后來歪曲,因為加工篡改,還因為當時就沒認真弄清楚。

一條條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流言蜚語像色彩斑駁的蝴蝶一樣空中亂飛,沒人知道它們是怎么來的,來源不重要,真假也不重要。大家就是忍不住要議論。有人說英國領事被憤怒的北伐軍士兵拉到市中心,用一把青龍刀斬首示眾。有人說英國領事夫人被二十七名北伐軍士兵輪奸至重傷,此外還有上百名西方外國婦女被強奸。中國人對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似乎在短短一瞬間,得到了最充分宣泄,當時中國人最恨的還是大英帝國。

對日本人的仇恨也在增加,據日本的媒體報道,此次事件中,日本重傷五人,被強奸者有三十五人。與英美表現出的強硬有所不同,日本帝國主義顯得非??酥?,他們的海軍陸戰隊遵照政府訓令,沒有進行抗擊,并且拒絕參與英美的行動。負責保衛領事館的海軍少尉荒木,感到未能完成護衛使命,竟然因為自責剖腹自殺。

北伐革命軍以勝利之師的形象進入南京,南京人當時聽到最多的口號,看到的最多標語,就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很快口號和標語有了變化,變成“反三民主義即反革命”,變成“實行清黨運動”,變成“打倒投機分子”。對于當時的大多數南京人來說,三民主義并不陌生,然而什么叫清黨,什么叫投機分子,還真有些弄不明白。1927年4月9日,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神氣活現地來到南京,就在第二天,一起攜手進入這個城市的國共兩黨開始翻臉。

在南京人心目中,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南方革命黨,都是一家人。就在4月10日這天晚上,國民黨省黨部的常委侯紹裘,調查部長劉重民,婦女部長張應春,青年部長許金元,南京市總工會秘書主任文化震,南京市黨部婦女部長陳君起,這些共產黨人突然被抓了起來,然后呢,統統被處死,裝進麻袋,扔入南京通濟門九龍橋下的秦淮河中。南京這么干,上海也一樣,4月12日大開殺戒,比南京的勢頭更猛,史稱“四一二”慘案。

當時,不只是國民黨人殺共產黨人,國民黨自己也鬧得不可開交。轉眼之間,武漢和南京又同時出現了兩個“國民政府”,在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就和辛亥革命最后關頭一樣,國民黨人為定都武漢還是南京,再次爭了起來。在4月18日這一天,南京的國民黨人在丁家橋舉行了“國民政府”成立典禮,又在今天的秦淮區公園路公共體育場召開十萬人慶祝大會,蔣介石等要人分別到場發表演說。

南京的國民政府就這么匆匆成立了,這個城市又一次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又一次改名江寧為南京。南京人對這個新首都再次將信將疑,畢竟當時還有一個武漢政府,還有一個更名正言順的北京政府,都說自己是中央政府。各省地方政府被不同派系的軍閥把持,根本不聽這些中央的指揮,南京國民政府發表了《定都南京宣言》:

在此國民革命急速進展與民眾熱烈盼望國民革命完成之時期中,政府謹遵總理遺志,接受多數同志之主張,依據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于4月18日在南京開始辦公。南京地位,在黨務上、政治上、軍事上、地理上,均較武漢重要,定都以后,本政府所負領導國民革命與建設民國之責任愈益重大。

從此,民國時期國民黨政權的“黃金十年”,稀里糊涂就開始了。以個人建功立業來看,蔣介石成為當時最為風光的男人。1924年6月,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蔣成為這所招生并不太多的軍校校長。不到三年時間,他已經成為北伐軍總司令,帶著自己的學生,從廣東一路打到南京。沒人會想到這樣的結局,也沒人會想到,這還不是個人成就的終點,在打下南京的一年后,北伐軍繼續攻占了北京,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易幟,南京國民政府成了真正意義的中央政府。

形勢變化得很快,接下來,很多事情讓南京不敢相信,讓南京人想不明白。蔣介石動不動就通電下野,然后總是很快又復職,地位越來越穩定,位置越來越上升,而且呢,還迎娶了宋美齡,與孫中山先生成了連襟。盡管蔣介石與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形同水火,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社會理想,然而一般老百姓也弄不太清楚。人們有理由相信,是孫中山的在天之靈,庇護著國民黨,庇護著南京城。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好像各人都在干各人的事情,蔣介石忙著繼續北伐,得志的黨國元老們在爭權奪利,失意者便假裝退隱出國當名士。當然,還有另一些干實事的同志,為新南京的城市建設大顯身手。

南京城開始大拆大建,為了奉安大典,迎接先總理孫中山的靈櫬,市政官員手上仿佛舉著一把尚方寶劍,有了規劃,畫好紅線,要拆哪就拆哪,想怎么就怎么。中山大道憑空而出,成為當時國內,甚至在國際上,也是一條能夠叫得響的大馬路。在南京的城市歷史上,張之洞下令修筑的江寧馬路,曾是一項造福于民的市政建設,與之相比,中山大道的開通,在一開始,卻難逃勞民傷財的惡名。它幾乎遭到城市居民一致反對,不止本土人士不贊成,當時在這居住的一些外國人,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譬如賽珍珠女士,她就對這種不顧市民疾苦的拆建,感到特別憤怒。

市政當局專門聘請了外國專家,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編撰的一部《首都計劃》,這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規劃。它明確提出了要將首都南京一地,不獨成為全國城市之模范,還要與歐美名城相媲美。首都計劃吸收了當時古今中外的先進設計理念,對抗日戰爭前南京城的各項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從此,成為民國新首都的南京,仿佛一個新誕生的巨嬰,開始以一種驚人速度在發展。

“黃金十年”的說法,出自一個美國佬之口。在抗日戰爭中,魏德邁接替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作為駐華美軍的最高指揮官,他在美國國會作演講,曾發表過這樣的感慨:

