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境與漢語稱呼的英譯

2018-11-15 05:47
長江叢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原文語境漢語

翟 潔

一、語境下對《中國戰歌》中稱呼剖析

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著名記者、美國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曾在中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特別是以較長時間親自參加新四軍活動。她曾經撰寫了大量的小說、報告文學?!吨袊膽鸶琛?Battle Hymn of China)就是其中的一篇報告文學。在該書中,史沫特萊在描寫她的經歷時有這樣一句話:

The women leaders of the guerillas—one of them a military commander known as “Big Sister Chen”—,also informed me that they were calling a conference of women from eleven districts in the enemy rear and that I would be expected to speak o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ovement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war ( Smedley,1944:319).

譯文:

游擊隊的女領導人(其中一位被叫作陳大姐的女指揮員)也通知我,……(江楓,1986:466-467)。

Janice R.MacKinnon和Stephen R.MacKinnon(1988:212)是專門研究史沫特萊個人生平的兩位美國學者,在談到《中國戰歌》時曾評價:It (Battle Hymn of China) is one of the best works of war reporting to have come out of World War II…而Battle Hymn of China的譯者江楓先生(1986:1-7)在《中國的戰歌》的譯序中寫道,他是激情昂揚的生命進行曲,是作者全心全意獻身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真實寫照。通讀全文,我們可以讀出她對為中國人民的獨立而不懈奮斗的勇士們所表達的崇敬之情。翻譯時將敬稱“陳大姐”譯為Big Sister Chen表露出對她的崇敬心情。Janice R.MacKinnon和Stephen R.MacKinnon(1988:221)曾有一處描述也體現了這一點:

Smedley was keenly interested in Chen Shaomin,the only woman commander in the area.“Big Foot” or “ Big Sister” Chen as she was known at the time,had joined the party in the late twenties…To Smedley,Big Sister Chen supersed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oine—the woman warrior disguised as a man who becomes a battlefield commander,an Eastern Joan of Arc—because she went undisguised.

漢語稱呼的英語直譯大概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如“師傅”是對傳授技藝或對僧人的尊稱、“泰山”在某些語境中是對岳父的敬謂,它們的英語直譯“master”和“father-in-law”離開具體的語境也沒有原文尊敬的涵義,但一旦有了具體語境,我們仍然可以解讀其中的敬義。W.J.F.Jenner在翻譯A Journey to the West時就把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對唐僧的尊稱“師傅”譯為Master,Sidney Shapiro在翻譯The Outlaws of the Marsh時也把林沖對張教頭的敬謂“泰山”譯為father-in-law。閱畢譯本全文,讀者仍然可以感覺到徒弟對師傅、賢婿對丈人的濃濃敬意。

對語篇語言學頗有研究的張德祿先生在談到語篇的銜接時曾有這樣的結論:任何語篇的由語言形式體現的意義都是不完整的,總有一些意義是由語境因素實現的(張德祿,2001)。上述漢語稱呼語的英語直譯需要借助語境補足其所闡釋的敬義可以證明張先生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二、語境下對《茶館》中稱呼剖析

若是語境中呈現出來人物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在翻譯他們的稱呼時就要考慮到具體的內涵,力求翻譯的準確,不失原意。老舍先生的《茶館》一文中,英若成將“松二爺”譯為“Master Song”較之另一譯者霍華直譯的“Second Elder Song”更加體現了松二爺在地位上尊重,符合語境中呈現出來對男性權勢關系上的地位尊敬。而在二德子與常四爺發生沖突,王利發上前勸架,為了拉近距離,他稱呼二人為“哥兒們”,對于這一最平常見的“哥兒們”英若成譯為“gentleman”明顯比霍華“brother”更加讓人體會到王利發在勸架時對雙方的尊重之意,若單純用后者,勢必會造成譯者對王利發角色的誤解,這很好的體現了語境對于漢語稱呼內涵的傳達頗為重要。在康大力咒罵龐太監是稱呼他為“那個老東西”,二人分別譯為“That ole rotter”或“That old bully”,這就考慮到原文中二人雖是名義上的父子,但由于康大力對龐只有仇恨和憤怒,用貶義的詞匯可以將實質的語境詮釋的恰如其分。

三、語境下對《圍城》中稱呼剖析

在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一文中,對于人物之間的稱呼英譯中也有所體現?!秶恰肥且徊康湫偷奈膶W作品,但同時又屬于表達型文本,翻譯時需要表情達意。例如在豚翁對防老太太道:“娘,三媳婦既然有喜……”譯文處理為“mother,since Third Daughter-in-law is expecting,I think…”中國人一直是處于表達感情很含蓄內斂,有時候會從子女或晚輩的角度來稱呼對方,比如稱自己的丈夫為“爸爸”,丈夫的弟弟稱為“叔叔”(《水滸傳》中,潘金蓮就稱呼武松為“叔叔”)等。原文中豚翁稱呼方老太太為“娘”,這正是中國文化的體現,對于兩人的夫妻關系,讀者完全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來理解而不會造成誤解,反之若將其譯為“wife”,不僅失去了原文語言形式,而且也丟失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另一例子,當辛楣招惹了方鴻漸,戲稱呼他為“老方”,譯文中沒有生硬的直譯為“old Fang”。事實上,“老+姓氏”是中國特有的對熟人和朋友之間一種稱呼,在非正式的社交場合,這種稱呼不僅體現了雙方年齡的長幼,更突出彼此的親切。因為此時辛楣招惹了方鴻漸在前,現在稱呼他為“老方”,有一種希望二人重歸于好的心情,此時若直譯為“old Fang”,僅僅就是一個稱呼,而失去了語境中想要傳達的內涵意義,而英語中有俚語“chap”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中

對其的釋義為:“be used to talk about a man in a friendly way”,而且適用于非正式場合,在此處。將“老方”譯為“old chap”不僅不會失去原文語義,而且更符合讀者的國家文化背景。

四、結語

金隄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英國文化中的“dragon”時說,有人認為簡單地把中國的“龍”譯成英語中的“dragon”會引起誤會,孤立起來看,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賦予了“龍”這一意象不同的象征含義。但是放在一定的上下文就不同了。中文文化交流如此頻繁的今天,將中國“龍”譯成“dragon”根本不可能讓外國人發生誤會,就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8首第一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的正確漢譯能使中國讀者想象到英國夏日的風光一樣(金隄,1998:65-67)。金先生此番言說想強調的是,有一定語境的輔助,直譯某些文化色彩鮮明的詞語不會引起誤解。同理可證,“大姐”的英語直譯“Big Sister”和其它漢語稱呼語的英語直譯,在一定語境的輔助下,原文所具有的“尊敬”的涵義并未喪失。

[1]金隄.等效翻譯初探[M].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史沫特萊·艾格尼絲.中國的戰歌[M].江楓,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2001(2):23~28.

[4]袁斌業,傅治夷.英漢擬親屬稱謂的對比及翻譯[J].欽州學院學報,2008,23(1):58~63.

猜你喜歡
原文語境漢語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學漢語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跟蹤導練(三)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