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媒體使用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

2018-11-29 07:51■曹
天津教育 2018年12期
關鍵詞:社交青少年

■曹 瑞

曹瑞,女,1969年8月生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研究員。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六屆兼職督學,天津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教育科學學會理事,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積極心理學、教育評價、課堂教學心理學等。

“新媒體”主要是指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訊技術,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F階段的新媒體主要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

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新媒體”這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個隨歷史變遷而不斷改變指涉對象的概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一直依賴紙質媒介。20世紀6O年代,以廣播和基于圖像傳播的電影、電視被廣泛地稱為“新媒體”。到20世紀末,互聯網被認為是“第四媒體”。近年來,手機又被稱為“第五媒體”。而當今社會,包括網絡、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等在內,成為當代意義的“新媒體”。

調查顯示,2010年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長為140.57分鐘,2014年平均每天時長為228.86分鐘。僅僅四五年的時間,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長翻了將近一倍,且依然保持上升趨勢。在每天平均4小時的上網時長中,有近七成的時間用于社交網絡。青少年使用的手機APP類型中,社交APP的使用率高達88.7%,其中,QQ占據青少年社交使用平臺第一位,達97.8%,往后依次為微信(占比86.8%)、微博(占比69.1%)、百度貼吧(占比66.4%),這些依托新媒體的社交網絡已經深入到青少年每一天的生活中。

二、新媒體使用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新媒體使用促進了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

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時間和地域對于信息傳播的阻隔?,F在,只需要稍稍動動手指便可將天下事“一網打盡”。新媒體的多元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方便高效,讓青少年在虛擬的網絡里進行生活實踐的體驗,使他們交流的自覺性和主觀性得到提高,從而促進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及個人對社會責任感的思考和關注,促進其自我意識的成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轉發、評論和分享等功能給了青少年自由表達的空間,在參與的過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得到強化。自我意識的發展可以激發青少年主動探索自我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興趣與熱情,挖掘他們的思考與創造潛能,讓他們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得到全方位提高,從而樹立理想,確定追求目標,進而實現人生價值。

當前,手機已經成為青少年標識自己獨特身份、展現自己獨特魅力、彰顯自己獨特品位的重要文化載體。手機文化提供的各種文化形式給予青少年直接、自由地表達對社會、家庭和學校的看法,使青少年的自我個性得以張揚,滿足了青少年角色認同的需求。

(二)新媒體使用有利于青少年排解心理壓力

青少年處于成長階段,學習壓力尤為沉重。特別是面對中考、高考以及其他各方的壓力,青少年不能喘息。利用社交軟件進行簡單而便捷的人際交往以及情感宣泄是當代青少年排解壓力的重要途徑。遇到不良情緒,可以隨時找到親人和朋友排解。青少年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此獲得朋友的肯定和鼓勵;青少年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自己的情緒狀態,以此獲得朋友的關心和慰藉。這些都可以讓青少年及時獲得情感的互動,快速地從朋友的回應中得到積極的鼓勵與支持,從而達到緩解、排解壓力的效果。

(三)新媒體使用改變了青少年人際交往的方式

2015年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數據顯示,社交網絡已經替代現實社會交往,成為青少年首選的社會交往方式,二次元文化占據了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半壁江山。女性青少年群體匯聚網絡,表現出比男性更積極、更主動的姿態,青少年從單純的文化產品消費者或簡單的參與者向網絡流行文化的生產消費者轉型。過去人們想要交朋友只能通過身邊的人,并且一旦分離便很難再保持及時聯系。但是利用新媒體,我們可以結識更多的人,不分地域、國籍、種族。新媒體具有的強大交互性也使人們可以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及時反饋。很多在現實中難以面對面交流的朋友可以在新媒體上交流。隨著手機媒體的日益完善,人們只需簡單幾步便可以通過新媒體認識新的朋友。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新媒體上的交際圈比自己在現實中的交際圈要大得多。借助微信、QQ、微博、百度貼吧社交網絡,青少年已經建構起了屬于自己的社交生活。這些新媒體讓青少年之間的交往更加輕松和便捷。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青少年既可以與朋友和同學進行交流,也可以與陌生人進行交流,還可以在網上匿名發布信息表達自己的情感。由于新媒體具有無須面對面交流這一特點,使得情感傳遞更加自由,從而成為現今青少年交往的主要方式。

青少年利用手機網絡進行人際交往或多或少彌補了與成人交往的不足。在這種交往中,青少年不僅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使智力得到了發展,而且獲得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產生了情感共鳴,并獲得了群體的歸屬感,也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情感寄托與表達。

(四)新媒體使用更新了青少年的思維方式

青少年群體追求新鮮、個性化的事物。他們敢于嘗試、敢于挑戰,具有創新活力。有人說,當今社會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新器官”。手機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也越來越不可或缺。青少年通過互聯網進行跨界學習和交流,進行知識領域的改變和拓寬,使得其思維方式更加開闊和寬廣。青少年在網絡中的工作、活動充滿創新思想和創新思維。他們通過網絡虛擬活動不斷更換實踐活動,獲取不同的實踐經驗,對其人格個性的發展和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傳播充分體現了青少年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表達了他們的情感和態度,折射出青少年諸多思維方式的變化。