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從1927年建都,到1937年日本人攻入南京,這個本來就有點富庶的東南重鎮,在市政建設方面,確實獲得了非同凡響的進步。南京在突然之間,變得漂亮了,變得繁華起來,它變得非?,F代化,變得開始跟國際接軌。正是在這段歷史時期,當時的南京人見證了現代都市發展的奇跡。

首先是人口增多,因為成為首都,這樣和那樣的衙門隨著增加,到這個城市來做官的人多了。懷著各種目的打拼者,如過江之鯽,紛紛涌過來尋找機會。各個階層的人都增加了,馬路變寬了,死去的孫中山地位越來越高,他已經成了國父。奉安大典是這個城市最熱鬧,也是最有儀式感的一次運動。為了準備迎接靈櫬,為了安葬先總理,安葬后一次又一次的祭奠,一個又一個紀念日,沒完沒了。

南京市民在見證城市發展奇跡的同時,也看到了國民政府的種種不易。不管怎么說,這個中央政府在一開始,仍然還是一個地處東南的小政府,它只是在逐步地好起來,在逐步地壯大。武漢國民政府取消了,北京北洋政府完蛋了,東北易幟了,南京成為公認的首都,公認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然而大家未必會真正聽從中央指揮。

事實上,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開始,國民政府就陷入內外交困。先說外,國民革命軍的口號是打倒列強,進入南京時引發的“南京事件”,以及繼續北伐的途中,與日軍發生激烈沖突的“濟南事件”,讓帝國主義心生疑慮,國民政府成立之初,列強并不太愿意與新生的南京中央政府合作。1931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則成為當時中國最危險的頭號敵人。

再說內,“先安內,后攘外”,當時的基本國策。北伐干掉了老軍閥,新軍閥又同時誕生。在南京人印象中,國民政府沒太平過,北伐勝利了,緊接著便是1929年的蔣桂兩廣之戰,1930年的蔣馮閻中原大戰,1932年的四川劉湘與劉文輝二劉之戰,1933年蔡廷鍇蔣光鼐發動的福建事變,1936年桂系聯合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當然,還有國民黨的老對手共產黨,從1930年底開始,先后進行五次大圍剿。

這些馬不停蹄的戰亂,離南京都很遙遠。南京以中央的名義在指揮作戰,報紙上都是些報捷的好消息。事實當然不完全是政府宣傳的那樣,好在不可否認的現實就是,與南京的城市面貌在發生重大變化一樣,國民政府也在風雨中一天天變得強大,蔣介石的獨裁地位,也一天比一天更穩固。1927年,躊躇滿志的蔣介石剛進入南京,他也就是一個最高軍事將領,在國民黨人地位中,還屈居后輩。到1937年,經過西安事變,蔣介石的領袖地位,似乎已不可動搖。

因此,說到南京的“黃金十年”,不得不強調兩點。第一,這段時期,歐美經濟大蕭條,國際形勢對發展中國家非常有利,急需要中國這個大市場。南京此時大搞城市基本建設,正好給了西方世界一個良好的投資機會,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術,都可以在南京大出風頭,大顯身手。第二,外患和內亂也造成了一種新的凝聚力,抗日成為首要話題,九一八事變讓中國失去了東北四省,緊接其后的淞滬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國難和救國成了最常見的標語口號。

南京市中心,也就是新街口廣場,豎立著一個巨大的炸彈模型,它預示著戰爭或許根本無法避免。多難興邦,嚴重的內外交困,既是南京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兩大難題,同時也是造成黃金十年的直接動因。譬如中央軍對紅軍的圍剿,每一次都沒有成功,然而最終結果,是紅軍越來越困難,最后被迫轉移和長征。紅軍在前面跑,中央軍在后面追,這一跑一追,客觀上擴大了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區域。前面已說過,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成為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各省地方軍閥并不完全買賬。紅軍長征的路過,讓地方軍閥陷于兩難,要么剿共與紅軍血拼,要么讓出道來,讓中央軍深入其境。

很多人都相信,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最大獲利者是陷于困境中的共產黨,不知道事變的和平解決,也讓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蔣的領袖地位因此被真正確認,到圣誕節那天,在張學良陪同下,蔣介石離開西安飛往洛陽,消息傳出,舉國狂歡,爆竹聲徹夜不絕。第二天中午,飛機從洛陽飛抵明故宮機場,南京市民夾道歡迎,萬人空巷。

自從1927年北伐革命軍進入這個城市,如此熱鬧和激動人心的場面,還是第一次。抵達南京的第二天,不止是南京,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蔣委員長脫險大會,慶賀國家躲過了一次劫難。

6 荓毒山川亦可憐

平天國以后,南京人印象中的城市領導者,首推曾國藩。說老實話,大家并沒什么太好印象,畢竟他殺人太多。對于這個城市的居民來說,“曾剃頭”的惡名,永遠也別想除掉。除此之外,便是“效管仲設女閭”,開放被禁止的妓院,繁榮紅燈區,恢復秦淮的風花雪月。多少有些存心抹黑,曾國藩以一個勝利者姿態,給這座城市再次定位。潛臺詞很直白,南京有點墮落并不可怕,關鍵它不應該有太多野心。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經歷了黃金十年,開始忘乎所以,忘記了歷史教訓。繁華總是美好,現代化進程讓人很享受。新生活運動一度也曾轟轟烈烈,事實上,進入近現代,南京獲得了不少發展機會。首先,幾乎所有的晚清名宦能臣,都在南京做過父母官,當過兩江總督,他們雖然未能見到辛亥革命,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作為城市管理者,都有過很大功勞。

中日甲午戰爭剛結束,張之洞便在南京修建了江寧馬路,開始嘗試把城市往現代化的路上領導。他還提議修建了吳淞至江寧的鐵路,也就是后來的滬寧鐵路,創辦了鐵路學堂,陸軍學堂,水師學堂,當然也包括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范學堂。從一個城市的發展史來看,二十世紀的前半段,南京這座城市確實有過很好際遇。張之洞兩任兩江總督,寫過一些與南京有關的詩,譬如他的《金陵雜詠》十八首,其中有一首讓汪精衛感慨不已:

