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驗庇古的戰時經濟學理論
——以英國二戰期間的經濟政策為例

2018-12-06 11:01韓旭國新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新商務周刊 2018年15期
關鍵詞:經濟學戰爭英國

文/韓旭,國新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1 庇古的戰時經濟學理論

1.1 庇古介紹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被認為是劍橋學派經濟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 42—1924)的嫡派傳人。他是劍橋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其著作有《財富與福利》(1912)、《福利經濟學》(1920)、《產業波動》(1926)、《失業論》(193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比較》(1938)、《就業與均衡》(1941)等,其中,最為經濟學人熟知的是他在《福利經濟學》中提出的庇古稅(Pigovian tax)方案,即通過征稅或補貼來糾正外部性,使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等,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

不過,我在本文,要梳理的是他在1921年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為下次戰爭在經濟政策上能少走彎路,所著的《戰時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我之所以關注這本書,是因為在經濟學教材里,一般介紹的都是常態化社會下的經濟規律及相對應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這本書卻如開山宗師般,對戰爭時期的非常態下的社會進行描述,指出了戰爭期間的經濟特點,為了維持戰爭需要采取的經濟政策,以及相應的影響。這本書像一個提綱一般,雖然物換星移,生產技術的大發展,金本位的崩潰,需要對其提出的戰時經濟學理論做一些修正,但總體觀點仍是正確的。并對現在社會有著現實指導意義,尤其是在庇古身后,仍沒有一部系統性總結戰時經濟規律的著作,對這部書的梳理,就更顯重要。

我選擇的版本是徐宗士在1933年譯的版本,這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翻譯的版本。

1.2 庇古的戰時經濟學

首先,庇古提到戰時經濟學提高生產要采取的四個“源泉”,即增加生產、減少個人消費、減少新投資本、減少現有資本。增加生產,顧名思義增加的是一切與戰爭相關的生產品,如鋼鐵、橡膠、坦克等。要減少個人的不必要的消費,奢侈消費更是要避免,用庇古的話說,叫做節飲食、少旅行、少用煤炭。集中盡可能多的資源用于戰爭。減少新投資本指的是對非戰爭用途的投資。減少現有資本,指的是對存量資本進行盤點后,有哪些可以轉做戰爭用途,如民船對軍用的轉化。這四條是對資源生產進行總體協調的總綱。

其次,在戰爭經費籌集方面,庇古總結了三個方法。即政府征稅、發債、通過銀行信用即印鈔票。戰爭經費的籌集,在戰爭進行中,是最重要的方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是后勤,而后勤的核心,則是戰爭經費的籌集。征稅、發債比較明確。庇古特別提到了征稅是建立在健康財政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和平時期,對健全財政制度的完善應是重中之重。發債則是針對特別費用的手段,庇古總結了一些發債的原則、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通過銀行信用籌集,即印鈔票的方法,是各國歷來普遍采用的方法,庇古總結了部分原則。

在當時,凱恩斯還沒有發表《通論》,學界對增發貨幣對生產的促進作用還未意識,但已經意識到了增發貨幣的通貨膨脹的副作用。因此庇古特別提到,要有相應的物價統制配套,以及對一般民眾的消費定量分配。這種思路還是比較超前,在20世紀20年代即確立了通貨膨脹目標制,后來的事實證明,注意這個問題的國家,都在戰爭中較好的實現了物價穩定,保證了社會穩定。同時分配定量制度還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尚未確立,這為后世的宏觀經濟調配提供了思路。

庇古還提到了在生產中的優先生產問題、對原料選擇及定量問題等,尤其是對匯兌的關注,更是有著超前思想,因為在二戰中,英國向美國大量舉外債,美元與英鎊的匯兌問題,是關鍵。

2 以二戰中的英國戰時經濟政策為例

2.1 戰時生產

1940年5月,德國閃擊法國,英國遠征軍在歐洲大陸倉促應戰,大面積

敗退,導致首相張伯倫下臺,丘吉爾在至暗時刻上臺,組建戰時內閣,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動員,英國進入戰時軌道。首先成立生產部,根據戰時需要協調生產和物資分配,為了更好的計算,在各部門征用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對經濟計劃、財政控制進行統計計算。凱恩斯便是其中之一,任職財政部。為了更好的協調,還在各個子行業成立專門的生產委員會制定、執行生產計劃。生產進入了戰爭軌道。在生產優先權上,重點對軍火、關鍵工業、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傾斜。如飛機生產便放在優先地位,這在保衛倫敦的空戰中顯出了重要性。原材料優先上,如鐵礦砂,為了節省外匯,保證鋼鐵生產,大量采用本國低品位的鐵礦砂,代替原先進口的高品位鐵礦砂。還大量征收廢鋼,用盡一切辦法,滿足軍工用港。

在人力資源征用上,由于850萬壯勞力參軍,動員了40萬老年人、250萬家庭主婦、125萬失業者、475萬民用工業工人轉產、甚至22萬戰俘,來彌補軍工勞動力缺口。到戰爭結束時,全國42%的人力被征用到武裝部隊或直接為軍需保障的部門。在民用轉產方面,政府也加速轉化,一些原來生產地毯、花邊的工廠都去生產炮彈、魚雷。