三、新媒體使用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消極影響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ヂ摼W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6.3%,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我國20—29歲的網民比例最大,其次為占比29.7%的20歲以下的青少年。對于喜歡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來講,手機己經成為他們彰顯魅力、品位、個性的文化載體。手機中的各種功能能夠滿足青少年對生活的各種需求。而隨著手機功能愈來愈強大,青少年對其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過度使用手機,會給青少年成長帶來消極影響。

(一)新媒體的過度使用不利于青少年思維能力的發展

手機對于青少年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F在,使用手機上網的學生越來越多。由于手機文化自身的通俗性、娛樂性和平面性及其形象表達的直觀性,使得青少年消極被動地接受信息,不喜歡思考也不善于對各種信息作出積極反應,這有可能使其大腦也變得消極起來。受手機文化等影響的青少年喜愛畫面和色彩,習慣于通過形象的方法獲得信息,這樣可能造成其認知能力下降、想象力缺乏、思維能力減退以及思維趨向于平面化。

此外,手機對于學生的學習促進作用也不大。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搜索教師的講課內容和需要的資料。這不利于對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只是便于直接找到所需的答案。在這個擁有海量信息的大數據時代,只要上網就能找到所有想要的東西。這樣一來,青少年們無論是做功課還是進行創作,都會通過上網搜索來借鑒別人的成果,這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創造的能力。而知識的學習是“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過程,長期依賴手機只會加劇二者的對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刻苦鉆研的精神。此外,網絡海量的娛樂信息將學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很多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假借查資料的名義瀏覽各種無關網站,無心學習,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二)對新媒體的過度依賴容易造成現實人際交往的缺失和疏離

青少年身心正處于發展期,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在情感上形成對網絡的眷戀情結。而青少年正處在情感體驗的高峰階段,需要有自我情感與社會發生沖突的機會與場所,新媒體的過度使用容易讓青少年對手機網絡產生強烈的依賴,慢慢地喪失現實社會交往的技能,甚至刻意逃避現實社會,不再關心現實生活。當被迫回到現實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與網絡社交完全相反的一面,不自覺地產生孤獨感,現實的情感態度也趨于冷漠,更甚者則是木訥無情。

美國斯坦福大學學者諾曼尼曾說:“互聯網會制造一個充滿孤獨者的世界。電腦使用越多,孤獨感和壓抑感就越強,社會交往能力亦越差?!痹诰W絡世界中,學生會結識很多自己認為情投意合的人,面對自己不太喜歡的人,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拒絕。這樣一來,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有很多朋友,而實際上,這些不過是他們幻想的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已。同時,他們會逐漸失去在現實中發現朋友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孤僻癥和孤獨癥,進而喪失與人交往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在非網癮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動與人交往”;而在網癮青少年中,這一比例達到38.0%。由此可見,網癮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動與人交往”的比例顯著高于非網癮青少年。

(三)新媒體的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網絡成癮

2009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占14.1%,人數約為2404.2萬,這一比例與2005年基本持平。18~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15.6%)最高,其次為24~29歲的網癮比例(14.6%)以及13~17歲的網癮比例(14.3%)。與2005年相比,13~17歲年齡段的網癮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18~23歲年齡段的網癮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研究發現,對壓力的不良應對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之一,當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受挫較多就更容易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導致網絡成癮。

過度迷戀網絡游戲,是造成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不分晝夜地沉迷于網絡游戲,進而導致精神疲憊,上課時,常常犯困、乏累、注意力無法集中,進而導致學習成績嚴重下滑,甚至出現逃學和輟學的現象。調查顯示,網癮青少年主要是“網絡游戲成癮”,其次是“網絡關系成癮”。網癮青少年和非網癮青少年在上網目的上存在顯著差異。網癮青少年中選擇以“玩網絡游戲”為主要上網目的的比例(47.9%)遠遠高于非網癮青少年中選擇這一選項的比例(21.1%);而非網癮青少年中以“學習和工作”(45.5%)為主要上網目的的比例則顯著高于網癮青少年(31.5%)。

(四)良莠不齊的媒體信息不利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作為流行文化之一的手機文化很適合青少年求新立異、叛逆性強的思維方式,滿足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需要。青少年這個龐大的群體已經成為流行文化的主體。而流行文化夾帶著許多消極因素,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或多或少地產生影響。我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課余時間喜歡刷手機的學生有70.8%認同“這是一個靠顏值和刷臉生存的時代”這一觀點,而課余時間喜歡看書、學習的學生僅有29.6%認同上述觀點。

由于青少年學生正在發育,并走向成熟,但學習壓力陡增、網絡陷阱頗深,很多學生在心理上無法正確定位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開導自我,所以當一系列困惑或問題接踵而至時,學生只能向互聯網求助。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學生愈發迷失自我,這就造成不必要的“成長的煩惱”。

關注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發揮新媒體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積極影響,減少其消極影響,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實現強國夢想人才發展戰略的要求,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猜你喜歡
社交青少年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青少年發明家
社交距離
真的有社交網絡成癮這回事嗎?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