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色”不如“欣然”,“景色”不如“人情”

2018-12-19 10:53周奇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12期
關鍵詞:警語景語月色

周奇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強調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來養成,而核心素養基本可以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第五素養“責任擔當”講的是在“生本教學”中,注重“人情生成”和“道理指導”,是對學生開啟文學心智和建構價值認同的關鍵,是學生學會理性質疑和文學批判的前提。所以,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生成文學作品的人情與道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以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記承天寺夜游》兩篇具有承繼性的作品為例,談談蘇軾“豁達”品格的情感內核。

【關鍵詞】景語 警語 寬己心 寬人心

俗話說,心若大了,事就小了。在蘇軾的綜合評價里,他總與走在“被貶”的路上有關,總與“豁達”的心境有關。走在被貶路上的蘇軾是豁達的,這種豁達可以通俗地解釋為“心寬”,蘇軾是一位懂得用文學來“寬心”的政治家。然而,蘇軾“豁達”的人格魅力,不僅在于“寬己心”,安慰自己,更在于“寬人心”,撫慰他人。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職無權,過了幾年閑居生活,被貶黃州的第四年蘇軾寫就了《記承天寺夜游》,文章僅80余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月夜環境,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追本溯源,不如問問這種月夜之景是否有深層的含義?“欣然”“念”“閑人”等詞,反映出了蘇軾當時怎樣的心境?

《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上)》中的“課文研讀部分”是這樣論述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睍r值秋末冬初,寒意將濃,百無聊賴,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于是作者“欣然起行”?!靶廊弧?,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又似心有無奈:既然無法入睡,不如去欣賞這美妙月色吧!既已“起行”,又要尋同游者?!澳顭o與為樂者”,“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情也顯得搖曳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才不至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共同賞月呢?“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已定,似無遲疑,徑直到承天寺找張懷民。下筆十分清淡,實則意味深長,又為下文張本?!皯衙褚辔磳?,相與步于中庭”,相同遭際,相似處境,想來也是一樣無眠,于是,一起到院中散步賞月。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痹鹿鉃M庭院,如同積水充滿庭院,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同水藻、荇菜縱橫交錯?!胺e水空明”寫月光的空靈清澈,“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庭中景物,渾然一體,不知月光化為積水,還是積水反射月光了。作者僅用18個字,就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這空靈的境界,也許正是作者彼時心境的寫照。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痹乱钩S?,竹柏投影也是尋常景物,為何此次夜游令人印象深刻?只因為有我們兩個“閑人”在欣賞啊?!熬秤尚纳?,景因人異,正是審美的普遍心理。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如此論述,不免給人這樣的感覺:

月色美妙,蘇軾興致所來,便徑直前往承天寺去尋剛剛被貶至此的張懷民,張懷民恰巧也未睡,因為二人同是被貶黃州有職無權、政治上不得志的閑人,所以共同在承天寺別院的中庭之中,賞月遣懷——蘇軾被貶黃州這四年,苦心多悲,找張懷民的目的是互相慰藉的!

這樣的論述,將蘇軾豁達品格的格局說小了。

蘇軾徑直前往承天寺去尋張懷民,而“懷民亦未寢”,好巧啊,為何如此巧!

因為前文蘇軾的“念”的內容省略了,這里不僅有月色的清楚,更有人情的照顧,考慮到張懷民初來黃州,正是被貶,也是暫時寓居在寺院。種種相似經歷,讓蘇軾重回到四年前的那個月夜,那時的蘇軾也正是初來黃州,正是被貶,正是暫時寓居在寺院——定慧院。

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在“缺月掛疏桐”的深秋季節;“漏斷人初靜”的深夜時分,獨自慨嘆“誰見幽人獨往來”:月掛疏桐,冷月清輝,氛圍孤寂,夜深人靜,無人相伴,何人遣懷,黃州陌生地,初來獨自傷。

月光下徘徊,寂寞中難耐,憂思正出神之際,“縹緲孤鴻影”之時,蘇軾對自己那一刻的“驚起卻回頭”略有失望:孤雁突然飛來這片靜傷之地,那一刻,有景物突然闖入自己的視界,本該回頭,何來“卻”?不該“卻”嗎?蘇軾用了“卻”,正能看出蘇軾對自己那一刻“孤獨心驚的軟弱”是遺憾慨嘆的。不該“卻”,不該“怯”!蘇軾本是胸中萬卷書、筆下無俗氣之人,故而自嘲一番,獨自放逐不濟,獨自放懷天地!