兵力無如劉宋強,勵精圖治是蕭梁,

緣何不享百年祚,荓毒山川是建康。

抗日戰爭期間,山河破碎風飄絮,成了大漢奸的汪精衛,想到張之洞的詩,尤其“荓毒山川是建康”這一句,不禁要發問連聲,大發感慨,高呼“其然,豈其然乎”,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于是也寫了一首挺不錯的舊體詩:

憂患滔滔到枕邊,心光燈影照難眠。

夢回龍戰玄黃地,坐曉雞鳴風雨天。

不盡波瀾思往事,如含瓦石愧前賢。

郊原仍作青春色,耽毒山川亦可憐。

據說汪的這首詩,曾流傳到當時的大后方重慶,很多人都看到,郭沫若還親自作了考證,弄不明白“如含瓦石”是什么意思。以郭老先生的學問,應該不會不知道,關鍵還是在字面背后。

古人習俗,在死人口內要塞進珍珠寶石,既顯吉祥富貴,又能防腐拒臭。這是一種待遇,也是榮譽,如果生前不忠不孝,不圖上進不夠富貴,死后口中就沒有珍寶,只能含一塊最普通的瓦石,于是照例沒臉面去見先人和祖宗。汪精衛顯然對“如含瓦石”的形象情有獨鐘,在《題高劍父畫鎮海樓圖》的詩中,他也寫到這四個字:

懷抱久如含瓦石,風塵原不腳山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一件很簡單的事,可以做出不同解讀。譬如口含瓦石本義是勵志,希望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要愧對祖宗。但是古人也可以用它來譏諷,嘲笑那些兢兢業業的迂腐之人,風流瀟灑的文化人并不喜歡死板,不喜歡僵化,譬如六朝時的阮孚,就嘲笑“勤于吏事,以匡風正俗為己任”的卞壸,說“卿常無閑泰,如含瓦石,不亦勞乎”。換句現代的大白話,就是你總是這樣一本正經,成天這樣裝,他媽的累不累呀。

正版國民政府已經遷到重慶去了,南京存在的只是偽國民政府。這時候的汪精衛,完全脫去了年輕時革命者光環,早就風光不再。然而他還是在裝,在演戲,在南京市中心,還掛著汪精衛的巨幅頭像,“領袖”一詞還被某些人常常掛在嘴上。具有抗日意味的炸彈模型,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一個玩意,有點不倫不類,豎立在廣場中央,又像紀念塔,又像廣告牌,最上端是汪的標準像,自上而下寫著一串大字:

汪主席是帶領我們和平建國的領袖

“和平建國”是汪偽政權的遮羞布,此時的南京人,生活在日本軍人鐵蹄之下,充分領教了小日本的厲害。大家都當了亡國奴,心里其實都明白,都知道這年頭跟日方合作,就是落水,就是漢奸,汪精衛汪主席,無論他怎么裝,無論他話說得如何漂亮,都已經是最大的漢奸,注定要愧對祖宗,注定要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一眨眼,南京美麗短暫的黃金十年,灰飛煙滅。沒人會想到真有這樣的嚴重后果,沒人想到真會做亡國奴。對于南京人來說,抗日戰爭應該是從1937年的8月13日開始計算,那時候,正是天氣最熱之際,到夜晚,酷熱難熬,許多人不得不跑出室外,到露天去乘涼,在露天睡覺。就在這一天夜里,中國軍隊在上海與日本人干了起來。此前不久,中日雙方已在盧溝橋開戰。盧溝橋太遠,地處遙遠的北方,南京市民并沒感到什么危險,并沒有任何切膚之痛。淞滬之戰不一樣,畢竟上海太近了,很快,十六架日本重型轟炸機,開始光臨南京。

還是很快,只隔了一天,日機又出動七十架次的飛機,大規??找u南京。此后便是源源不斷,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2月10日城陷前夕,南京城遭受敵機襲擊,將近一千架次。如果說日本人飛機初次光臨前,南京老百姓對戰爭傷害認識還不足的話,接下來這段日子,這座古老城市開始吃盡苦頭。南京城對苦難的歷史記憶并不陌生,以往傷痛還沒完全消化,這一次源于日本軍隊的嚴重蹂躪,更加刻骨銘心。

日本人的戰車攻入南京中華門城堡之前,這座城市幾乎有六年時間,都在積極準備對日作戰。六年前,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件,雖然事發東北,因為南京是首都,要求政府出兵收復失地的呼聲,從此再也沒停止過。南京有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憤怒的學生率先發表通電,要求政府領導抗日。被日軍侵略的南京東北籍學生一千多人,情緒激昂地到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愿。各界群眾抗日情緒高漲,在公共體育場舉行了十萬人的反日救國大會,莊重肅穆的主席臺前,懸掛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字橫幅,兩旁則懸垂一副醒目對聯:

亡國無日,同胞快醒

殺身成仁,今茲其時

一時間,請愿抗日和示威游行,在南京成為了常態。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1933年的長城抗戰,都在國民政府的首都掀起過一波又一波抗日高潮。救國存亡,槍口對外,抵制日貨,是當時南京最常見的口號,也是最流行的標語。1937年8月9日,劇作家田漢以“七七事變”為背景的四幕話劇《盧溝橋》,在南京公演,由著名導演洪深擔任導演,連演四天,場場爆滿。

