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時冠狀動脈內不同劑量替羅非班治療的療效比較

2018-12-12 01:23房兆飛陳國雄王紅娜方波孔倩雯鄒金林鄔小花
心電與循環 2018年6期
關鍵詞:羅非羅非班低劑量

房兆飛 陳國雄 王紅娜 方波 孔倩雯 鄒金林 鄔小花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心內科重癥,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再灌注方法[1],然而在PCI術中使用球囊擴張及支架釋放等操作容易進一步加重血管內膜的破壞,導致血小板激活,造成冠狀動脈血栓負荷過重及繼發冠狀動脈遠端微循環栓塞、微血管痙攣以及內皮功能障礙,術中往往會出現慢血流甚至無復流現象,從而影響治療效果[2]。替羅非班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因此術中冠狀動脈內應用替羅非班已成為中國專家共識,且常與直接PCI治療聯用。有研究表明,直接PCI時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預防和治療術中出現慢血流或無復流現象的發生,改善近期預后[3-4]。但臨床對于替羅非班的使用劑量、用藥途徑與療效及安全性,尚無定論,本研究通過在急性STEMI患者PCI術中冠狀動脈內注入10μg/kg低劑量和25μ/kg高劑量的替羅非班[5-6],比較不同給藥劑量在急性STEMI患者PCI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明確高劑量替羅非班在臨床實踐中的可行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浙江省舟山醫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就診并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136例,男 123 例,女 13 例,年齡 54~67(61.5±5.2)歲;診斷均符合STEMI診斷標準并有急診PCI指征,術前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貧血、血小板疾患、活動性出血等疾病。均符合2015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標準,符合急診PCI及術中使用替羅非班的適應證,無明確禁忌證,且術前均未行靜脈溶栓治療。納入標準:(1)年齡<75歲;(2)出現急性胸痛癥狀持續時間>30min但<12h;(3)常規心電圖提示至少2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肢體導聯≥0.1mV或胸導聯≥0.2mV。排除標準:(1)有活動性出血史,或合并血小板減少癥,術前血小板計數≤80×109/L;(2)1周內曾進行過靜脈溶栓治療;(3)2周內使用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4)有嚴重腎功能不全,術前血肌酐>176μmol/L 或血肌酐清除率<30ml/min;(5)1 個月內曾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or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術;(6)存在抗凝禁忌,包括持續的嚴重高血壓、1年內的出血性腦卒中史;(7)既往對替羅非班過敏;(8)1個月內有嚴重的軀體創傷史,或曾行大的外科手術;(9)1年內有腦血管疾病史,并長期使用抗凝藥物史。本研究經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并所有患者予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各68例,高劑量組男 62 例,女 6 例,年齡 54~66(60.7±5.72)歲;低劑量組男 61例,女 7例,年齡 56~67(61.2±4.8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600mg(波立維,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及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拜阿司匹靈,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兩組患者均依據病情需要決定是否給予他汀類及硝酸酯類藥物。術前按100U/kg一次性靜脈給予普通肝素鈉,手術時間每延長1h追加肝素1 000U。低劑量組在導絲通過病變處時球囊預擴后即刻冠狀動脈內注入替羅非班10μg/kg(欣維寧,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然后按0.1μg/(kg·min)微泵持續靜推維持至術后36h。高劑量組方法同低劑量組,鹽酸替羅非班劑量為25μg/kg。急診PCI術中均只干預梗死相關血管。所有患者PCI術后均入冠心病重癥監護室(CCU)治療,藥物治療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硫酸氫氯吡格雷75mg/d、低分子肝素5 000U每12h一次皮下注射、連續應用5~7d,并且服用雙聯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至少12個月,同時強化口服他汀類藥物降血脂穩定斑塊,根據患者血壓及心率情況酌情口服ACEI和(或)β受體阻滯劑。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若發生嚴重出血并發癥時立即停用替羅非班。

