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三農盤點

2018-12-20 06:04
今日農業 2018年23期
關鍵詞:農業農村

相關三農政策

2018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個目標,今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將變成現實。

1、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種植業、林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

2、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3、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保護生產者合理收益。

4、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5、改革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結構調整、資源環境保護和科技研發等。

6、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7、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

8、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

9、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10、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

11、堅持農村金融改革,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

12、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3、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

14、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

15、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16、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三農大事密切相關

有關教育就業

1、今年再進城落戶1 300萬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2、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

3、擴大農民工就業,全面治理拖欠工資問題

有關社會保障

4、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要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5、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

有關生態環境

6、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 000萬畝 (1畝約為667平方米),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有關鄉村振興

7、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 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8、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

9、加強扶貧資金整合和績效管理,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10、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支持鄉村振興

11、改善供水、供電、信息等基礎設施,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千米

12、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廁所革命”,促進農村移風易俗

13、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4、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

15、新增高標準農田8 00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 000萬畝

法治建設穩步推進

2018年,農業農村部堅持依法治農、依法興農、依法護農,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為主線,以加強立法協調、加強執法監督、加強普法宣傳、加強法律服務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綠色發展、鄉村建設治理等領域立法建設。截至目前,農業領域共有法律15部、行政法規29部、部門規章148部,積極推動完善農業農村法律法規體系。這些法律法規將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舉措和改革成果法定化,穩定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為規范、引領和推動“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制度保障,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入貫徹落實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大力推動出臺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制定配套改革方案,整合獸醫獸藥、生豬屠宰、漁業、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產品質量等農業執法隊伍和執法職能,推動執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加快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資質量等領域監督執法,全年查辦違法案件4萬余件,挽回農民經濟損失10多億元,維護了農民合法權益。堅持依法嚴格公正文明辦案,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全年培訓地方農業執法骨干4 000余人,強化重大執法決定合法性審查,全面提升農業依法行政能力。

以增強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質為核心,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工作。健全完善“七五”普法規劃與年度計劃相結合、日常宣傳與主題宣傳相結合、面向農民與抓好重點對象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實現農業農村普法教育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加強憲法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工作,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業農村法治建設的成就經驗,加強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涉農新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執法檢查情況的跟蹤報道,推薦基層執法人員參評2018年度法治人物并獲獎,組織“七五”普法中期檢查和普法經驗宣傳,將普法貫穿于立法執法過程中,帶動農業農村系統將普法工作向基層延伸,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濃厚氛圍,為建設法治政府、法治鄉村營造良好環境。

三產融合亮點紛呈

今年以來,各類鄉村產業聚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創新創業、新產業新業態和產業集群等,在鄉村振興中蓬勃興起、精彩紛呈。

鄉村產業融合漸成趨勢。各地強化融合導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多主體參與、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多利益聯結、多模式創新的大型產業化聯合體,以及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中型產業化聯合體和生產聯動、利益聯結的小型產業化聯合體,拓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空間。

農產品精深加工快速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行品種專用、生產定制、產銷對路的精深加工新模式,推進副產物循化高值梯次利用,引導加工產能下沉重心,向主產區和貧困地區傾斜,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分享加工收益。據預測,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萬億元,與農業產值的比值達2.3∶1。

農村創新創業風生水起。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育主體、樹典型、搭平臺、搞服務,舉辦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引導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把智創、文創、農創引入鄉村,支持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和 “田秀才”“土專家”“農創客”創新創業。據測算,2018年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780萬人、比上年增加40萬人,新型經營主體350萬個,職業農民1 500萬人,本鄉非農創業創新人員3140萬個。

鄉村新業態層出不窮。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發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農業+”多業態發展?!稗r業+”林牧漁,催生了鴨稻共生綜合種養等循環型農業?!稗r業+”加工流通,催生了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延伸型農業?!稗r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產業,催生了創意農業、民宿服務、康養農業等體驗型農業?!稗r業+”信息產業,催生了數字農業等智慧型農業。據測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 000億元,吸引30億人次到鄉村休閑度假;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吸收2 800萬農民就業。

鄉村產業集群大量涌現。各地積極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業集中,打造產業鏈條首尾相連、上下銜接和前后呼應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據測算,2018年,全國已建成各類鄉村產業園1萬多個,聚集了大量的優勢企業和品牌;8.7萬家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 242家)通過建設小產業集群,帶動1億多小農戶就業增收。

質量興農 綠色興農

2018年,農業農村部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聚焦重點發力,強化措施落實,種植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穩定優化糧食生產,強基固本守安全底線。選擇325個縣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整建制創建,推動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全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小麥、稻谷等口糧保障供給,守住了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

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優化供給促產業興旺。以“減水稻、控玉米、擴大豆”為重點,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供給不斷優化。繼續鞏固鐮刀彎地區玉米調減成果,適當調減南方低質低效雙季稻和東北寒地井灌稻面積。預計庫存較多的玉米減少500多萬畝、水稻調減800多萬畝,市場緊缺的大豆、花生增加1 000萬畝以上。特色產業調強。積極發展優質稻谷、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高產高糖甘蔗等。加快發展道地中藥材、食用菌、茶葉、水果、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生態種植加快。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超過3 000萬畝,比上年增加1 800萬畝。華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區調減小麥面積200多萬畝。西南西北調減條銹病菌源區小麥70多萬畝。

