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引導機制構建研究

2019-01-02 09:44景瑞蓉張曉麗樊瑞丹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9年2期
關鍵詞: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

景瑞蓉 張曉麗 樊瑞丹

關鍵詞:農村基層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基層實踐;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課題項目:“地方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工作意愿調查及引導機制構建研究——以邢臺市為例”(項目編號:JRS-2018-1118)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0月24日

自2003年始,國家陸續出臺“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多項舉措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赴農村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工作既能滿足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又有利于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然而,單一的政策激勵收效甚微。當前畢業生基層就業意愿仍舊不高,甚至不少基層部門還呈現出“下得去、留不住”的尷尬,因此有效的引導機制必須從解決畢業生基層就業的現實問題出發。

一、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就業存在的現實障礙

基于對四所地方院校100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從內、外兩個層面分析可以得出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障礙:

(一)畢業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傳統觀念是要從事所謂“體面”、“出息”的工作,因而在家庭、社會的無形壓力下他們對城市、高薪趨之若鶩,甚至一些農村藉畢業生身上也存在著濃重的跳“農門”思想,“寧失業也不到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占到23%。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大學生已不再是“香餑餑”,而大學生自我認識與定位的偏差使其就業領域人為設限,造成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

(二)畢業生缺乏基層工作能力儲備。農村基層工作環境較差、面臨的問題頗為復雜,因而要求畢業生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對農村基層缺乏認識,鮮有農村基層實踐機會,使其難以直接勝任基層工作。

(三)畢業生基層就業觀趨向功利化。33%的有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畢業生是將基層工作作為考研、考公務員的跳板或無法找到合適工作的臨時替代品,功利化的就業觀使畢業生在基層工作中缺乏內驅力,無法真正地扎根農村,為農村建設和發展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四)基層工作政策宣傳不到位。調查中,45%的畢業生表示對基層工作相關項目與優惠政策不了解,政策因素關注度也是所有就業影響因素中最低的,僅23%,主要是由于畢業生缺乏獲知相關政策解讀的途徑,且各省市在基層工作優惠政策落實上存在差異,也使得畢業生對政策的具體細則往往存在認識偏差。

(五)農村基層工作缺乏保障。受調查者中,38%的畢業生擔憂農村基層單位的保障制度不建全。當前,農村地區基層單位安置畢業生的實效性配套措施欠缺,畢業生在基層特別是基層中小企業就業其收入水平、保險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都不盡如人意。

二、地方高校參與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必然性

地方高校是基層就業供需雙方的聯系紐帶,地方高校積極參與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是其角色定位下的必然選擇。

(一)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是地方高校人力資本劣勢的現實需要。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學歷層次、學業成績、院校聲譽等人力資本維度上存在明顯的劣勢,大中城市就業崗位往往設置“高門檻”,使得地方高校畢業生屢屢碰壁,到基層到農村去發展是解決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出路。

(二)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是地方高校服務地方職能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征,就“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的辦學思想來看,在為地方基層輸送人才方面有著天然的職責。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承擔著為地方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的重任。

(三)地方高校生源結構優勢為基層人才輸送創造有利條件。相對于部屬高校及全國性重點院校,地方高校中本地生源占據著更高比重,本地生源對本地農村基層就業有著較高的意愿,其對地方基層的適應性、歸屬感、使命感也更強,是基層就業引導的重點對象。

(四)地方高校能夠有效銜接基層就業政策。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傳遞基層就業政策的最有效媒介,也是政府獲得政策反饋的重要渠道。地方高校通過就業指導對農村基層就業政策進行宣傳與解讀,有助于增進畢業生對政策的了解與認識,提高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地方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工作引導機制的核心思想

地方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引導機制的建立必須從當前實際出發,擺正地方高校的服務角色,充分調動地方高校的能動性,使其成為基層人才輸送的有力保障。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引導機制。地方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引導機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必須依賴于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關注與糾偏,通過充分考慮并解決畢業生的現實顧慮,從而有效發揮其選擇基層工作、投入基層工作的主動性。