1.3 評價指標

1.3.1 采用TIMI血流分級評價PCI治療前后即刻梗死血管血流恢復情況 冠狀動脈TIMI血流分為4級:TIMI0級:即血管閉塞部位及遠端無前向血流(造影劑)充盈;TIMI1級:部分造影劑通過閉塞部位,但不能完全充盈冠狀動脈狹窄遠端;TIMI2級:造影劑可完全充盈狹窄遠端,但充盈速度與正常血管相比明顯減慢,超過3個心動周期;TIMI3級:前向血流充盈遠端血管快速而完全,冠狀動脈血流正常。

1.3.2 術后2h測定兩組患者ST段抬高回落率(ST-segment resolution,STR) 分別在術前、術后2h記錄12導聯心電圖。以ST段抬高J點后20ms為基點開始測量,計算ST段抬高總和:(1)下壁心肌梗死,計算Ⅱ、Ⅲ、aVF的ST段抬高總和;(2)前壁心肌梗死,計算Ⅰ、aVL、V1~V6的ST段抬高總和;(3)同樣方法計算出所有患者術后2h的STR數值,并與術前STR比較。完全回落為術后2h STR≥70%;部分回落為30%~<70%;未回落為<30%。

1.3.3 比較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以住院期間及PCI術后1個月內為限:MACE包括頻發心絞痛、心功能不全加重(Killip分級增加)、術后低血壓、支架內急性血栓、心源性休克及死亡。

1.3.4 術后心肌酶譜及左心室舒張末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的測定 PCI術后24~72h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變化(化學發光酶聯免疫法),術后10~15d應用M型左心室長軸法測量LVEDd、LVEF(荷蘭PHILIPS HD11型彩超機)。

1.3.5 住院期間出血事件評估 (1)少量出血:鼻、牙齦出血、穿刺部位瘀斑及小血腫、肉眼血尿;(2)中量出血:血色素急性下降<50g/L、柏油樣便;(3)大出血:大量鮮血便、嘔血、顱內出血或血色素急性下降≥50g/L。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行急診PCI前后TIMI血流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行急診PCI前后TIMI血流情況比較[例(%)]

由表1可見,急診PCI術前,兩組患者梗死血管TIMI血流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行PCI治療術后,高劑量組達到TIMI3級血流率明顯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PCI術后MACE發生率、CK-MB峰值及STR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CI術后MACE發生情況、CK-MB峰值及STR比較

由表2可見,低劑量組術后MACE發生率、CK-MB峰值均高于高劑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颊咝g后2h內復查心電圖,高劑量組STR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超聲心動圖結果及出血事件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高劑量組患者LVEDd小于低劑量組,LVEF高于低劑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血事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血小板計數比較 見表4。

由表4可見,兩組患者術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減少事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3 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急性心肌梗死的總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PCI仍作為首選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STEMI患者病死率。急診PCI治療能盡早、充分、持續地開放梗死相關血管,是國際公認的一種對STEMI患者最有效的血運重建方法,而早期快速地恢復心肌再灌注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可能有助于改善左心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7]。然而,PCI中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慢血流、無復流等現象,嚴重影響著 PCI的療效及患者預后[2,4]。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超聲心動圖結果及出血事件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后血小板計數比較

