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堿體質”到底是什么

2018-12-08 02:52張田勘
方圓 2018年22期
關鍵詞:酸堿性酸堿歐陽

張田勘

人們吃的各種食物再加上喝的水,通過人體消化后,讓人體環境的酸堿度始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再加上呼吸、出汗和排泄大小便,血液的pH值會恒定維持在7.35~7.45之間,也就是呈現為弱堿性

11月2日,美國圣地亞哥法庭判決羅伯特·歐陽賠償一名癌癥患者1.05億美元。原因是,歐陽創建了一套“酸堿體質理論”,稱人的體質有酸堿性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疾病。要想健康,必須保證身體的堿性環境。

酸堿體質理論系騙局

一位癌癥患者聽信了歐陽的話,放棄了常規化療,采用歐陽獨創的堿性療法治療,最終導致癌癥病情發展到4期(晚期),而這種療法只是在靜脈注射的藥物中添加堿性的小蘇打。結果,歐陽被告上法庭,被判巨額賠償。

酸堿體質論或人體酸堿理論的出籠由來已久,可追溯至20世紀20~30年代,到21世紀初更是愈加火爆和盛行?,F在,美國法院判定歐陽利用酸堿理論騙財害命,只不過說明歐陽是酸堿理論的集大成者。

對于這套說法,中國人并不陌生吧?其實,國內外還有很多人都稱自己是酸堿理論的發明者,他們的這套理論是如何“不約而同”的呢?說酸性人體容易致癌的是“瓦氏”還是“雷翁”?

其實很多所謂的酸堿體質或環境導致疾病的說法,是托偽之作。網絡上比較典型的酸性環境與癌癥的文字資料是一篇所謂的《最新之癌癥研究報告》長篇微博,稱“癌癥不能在弱堿性的人體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85%的癌癥患者屬于酸性體質,“不管你的情況有多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堿性,你的癌癥就不會擴散,就會好”。

但是,最早提出癌癥誘因與酸性環境的,是德國生理學家和醫生奧托·海因里?!ね郀柋?。八九十年前,他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生物學研究所任所長并進行研究時,根據對癌細胞的發現,提出了瓦氏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癌細胞的生長速度遠大于正常細胞,原因來自于細胞供能有差異。癌細胞會偏向使用糖酵解作用獲取能量,而一般細胞是通過有氧循環獲取能量。

瓦爾堡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員提出,如果能用正常細胞的有氧循環取代癌細胞的無氧酵解,或者切斷癌細胞的能量供應,就可以阻止癌細胞生長,治愈癌癥。但是,瓦爾堡所提出的也只是“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一些人對瓦氏的說法進行了過度解釋,聲稱“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通過這一節外生枝的解釋,體液酸化就被演繹成誘導癌癥的原因了。后來大量的研究發現,某些腫瘤組織周圍環境的確會呈現偏酸性,但是這是腫瘤細胞代謝和正常細胞不同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偏酸的環境造成了腫瘤。腫瘤代謝是因,腫瘤周圍環境顯示酸性是果,不能因果顛倒,也不能把腫瘤局部環境當成人體的大環境。

在宣揚酸性體質理論中還出現過另一種說法,即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家雷翁教授曾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倍聦嵣夏?,美國根本就沒有這位“雷翁”,更不用說這位子虛烏有的教授獲得過諾貝爾獎了。即便瓦爾堡獲得193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并非是因為發現癌細胞利用糖酵解獲取能量,而是因為“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及作用方式”。

人體本來就是動態平衡的弱堿性

人體是一個大環境,其中包含各種小環境和各種液體,如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包括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細胞外液是人體的主要液體,也決定了人體內大環境中的酸堿度。

就小環境來看,人體內的不同環境確實有酸堿之分,一些環境,如胃部和皮膚部位都呈酸性,尤其是胃內部呈強酸性,pH值為1.5~2,這是為了消化食物而演化成的特殊環境,但是只限于胃部,而且由胃內部的種種耐酸組織細胞形成的胃膜將胃酸包裹起來,不讓其滲透和外溢到其他組織器官,否則就會腐蝕其他組織器官,造成嚴重的傷害和疾病。再又如,皮膚環境呈弱酸性,pH值為5.5左右,這種弱酸環境能保護皮膚不容易滋生細菌。

另外,人的正常尿液呈弱酸性,pH在4.5~7.9之間,這是因為腎臟每日需要排出由食物分解產生的50~100mmol固定酸,高蛋白質的飲食可產生酸性尿,而進食含固定酸較少的蔬菜時,尿液就偏堿性。

