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文獻綜述

2019-01-02 09:44張宇穎畢紅霞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9年2期
關鍵詞:互助養老社區養老社會保障

張宇穎 畢紅霞

關鍵詞:養老;社區養老;互助養老;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9月20日

一、引言

根據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發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內容顯示,我國正致力于完善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期實現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良好的養老機制能夠為當前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我國解決社會保障中的一大問題,能夠提升人民的幸福水平,因此對于養老問題的研究應當引起重視。

關于“養老”的相關研究數量繁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這一問題。關于“社區養老”這一大類養老模式的相關研究伊始于1994年,并且在2004年之后已經有很多學者關注這一領域的問題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但是關于“城市社區互助養老”這一細分的養老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且研究成果的數量仍然較少。從筆者在中國知網上進行關鍵詞檢索的結果來看,大約從2005年開始有少量相關的研究萌芽,而直到2012年之后,這一問題才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從而文獻數量也隨之不斷上升。因此,本文選擇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綜述,具備較強的理論意義和一定的創新性。與此同時,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結合筆者所學的知識及生活中的實踐經驗來進行評述并得出一些經驗結論,能夠對我國社區互助養老的實踐提供一些指導,因此本文的研究還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社區養老的定義

“養老”一詞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已經出現,其原意指的是古時候的一種禮制,即選取賢能但上年紀的老人,定時地以美酒和美食侍奉并致以尊敬。但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養老”逐漸演變為一項常態化的行為,即上年紀的老人在家休養和青年人贍養長輩。在現代,“養老”成為社會保障當中的一大重要內容。社區養老是我國三大養老模式中的一類,其指的是老年人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在社區中引入專業的養老機構等,為高齡人群提供日常護理、清潔家政和精神慰藉等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社區養老同家庭養老的不同點在于,養老行為的提供方主要為社區而非原生家庭中的子女。社區養老同機構養老的不同點在于,社區養老是因地制宜,以高齡人口所居住的社區為服務地點,能夠讓老年人在最熟悉的環境當中接受養老服務,而不必花錢搬入某一養老院進行居住。社區養老還可以被細分為社區居家養老和社區互助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側重的是高齡人口所在社區集中各種資源為高齡人口提供上門服務,而社區互助養老的側重點則在于喚起高齡人口的生命活力,通過專業的身心健康管理,幫助高齡人口在社區中頤養天年。不過這兩種細分的界限有時候比較模糊,其共同點都在于將“社區”作為了養老服務開展的平臺。

三、相關文獻綜述

(一)在構建社區互助養老體系時應引入多方助力。2007年,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的民政局針對當地“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年輕人由于工作原因而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實際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思考。通過思考,四方區民政局率先在全市范圍內提出了“構建社區互助養老體系”這一設想并付諸實踐。四方區民政局同當地的民間組織進行合作,通過發揮民間組織的優勢,開發了一條社會養老的新思路。兩位工作人員認為構建社區互助養老體系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幫助政府解決日益嚴峻的社會養老問題,從而減輕其工作壓力。構建社區互助養老體系的宗旨在于“為社區內的高齡人口提供服務”,該項工作需要在社會、政府和社區這三方共同作出努力。

2016年,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吳香雪和來自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楊宜勇認為目前我國互助養老模式的建設尚處于探索和發展的過渡時期,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此各個地區應當根據當地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因地制宜地開展這種養老模式的建設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資源投入扶持責任,同時還應當引導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這一利國利民的事業當中。

2016年,李莉和裴瑞娟等五位學者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之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這幾位學者認為社區居家護理模式結合醫療保健和老年護理模式對促進健康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內容不明確、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人力資源不足,服務資源網絡不完善。所有這些因素造成的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社區衛生服務的使用不足。為此,我國應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改革,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促進新的需求。

(二)在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建設中發揮老年人余熱。2012年,來自東北師范大學的梁巧惠對城鎮社區的老年群體開展了“互助養老”模式的相關研究。其提出,盡管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就已經確立了“共同富?!边@一發展目標,但是顯然我國許多高齡人口尚未達到富裕水平已經面臨著衰老和失業的狀況。梁巧惠在預設了高齡人群物質水平不發生較大改變的前提下,探究了如何通過城市社區形成互助養老機制,她認為應當在城市社區中普及高齡人群以互助為樂的道德觀念,樹立“互助之星”的榜樣,同時社區互助養老機構的進入與退出是完全依照高齡人群的意愿來決定的,并且社區互助養老機構的資金管理應當完全公開透明。只有讓高齡人群在這一社區互助機構中感受到尊嚴和快樂,才能夠使其呈現良性循環的發展。

2014年,來自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學者班娟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幫助下對社區老年群體互助養老中增權模式進行了探究。隨著高齡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社會對于青年人的需求程度上升,在未來高齡人口之間互相照顧、互相幫扶將成為養老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班娟對于社區互助養老的研究側重點放在了養老與增權之間的關系,其對互助養老中的權力障礙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相結合的增權模式。

2016年,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吳香雪和來自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楊宜勇對社區互助養老的功能定位、模式分類以及機制推進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這些學者認為,在我國當前由于原生家庭的家庭養老能力有所下降,而社會養老對于國家社會保障的壓力又過大,所以基于此種現狀,充分發揮高齡人口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互助、互惠的社區互助養老方式正符合當下的需求。高齡人口在社區互助養老的幫助之下不僅可以在退休之后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而且還能夠在互相幫助中尋得精神慰藉。

