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與硬膜外阻滯麻醉對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血流動力學、VAS評分及不良反應的影響

2018-12-20 05:14
中國社區醫師 2018年33期
關鍵詞:硬膜外膝關節神經

430000湖北六七二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武漢

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knee arthroplasty,KTA)是一種治療晚期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及重建關節功能的有效手術方式。該手術可有效糾正患者髖關節畸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其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創面大且接受此類手術的中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由于機體各器官的衰退,使其對手術及麻醉的耐受性較低,從而增加了手術風險和術后并發癥,術后患者多伴有劇烈的疼痛,會導致關節內粘連、關節囊攣縮和肌肉萎縮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1-3]。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案尤為重要。因而筆者進一步觀察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與硬膜外阻滯麻醉對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血流動力學、VAS評分及不良反應的影響。本文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90例,進行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90例,告知患者及家屬研究目的和內容后,家屬同意患者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⑴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患有膝關節疾病,并符合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Ⅰ~Ⅱ級診斷標準[4];②年齡:40~75歲患者;③符合手術指征。⑵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肝、腎等其他器官嚴重衰竭患者;②溝通、聽力、智力、精神障礙患者;③其他部位并發骨折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1~74歲,平均(57.55±5.46)歲;病程2~5年,平均(3.85±0.34)年。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57.88±5.65)歲;病程2~6年,平均(3.77±0.36)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各時點DBP、SBP、HR比較(±s)

表1 兩組各時點DBP、SBP、HR比較(±s)

注:與同組T0時比較,①P<0.05。

指標 組別 T0 T1 T2 T3 DBP(mmHg) 觀察組 73.18±8.63 68.36±9.53① 67.26±9.74① 70.13±9.77①對照組 73.14±8.51 63.36±8.17① 62.61±8.45① 64.10±10.44①t 0.022 2.672 2.419 2.829 P>0.05 <0.05 <0.05 <0.05 SBP(mmHg) 觀察組 112.15±7.53 107.18±7.81① 105.36±8.24① 108.90±8.44①對照組 112.10±7.50 102.35±8.14① 101.22±7.49① 103.20±6.01①t 0.032 2.872 2.482 3.690 P>0.05 <0.05 <0.05 <0.05 HR(次/min) 觀察組 74.13±8.13 73.85±9.08 72.15±8.71 73.86±8.82對照組 74.10±8.10 69.65±8.14 68.64±7.10 70.24±7.31 t 0.018 2.310 2.095 2.120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 n VAS 2 h 4 h 8 h 24 h觀察組 45 4.71±0.80① 4.54±0.73① 3.02±0.94① 1.72±0.64①對照組 45 5.84±0.76 5.44±0.64 3.94±0.14 2.53±0.71 t 6.870 6.219 6.494 5.684 P<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n(%)]

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入手術室后均給予吸氧、心電監護,監測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于L2~3穿刺置管3 cm,同時注入1%的利多卡因和0.25%地卡因8~20 mL,根據麻醉平面的不同術中可酌情追加用量。觀察組采用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股神經阻滯定位在腹股溝韌帶下方、股動脈搏動外側1~2 cm處,當刺激神經引起股四頭肌收縮及髕骨節律性跳動時為穿刺成功,注入0.5%羅哌卡因30 mL,坐骨神經阻滯定位在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向下4~5 cm處,當刺激神經引起足背伸或趾屈時為穿刺成功,注入0.5%羅哌卡因30 mL。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評分準則:滿分10分,無痛為0分,輕微疼痛為<4分,患者有叩痛為4~6分,強烈難忍的疼痛為7~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②觀察并記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T0、T1、T2、T3時的DBP、SBP、HR。③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各時點DBP、SBP、HR比較:兩組患者T0時DBP、SBP、H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T1、T2、T3時 DBP、SBP、HR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2 h、4 h、8 h和12 h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術后發生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8.8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 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對于圍術期的管理不僅是讓患者順利度過手術,而且要關注手術與麻醉對患者術后短期甚至長期預后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鎮痛策略,臨床多給予椎管內麻醉、腰叢阻滯、腰骶叢神經阻滯等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深度不易掌握、血流動力學影響等,因此,如何降低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已成為臨床關注問題之一[5-9]。

已有研究表明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在KTA中的效果顯著[10]。說明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在KTA中的效果顯著。硬膜外麻醉是指硬膜外間隙阻滯麻醉,即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根,暫時使其支配區域產生麻痹。其用藥簡單、對呼吸循環影響較小,但其起效時間較長,有麻醉組織不完全的可能,平面不好控制。而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只對患側神經發揮作用,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用量,降低藥物本身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提高阻滯效果,彌補了硬膜外麻醉的不足。羅哌卡因是第一個純左旋體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其通過阻斷鈉離子流入神經纖維細胞膜內對沿神經纖維的沖動傳導產生可逆性的阻滯,有麻醉和鎮痛雙重效應。

綜上所述,單次股-坐骨神經阻滯神經阻滯麻醉在KTA中的效果更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硬膜外膝關節神經
膝關節置換要不要做,何時做比較好
神經松動術在周圍神經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中西醫結合治療橈神經損傷研究進展
老年人應注重呵護膝關節
冬天來了,怎樣保護膝關節?
戶外徒步運動中膝關節的損傷與預防
“神經”病友
噴他佐辛在剖宮產術后靜脈鎮痛與硬膜外鎮痛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胸部硬膜外麻醉鎮痛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控制價值
硬膜外注射脈絡寧配合手法復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7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