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蘇軾書信體散文的用喻特點

2018-11-15 05:47
長江叢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書信體金玉比喻

黎 奎

蘇軾一生創作了大量書信體散文,包括書、啟、奏議和尺牘,其中書、啟、奏議是官場書信,具有公文性質,格式規整,論事完整,而尺牘多是寫給親朋故友的書信,格式靈活,內容較零散。蘇軾書信體散文的內容豐富,涵蓋國家大事、軍事政治、文學藝術、生活雅趣、參禪釋道、人生感慨等。藝術手法也是信手拈來,其中比喻貼切自然,語言簡潔生動是其顯著特點。從比喻的分類來看,他擅長使用博喻;從用喻對象的角度來看,蘇軾常用“金玉珠貝”肯定文章的藝術價值,用“水”闡發文藝創作思想;從文章結構布局來看,具有位置靈活的特點,既有以喻開篇也有文中插喻和全篇用喻的情況,不同位置上用喻又產生不同效果。另外,蘇軾用喻還具有幽默的特點。本文將對蘇軾用喻的四個特點:善用博喻說理、常用比喻論文、用喻位置靈活,設喻風趣幽默進行具體分析和探討。

一、善用博喻說理

從比喻分類的角度來看,蘇軾書信體散文的用喻特點是善于使用博喻。蘇軾為了論述“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性,在《上神宗皇帝書》中連用五個喻象進行論證,“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說理生動自然。這個博喻的妙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五個喻象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常識,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使讀者易于接受。其次,喻象的選擇精準貼切,“根之于木”、“膏之于燈”、“水之于魚”、“田之于農夫”、“財之于商賈”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個比喻深刻地表現了“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性。再次,寓理于形,把“意義與形象”完美地結合起來。作者深入地把握事物之間的本質特征,而不僅停留在事物的形貌上,使抽象的道理變得鮮明可感。最后,排比句式,整齊流暢,在增強說理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時提升了讀者審美感受的情節性和豐富性。蘇軾書信體散文中博喻以塑造形象為起點,揭示道理為目的,在提高讀者審美體驗的同時也表現出作者極大的藝術創造性。

二、常用比喻論文

比喻不僅是一種認知方式,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蘇軾諸多文學觀都是通過比喻的方式來表達,有些文藝思想也是在比喻思維的基礎上生發出來,最著名的就是文章“金玉珠貝”說和“隨物賦形”的創作思想。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和闡述文藝觀是蘇軾書信體散文用喻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一)“金玉珠貝”說

在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蘇軾十分注重文章的藝術價值,多次將文章比作“精金美玉”、“金玉”、“金玉珠貝”。稱“文章如金玉珠貝,未易鄙棄也”,內容和形式同樣重要不可偏廢;對于文章的優劣評價,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后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而“絕非一夫所能抑揚”。把文章比作“金玉珠貝”表現了蘇軾對文章藝術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一種大膽開拓的藝術勇氣。

(二)“隨物賦形”論

在談及文藝創作時,蘇軾常以水為喻,用水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態變化來比喻文藝創作之理,揭示文藝創作的特征和規律,即“隨物賦形”的文藝創作思想。他評謝民師的詩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旨在說明情感和文思要順應所描寫對象的特點而流轉變化,該奔放的時候就奔放,該收斂的時候就收斂,這樣才能使文章自然生動婉轉流暢;稱贊李方叔的文章“正如川之方增,當極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見涯涘”,文章充沛的氣勢通過“水落見涯”這一比喻清楚地顯現出來。蘇軾不僅在書信體散文中多次使用“水”的意象來比喻文藝創作的特征和規律,而且在《自評文》中還直接指出文學創作應“隨物賦形”,“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三、用喻位置靈活

文章結構是作者有意識地在創作中把句子、段落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成文章所呈現出來的構架。古人談到文章結構時,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反映出古人在結構布局方面精巧運思的特點,同時也形象地說明了在文章開頭、結尾及行文過程中使用藝術手法的效果。運用比喻手法來提高文章結構上的藝術美感是很常見的,蘇軾書信體散文既有以喻開篇也有文中插喻和全篇用喻的情況,不同位置上用喻目的和效果不同,共同成就了蘇軾書信體散文的藝術價值。