“烏臺詩案”中的蘇軾危險多,“烏臺詩案”后的蘇軾委屈多。蘇軾只能自嘲道, “有恨無人省”,孤憤只自知,故而深深地說了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贝酥?,究竟有多少“冷”?蘇軾在月中,孤影伴孤鴻,人立江邊窺天夜,月冷人心泣:如此秋冷,寂寞冷;如此水冷,沙洲冷;如此月冷,漂泊冷;如此夜冷,棲枝冷——孤寂中,人心冷;獨自感傷,如何到天明……

初貶黃州的蘇軾,寓居寺院而不得解脫,內心的“冷”“恨”“卻”,無限的惆悵在那個深秋的月夜,正如此時剛剛被貶黃州,暫時寓居在承天寺的友人——張懷民。

所以,入戶的月色提醒了“解衣欲睡”而心有不安的蘇軾,因為四年前的蘇軾不正是此時的張懷民嗎,考慮到張懷民此情此景中應該是惆悵難眠的,于是蘇軾在這個月夜執“念”——徑直前往承天寺尋張懷民。顯見了蘇軾的“欣然起行”中的“欣然”是何其的了不起——為友人而擔心:深夜中急切的身影在主動趕往承天寺,目的是借著清楚的月色,來照顧迷惘的人心——失落在仕途上的張懷民的那顆被冷落的正在寂寞的人心。

此月夜如何美妙?不過是朗照的月夜下樹影在地面上來來去去,正像是水中交橫的藻荇而已。蘇軾也慨嘆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此夜,不過是普通朗照的月夜罷了!

但是,這個月夜的不普通,就在這月光如水充滿了承天寺院的中庭里,蘇軾與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來回散步,蘇軾在為好友張懷民遣懷……一句“景語”——“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钡辣M無限哲理!這一句何嘗不是蘇軾在散步時,對張懷民所說的一句“警語”:人生的汪洋中,人總是在其中游走,其中有多少看起來難以擺脫的現實牽絆,正如這所謂的水中擺來搖去的藻荇,但那些牽絆不過是浮光的掠影而已,人在所謂的牽絆中盡可如履平地,自由自在,只要是想開了,就可解脫了。

在那一月夜,蘇軾不僅再次“寬己心”,安慰了自己,更誠心實意地“寬人心”,撫慰了友人:既然仕途賦閑,何不就此做好“閑人”,不悲不喜,盡享這一夜的“自然之景”所帶來的“天然之感”:仕途正不濟,閑事何不安;閑適方自處,豁然可達觀。

當竹柏樹影掃過庭院,不留影,也未能掃去地面的塵埃。

可是,此時,人影在地,來回間,影中人,心事干凈了許多——不為功名所羈絆,安生立命處自然!

在廟堂上,蘇軾是快哉的;處江湖間,蘇軾是浩然的。

這種身處逆境,依舊“豁達”的品格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豁達品格”的“情感內核”:不僅在于“寬己心”,豁達;更在于“寬人心”,照顧。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3]記承天寺夜游.

猜你喜歡
警語景語月色
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電子煙警語標識規定》
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電子煙警語標識規定》
一切景語皆情語
對比中悟情感情動中練表達
對比中悟情感 情動中練表達
——《一切景語皆情語》整合教學磨課記
塞北月色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
Do ostriches really bury their heads in the sand?
愛在昆曲里,化成一片舊時月色
獨行皎潔月色里,尋你前世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