中日全面爆發戰爭前夕,與大多數中國老百姓一樣,南京人相信,若是真打起來,只要中國人都團結一致,小日本根本就不會是我們的對手。我們人多,我們勢眾,我們因此必勝。中日雙方的老百姓,都覺得有必要大打一仗,從1928年的濟南事變開始,雙方政府事實上都在有意無意地放大對立情緒,都在宣傳上極力渲染己方無辜和對方野蠻,都在“用事實宣告全世界”。在日本國內,民眾被別有用心地煽動了,反華的輿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面對日本的反華宣傳,面對日本人的顛倒黑白,國民黨上海黨部也成立了一個專事針對日本的國際宣傳部門,用今天的話說,雙方都在用心炒作,都想讓國際輿論站在自己一邊。官方利用民意,民意又綁架官方,戰爭機器已悄然啟動,主和的觀點始終被鄙視,被唾棄。無論日本還是中國,主流民意都是要對抗,要教訓對方,都希望真槍真刀地打一仗。中方雖然一直處于守勢,不斷退讓,最重要原因不是不想打,而是政府知道自己的國力太弱,內亂不止,知道自己很可能暫時還打不過對方。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日軍占領,很多人太多人被殺,史稱“南京大屠殺”。南京保衛戰剛開始,南京城就淪陷了。當時的南京人并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成了日本人刺刀下的孤魂野鬼。到處都是恐怖景象,很多太多的男人橫尸街頭,數不清的女性被凌辱,老人和兒童也不得幸免。到了1938年的元旦,就在今天的鼓樓公園,在鼓樓城樓上,在日本人操縱下,一個號稱要維護城市治安的自治委員會宣告成立,一位南京的本土名士被推選為主席。

這個人就是陶保晉,他有名聲,他也有錢,當時是一位很成功的南京名人。說起來,陶保晉的先人,可以追溯到晉朝的高士陶淵明。他畢業于上海格致書院,世紀初留學日本,有一個日本法政大學的文憑。介紹資料上說,精通日語,學成歸國,真實的情況是不是精通和學成,應該打上一個問號。陶保晉在日本待的時間并不長,只是“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的學歷,和后來某些官員博士文憑類似,日語是不是真過關,很難說。據說當時教師用日語授課,旁邊還有漢語同聲口譯,他和當時絕大多數留日中國人一樣,非??赡苁莾H會簡單的日語對話。

回國以后,陶保晉長期從業律師并兼任江寧律師公會會長,不是后來的江寧縣和江寧區,而是南京律師公會,因為在北洋政府時期,南京被稱作江寧。他還是金陵政法學校的校長,江蘇咨議局議員,江蘇銀行檢查員,南京總商會法律顧問,這些頭銜足以證明身份非同一般。無論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陶保晉都是吃香喝辣,都應該算是個人物。當然,他的成功首先還是與經商有關,陶保晉是南京著名的湯山溫泉開發者,因為這個項目開發,獲利甚豐,得到了非常好的商業回報。

中日關系惡化,始于1894年的甲午,真正變得不可調和,無法收拾,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一年,留在后人記憶中的重點,是新文化,是科學和民主兩句口號,也就是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事實真相當然不是這樣,當時最讓中國人上火的,是巴黎和會,是“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標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被打敗了,中國屬于戰勝國,理直氣壯地可以收回被德國人占領的青島主權。然而經歷的卻是外交失敗,青島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于是鬧得最厲害,示威游行,火燒趙家樓,各地民眾都跟著鬧,南京人也不例外,也示威,也游行,呼吁“抵制日貨”。

當時日本的牛奶糖,日本的玩具和文具,充斥市場,南京的學生身體力行,各校宣傳抵制日貨。有女學生五人,一身縞素,同乘一輛黑色汽車游行,車身圍著白布,豎兩面白旗,上書“為國志哀”字樣。街頭到處可見學生頭戴自制的白布帽,氣氛猶如國殤。市民拒穿日本的洋布洋襪,不用日產的牙刷牙粉肥皂。理發店拒絕使用日本剪刀,學生去剃頭理發,一律用中國舊式剃刀剃光頭,以示拒絕日貨的決心。

在當時的南京,日本正金和匯業銀行的鈔票,商家俱不收用。下關日本長江輪船公司的輪船,無客可乘,無貨可載,空泊在江上。日本人商店,生意蕭條,冷冷清清。日本人開的醫院,無人光顧。下關各扛駁轉運公司拒絕裝運日貨,黃包車夫拒拉日本人。在三山街,有個日本人帶了不少行李,想雇人力車以代步,誰知連呼數人,均遭拒絕。

抗戰前夕,美國學者多雷西·歐查德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對中國底層調查,注意到“中國使用‘抵制’這一經濟武器,是現代經濟史最有啟示的篇章”。經濟抵制有時候確實也管用,可以成為很好的幕后推手。五四運動并沒能夠收復青島,中國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山東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山東從日本人手里收回,漢口和九江的租界,以及威海衛從英國人手中收回。中國宣布關稅自治得到各國支持,列強紛紛開始從中國撤軍,并計劃完全廢除治外法權。

當然,所有這些成績,除了有效的“抵制”,與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應該還是有著重要關系。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世界經濟陷入了大蕭條,中國經濟卻一枝獨秀,處于上升勢頭之中。雖然內亂不止,南京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顯然一片光明。陶保晉與同樣是南京名人的史量才,就是在五四運動那一年,創建了“南湯山興業公司”,開山修路,鑿泉建屋,用最新式的園林建筑,開發湯山溫泉,修建了“陶廬”。

史量才是《申報》的老板,著名的報業大亨,有他的支持,“陶廬”溫泉的聲名鵲起。這是一筆十分有眼光的投資,陶保晉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湯山溫泉“如湯沸然,與日之箱根溫泉相埒”,箱根是日本的溫泉之鄉,最負有盛名的療養勝地,陶保晉的陶廬,就是想打造一處中國的箱根溫泉,很快,這個夢想實現了,據《南湯山志》記載:

民十六年黨國奠都金陵,中央當局沐浴於此,蔚為名勝,媲美華清。

蔣委員長和他的新婚妻子,以及黨國要員和新貴,紛紛在湯山休閑沐浴?!疤諒]”曾是國民政府接待外賓的名勝之一,日本總領事就曾被安排在此度假。這里成了首都南京的度假勝地,民國初年還是一片蕭條,經過南湯山興業公司開發,各式各樣的建筑,雨后春筍般出現,首都電廠湯山辦事處,湯山郵政局和電報局,衛生事務所,農業實驗室,湯山小學,江寧縣第六區警察局,江寧縣第六區湯山鎮公所,紛紛落地生根,處處呈現繁榮景象。

