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陽鎮三位普通農民的“乘風破浪”

2018-11-22 03:11羅敏
新城鄉 2018年11期
關鍵詞:向陽農家樂秸稈

羅敏

回溯歷史,廣漢向陽鎮在全國改革開放中的坐標定格在1980年,在全國第一個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自此,向陽改革的步伐一直大步向前。向陽鎮也從最初的傳統農業鎮,蛻變為廣漢經濟綜合實力第一的工業鎮。與之同時,一批批的當地人也走出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亙古背景,走進色彩斑斕天地壯闊的大時代。他們的人生也因此而蝶變。

肖猷國:重新審視土地的價值

金秋時節,谷豐物阜。在向陽鎮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雙柏村,成片的稻田里,一臺臺收割機時而掠過,一袋袋稻谷漸漸堆起,一派如火如荼的收獲景象。如今,農業機械成了秋收的主力軍,讓農民當上了“甩手掌柜”。

廣漢市吉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糧食烘干房外,車流絡繹不絕,裝袋后的稻谷被運至此?!澳壳耙咽樟?00多噸谷子,預計今年收成將達1800噸。我們與一些企業都簽訂了收購協議,不怕賣不出去?!睂:仙缋硎麻L肖猷國說。

肖猷國的另一重身份是雙柏村村支部書記,2014年他帶領200余戶村民走上了專合社的道路,流轉村里1200畝土地,進行機械化規模種植。

“現在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從吃不飽到吃穿不愁,再到住洋房、開轎車?!毙ら鄧貞浧鸶母镩_放以來那些事,感慨萬千?!叭嗣窆缒甏鞘钦娴目喟?!那時候每個勞動力一年只能分到50斤黃谷,約合33至35斤的大米,家里就指望著父親、母親兩個勞動力,70來斤米養活一家五口。每年4月的時候米缸就見底了,父母為了省點米,大鍋大鍋的水熬著零星的米飯,都能照出人影來?!?/p>

1981年中旬,“包產到戶”的風吹到了雙柏村后,“上半年還吃的‘大鍋飯,下半年就‘包干到戶了,全村都沸騰了?!弊源撕?,種下汗水,就能換來豐碩的果實。1986年,肖猷國建起了占地120平方米的一樓一底的磚瓦房。

頭腦靈活的肖猷國還先后做起了村鎮客運、砂石運輸等生意。很長一段時期,肖家都不靠土地吃飯,但當2013年農村深化改革、土地三權分置的政策陸續出臺后,讓肖猷國重新審視腳下這片土地的價值。小田變大田,家業變產業,改革打開了一扇新門。

“沒有政府的財政支持,想干也干不起來??!”2015年,他購入了三臺烘干機,“三臺烘干機總共花了42.8萬,政府補貼就占了大半!”除了農機補貼,修建廠房的34.98萬補貼也為肖猷國減輕了不少資金壓力。53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現有烘干機3臺、拖拉機4臺套、植保機1臺、秸稈打捆機8臺、鏟車2臺……

專合社實現了當地農業的規?;洜I,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耕地、播種、打藥、收割、烘干、銷售、秸稈回收各環節,都有專門的服務隊為各家各戶提供服務。

2015年,雨水較多,合作社不僅利用烘干場解決了自身糧食收儲問題,還為其他種糧農戶解決了1000余噸糧食的收儲問題,挽回經濟損失10多萬元。

農村焚燒秸稈一度是政府的頭痛事。在成立了秸稈收集專業合作社后,地里的秸稈有打捆車收走后轉而成為了不少企業爭著要的“香餑餑”?!坝惺杖プ錾镔|燃料、肥料的,還有運去大邑縣做菌包的,一噸秸稈賣380元至400元,真正實現了綠色循環經濟?!?/p>

