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分化內生機制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

2019-01-02 09:44王政羅朋偉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9年2期
關鍵詞:分化區域經濟

王政 羅朋偉

關鍵詞:區域分化;區域協調發展;循環累積因果原理;新的區域政策;空間組織;“一帶一路”建設;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0月8日

自1979年,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過去的37年里,我國實現了年均GDP增長率9.3%和年均貿易增長率16.4%的成就,這與我們所實施的戰略密不可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施開放沿海、東部優先發展和開放沿海沿邊省會城市的發展戰略,并取得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也造成東西部差距逐漸擴大,至此區域差距問題呈現在我們面前,國家隨后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發展戰略,時至今日“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旨在實現區域經濟從不平衡發展到相對協調發展。從地理與區位的角度考慮,我國在改革開放期間實行“中心”先試先行,“邊緣”學習推廣,“外圍”整合聯系的發展試驗思路。以我國三大經濟區為例,由南到北依次為:深圳特區-珠三角-泛珠三角;浦東開發-長三角-泛長三角;濱海新區-京津冀-環渤海灣。三大經濟區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保障,發揮著核心作用,這也標志著區域差距問題更為凸顯,中國區域經濟正處于區域分化之中。從行政邊界劃分來講,也出現了省區間分化的現象。

一、區域分化

(一)區域分化的概念界定。區域分化是指由于區域政策的差異、地理位置的不同、地域分工的變遷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的發展形態和發展水平。換句話說,導致區域分化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區位的優劣、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

我國區域分化宏觀上表現為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不同的發展形態和發展水平,從大的板塊上來講,出現了南北分化現象。2016年,經濟增速較慢的地區幾乎都在北方,包括遼寧、山西、黑龍江、北京等;經濟增速相對快的地方都在南方,包括重慶、貴州、云南、福建等。原因在于,北方資源型省份居多,重化工產業居多?,F在,受資源型產品價格大幅回落和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沖擊,部分資源型、重化工業主導的省份經濟增速明顯回落,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產業調整重組面臨困難,債務負擔壓力沉重,養老金入不敷出,青壯年勞動力和高端人才也在流失。微觀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要素分化。要素分化主要是指資金、技能型人才以及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不平衡流動,一般是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2)增長分化。增長的分化主要是指經濟增長方式的分化,經濟增長方式分化也可以理解為產業結構分化,落后地區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發達地區多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3)公共基礎服務分化。通常認為,公共基礎服務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給轄區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公共基礎設施、文化、環境生態等方面。從當前來看,我國落后地區公共基礎服務相較于發達地區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區域分化的內生機制。在新古典理論中,最基本的假設是規模收益遞減和完全競爭。根據新古典理論的假設,由于存在規模收益遞減,資本充裕地區的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會較資本匱乏地區的資本的邊際收益率低,那么資本會從充裕地區流向匱乏地區,也可以說是從發達地區流向欠發達地區,然而現實中資本卻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即要素分化現象。新古典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廠商的收益與生產區位的選擇無關,廠商在空間上的分布應該是均勻的,然而現實中普遍存在廠商的空間集聚現象。在規模收益遞減和完全競爭框架下的空間經濟研究對諸如為何發生經濟活動聚集、在何地發生、受到何種作用力的影響以及是否穩定等問題上,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新經濟地理學中以核心-邊緣(CP)模型為基礎的諸多模型都針對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現象作了詳盡的分析,但是概括起來其核心的機理仍然是循環累積因果原理。在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后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素的變化,并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我國區域差距的擴大與這種原理是分不開的。

二、區域協調發展

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表述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表述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表述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

我國最近的三個五年計劃側重點各有不同,“十一五”強調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十二五”強調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十三五”強調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

區域協調發展在每年的國家規劃中均有表述,這也是區域發展的前提和方向,同時也是眾多研究區域發展的學者關注的重點。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含義:薄文廣、安虎森等認為,區域協調發展不僅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這可以用人均GDP的增長率、基尼系數、錫爾指數等指標來表征),還要考慮享受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這可以用社會保障、住房、醫療、教育、衛生、文化、生態環境服務等指標來表征)。陳耀認為,“區域協調”內涵與西方“均衡”概念完全不同,協調發展的內涵更豐富,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指區域差距的縮小,而且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作為“協調性”的重要指標,除此之外還有強調地區的比較優勢和分工合作;強調生產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消除地區壁壘;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實行主體功能區的國土空間管控,以及跨區域生態保護的聯防聯控等。劉尚希認為,區域協調發展從理論上講其實就是一個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這個公平與效率與我們一般所講的社會緯度的公平效率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這個公平與效率是一個區域緯度的或者叫空間緯度的公平與效率。

三、啟示

現結合區域分化的內生機制和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精細化政策與差異化政策并重。區域分化現象不僅體現在四大板塊之間,同時四大板塊內部省區間也存在分化現象,甚至跨越了板塊限制表現為南北分化,所以政府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現狀和潛力,充分考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制定精細化政策。要考慮各地區的特點,努力做到一區一策,確立分類指導、因區制策的區域調控原則。無論是在全國范圍還是在省域范圍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這樣會直接影響區域的協調發展,使得發達地區更發達,欠發達地區更落后。因此,精細化政策與差異化政策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政策。

(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重新構建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帶來了國內各個區域在對外開放戰略中地位和作用的改變。國家“十三五”規劃中關于“一帶一路”建設表述為: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耙粠б宦贰苯ㄔO的提出對于中西部內陸省份來說是新的機遇,中西部地區應該抓住這一機遇,促進本地區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充分利用,通過資本、技術等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提高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層次,深化中西部的對外開放,形成新的增長點。

(三)關注高鐵時代的區域發展?,F階段,城市群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是現代工業的載體、市場的載體、信息平臺的載體。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它有利于適度規模經濟,規劃得好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而我國高速鐵路網的迅速普及,拉近了城市群間的距離,增加了城市群間的聯系,因此高速時代的區域發展首要關注的是城市群的發展。建設城市群的過程中,要形成多個增長極,并且多個增長極影響力差別不大,實現區域內地區的有效競爭,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以及西部的成渝經濟區。

主要參考文獻:

[1]Justin Yifu Lin.“One Belt and One Road”and Free Trade Zones—Chinas New Opening-up Initiatives[J].Front Econ.China,2015.10(4).

[2]王一鳴.“一帶一路”重塑我國區域發展新格局[N].經濟參考報,2017.6(12).

[3]薄文廣,安虎森.主體功能區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促進亦或冒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0).

[4]安虎森.新經濟地理學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陳耀.中國區域政策的成熟與高效[J].區域經濟評論,2017.3.

猜你喜歡
分化區域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兩次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的比較及啟示
分化型甲狀腺癌切除術后多發骨轉移一例
魯政委:房地產同城市場初現分化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Cofilin與分化的研究進展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