達官貴人的別墅和公館也建起來,有錢人熱心出資捐款,助修公用的“湯泉館”,與民同樂,《南湯山志》便明確寫著:

蔣委員長獨捐五千元,宋部長允捐四千元。

這本是一個實業救國的好例子,抗戰前,中國經濟增長迅速,尤其東南沿海一帶。南京因為是首都,可以說更得風氣之先。陶保晉也因此功成名就,更有錢,更有名聲和地位。他開始沽名釣譽,大做慈善,擔任“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會長。這是一個很純粹的世界性團體,不涉黨派,不談政治,沒有什么慈善范圍以外的企圖,專以救濟災患和促進世界和平為宗旨。

然而,然而日本人來了,氣勢洶洶殺進了南京城。這時候,陶保晉六十出頭。在今天的人眼里,六十多歲不算什么,可在當時,心態上完全是個老人。他沒追隨國民政府西遷,去做義民,而是選擇留在南京城里,當難民。1937年12月8日,南京紅卍字會與外國人士商議,在難民區設立辦事處,又在五臺山廣濟寺和鼓樓金陵大學設立粥廠,救濟難民,“每日就食者不下三萬人之巨”。

紅卍字會宗旨是布道揚善,賑災濟貧,遇到戰亂,安置和掩埋尸體是職責所在。日軍大屠殺期間,無數遇難者橫尸街頭,南京處在瘟疫蔓延的危機之中。由陶保晉擔任會長的南京紅卍字會,不得不挺身而出,共收尸43121人。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里,仍然還保存著這批珍貴的《紅卍檔案》,準確地記錄了當時情境。

大好人大善人陶保晉,很可惜地成了南京自治會主席,這多少有些讓南京人扼腕嘆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不管怎么辯解,這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是他輝煌一生的終結。合作為了救人,抵抗為了贖己,身處旋渦之中,想不問政治絕不可能。陶保晉的悲劇,他的人生污點,或許就該從1938年的元旦開始算起,從登上鼓樓城樓那一刻開始,注定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

說起來,與汪精衛主動當漢奸不一樣,他這個自治會會長,很有一點被迫。據說本來另有人選,可是開會的時候,日本人自作主張,突然宣布陶保晉是會長。黃泥巴落在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箲饎倮?,南京人民興高采烈,懲治漢奸,汪精衛已病死,只能掘墳拋尸來解恨。陶保晉以漢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按照首都高等法院規定,不服判決可以上訴,同罪獲刑的周作人,便是通過上訴減刑四年。

陶保晉沒有上訴,他認罪伏法,十分平靜地接受了判決。

陶保晉共同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處有期徒刑二年,褫奪公權三年,全部財產除酌留家屬必需生活費外沒收。

《紅卍檔案》在國際法庭上,成為震驚中外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暴行鐵證。日軍剛占領南京期間,沒有一個南京人處于安全之中,《丁丑南京屠城記》的作者祝晴川,一位曾經留學日本軍校的國軍少校,偽裝成平民躲在金陵大學附近的陶谷新村,因為精通日語,經陶保晉勸說,出來擔任紅卍字會交際處副處長,他回憶陶保晉當時曾對他說過的話:

日軍自進城以來殺戮、縱火、掠奪、奸淫,連日不止!住在我火瓦巷南京市紅碯字會的家屬及逃到那里的難民數百口,老少婦女無不被其奸污,有羞愧自殺者多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連紅卍字會的家屬,也同樣慘遭日軍的強暴,南京這個苦難深重的城市,當時所遭受的蹂躪,所蒙受的屈辱,可想而知。

7 國民代表大會

1

945年8月,抗戰勝利了,日本人打敗了,南京人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肯定高興,然而多少還有些發懵。事情顯然是真,聽上去卻讓人難以置信。過去許多年,南京老百姓一直蒙在鼓里,指望汪偽的宣傳部,哪會有什么真話可講。全世界都在打仗,只有南京民眾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處在相對和平之中。亡國奴就是亡國奴,在汪偽政權統治下,南京人談不上醉生夢死,忍辱偷生已成常態。

因此,汪偽政權成立,南京老百姓也曾跟著胡亂歡呼。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南京當局站在軸心國一方,煞有介事地向英美宣戰。日軍在東南亞大獲全勝,占領了上海的英美租界,連同自己的日租界一起打包,美其名曰還給中國,南京人游行慶祝,好像真的已享受到了“大東亞共榮”。南京人用法幣,比國統區的法幣更值錢。南京還舉辦過健康兒童比賽,這個比賽在抗戰前也有過,它很好地粉飾著和平。毫無疑問,這些往事都將成為南京人的恥辱記憶。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的第十天,開始進行人口登記。登記工作進展緩慢,到第二年2月,才得到一個172502人的數目,到3月底,便增為235056人。隨著逃難民眾回歸,南京人口不斷增加。為強化治安管理,在日本人督促下,偽南京市政公署進行了人口總復查,分段分組挨戶詳查?!氨M一日辦理完竣”,也就是說,這一天,市署各處司廳,各附屬機關及各中小學,除警察廳酌留半數值勤,各小學低年級學生休假一日,其余一律出動,各該地段管轄區公所及警察局隊,按原有戶口調查統計表,挨戶復查。

復查結果,市區總計73665戶,總人口為294755人,這些數字相當精確。當年12月,市區和鄉區總戶數為117679戶,總人口為473411人。1939年3月,南京特別市政府開始辦理市民證,六歲以下無須領證,十二歲以下無須粘貼照片,居住本市的任何人均須照章領證。市民證上加蓋印章,照片騎縫處蓋上硬印,“以免混冒”。1940年12月6日,特別市政府又一次進行城區人口總復查,數目是全市615927人。