鹽酸替羅非班作為一種新型可逆性非肽類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通過競爭性抑制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體的結合,靜脈注射可劑抑制體外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延長出血時間、抑制血栓形成,并能有效抑制縮血管物質及炎癥因子的釋放,早期改善微循環,進而明顯降低AMI后的MACE發生率[3-4]。早期國外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8-9]證明替羅非班能明顯降低STEMI患者急診PCI術后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TVR),心絞痛頻發等MACE的發生,然而這些研究中替羅非班主要采用術前或術中靜脈給藥方法,我國最新指南強調了急診PCI術中冠狀動脈內給藥方法更加安全有效,說明冠狀動脈內給藥較靜脈用藥能更加增多梗死相關血管內的血藥濃度,從而發揮更強的抗血小板作用,但使用劑量及給藥時機目前仍存在爭議。我國現有的報道中替羅非班用藥劑量、途徑及時機均不一致,早期多數單位急診PCI時應用替羅非班主要以靜脈注射途徑為主,因顧及較大劑量藥物出血不良反應,常采用10μg/kg的低劑量,近年來急診PCI時冠狀動脈內注射給藥雖得到應用,但仍以10μg/kg低劑量為主,偶有15μg/kg的較大劑量,極少報道有使用25μg/kg的高劑量替羅非班[5-6]。本研究在急診PCI術中分別于導絲通過后、球囊擴張后或支架釋放后即刻冠狀動脈共推注替羅非班針總量為25μg/kg,結果顯示,高劑量組STEMI患者急診PCI術后TIMI3級血流獲得率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應用高劑量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注入的方法能獲得較好的冠狀動脈血流灌注,可能與冠狀動脈內注射為最直接的使用方法有關,且局部有較高的血藥濃度,能發揮最大的藥效。藥理研究顯示,低劑量的替羅非班并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激活,臨床效用較弱,而增加替羅非班的使用劑量(25μg/kg),可以有效增強臨床效用[10]。冠狀動脈內注射高劑量替羅非班的方法可使冠狀動脈及微循環內的局部藥物濃度迅速升高,微循環中幾乎所有的GPⅡb/Ⅲa受體均能與藥物處于結合狀態,而不能與纖維蛋白相結合,最終減少冠狀動脈微血管內的白色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效果。

我們認為,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給藥的時機為冠狀動脈梗死血管的閉塞端剛剛開通前向血流的即刻、這樣可使抗血小板藥物替羅非班藥物能迅速進入閉塞遠端的冠狀動脈血管、小分支血管及微血管局部,最大限度抑制小血管及微循環的血小板血栓,高劑量更易快速達到梗死相關動脈供血區域內局部的高濃度,達到提高藥物有效性,降低全身無關反應的目的,從而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有效減少慢血流或無復流發生,盡早恢復心肌再灌注,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顯示,高劑量替羅非班組患者的STR及LVEF均明顯高于低劑量組;住院期間及術后30d內的MACE發生率明顯低于低劑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提示高劑量替羅非班的應用可以顯著改善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組織灌注水平,有益于改善心功能,而低劑量替羅非班的應用則不能達到此程度,本結論與國內外的多數報道一致[6,9,11]。同時高劑量替羅非班組患者心肌梗死再發率也較低劑量組低,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使用高劑量的替羅非班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PCI術后的復發率。

目前已知替羅非班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血小板計數減低及出血(如牙齦出血、穿刺部位皮膚瘀斑及小血腫、顱內出血、血尿等)。本研究詳細觀察了不同劑量組替羅非班在行直接PCI治療的STEMI患者中應用效果,高劑量組出血率與低劑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發生出血事件均為小出血事件,如牙齦出血、穿刺部位滲血需延長壓迫、皮膚瘀斑及少數黑便等情況。

高劑量替羅非班組沒有發生消化道大出血及腦出血等嚴重出血事件,少數患者出現血小板計數減少,也在停藥后自行恢復,兩組患者的消化道大出血、腦出血、肺出血等致命性出血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累積總出血事件發生率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因此提示高劑量替羅非班的應用并不會增加總出血事件的發生率,臨床應用相對安全。當然我們認為,盡管本研究表明低劑量與高劑量應用替羅非班的應用中出血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并不能完全包攬臨床全部,故個體化實施,才可保證療效及安全性。當然本研究的樣本小、也需更大規模的研究。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內應用高劑量替羅非班在急性STEMI患者PCI治療中作用效果顯著,可以明顯冠狀動脈微循環、恢復心肌再灌注,減少冠狀動脈慢血流或無復流,減輕心肌灌注對心肌細胞的損傷,改善心功能,降低并發癥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改善臨床預后,且安全性可靠,值得臨床運用推廣。

猜你喜歡
羅非羅非班低劑量
替羅非班聯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應用效果
替羅非班治療進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早期應用替羅非班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癥狀改善情況分析
COX-2特異性抑制劑羅非昔布對阿爾茨海默病Aβ沉積的影響
16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腹部中的應用
FBP重建與iDose4IR在肺癌低劑量篩查中的對比研究
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替羅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PCI的療效分析
不同劑量鹽酸替羅非班聯合PCI治療對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
低劑量輻射致癌LNT模型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