但是,就算尿液呈弱酸性,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為尿液是被包容在膀胱中,根本不會影響身體其他部分的pH值。還有一種情況是,生病會造成“酸性體質”,即酸中毒。例如,糖尿病導致的酮酸癥中毒、尿毒癥,以及腹瀉、脫水等造成的酸中毒。也就是說,要先患病,才會導致酸中毒,而不是酸性體質會引起疾病。

至于人體內大環境中的體液,即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呈現一種動態平衡。人們吃的各種食物再加上喝的水,通過人體消化后,讓人體環境的酸堿度始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再加上呼吸、出汗和排泄大小便,血液的pH值會恒定維持在7.35~7.45之間,也就是呈現為弱堿性。無論吃什么食物,通過機體的調節,體內的酸堿度都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就是患病了。

另外,在人分解和消化蛋白質的過程中,當然會產生尿酸、硫酸;糖和脂肪代謝也會產生乳酸等,它們都是體內酸性物質的重要來源,但是,通過排泄,這些消化代謝形成的酸絕大部分都會排出體外,包括通過大小便、汗液和呼吸。因此,人體內的大環境是一個處于動態平衡的弱堿性環境。

判斷食物酸堿性并不靠“口感”

羅伯特·歐陽等人宣揚所謂酸堿性體質之后,就為其選擇食物的酸堿性提供了偽理論基礎,并且列出了許多食物的所謂酸堿性。他們聲稱,人們選擇所謂的堿性食物,一是有利健康,二是能治病防病,包括治療癌癥。

既然人體酸堿性的理論是假的,那么所謂食物酸堿性也是不靠譜的。食物當然與其他一些物質一樣,可以分別呈現為酸性、堿性或中性,但是判斷食物的酸堿性有幾個方面的標準。表面上,食物的酸堿性是以是否有酸味來判定的,如水果等都會有一定的酸味,好像是酸性,肉類在分解后呈堿性,但是,這種表面的標準并不能代表一種食物就呈酸性或堿性。

例如,檸檬口感很酸,但檸檬進入人體后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從鼻子呼出去之后,就沒有什么酸性了。而且,檸檬富含鉀,鉀留在體內以金屬陽離子的形式可以結合過多的酸根離子,反而成為堿性食物。所以,食物的酸堿性實際上應該按“灰分”和代謝后的化學性質來確認的?;曳?,是指食物燃燒后殘留的無機物,用以評定食品是否受污染、是否摻假,同時也可以用來評判食物的酸堿度。

如果食物燃燒后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是酸性食物,如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及花生、核桃、榛子等;如果食物燃燒后主要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溶于水后生成堿性溶液,是堿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栗子等干果。食物代謝之后,如果含硫、磷、氯元素較多,在人體內形成硫酸、鹽酸、磷酸和乳酸等物質,可稱為成酸性食物,如肉、蛋、魚、動物脂肪、植物油、糖類甜食等;反之代謝產物內含鈣、鎂、鉀、鈉等陽離子,在人體中形成堿性物質,如氫氧化鈉(鉀)、碳酸鈉等,可稱為成堿性食物,如蔬菜、茶葉、水果(高糖水果除外)、豆制品、牛奶等。

如此一來,與人們的表面理解的剛好相反,肉、蛋、魚是成酸性食品,蔬菜水果反而是成堿性食品。而且,無論是成酸性還是成堿性食品,在人體內消化后,都不可能造成所謂的酸性或堿性體質。因為人們要吃進多種食物和飲用大量的水,在體內消化,經排泄后,就讓人體的血液、淋巴液、細胞內液等內環境始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人體的內環境呈現為弱堿性。

因此,所謂的吃酸或堿性食物造成酸性或堿性體質,以及酸性體質造成多種疾病,甚至誘發癌癥等說法,都沒有科學根據的。羅伯特·歐陽等人提出酸堿性體質,以及以此為基礎的飲食理論,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新浪新聞)

猜你喜歡
酸堿性酸堿歐陽
自制酸堿指示劑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酸堿體質與酸堿食物
酸堿環境對TiO2吸附替硝唑的影響
我家的健忘老媽
判斷電解質水溶液酸堿性的簡單模型
Ni-W-Fe-P四元合金鍍層在酸堿鹽溶液中的腐蝕行為
第十單元酸和堿
我國主要菜區土壤鹽分、酸堿性和肥力狀況
弱電解質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考點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