既然忍辱偷生,大家只能湊乎著活下去。平心而論,淪陷期間的南京,無法與此前的黃金十年相比,城市管理方面仍然有變化。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菜市場,有許多就是在這期間建成,譬如新街口菜場和科巷菜場,這兩個大菜場運營了很多年,像科巷菜場不僅仍然存在,還被列為“南京老字號”。又譬如在交通方面,淪陷前,南京大約有三百輛客運馬車。淪陷后,一度驟降到十幾輛,運營線路僅局限于三山街至新街口。隨著秩序恢復和人口增加,加上汽油嚴重缺乏,汽車運營成本猛增,馬車逐漸又成為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南京的客運馬車數量,高達九百輛左右。

在這里,不妨引用我的長篇小說《很久以來》中一段文字:

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了,對于南京人來說,這消息來得有些突然。正是放暑假期間,到再開學時,春蘭和欣慰就要升入高中。天氣非常熱,當時最離奇的景觀便是街頭站崗的警察,或許是怕引起騷亂,主要街頭都有三種警察在那守候。一是汪偽政府的交通警察,穿著黃色制服。一是日本人的憲兵,穿著呢布制服。一是來自重慶方面的憲兵,穿著綠色制服。憲兵又叫軍事警察,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只把汪偽負責治安的警察當作警察,其他的那些什么憲兵,名義上叫軍事警察,一個個全副武裝,與實際的軍人也沒什么區別。

春蘭和欣慰是小說中兩位女學生,通過她們的目光,可以看見南京街頭最真實,也最離奇的一個畫面。1945年8月16日上午,汪偽政府的《中央日報》出版了最后一期,居然很不要臉地還發一篇社論,標題是“大家各守崗位!”。用一個很大的感嘆號,稱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乃“英明果斷之舉”,警告民眾“渴望已久的和平事實,一旦到來,歡忭鼓舞之狀,必然會因感情的奔放,而呈現若干瘋狂”,所以,南京市民要冷靜,千萬不能“只重感情,不要理智”。

勝利來得太突然,讓人感到意外,南京人開始盡情發泄對日本人的仇恨。日軍占領南京期間,城內的黃金地段,劃為日本僑民生活居住區和營業區,也就是所謂的“日人街”?!按藚^域北起國府路,南到白下路,西起中正路,東達鐵道沿線路”,當時最繁華的太平路,中山東路都包含在內。南京居民逃難留下的住宅和商店,被日本僑民輕易獲得。到1938年3月,在南京的日僑,包括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人和臺灣人,已達到439人,他們“最初以軍內小商店為主,逐步增加了飲食店、鐘表店、理發店、雜貨店、旅館”,抗戰勝利,這些店鋪遭遇了南京居民襲擊,似乎也不難想象。

大大小小的漢奸得到審判,血債累累的日本戰犯被公審,被公開槍決。積弱多年的中華民國,突然神氣十足就成了“四大強國”,國民政府十分風光地準備還都。1946年5月1日,蔣介石離開重慶,途經西安,飛抵南京。5月5日,舉行了隆重的還都大典。蔣委員長風頭出盡,雖然早在半年前,1945年的12月中旬,他曾經飛抵過南京,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然而這一次的儀式感,顯得更加正式,更加隆重。

遷都重慶的黨國大員,像候鳥一樣返回,或許在重慶待久,很多人習慣了吃辣,一時間,南京的川菜館子開始時髦起來,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終于又回來了,南京人怎么能不“歡忭鼓舞”,怎么能不“因感情的奔放,而呈現若干瘋狂”。新街口大馬路上,鞭炮紙屑足有半尺厚。商店玻璃上寫著大大的V字。燈光管制解除了,南京城在一夜之間亮起來,老百姓家拿下罩了多年的燈罩,街上霓虹燈扯去蒙了多年的黑布,一位市民回憶當時情景:

日本軍人個個低著頭,手捧同伴的骨灰盒,列隊向下關集中營走去。一路上,中國民眾向他們吐口水,投石塊,下關的百姓甚至還氣憤地拳打腳踢這些曾經欺壓中國人的仇敵,還有人命令日本鬼子向中國人下跪,鬼子們只得照辦。那些日本商人也在撤退中,他們雇了黃包車托運貨物行李,老百姓看見了,齊聲高喊:“滾下來,自己拉!”這些日本商人不管是男還是女,都只好下車自己拉車。黃包車夫們咧開嘴笑著跟在車后。那個場面真叫痛快呀!

然而失望漸漸隨之而來,伴隨著受降,肅奸,接收,每一項工作看上去順理成章,都喜氣洋洋,南京人作為首都人民,很快發現,情況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樂觀??箲饎倮贿^一個月,《大公報》針對當時接收工作中的混亂與腐敗,發表 《莫失盡人心》的社評,指出國府僅僅“二十幾天時間,幾乎把京滬一帶的人心丟光了”。當時負責經濟接收工作的官員,當面向蔣委員長進言,說再像這樣胡鬧下去,雖已收復國土,必將喪失人心。

如果說接收中的某些腐敗行為,只是觸動了有錢階級利益,接下來名目繁多的甄別,大大傷害了南京人自尊心。按照過激人士的說法,在淪陷區活下來的男人,都有當漢奸可能,都不能排除與日本人為伍嫌疑。擔任過偽職的要重新登記,要經過甄別和核查才能再次上崗,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人格污辱。日本人統治,大家都恨日本人,現在日本人打敗了,仍然還要受他們牽連。

中小學生年齡還小,用不著甄別,大學生就有些麻煩。首先,原來在四牌樓的中央大學,被日本人占據成了醫院,偽中央大學一直是在鼓樓的金陵大學上課?,F在正牌的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復員回來,偽中大必須趕快給人家挪地方。其次是學歷認定,日本人在,這些青年學子是亡國奴,日本人不在了,立刻成了“偽大學生”,不但要解散,學生也要編進臨時大學補習班,進行甄別和清算。