戰爭推高了鋼鐵、有色冶金、化工等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推動了汽車、飛機制造、金屬等行業的技術。許多技術得到發明和應用,如雷達、計算機、噴氣式發動機、抗生素、核裂變技術等。與戰爭直接相關的工業產量有了大幅提高,飛機產量從1938年的年產2800架,提高到了1944年的年產26000架,遠遠高于德國產量,保證了在歐洲戰場的制空權。

2.2 戰時農業和必需品分配制度

由于戰前英國所消費大部分食品需要從國外進口,其中84%的

糖和油脂,88%的小麥和面粉,91%的黃油都是進口的。為了節省外匯。戰爭期間英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化肥、農機使用量,提高單產面積;擴大耕地面積,號召居民開跟花園為菜園。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居民的食品供應得到了合理分配?;臼称吩?940年實行定量供給,但許多食品保持了和平時期的水平,牛奶、面粉、土豆等消費還有上升,面包始終沒有限量。但肉類、茶葉、糖類的消費大量減少。由于食品供應的保障,國民健康不但沒有惡化,反而有所改善。英格蘭的嬰兒死亡率從1936-1938年的5.6%,降到1944-19 46年的4.5%。

2.3 戰時財政

為了戰爭籌資,同時兼顧防止物價上漲過快,英國盡可能通過征稅來滿足戰爭需要。實行比較嚴格的稅收政策,全面提高稅率,增加所得稅,開征購置稅,超額利潤稅從60%提高到100%。在1941年,所得稅的標準稅率提高了567%。1942年直接稅比1939年提高177%,間接稅提高145%;到了1945年,直接稅更是提高了300%,間接稅提高了160%。政府開支擠占了一般的日常消費,居民的實際消費下降到戰前水平的80%。即使這樣,征稅仍只能滿足一半的戰爭開支。剩余需要靠借款和增發貨幣。國內債方面,對大額儲蓄者發給利率為2.5%的國民戰爭債券和利率為3%的儲蓄債券,大量擠占個人、企業投資用款。國際匯兌與外債方面,1940年最困難時期,由于英國的4.5億英鎊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很快由于進口軍火而消耗殆盡,美國政府及時以英國在美國的7億英鎊資產為擔保,向英國提供了4.5億英鎊貸款,解了英國的燃眉之急。然后,根據租借方案,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一共向英國提供了314億美元的物資。

雖然貨幣增發,但物價統制使得物價能穩定在戰前130%的水平,穩定了社會。同時實現了充分就業,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較戰前增長了18%,工人生活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分配政策上對富人征稅較多,使得財產性收入下降了15%,租金收入下降21%。

到了戰爭結束時,英國財政赤字100億英鎊,外債34億英鎊。但由于戰爭期間的經濟措施合理,在釋放了戰爭人口重新從事日常生產后,經濟迅速恢復,到1948年,財政收支即實現平衡。充分就業的局面甚至持續到1975年的滯漲時期,失業率再也沒有超過戰前。但問題是,隨著物價統制的逐漸結束,社會需求得到釋放,通脹問題逐漸嚴重,直到50年代才逐漸解決。

3 結束語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帝國,雖然在二戰后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同時由于

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云涌導致帝國的解體。但從本土的經濟來看,由于戰爭期間正確的經濟政策,使得經濟相較戰前獲得了較大提高,并實現了健康發展。

再次將英國在二戰期間的政策總結如下:首先以軍工生產為側重,將社會資源全力投向軍工、軍需生產,保證了戰爭需要的同時,提升了需求,提高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了就業人口,實現了充分就業,提高了國民收入水平。其次,在戰爭籌資上,以稅收手段優先,發債、增發貨幣為輔,抑制了國民消費,保證了政府消費,同時抑制了通貨膨脹的爆發。這與英國在戰前確立的健康的財政體制息息相關。再輔以嚴格的物價統制和消費品定量分配,既保證了民眾的日常需求,也抑制了物價,穩定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最后,匯兌保障了英鎊的購買力,穩定了從美國的進口物資數量。

庇古的戰時經濟學雖然經過了近100年的時間,但如果檢視在這一百年內的各國戰爭,以上問題處理較好的,都在戰爭期間實現了物價穩定和社會穩定。如二戰中的美國和英國。處理不好的,都會出現各種問題,如阿富汗戰爭中的蘇聯、越南戰爭中的美國以及烏東戰爭中的俄羅斯。因此,在當今熱戰頻發的背景下,繼續研究戰時經濟學,仍是經濟學人的需要,畢竟,在突發戰爭中,如何能夠最大保證社會運轉、支持戰爭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歡
經濟學戰爭英國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英國的環保
簡明經濟學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被風吹“偏”的戰爭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送餐的巫術經濟學 精讀
他們的戰爭
經濟學的優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