(一)以喻開篇,點明主旨

全篇要義在開頭,開篇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文章的成敗。比喻手法是美麗開篇的有效方法,貼切的比喻能夠生動鮮明地引出主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達到首段得勢全篇俱佳的目的。蘇軾多次用喻開篇,設計出別具一格,耐人尋味的開頭。如在《代張方平諫用兵書》開篇云:“臣聞好兵尤好色也。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此理之必然者也”,文章開頭便用“好色”比喻“好兵”,富有生活氣息的喻體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活潑,恰到好處地引出了文章“好兵必亡”的主旨。凝練而形象的比喻是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洞φ撐飨臅穭t連用醫者治病,彭祖觀井兩喻開篇,用醫者治病的比喻表明作者反對急功近利的態度,認為“近日臣僚獻言欲用兵西方,皆是醫人欲下一月而愈者也”。用“彭祖觀井,自系大木之上,以車輪覆井,而后敢觀”,來表明應慎用兵的主張。用“好兵尤好色”的比喻開篇,開宗明義,簡潔凝練,既能起到破題之妙也能起到突出主題之效;用醫者治病和彭祖觀井兩喻開篇,曲折迂回,故事性強,為下文的展開起到鋪墊作用。

(二)文中插喻,深化主題

文中穿插比喻為人物刻畫和事態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情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蘇軾在《上曾丞相書》開頭擺出世之君子終其一生不為所遇的怪現象,第二段探討這種王公大人不重用世之君子的原因,認為是由于“今夫扣之者急,則應之者疑”,其“扣之急”而其“詞夸”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為了更好地說明這種現象,作者用“鬻千金之璧者,不之于肆,而愿觀者塞其門。觀者嘆息,而主人無言焉”來打比方講士人不應該向王公大人夸詞求售的道理,這個比喻既把現象生動表現出來,又通過比喻把事理進一步引向深刻。

(三)全篇用喻,互相呼應

為勸說宋哲宗讀陸贄奏議,蘇軾在《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劄子》中幾處運用醫藥的比喻,有的用藥方作比,有的用藥效作比。在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并沒有局限于陳述史籍記載的歷史事實,而是隨著主題思想變化的需要,采用比喻的手法進行說理論證。第二段以喻開頭,亮出觀點,“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該比喻將古人的治國之術比喻為“藥方”,將臣子進諫行為比喻為醫生的用藥,指出藥雖然是出自醫生之手,但是藥方卻是古人留下來的,如果藥方有效就不必醫生再重新開處方,生動地說明學習古人之法的必要性。第三段結尾處,在評價陸贄向唐德宗進言獻策的行為時,作者仍用醫藥來打比方,認為陸贄“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并對唐德宗不納賢言感到遺憾。此篇,醫藥比喻作為線索貫穿始終,“藥效”和“藥方”互相呼應,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化了主題。

四、設喻風趣幽默

蘇軾為人風趣幽默,設譬立喻亦風趣幽默,在《答畢仲舉書》中更是用幽默的比喻嘲笑朋友的空談之習,表達自己求真求實的審美追求,“往時陳述古好論禪,自以為至矣,而鄙仆所言為淺陋。仆嘗語述古,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仆之所學,豬肉也,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比喻自然貼切、自由灑脫,令人耳目一新,心悅誠服。

五、結語

蘇軾在書信體散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增強了文章論事說理的說服力,洋洋灑灑極具雄辯之風,同時將比喻的寫作手法運用到書、啟、奏議之中,提高了公文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豐富了不同文體的特征,對文學發展做出了貢獻。

[1]蘇軾.蘇軾全集[M].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趙樹功.中國尺犢文學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聶焱.比喻的認知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2).

[4]劉本臣.比喻及其分類問題研究[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3).

[5]尚愛雪,王俊方.蘇軾詩歌比喻藝術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2011(2).

[6]徐姝.論蘇軾散文中的比喻[J].文學研究,1998(6).

猜你喜歡
書信體金玉比喻
十個比喻 說透人生
比喻
買櫝dú還珠
淺析《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之死悲劇性根源
探討有機化學的增減碳鏈反應
書信體小說的文體特征
你為什么不狡辯
未成曲調先有情妙用書信創美文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