在民國歷史上,大學生向來不好惹,年輕人火氣旺,即便被稱之偽大學生,一樣敢罵娘,敢上大街游行?!翱茖W無偽”,“學問無偽”,只要有真學問,真本事,憑什么不承認學籍。鬧到最后,干脆連臨時大學也撤銷,不聽話的學生被取消學籍,聽話的學生才給出路,以偽中央大學學生為例,有的直接進入中央大學,有的轉學去上海交通大學,有的去安徽大學,還有的被分配去了浙江金華英士大學農學院。

一波末了,一波又起,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街頭的抗議浪潮,從來也沒真正平息過。南京成了大家的上訪之地,被整編的退伍軍官,蘇北的難民,從全國各地趕過來的各種社會團體,動不動便把政府機關給包圍了。自五四以來,有一個躲不開的詞,就是學生運動??疾烀駠鴼v史,總是和這樣那樣的學運千絲萬縷地聯系在一起,年輕人動不動上大街。接下來,最流行的口號是反內戰,反饑餓。前一句表明不想再打仗,要和平,后一句是要過正常日子,要有飯吃。

當時南京報業十分發達,除了黨報 《中央日報》,大報小報如雨后春筍。報紙多了,媒體發達,各種各樣聲音就攔不住。國民黨宣傳部推行 “黨化”新聞政策,“對于重大事件的新聞言論處理方法與尺度,均作出具體規定”,希望能把中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實際效果當然非常不好,大家越來越不相信報紙上的官方報道,小道消息反而更加深入人心。

剛剛打敗日本人,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不過一個多月,全面內戰已迫在眉睫。為制止國共開戰,上海各界組織了和平請愿代表團,趕往南京請愿,祈求和平。代表團成員都屬于當時的社會名流,前教育部長北京大學教授馬敘倫,遷川工廠聯合會總經理胡厥文,大明公司總經理閻寶航,東吳大學教授雷潔瓊,可是代表團剛到南京下關火車站,就出了意外,臺灣出版的 《中華民國史日志》,1946年6月23日記載:

丙、上海舉行“反內戰”游行,與散發“反亂”傳單之學生沖突。

丁、上海各界爭取和平代表馬敘倫等到下關與蘇北難民代表沖突,遭受毆打,大公報記者亦受傷。

戊、無錫兩報館被軍人搗毀,京滬衛戍司令湯恩伯允賠償。

發生在南京的這個“下關事件”,讓國民黨當局大丟顏面。大家都相信政府在背地里,做了很不光彩的事,老百姓希望和平,希望不要發生內戰,民心所向,可惜內戰還是避免不了。接下來,很短的時間內,南京接連召開了兩次國民代表大會。

1946年11月,“制憲國大”在國府路的國民大會堂召開,目的是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原計劃有二千零五十名代表,各黨派經過分配,計國民黨二百二十名,共產黨一百九十名,民盟一百二十名,中國青年黨一百名,社會賢達七十名。最后又是說話都不算話,各不相讓,當家的國民黨拼命往名單里面塞私貨,共產黨抗議退出,民盟拒絕參加,大會最后算是咬著牙召開,開了也跟沒開差不多。

1948年3月,又一次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目的為施行憲法,選舉總統,實行總統制,因此又稱“行憲國大”。這時候,國共已打得不可開交,南京的國民代表大會,無論它有多熱鬧,多隆重,還是成了一個巨大的肥皂泡,成了民國時期南京作為首都的最虛假繁榮。當時中國到處硝煙,國共兩黨大決戰,楚河漢界你死我活。這是天下之爭,戰場上誰贏,誰就可以得到天下。人心向背會決定勝負,誰獲得民眾支持,誰就更可能站在勝利一方。

當然,話還可以兩頭說,誰得到了天下,老百姓必定支持誰,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對于南京人來說,幾乎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國民代表大會期間,南京人心情根本不受戰爭影響。國府路附近,也就是后來的長江路周圍,黑壓壓停滿了權貴的小轎車。南京街頭花團錦簇,美女如云,一派和平氣象,是地方就扎上一個大大的牌樓。到處都是大標語,到處都是記者,身穿美式軍服的青年軍官,開著美國佬的吉普,摟著漂亮的南京姑娘,大街上奔馳而過。

大家感興趣的只是各種八卦,都知道蔣委員長注定會當選總統,有懸念的只是誰會來當那個副總統。在一開始,蔣介石似乎也不想當總統,他曾提議由胡適來擔當。這個想法立刻遭到國民黨人強烈反對,理由是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為什么要讓一個毫無功勞的書生來坐享其成。據說胡適也曾給中共領袖寫過信,希望毛澤東能夠坐下來,與蔣介石談判協商,認為中共也可以仿效英國大選將邱吉爾選掉的例子,通過和平手段,借助民眾選票,達到權力之頂峰。類似觀點,胡適當然沒少在老蔣面前嘮叨。當時形勢下,胡適的書生之見顯然不合時宜,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無異于癡人說夢,與虎謀皮。

1948年4月1日,在南京召開的“行憲國大”上,面對國大代表,面對中外記者,胡適作了一個很長的發言,談到了國民黨一黨專政,說國民黨創立者孫中山本是個愛自由講容忍的政治家,他在革命事業最困難時期,感覺到一個“有組織、有力量的革命黨”的需要,所以他改組國民黨,于是就有了國民革命的成功,就有了國民黨的 “一黨專政”。書生氣十足的胡適,很具體地分析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本質,指出:

未取政權之時,他們不恤用任何方法取得政權;既得政權之后,他們不恤用任何方法鞏固政權,霸住政權。

胡適語重心長地告誡國民黨人,說“中山先生究竟是愛自由講容忍的人,所以在他的政治理想系統里,一黨專政不是最后的境界,只是過渡到憲政的暫時訓政階段”,因此“近年國民黨準備結束訓政,進行憲政,這個轉變可以說是應付現實局勢的需要,也可以說是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綱領的必然趨勢”。發表這次演講的日子,正好西方愚人節,胡適明知道自己說這番話,這一番最基本的道理,未必會有作用,或者說肯定沒有作用,國民黨當局絕對不可能聽進去,但是,但是他還是忍不住要在大會上說,沒有用也要說。