(二)發揮地方高校的橋梁作用。地方高校的橋梁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它是政策的宣傳隊,使優惠政策為畢業生所熟知;另一方面又是學生利益的代言人,除為其提供基層就業渠道之外,還應當努力為畢業生爭取更完善的基層工作保障。

(三)切實調整職能,提供多維度引導。地方高校應結合基層發展需要,強化引導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的職能,轉變人才培養方式,通過教學、實踐、創業等多維度培養大學生基層工作能力,從而為農村輸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青年。

四、地方高校引導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的主要舉措

(一)確立面向基層的培養模式。地方高校的地緣特性使其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產生密切聯系,為地方基層地區發展輸送優秀人才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定位改革的發展要求。以地方基層需求為主導,加強橫向聯系,深入基層調研,發掘基層的知識人才需求類型、數量及能力要求。以此為依據,增設基層急需的技術、管理、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同時,調整招生規模實現面向基層的專業結構優化;將基層工作納入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并相應調整課程結構以實現面向基層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實現以基層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整體路徑優化,達到為基層定制化培養人才的目標;地方高校還應建立與基層就業對接的服務機構,主導面向基層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并為基層就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開展基層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人才,最重要的是要過大學生的心理關。將思政教育與職業指導相融合,使學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擺正自身定位,引導畢業生摒棄偏見,正確看待基層工作崗位及其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影響;將思政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向家庭傳遞就業形勢及開展政策宣傳,解開家長心結,從而有效解決畢業生基層就業面臨的家庭壓力;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化思政教育,通過樹典型、重實踐,使大學生耳濡目染、身體力行,感受基層工作的價值與意義,自覺自愿地投身于基層建設;深入解讀現階段農村發展戰略,積極宣傳基層就業項目及政策,幫助大學生認清基層發展機會,提升基層工作意愿的同時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將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聯系在一起,激發其投身基層的熱情、扎根基層的信念。

(三)強化基層工作能力訓練。畢業生往往經歷單純,社會工作經驗不足,缺乏應對瑣碎繁雜農村事務的思想及能力準備,與基層工作要求相去甚遠,因而向農村基層輸入實用性人才,就必須強化適應基層工作環境的能力訓練。通過與基層的產學研對接,培養講實效、重實操的教師隊伍,將基層問題引入課堂,強化學生知識學習與實際應用的對接;充分利用“三下鄉”、服務“三農”等實踐活動機會,組織學生深入基層農村,體驗基層生活,培養對基層農村的情感認同;聯系基層部門為在校生創造基層頂崗實習機會,在彌補基層工作空缺的同時,切實鍛煉學生基層工作能力,積累處理農村問題的經驗。

(四)鼓勵創新創業帶動農村基層就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時期,為了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三農”問題的新變化,農村新型人才輸入重在發揮知識創新對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地方高校應當支持和鼓勵畢業生通過創新、創業的新途徑實現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杠桿效應。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及實踐教學體系中,建立跨學科的網絡教學平臺,形成創新創業的綜合能力儲備,實現創新思維人才的培養;加強產學研的互動,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依托技術項目完成技術人才輸送,有助于提升基層技術服務實效;營造校園創業氛圍,利用高校專業能力及優勢資源,建設項目孵化基地,孵化成功的項目可利用基層招商優惠政策進行基層項目移植,高校親緣項目在基層落地對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極強的吸納能力。

五、結語

地方高校在落實中央農村基層就業政策、拓寬畢業生基層就業渠道、引導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建立地方高校畢業生赴農村基層工作引導機制,要以創設良好的培養環境為核心,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基層就業觀,提升畢業生創新創業素質及基層工作能力。引導機制的建立為培養和輸送適應農村新環境、新變化、新發展的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畢業生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陸慧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層就業意愿培養中的作用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4).

[2]蔣承,張思思.大學生基層就業的趨勢分析:2003~2017[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5).

猜你喜歡
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
把握“金鑰匙”打開創業門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