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秸垛》英譯本文化傳播局限性研究分析

2018-11-14 19:04/
長江叢刊 2018年16期
關鍵詞:麥秸鐵凝譯者

■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分析

一、前言

為響應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的號召,本文以鐵凝作品《麥秸垛》為例,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便更好地宣傳中國經典文學作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對《麥秸垛》的英譯本進行剖析,指出其譯本相對于鐵凝原著在文化思想傳播方面的缺陷,進而得出我國文學經典在文化傳播中的普遍問題。

(二)文本選擇

本文以鐵凝的《麥秸垛》的英譯本為例,研究分析中國紅色經典英譯本在傳達中國紅色經典文化過程中的局限性。鐵凝是當代文壇中知名“女性主義”作家,“鐵凝精神”深深影響著中國新時期文學?!尔溄斩狻泛汀睹藁ǘ狻窐酥局F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關注著女性的生存問題。而梅丹理是美國著名詩人和漢學家,已參譯《當代中文詩歌選》、《臺灣前沿詩選》等,且是《麥秸垛》的唯一譯者。

(三)研究方法

目前,已有學者從社會人類學、傳播學、教育學、歷史學等領域展開對紅色文化的專題研究和理論思考。其中,傳播學與翻譯學關系密切,翻譯學是傳播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傳播效果。因此,本文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對譯本進行定性分析和研究,選取譯作中的部分材料,揭示經典文化在譯成他國語言之后在文化傳播和原作思想情感表達上存在的不足。

三、《麥秸垛》英譯本分析

(一)地方特色詞語翻譯的失當

地方文化外譯承擔著文化比較功能,“是宣傳,推廣乃至弘揚中國文化并了解、介紹外國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對特色文化名詞翻譯的過程中,既要保持其文化特點又要考慮到目標讀者的接受能力,但以下例子并沒有很好地讓原文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

例1:原文:子笸籮被人們吃得露了底。

譯文:People had eaten so many fritters the bottom of the basket was showing.

根據百度百科,“笸籮”是一種用柳條或篾條等編的盛器,幫較淺,多用來盛谷物。而譯文中的“basket”在柯林斯雙解詞典中的意思是“Baskets are made from thin strips of materials such as straw,plastic,or wire woven together.”。因此,會讓人產生誤解。

例2:原文:陸野明擦好麥子,一簸箕一簸箕地撮到布袋里……

譯文:Lu Yeming rubbed the wheat kernels and dumped them by the scoopful into a cloth sack……

“scoopful”的意思是滿滿的一勺子或者滿滿的一鏟子,而“簸箕”是“dustpan”。這里是地方名詞的誤解而導致的用詞不當,會誤導讀者。

例3:原文:沈小鳳是剛下來不久的新知青……

譯文:Shen Xiaofeng was a new school-leaver who had come down not long ago……

在這本譯文中,譯者將所有的知青都譯成了“school-leaver”即:畢業生,應屆生。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是中國對知識分子的歷史名詞——從1950年代起到1977年最后一批參加上山下鄉活動的有知識的青年。由此可見,知青并非是簡單的畢業生,譯者在此應該講清楚其時代背景,否則不能將中國特色文化和歷史很好地傳達。

例4:原文:家里和點兒上相比較,沈小鳳也愿意待在點兒上。

譯文:And comparing her home to the post,Shen Xiaofeng preferred to remain where she was.

這里的譯文中出現的“post”很讓讀者費解。原文中的“點兒上”屬于方言,根據文章可以看出,它指的是端村的知青點。而譯文并沒有將其說清,突然出現的“post”也讓讀者困惑不解。

(二)小說理解的偏差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于全文的理解,全局的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會錯意,就會曲解原文,轉達錯誤。

例1:原文:他默默燒窯,扎針、放血卻在一方有名。

譯文:He was taciturn as he tended his kiln,but his skill in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was well-know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想表達的默默并不是一言不發的意思,而是和后面的有名相對應,表達的是他(老效)的燒窯技術并不如他的扎針放血有名氣。譯文的“taciturn”是緘默不語的意思,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不太相符。

例2:原文:“把你那皮鞋給了我,我就讓你一回?!?/p>

譯文:Give me your shoes,and I’ll let you do it one more time.

如果按照譯者的翻譯“one more time”,會讓人以為栓子和老效的媳婦以前有過性關系,而實際上栓子并沒有對他媳婦做過什么,這樣的翻譯與原文情節不符。

例3:原文:她愛哭、愛笑,看到蝎虎子嚷著往別人身上撲。

譯文:She loved to laugh and cry: when she saw a gecko she would scream and jump into someone’s arms.