就在兩天前,胡適在日記中寫道,“蔣公意欲宣布他自己不競選總統,而提我為總統候選人,他自己愿意做行政院長”。雖然有點令人難以置信,胡適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很聰明、很偉大的見解,可以一新國內外的耳目”,他甚至相信“蔣公是很誠懇的”,自己則“實無此勇氣”接受。一天以后,經過反復衡量,胡適決定接受競選總統這個建議,他向前來尋求答復的外交部長王世杰表示:

晚上八點一刻,雪艇來討回信,我接受了。此是一個很偉大的意思,只可惜我沒有多大自信力。故我說:第一,請他考慮更適當的人選。第二,如有困難,如有阻力,請他立即取消。

王世杰字雪艇,這里的“他”就是蔣委員長,也就是說,在4月1日國民代表大會的長篇發言時,胡適對競選總統一職,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覺得既然蔣介石愿意讓他當總統,死馬當作活馬醫,他也不妨試試,長篇演講結束,胡適顯然意識到種種不妥,意識到不合時宜,當天晚上,他又去找王世杰,“告以我仔細想過,最后還是決定不干”,并把自己與王的談話,寫在了日記中:

昨天是責任心逼我接受。今天還是責任心逼我取消昨天的接受。

為什么會這樣,后人有過各種猜想,有過辯論,不過有一點可以斷定,無論愿意或不愿意,根據當時國情,胡適都不可能當上總統。當上了也沒用,也只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靶袘棁蟆鼻昂箝_了一個多月,在南京人眼皮底下,玩過不少花樣,玩來玩去,也就那點花樣。最后不出意外選出了總統,有點意外地選出了副總統。5月20日,總統就任儀式在國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當選總統蔣介石穿著當時的正裝,也就是長衫馬褂,發表了就職演說,副總統李宗仁一身戎裝,滿臉尷尬地站在旁邊,活脫像個保鏢。

就職儀式熱鬧歸熱鬧,南京國民政府的好日子,終于到頭。新總統就職第二天,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學生就鬧得不可開交,因為“五二〇”晚會發生了沖突,有學生被抓,同學們一怒之下,立刻宣布罷課三天。接下來的南京,此起彼伏,怎一個亂字了得。學生動不動罷課,商人動不動罷市,物價開始飛漲,天氣越來越熱,戰場上的壞消息,不斷傳到南京。當局天天宣布自己打了勝仗,事實卻是敗仗不斷,戡亂戡亂,越戡越亂。

蔣介石剛當了兩個月總統,中央銀行便發行巨額面值的鈔票,分別為1萬元,2.5萬元,5萬元,25萬元。此舉刺激物價大幅上揚,過了一個月,又發行金圓券,實施“限價政策”,規定各地物價一律凍結于當日之水準,引起了國民政府事實上的經濟崩盤。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開始搖搖欲墜。到這年11月13日,國民黨高官中文章寫得最漂亮的陳布雷,對時局極度失望,自殺身亡。12月23日,造成南京大屠殺的主犯松井石根,在東京被執行絞刑。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新年文告》,表達了求和愿望,希望與中共商議“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情況非常危急,形勢十分不妙,國民黨敗局不可避免,為了安定民心,安撫處于沮喪中的南京民眾,滿臉嚴肅的蔣介石檢閱了十萬軍人警察憲兵,要求大家“堅定意志,拱衛首都”。然后呢,三天以后,他老人家便宣布下野,在一片悲傷黯然的氣氛中,搭乘“美齡號”專機離開了南京。

再以后,到了4月,人民解放軍到達長江對岸,《南京通史·民國卷》寫到:

國民黨政府黨、政、軍、警、憲、特各部于23日凌晨開始撤離,人山人海,道路擁擠不堪,各單位爭先恐后,無人指揮。軍隊紛紛從中山東路經中山門涌入湯山、句容一帶,朝京杭、蕪杭公路及浙贛線方向潰逃。下關車站和碼頭也擠滿了撤離和搬家的人群,街頭巷尾則充斥著散兵游勇,南京城處處呈現出兵荒馬亂、人奔車跑的混亂場面。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4月23日晚上,江對岸的解放軍35軍開始悄悄地渡江。35軍軍長叫吳化文,一個有著傳奇中國特色的職業軍人,他先后追隨過馮玉祥,追隨過國民政府時期的蔣介石,追隨過汪偽時期的汪精衛,抗戰勝利后,回歸國民政府,最后又臨陣起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時候,虎踞龍蟠的南京,基本上成了一座空城,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吳化文的35軍奮勇當先,拿下了占領南京的首功。一年前,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舉行總統就任儀式,國府路是何等的熱鬧。國民大會堂周圍彩旗飄揚,國大代表個個神氣活現,時過境遷,現在又是多么荒涼,多么蕭條。35軍士兵一路穿插,終于來到國府路附近,經過國民大會堂,沿著無聲無息的國府路,在黎明時分,在升起的霞光里,沖進了總統府。偌大的總統府門口,連個站崗衛兵都沒有,大院空空蕩蕩,遍地狼藉,到處散落著文件和紙片,一堆堆焚燒的灰燼,還在冒著青煙。

總統府門樓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扯下來扔掉,高高升起一面解放軍沖鋒時用的紅旗。

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日子,宣告結束,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了。

《南京傳》至此,也應該告一段落。

猜你喜歡
南京
鹽水鴨里的南京味道
南京溧水虎頭鞋:“四根針”里有文章
“南京不會忘記”
SHAKESHACK江蘇首店登陸南京德基
南京云錦的故事
南京大闖關
南京博物館18件“鎮院之寶”
南京話易懂“難聽”
南京:誠實書店開張
南京、南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