(三)政府應出臺扶持社區互助養老政策。2013年,來自浙江財經大學的董自龍對我國城市社區的互助養老問題進行了研究。其認為我國的老齡化問題伊始于1999年,并且老齡化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但與此同時我國的高齡人口對于養老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所以更高的需求水平和不高的供給之間就產生了較大的矛盾。在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差異大、社區規模小難以引入機構支持,許多人尚未接受這種養老觀念,由于各個城市社區分布較零散而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目前,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大多由一些民間組織或者社區自治管理機構在牽頭進行,政府對于這一塊的資源投入較少,但民間組織及社區自治管理機構的管理能力、經濟實力等也存在不足。因此,董自龍認為要想提高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運行質量,必須尋求政府的扶持、社區的良好執行以及高齡人口的認可。

2015年,來自南昌大學的程敏以江西省南昌市的城市社區互助養老現狀為研究對象,對可能影響互助養老模式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其認為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適應我國當前“未富先老”的社會環境。程敏借助SPSS軟件對江西省南昌市城市社區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回歸,并運用卡方檢驗來判斷結果,得到了家庭中的子女數量、同子女住所的距離、社區周圍的公益組織數量、高齡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這四個因素會對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產生顯著影響的結論。由此,我國政府應該從這四大因素著手,有針對性地進行投入和改善社區互助養老模式運營的環境。

2016年,來自吉林大學的王洋和王西鴿等五位學生對長春市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與滿足現狀進行了研究調查。這幾位學生采用問卷調查和半結構訪談的方法,對長春市6個社區的332名老年人進行調查,通過比較了四種需求的服務供需差異,包括心理舒適、醫療保健、生活護理和經濟支持,得出了老年人對于心理需求、醫療保健、經濟支持和生活照護這四大類服務的需求率分別為37.89%、30.43%、18.63%、13.04%,而社區老年人的需求滿足率較低。在問卷調查的19項養老服務中有11項(57.9%),需求滿足率低于10%。因此,政府應大力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提高家庭養老生活質量。

(四)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幫助構建互助模式。2016年,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李芷珊和施潤和對養老社區環境健康預警系統進行了設計與研究。他們認為當前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對體質較弱的老年群體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現代信息技術與養老社區相結合,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動態、個性化的環境健康信息服務。因此,兩位學者設計了一個基于Java Web的預警系統,用于動態預測疾病指數,包括感冒、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和其他疾病。該系統可以實現醫護人員的管理,及時提醒老人,并向家庭成員或是社區醫療服務人員發送通知。

2017年,來自南華大學護理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的幾位學生,在創新性項目研究中對社區居家互助養老需求量表的編制進行了研究。這些學生進行該創新性項目研究的目的在于,初步形成“社區居家互助養老需求量表”,并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量表共包含29個條目,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個因子,解釋總方差達到67.448%,且各條目在相應的因子上有較滿意的因子載荷量(>0.45);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達0.842,各因子的Cronbachα系數為0.772~0.869;量表的5個因子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量表統計的測試結果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所以這幾位學生認為可以運用“社區居家互助養老需求量表”用以評估社區居家互助養老需求,以便更科學地按照需求程度從高到低進行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構建。

四、總結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筆者回歸了近年來關于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相關文獻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是逐漸深入并不斷創新的。通過上述的文獻研究,筆者認為我國想要更好地構建城市社區的互助養老模式必須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強政府的公共資源投入;第二,要借助社會非盈利機構的力量來共同促成這一模式的構建;第三,還應該注重對于高齡人口思想的引導。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中青年人將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上積極工作,而越來越多的高齡人口也應該學會自給自足、互幫互助。通過在社區中互相幫扶、互相照顧,一方面能夠發揮自身的余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奉獻當中尋得精神上的慰藉。城市社區互助養老的發展必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通過整合多方的資源來蓄力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鹿美華,王蕾.發揮社區民間組織優勢 創建社區互助養老新模式[J].中國民政,2007(10).

[2]吳香雪,楊宜勇.社區互助養老:功能定位、模式分類與機制推進[J].青海社會科學,2016(6).

[3]郝亞亞,畢紅霞.山東省農村老人社區互助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8.39(2).

[4]Li LI,Pei RJ,Sun T,et al.Research on supply-side reform o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providing home based pension service[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2016.

[5]梁巧惠.城鎮社區老年群體“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經濟視角(下),2012(12).

[6]班娟.社區老年群體互助養老中增權模式探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4(8).

[7]董自龍.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問題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3.

[8]程敏.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選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南昌大學,2015.

[9]Wang Y,Wang X,Liu Y,et al.The current status of home-based pension service demand and supply in Changchun community[J].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16.

[10]Zhi-Shan L I,Shi R H.An environmental health warning system for pension communities[J].Computer Engineering & Science,2016.

[11]張志雄.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12]蔡婷婷,曹梅娟.國內外時間銀行下的互助養老模式研究現狀[J].護理學雜志,2016,31(10).

[13]李益倩.社區互助養老實踐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蘇州大學,2016.

[14]汪霏.社區互助式養老發展的多層次原因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6.24(2).

[15]楊靜慧.互助養老模式:特質、價值與建構路徑[J].中州學刊,2016(3).

[16]牛夢茜.互助養老模式淺析[J].生產力研究,2016(3).

[17]張會霞.新時期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3).

[18]張泉,邢占軍.社區自生型非營利組織:整合三種養老方式的可行途徑[J].河北學刊,2016.36(1).

[19]張志雄,孫建娥.多元化養老格局下的互助養老[J].老齡科學研究,2015.3(5).

[20]余甜,薛群慧.國內養老模式現狀及對策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9(2).

猜你喜歡
互助養老社區養老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84歲老太征室友你會響應“互助養老”嗎?
英國社區養老照顧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互助養老的實踐現狀及其反思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媒體募捐永遠成不了社會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