這句話中,作者對于原文的理解有偏差,譯者用的冒號表明后面的句子是解釋說明“cry”的,而她(沈小鳳)并非是看到蝎虎子而哭。這里容易讓讀者誤解。

(三)人物性格把握不準

一部成功的小說必定會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鮮明人物個性,人物的刻畫也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它能“影響作家的創作過程,創作過程中人物的改變,會導致作品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改變?!比绻g文中不將人物性格充分展現出來,勢必會影響讀者對原著的好感。

例1:原文:“忙走吧,還愣著干什么?”大芝娘招引著楊青。

譯文:” Make it snappy! Don’t just stand here staring! ” Sesame’s Mum motioned to Yang Qing.

《麥秸垛》中的大芝娘是圣母型女性的典范,圣母型的女性具有崇高的母性,她以其光輝的母愛照亮了全世界,她渾身上下充滿了愛的偉力。而且在小說中大芝娘無論對待誰都十分關愛,而這里的譯文卻顯得大芝娘在大聲責備楊青,對于小說人物性格的塑造造成混亂。

例2:原文:他把電報揉成一團故意丟在屋角,很重地推了門,很輕地跑出屋子。

譯文:He crumpled the telegram into a ball and threw it into the corner.He gave the door a hard push,then walked out lightly.

這是在陸野明領會到楊青給他的暗示說他不回去時的反應,他喜歡楊青,想和她呆一塊兒,所以當他知道她不回去時心里應該是很開心的,而“故意”則表示他想暗示楊青他也不回去。譯者在這個句子中卻并沒有將“故意”這個巧妙的詞翻譯出來,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

(四)不忠實于原文

英國著名翻譯家泰特勒曾提出著名的“翻譯三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由此,作為譯文,應該盡可能準確地譯出原文中有的含義,不能隨意增減或改變,否則就不能讓讀者讀到完整的原文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導致文化傳播接受性不高。

例1:原文:沈小鳳個子挺矮,皮膚細白……

譯文:Shen Xiaofeng was short in build,with fine pale skin……

對于沈小鳳的這段描寫,譯者將她“皮膚細白”使用了“pale”。據柯林斯雙解詞典,“If someone looks pale,their face looks a lighter colour than usual,usually because they are ill,frighten,or shocked.”小說并沒有提及沈小鳳生病,相反沈小鳳一直是活潑開朗的女知青,這里的譯法與原文相悖。

例2:原文:得用水淘,起碼淘兩遍,晾成半干再磨。

譯文:You have to rinse it at least twice,then spread it in the sun till it is mostly dry before you mill it.

這句話描寫的是沈小鳳在教陸野明怎么做飯,原文用的是準確的詞“半干”,可將其譯作“damp-dry”,而譯者卻將它模糊了用了“mostly dry”,在傳達原文意思上很模糊。

例3:原文:看見陸野明和沈小鳳,她遠遠地站住腳。

譯文:Seeing Lu Yeming and Shen Xiaofeng,she stopped short.

譯者在這一句中漏譯了“遠遠地”,只說明了是“立即停住”。而“遠遠地”體現了楊青在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的傷心落寞,以及隱忍的性格特點。譯者的漏譯不能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思。

四、結語及成因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美國詩人和漢學家梅丹理在《麥秸垛》譯作中部分翻譯確實存在某些不足之處,包括淡化特色文化,刪減改動原文,錯誤塑造人物性格等,致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出現障礙或者誤解小說所要表達的意義,甚至會喪失對中國特色小說的興趣。導致這些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與譯者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的差異,譯者難以設身處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和特色文化,而這些不足在中國特色文化傳播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缺陷,導致中國文化不能很好地“走出去”。因此,要想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在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上有待提升。

[1]魏本權.新文化史與中國紅色文化研究[J].紅色文化學刊,2017(1).

[2]楊娟.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翻譯原則[J].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0(1).

[3]劉金龍.基于翻譯適應選擇論視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譯原則[J].池州學院學報,2017(1).

[4]趙懷仁.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J].大理師專學報,2000(2).

[5]陳敏.從《麥秸垛》和《棉花垛》看鐵凝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4).

[6]Tytler A.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猜你喜歡
麥秸鐵凝譯者
鐵凝三謝張守仁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一聲姥姥
孫犁與黃豆
踩麥秸
英文摘要
麥秸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溫暖的麥秸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