持續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環境促生態宜居。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深入實施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貫徹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加強化肥、農藥等市場監管,突出抓好投入品減量和優化產地環境。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繼續選擇300個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在150個縣扎實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肥料、施肥技術,提高施肥效率,促進減量增效。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在果菜茶優勢產區選擇150個縣(市)開展全程綠色防控試點,在600個縣開展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范,提高防治效果,實現農藥減量增效。2018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和主要糧食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率比上年分別提高2.2個和1.4個百分點。

加力推進質量興農,提質增效促農民富裕。推進棉糖提質增效。選擇14個重點縣開展整建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增產增效。推進園藝作物提質增效。結合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建設,推進果菜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開展老果(茶)園改造,推進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繼續在果菜茶重點產區開展低毒生物農藥試點,加快小宗作物用藥登記和農藥殘留標準制定,推進農藥管理信息化,保障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

盤點九大關鍵詞語

農業行業存在的問題很多,土地污染、農產品質量差、從業人員獲取信息速度慢以及土地的不規則等,這些問題直接或者間接地制約了農業行業的快速發展。然而,隨著人們的不斷關注以及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農業一定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1.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十九大報告中,就“三農”工作提出很多新概念、新表述,并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農業品牌推進年

中國地大物博,廣袤、豐富、多元的自然氣候和地理地貌,孕育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物產。當前,中國農業品牌建設的重點已從單純的理論研究、呼吁品牌化的重要性,走向以品牌戰略規劃為主體的頂層設計,同時也亟待通過品牌傳播,以形成關系和提升價值,基于此我國也將5月10日首次定位“中國品牌日”。

3.農業補貼

2018年農業補貼共有16種: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糧豆輪作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重金屬污染治理補貼、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補貼、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深松作業補貼、殘膜回收利用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貼、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補貼、漁業油價補貼、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補貼、綠色信貸及專業化擔保補貼、綠色高效技術推廣服務支持補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貼、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補貼。

4.全國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 “陌生”,留守農業人群呈現出總量相對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于,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后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F在,大量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動選擇離開農村的土地。這是大多數“身份農民”脫貧奔小康的道路選擇,是時代的進步,歷史的必然。

5.鄉村旅游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日前正式發布,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領域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中提出的各項政策都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為鄉村旅游用地政策的制定進行了頂層設計。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撐和市場支撐”。旅游業是我國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產業之一,與傳統產業相比,旅游業具有平臺性、綜合性和帶動性,是一二三產業在農村融合的最佳產業平臺,甚至在我國很多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地區,一部鄉村振興史,就是一部旅游發展史。

6.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一直是三農核心。國家規定: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同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文件同時指出,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7.農村電商

相關文件提到,”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其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有關農村電商及農村冷鏈物流內容,都指向了一個問題: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兑庖姟诽岢隽艘粋€概念:“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而在互聯網時代,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冷鏈物流建設,成為了農產品與更廣泛市場之間的必須通道和橋梁。

同時,在具體政策上,一是深入開展農商互聯,暢通流通渠道。比如,推動商貿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對接,打造新型的農商關系,加快補上農產品冷鏈物流這個短板。二是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發揮電商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不斷改善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環境,完善硬件設施,健全服務網絡,推動生產資料、工業品和現代服務下鄉。

8.休閑農業

當我們今天還在討論休閑農業該如何引流的時候,休閑農業也許已經不再是農業業態的一種專有名稱,而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就像每周都需要看一場電影逛一次公園一樣,成為一種必然的休閑方式;

當我們還在構思園區采用何種模式的時候,休閑農業也許已經被互聯網行業、酒店行業、房地產行業、金融行業、旅業、餐飲行業玩轉出不一樣的煙火;

當我們還沒有看懂親子園區、養老園區的時候,也許單身園區、二次元園區、數據驅動園區、直播園區、知識付費型園區、快閃型園區等一批“超級新物種”概念園區就會出現,他們用更個性化的用戶體驗,更場景化的美學設計創造自流量。

休閑農業的未來從未如此讓人激動,也從未如此讓人充滿想象,這是一個休閑農業新物種的時代,也代表著一個真正休閑生活時代的來臨。

9.共享經濟

創業者的熱情,技術的推動,資本的裹挾,讓共享經濟遍地開花,也引發不少人的口誅筆伐。但是不管怎樣,共享經濟帶給人們的便利是實實在在的,它順應了人們對于便捷、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時它通過技術的應用、模式的創新,反向重構了整個商業體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釋放出新的生產力。你越來越發現,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共享主義時代。

休閑農業的共享主義時代會是怎樣?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共享菜園,共享稻田,共享民宿……這些僅僅是共享農莊的表現形態之一。

未來,會有更多的形態呈現,比如,共享廚房,共享田園咖啡廳,共享田園集市等。最重要的是,基于分享思維和互聯網、物聯網平臺,農莊互聯,農莊與消費者互聯,城鄉居民互聯,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將更加凸顯,人們將以更好的體驗,共享美好田園生活。

猜你喜歡
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