肖猷國盤算著,這樣多項經營疊加起來,一年收入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十萬元。

張忍高:從土地里發現商機

1982年,時年27歲的張忍高從中江縣“嫁”過來,成了向陽女婿。以前在老家吃不飽飯,此時的向陽作為改革先鋒,已經家家谷滿倉?!鞍锏綉艉蠹依锛Z食堆都堆不下?!睆埲谈呙枋銎甬敃r五谷豐登滿糧倉的場景,“收割的一萬多斤糧食堆在屋子里,一屋子都是糧食,漫過了床鋪,我常說我們是睡在糧食上?!?/p>

90年代初,向陽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漁業,多種產業并行。張忍高感到這是個機會,率先將農田改種苗木花卉?!耙郧按謇锓N地主要種稻谷、小麥、玉米,忙忙碌碌一年到頭收入兩三千元。而種苗圃一年光靠賣樹苗花種就換來近兩萬元的收益,是之前搞傳統種植收入的十倍以上?!贝撕?,向陽年度先進創收個人、先進黨員表彰會上,張忍高成了???。

“向陽工業發展起來了,產業活了,生活好了,可就是周末、休息時沒個走處?!睍r任向陽鎮黨委書記的鄧躍成隨口一句話,讓張忍高察覺到了商機。

“別人種糧我種花,率先致富樂農家?!闭f干就干,張忍高向生產隊租到了兩畝地,建起了農家小屋,取名“高家莊農家樂”。就這樣,向陽鎮有了第一家農家樂,張忍高也成了全鎮拿到農家樂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第一人。

一晃近20年過去,張忍高的農家樂依然紅火,從原來的2畝地擴建為10畝地,連他自己都記不清又修建、翻新過多少次?!半S著客人需求的變化,農家樂也要與時俱進嘛,搞特色、做精品,我們也在努力?!睆埲谈哒f。

鄭學建:“土專家”變身企業家

識時勢者為俊杰,向陽鎮家喻戶曉的“漢舟電氣”,其董事長鄭學建就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本土企業家。

歷史的車輪再次回到1978年,24歲的鄭學建和他的弟兄們還是向陽鎮地地道道的農民,向陽公社8大隊3隊社員。改革開放后,向陽人的創業激情都被激活了,一批電氣、化工、土木、冶金、機械、鑄造等企業應運而生。鄭學建從田頭到了廠頭,當上了月薪29.5元的向陽鐵廠工人,開啟了同“電氣”打交道的生涯。

經過500多天的修煉,他“鉆”成了行家里手。憑著一股孤勇,組建了“工業公司電氣維修部”,這個“維修部”的總資產只有52元——幾把榔頭、幾把改刀、幾把搬手這就是鄭學建和他的弟兄們創業的全部家底。憑著這些簡陋的工具,鄭學建竟然造出了全鄉第一個“標準配電柜”。這一下就成了全鄉的名人,被前來視察工作的領導譽為“土專家”。

1993年3月,鄭學建與幾個志趣相投的兄弟,在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氣息中,組建了民營企業“四川電氣設備成套廠”,翻開了創業新篇章。

如今的漢舟電氣,主要產品為高端電氣成套設備,已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施耐德、東芝、西門子等世界知名企業長期進行商務合作。

鄭學建和他的弟兄們,由地道的農民,成長為卓越的民營企業家,僅用了15年時間;由一家普通電氣設備成套廠,成為四川省“小巨人”“明星企業”,僅用了7年時間。

像肖猷國、張忍高、鄭學建這樣的人,在中國有千千萬萬、萬萬千千,正是改革開放的號角,激活了中國人血脈里的機智、敏銳、堅韌、創新,從而釋放出磅礴偉力,使中國在40年里,創造出舉世無雙的發展奇跡。

猜你喜歡
向陽農家樂秸稈
農家樂里去休閑
閱讀(低年級)(2021年2期)2021-04-08
杜鵑花紅農家樂
解讀“一號文件”: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推廣秸稈還田 有效培肥土壤
字海拾“貝”
歡迎來咱農家樂
讓農家樂再樂起來
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探索
新型環保吸聲材料——菌絲體膠合秸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